调整自己主动适应环境
达尔文早就提出了“适者生存”的理念,这个理念告诉们的就是社会周围的环境并不会因为我们的不适应就发生变化,如果你只是一味地沉浸在自己的不适应中,而不懂得改变自己以适应周围环境的话,你就会如那些已经灭绝的动物一样被这个社会所淘汰,最后从社会中消失。
一个人的一生会经历很多次的变故,会在不同的环境中生活,只有那些能够在不同的环境中生存下来的人,才能够成为一个强大、聪明的人。俗话说的好,“到什么山,唱什么歌”,其实说的也是同样的道理,在不同的环境中,如果不懂得改变自我,不懂得人乡随俗,不懂得适应环境,将永远只能活在过去的环境中,只能活在过去的阴影中,也就永远不可能超越自我,超越他人,不可能将自己的潜力全部发挥出来。适应环境既是一种技术·,也是一种艺术,如果善于运用,即使在快速变迁的社会里,也可以求得最大的快乐和幸福。
从我们呱呱坠地时,我们就开始不断地调整自我去适应周围的环境,为自己拉开人生的帷幕,让自己在改变中适应周围的环境,为自己点起人生的灯塔,为自己撑起人生的航帆。幼时,刚从母亲的襁褓中出来,你就得学会改变自我,从喝牛奶一步步地转变为吃米饭,从对世界的无知到一天天的学习去体会这个社会的美妙之处……如果说小时候的我们都可以那么轻易地做到调整自我去适应周围的环境,那为什么当我们长大了,当我们成熟之后,反而没有能力去做到“到什么山,就唱什么歌”呢?为什么进了一个公司,我就要听从他人的说法呢?为什么就不可以坚持我自己的做法呢?要知道时间地点已经发生变法,你曾经坚持执着的观念在很大程度上并不适应另一个环境,而如果你想要在自己的新岗位上有所作为,想让他人看到你的优点,那你就必须先让自己融人这个环境,先让自己明白在这样的环境中我应该怎样做才可以让自己的生存更有意义,才不至于因为换一个环境就被别人所淘汰。
在美国的加利福尼亚半岛上,有这样一个特殊的物种——美洲鹰。它们长年生活在这个美丽的岛屿上,也一直与当地人和谐共存着。可是,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美洲鹰的价值受到了人们的关注。为了高额的利润,当地人开始大规模地捕杀美洲鹰。一段时间之后,在不计后果的捕杀下,美洲鹰彻底绝迹了。当人们为这一物种的绝迹叹息不已的时候,阿·史蒂文却宣布了一个令人震惊的结果:他在南美的安第斯山脉下的一个岩洞中找到了美洲鹰的踪影。这一发现震惊了整个生物界,让人们看到了新的希望。
随着探索的进一步加深,研究者们又产生了新的怀疑,一只成年的美洲鹰体重高达十八九公斤,双翼展开能够达到3米长,它们是怎样生活在空隙仅0.15米的岩洞中的呢?为此他们做了一个实验:把美洲鹰放在一个用树枝和铁条做的小洞中,暗中观察美洲鹰的活动。令人惊奇的是,在穿越小洞时,美洲鹰并没有硬碰,而是把双翼紧贴在肚皮上,而双脚直伸到尾部,头颈伸直,形成一条直线,顺利地通过了小洞。显而易见,它们在长期的岩洞生活中,练出了这样的本领。
阿.史蒂文还进一步发现,它们并不是平白地增添了这些本领,而是苦练的结果。因为每只鹰的身上都有或大或小的疤,结出的痂都如岩石般坚硬。原来,它们是在一次次的失败中,练出了这身特殊的本领,才得以在岩缝中存活。
千万年来,动物与人类都在为生存而战。当自然环境由于人类的活动而发生变化时,动物要想在这样一个截然不同的环境中生存下来,就必须如美洲鹰一样,改变自己的生存方式,在一次次的失败中找到新的方法,以适应不断变化的生存环境。对于改变世界的人类而言,也是一样,只有那些懂得改变自我以适应环境的人,才可能在众多人中脱颖而出,才可能最终成就他的辉煌。如果想不被淘汰,就要像美洲鹰一样,以改变自己的方式来适应不断变化的生存环境。尽管如美洲鹰一样改变自己适应环境的过程会很痛苦,“缩小”自己的过程会有千难万险,但如果你不懂得只有勇于“缩小”自己,才能扩大生存空间,你就会如那些绝种动物一样永远从世界中消失。要知道人不可能都生活在自己的意愿之中,当生活不尽如人意时,只能适应环境,只有做到“到什么山,唱什么歌”,才能在纷繁复杂、不断改变的社会中留有一片生存之地,才能够有所作为。
做事要三思而后行
传奇性的法国作家和飞行先锋安托安娜·德·圣苏荷依写过:“我没有权利去做或说任何事以贬抑一个人的自尊。重要的并不是我觉得他怎么样,而是他觉得他自己如何,伤害他人的自尊是一种罪行。”做事也要讲究艺术。在办事过程中,如果发现对方的做法与自己的要求不符,可以通过巧妙的暗示,这比使对方恼怒的指责要高明得多。如果对方办事的方法不符合你的要求,你不能当面指责,否则只会造成对方的反抗,容易把事搞砸。而巧妙地暗示对方注意自己的错误,则可以轻松地把事情处理好。
美国一家大超市的经理杰克每天都到他的连锁店去巡视一遍。有一次他看见一名顾客站在柜台前等待,却没有一个售货员对她稍加注意。那些售货员在柜台远处的另一头挤成一堆,彼此又说又笑。身为经理的他当然对这一情况很不满意,一定要纠正这种不负责任的行为。他站在柜台后面,亲自招呼那位女顾客,然后把货品交给售货员包装,接着他就走开了。售货员当然看到了这个情况,自责得她们再没有让类似的情况发生。
杰克并没有直接地指责那些在上班时间闲谈的售货员,他采取了巧妙暗示、保全员工面子的方法处理了这件事。让员工意识到自己的失职,起到了间接地纠正员工错误的作用。
卡尔·兰福在佛罗里达州奥兰多市当了许多年的市长。他时常告诫他的部属,要让民众来见他,他宣称施行“开门政策”。然而他社区的民众来拜访他时,都被他的秘书和行政官员挡在门外。最后,这位市长找到了解决的办法。他把办公室的大门给拆了。他的助手们知道了这件事,也只好接受了。从此之后,这位市长真正做到了“行政公开”。
有些人面对直接的批评会非常愤怒,因为他们觉得伤害了他们的自尊。这时,间接地让他们去面对自己的错误,会有非常神奇的效果。
这种办事的方法,即使别人易于改正他的错误,又维护了别人的自尊,使他以为自己很重要,使他希望和你合作把事情办好,而不是反抗或抵触。
生活中的很多事,起因复杂,办起来更复杂。许多时候我们清楚,真理是站在自己这一边的,但这并不意味着,有了道理就可以不依不饶,把事办成。
即使自己是对的,你也可能因为让别人丢脸而毁了一切。因此当我们做事的时候,尽量考虑到别人的感受,我们没有权利去做或说任何事以贬抑一个人的自尊。重要的并不是我们觉得他怎么样,而是他会觉
得自己如何,不管怎么说,伤害他人的自尊是一种不智之举。
自尊自信是人不断进取的阶梯,是促使人奋发进取的心理因素,它能使人产生巨大的力量,这种催人向上的力量,既是一种强大的驱动力,又是一种强大的自我约束力。可以说,人一生的任何一次成功,都
是伴随着自尊自信取得的。同样,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也无法缺少自尊和自信的伴随。因此,维护他人自尊是一件非常值得重视的问题。让我们在做事的时候留一份余地给对方——这也是给自己留了余地。
人们面对的是变化的、运动着的世界,因此,我们对事物的认识总会受时间、空间的局限,以至于常常出况因为考虑不周、鲁莽行事而造成损失的情况,所以我们遇事要“三思而后行”。
许多矛盾和问题的产生,都是冲动、未经深思熟虑的结果。
冲动情绪往往是由于对事物及其利弊关系缺乏周密思考引起的,在遇到与自己的主观意向发生冲突的事情时,若能先冷静地想一想,不仓促行事,就会避免冲动,事情的结果也就会大不一样了。
石达开是太平天国首批“封王”中最年轻的军事将领,在太平天国金田起义之后向金陵进军的途中,石达开均为开路先锋,他逢山开路,遇水搭桥,攻城夺镇,所向披靡,号称“石敢当”。在“天京事变”中,他支持洪秀全平定韦昌辉的叛乱,成为洪秀全的首辅大臣。
但是,就在这之后不久,石达开却独自率领20万大军出走天京,与洪秀全分手,最后在大渡河全军覆灭,他本人亦惨遭清军骆秉章凌迟。
历史证明石达开带队离开洪秀全这一决策完全错了。石达开虽拥有20万大军,英勇决战江西、浙江、福建等12个省,震撼半个中国,历时7年,表现了高度的坚韧性,但最后仍免不了一败涂地。
1863年6月11日,石达开部被清军围困在利济堡,石达开决定用自己一人之生命换取全军的安全,这又是他的决策失误。当他的部属知道主帅“决降,多自溃败”时,已溃不成军了。此时,清军又采取措施,把石达开及其部属押送过河,而把他和2000多解甲的战士分开。这一举动,顿使石达开猛醒过来,他意识到诈降计拙,暗自悔恨。
回顾石达开的失败,在某种程度上源自他的行事鲁莽和自不量力,这种冲动决定了他出走后不可能有什么大的作为。
当我们在做决定时,常会犯一个老毛病,就是“白不量力”地做一些吃力不讨好甚至“赔了夫人又折兵”的事情。因此,在面临做出决定时,首先,应先问问自己做这个决定到底是为什么?有什么目的?做此决定会产生何种后果?这样能促使你三思而后行,避免冲动。
其次,要锻炼自制力,尽力做到处变不惊、宽以待人,不要遇到矛盾就以“兵戎相见”,像个“易燃品”,见火就着。倘若你是个“急性子”,更应学会自我控制,遇事时要学会变“热处理”为“冷处理”,考虑过各个选项的利弊得失后再作决定。
做事需三思而行,它与想前想后、犹豫不决是有区别的:想前想后只停滞在事前事后而不行;三思而行则是先想好后才行动,在工作中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恃才自傲易坏事
“花要半开,酒要半醉”,凡是鲜花盛开万分娇艳的时候,不是立即被人采摘而去,就是衰败的开始。人生也是一样。
做人切忌恃才自傲,不知饶人。锋芒太露易遭嫉恨,更容易树敌。当今社会,此理仍然。你不露锋芒,可能永远得不到重任;你锋芒太露却又易招人陷害。露了锋芒虽容易取得暂时成功,却为自己掘下了坟墓。当你施展自己的才华时,也就埋下了危机的种子。所以才华显露要适可而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