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

笔下文学>有一种智慧叫做忍耐的句子 > 第三章 忍是一种明哲保身的方略(第4页)

第三章 忍是一种明哲保身的方略(第4页)

唐代花间派词人的代表人物温庭筠,原是宰相温彦的后代,他才思过人,名辞佳句传遍天下。但是他一生落魄坎坷,屡试不第,时乖命蹇,造化弄人,只好流落于江淮之间,潦倒一生。究其原因,就是因为他不懂得为人处世的基本道理,不知道如何与人相处,结果是空误了满腹才情,终其一生大事无成。

温庭筠在诗文词赋上费尽了苦心,但却不注意自己的穿着仪容,嗜酒好赌,经常与一些无赖子弟聚赌生事,动辄喝得醉醺醺。因为他的形象不堪入目,人送外号“温钟馗”,由此可知他是何等的不注意修身。虽然温庭筠小节不修,但江淮的一个官员姚勖却非常怜惜他的才华,送给他一笔银子,用以资助他求学上进。不想温庭筠却把这些钱全都花在了寻花问柳上,虽然是丈士风流,但终究有负姚勖的期望。于是姚勖非常生气,就把温庭筠叫来打了一顿板子,希望温庭筠能够改过自新。

但这顿板子,却没有让温庭筠改悔,反而因此送掉了姚勖的性命。

温庭筠的姐姐非常疼爱温庭筠,她认为弟弟之所以屡试不第,

就是因为姚勖惩罚了他的缘故,所以有一次姚勖去拜访她的丈夫的时候,她冲出门来,抓住姚勖破口大骂,姚勖受此羞辱,连气带病,竟然活活气死了。

实际上,温庭筠屡试不第,与姚勖一点关系也没有,而是他考试的时候喜欢做弊。以他的才情,别说是做弊,就算是闭着眼睛,也能中举。可是他每次答完了自己的试卷之后,就替别的人考生答卷,而且是一答就是数人,所以他又有一个“救数人”的外号。考官沈侍郎虽然知道他不守规矩,但还是不忍心因此而失去这个人才,就有意将他的座位单独安排。但温庭筠习性不改,竟然一次性给八个考生口述答卷,到了这种地步,考官只能剥夺他的进士资格。

当时皇帝非常喜欢《菩萨蛮》的曲调,宰相令狐绚为了投其所好,就把温庭筠的的作品假充是自己所作,送入宫中,并叮嘱温庭筠万不可以说出去。但是温庭筠前脚离开令狐绚的门,后脚就到处宣扬这件事,让令狐绚丢尽了颜面。而后温庭筠又讥讽令狐绚,说他没学问没文化。令狐绚心里虽然生气,但他毕竟不是无行小人,只是贪名而已,所以事后并没有报复温庭筠,仍然视他为朋友。

可是温庭筠却因此而憎恨令狐绚,恨他不让自己中举,有意回避令狐绚,继续酗酒闹事,结果触犯禁令,被巡夜的虞候抓住打掉了牙齿。于是温庭筠又去找令狐绚哭诉,令狐绚闻知大怒,就命人将打伤温庭筠的虞候拘来,替温庭筠出气。不想却被虞候如实说出了温庭筠当时的丑事,从此温庭筠的污秽行为传遍了天下。从此温庭筠的仕途进取之路,就这样被他自己亲手断送了。

像温庭筠这样倚仗自己有才有能,却不明白做人处事的基本道理,凡事只论人之过,闲时招惹是非,是社会生存之大忌。所以当子张问起如何在官场上谋生的时候,孔子指点他说:凡事要多看,多学,多经验多体会,不要轻易表露自己的疑问,任何时候也不可以轻率地表达自己的态度和观点,因为你任何形式的表达都有可能引发别人的不安心理。所以少说话,多用两只眼睛看,是人生成功的不二法门。

所以,无论你有怎样出众的才智,但一定要谨记:不要把自己看得太了不起,不要把自己看得太重要,不要把自己看成是救国济民的圣人君子,还是收敛起你的锋芒,掩饰起你的才华吧。

现在的许多年轻人通常会把自己估高,有些人根本没有什么一技之长,却不愿意干简单普通的工作;许多大学生刚刚毕业就以为自己是人才了,就希望社会能争相高薪聘请,有时甚至有单位来聘用还挑三捡四不愿意去,宁愿什么也不干,也不愿意像其他普通劳动者一样去工作。

世界上总有这么一些人,总是会因为过于高估自己而忽略了尊重别人,却不想想一个人只凭自己的才能是成就不了事业的,任何事业都是许多人合作而完成,如果你不知道应该在适当的时候闭上嘴巴,或者是在心里缺乏对别人的敬意,那么你的事业必然是一无所成。

锋芒毕露易引灾祸

“出头的椽子先烂”,这是一句老话,它的寓意是在告诉人们,不可锋芒毕露,否则就会引来灾祸。这句话反映了客观事实。一年四季,风吹雨淋,年复一年,日久天长,出头的椽子先烂是自然而然的了。

然而,在社会生活中这类事情也是屡见不鲜。我们这些人在工作、学习中或多或少地都会尝到“出头的椽子先烂”的滋味,恐怕也都是受害者。有的人工作成绩突出受到上级的表扬奖励。这本来是一件好事,上级表扬和肯定这个人的工作是要引导大家向这个人学习。但事与愿违,这种表扬奖励往往搞得这个人很尴尬:风言风语、冷嘲热讽会随之而来;甚至有人还会颠倒黑白向受表扬的人放冷箭、泼脏水。搞得谁也不愿意再出头,只能是随大流得过且过了。

一个人事业有成、春风得意,难免锋芒毕露。若不知收敛,一味卖弄乖巧,耍小聪明,甚至逞强斗勇,定会伤及上下左右,招致诋毁诽谤,最终落个聪明反被聪明误的下场。如果糊涂一点,大智若愚,藏巧于拙,如孙膑装疯卖傻、司马懿装傻充呆,不仅保全了身家性命,而且也为最后取得胜利奠定了基础。因此,韬光养晦,来点糊涂,也未尝不是明哲保身之道。

有才华的人必须把保护自己也算作才华之列。一个有才华但不会自我保护的人有才华,会使才华过早地埋没,而不能为社会做更多的事。

村里有一位男子囚与人结怨而处境困难。许多人出面当和事佬,但他一句话也听不进去,最后只好请了外村比较有权威的一个名叫马胜的人出面,为他们排解纠纷。马胜晚上悄悄地造访那名男子,热心地进行劝服。终于,对方逐渐让步了。如果是普通人,一定会为对方的转变而沾沾自喜,但马胜却不同。他对那位接受劝解的人说:“我听说你对前几次的调解都不肯接受,这次很荣幸能接受我的调解。不过,身为外地人的我,却压倒本地有名望的人,成功地排解了你们的纠纷,这实在是违背常理。因此,我希望你这次就权当我调解失败,等到我回去,再有当地的有威望的人来调解时你才接受,怎么样?”

这种做法实在是异于常人,细想起来真是一种使自己免遭众人嫉恨的明智之举。既保护了自己,又留下了为人称道的美名。谁能说不是大智之人呢?比较起来,那些极力显示自己才能的人,不过是小聪明罢了。

第二次世界战结束后,以关英法为首的战胜国几经磋商,决定在美国纽约成立一个协调处理世界事务的联合国。美国著名的家族财团洛克菲勒家族经商议,果断出资870万美元在纽约买下一块地皮,无条件地赠给了这个刚刚挂牌、身无分文的国际性组织。同时,洛克菲勒家族也把毗邻这块地皮的大面积地皮买下了。

对洛克菲勒家族的这一出人意料之举,当时许多美国大财团都吃惊不已。人们纷纷嘲笑说:“这简直是愚人之举!”

但是,奇怪的是,联合国大楼刚刚建成,毗邻它四周的地价便立刻飙升,相当于当时捐赠款额数十倍、近百倍的巨额财富源源不断地涌进了洛克菲勒财团。

“欲将取之,必先与之”,洛克菲勒家族敢于先与后取、在放弃中挣大钱之举,无疑是“大智若愚”的经典。

敢于放弃,取决于真正的聪明、绝大的智慧。而一切斤斤计较、机关算尽的自以为得计,归根结底都是“小聪明”,到头来往往是聪明反被聪明误。

激流勇退是保身之道

在这个世界上,有两样东西最难填满,一个是大海,一个是欲望。大海填不满,体现的是它的包容,它的海涵,它的博大精深;砍望填表满,体现的却是人性的贪婪,人性的丑恶。

老子说:“揣而锐之,不可长保。”也就是说一个人手中的那把武器已经很锋利了,但越锋利,锋刃就越薄,遇到稍微坚硬一点的东西就砍缺了,所以不能长久保持这种锋利。

一个人有了能力,要懂得谦虚;有了过人之处,要懂得韬光养晦。要知道,任何事物发展到顶峰,都会走下坡路。

一个人对自己的聪明、权势和财富等,都要有所克制,自保自持,聪慧过人要懂得谦虚包容,权势极人要懂得隐遁退让,这才是人生进取和明哲保身之道。

由零开始,白手起家,当代巨贾李嘉诚成了人们心目中成功富豪的典范。然而历数李嘉诚几次重大的交易,却发现这位被称为“财技之神”的商场谋略家,更多时候采取的是人弃我取、人取我弃的逆境取胜之道,以及审时度势、见好就收、及时抽身的激流勇退之术。

李嘉诚有一句至理名言:“好的时候不要看得太好,坏的时候不要看得太坏。”这是他多年以来“见好就收”策略的最佳注解,即“拿得起,放得下”。李嘉诚正是善于“见好就收”,才使他在商场上春风得意,百战百胜。

李嘉诚靠生产塑胶花掘得第一桶金,并成为“塑胶花大王”。然而,早在李嘉诚开发塑胶花之前,他就预见到人类崇尚自然,所以塑胶花无论如何也不能取代有生命的植物花,塑胶花终究会跟不上社会发展的快节奏,只能风行一段时间。

作为塑胶业的“大哥大”,长江公司虽然拥有稳固的大客户,但是当时整个行业都在走下坡路,最后走向萎缩已是不能以人的意志来扭转的大趋势。这样,竞争势必日益残酷。此外,越来越多的信息也在向李嘉诚敲响警钟。

1972年,塑胶业的从业人员达到香港劳工总数的13.2%,塑胶企业达3359家。李嘉诚从海外杂志上了解到,欧洲北美的塑胶花已被消费者扫地出门了,国际塑胶花市场正转向南美等中等发达国家。香港也出现过几次塑胶花积压。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