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用隐忍之法,除掉了这个朝廷祸害,显示了康熙少年有为,有勇有谋的皇帝风范。
其实人生的漫漫长路,风云变幻,难免危机四伏,为保全自己,打击对手,还是要做做样子,装装糊涂,麻痹对手,伺机而动才能咸鱼翻身。
喜欢逞一时之勇、图一时之快、不考虑后果的人,应该记住:留得青山在,才有东山再起的资本。
局势不利,不妨暂时妥协
妥协有的时候是换取机会的一种策略。
暂时妥协是人生的一大策略,暂时交出或放弃,是在这一过程中等待时机,创造条件,以求扭转乾坤以图东山再起。
“妥协”就其词义来说,是用让步的方法避免冲突或争执。从词性上看,妥协并无褒贬之分。近日得闲,翻阅史传、小说,顿生感悟:原来,暂时的或者说必要的妥协,乃是人生一大策略。
袁崇焕是明末著名军事家,官至兵部尚书。他屡次击退清军的进攻,战功卓著,结果却是含冤被杀。小说中说,辽东战役时袁崇焕曾想以暂时的妥协换取准备的时间。他认为,当军事上准备没有充分之时,暂时与外敌议和以争取时间,历史上不乏先例。汉高祖刘邦曾与匈奴议和,争取时间来恢复、蓄养国力、兵力,等到汉武帝强盛时才大举反击;唐太宗李世民曾代父皇李渊做主,与突厥议和,等到兵马齐备,军队训练有素时,才派李靖北伐,大杀突厥犯敌。(顺便提及,二战史上,外国政治家、军事家因某种需要而暂时妥协者也有实例。)同是妥协议和,秦桧与前金的议和,同诸葛亮与孙权周瑜的议和,有着天壤之别,前者是屈膝投降,而后者是暂时退让,这种妥协是为将来的进攻做策略上的准备,不可同日而语。然而,袁崇焕当时的委曲求全的妥协策略;难以让人理解,其为社稷计忍辱负重、行举世嫌疑之事,实属不易,此不多论。
的确,有进攻必有退守,有冲突也应有妥协。大至军国之重,小至家务琐屑之争,带兵打仗,为官从政,做人处世,必要的妥协往往是不可少的。
小不忍,则乱大谋。对于一个血气方刚的人来说,隐忍、妥协,有时并不意味着胆小、怯懦。含辱妥协,既要战胜自我,消除受辱的复仇心理,又要战胜别人,不顾世俗的猜疑、歧视,这又何尝不是一种勇敢呢!
暂时的妥协,必要的妥协,的确是一种重要的为政之道、军事之道、人生之道。大道通了,至于邻里纠纷、兄弟失和、夫妻斗嘴之类的日常矛盾,便不难用“妥协”来化解了。学会妥协,学会放弃,实则是人生一大课题。
隋朝的时候,隋炀帝十分残暴,各地农民起义风起云涌,隋朝的许多官员也纷纷倒戈,转向农民起义军,因此,隋炀帝的疑心很重,对朝中大臣,尤其是外藩重曰,更是易起疑心。唐国公李渊(即唐太祖)曾多次担任中央和地方官,所到之处,有目的地结纳当地的英雄豪杰,多方树立恩德,因而声望很高,许多人都来归附。这样,大家都替他担心,怕遭到隋炀帝的猜忌。
正在这时,隋炀帝下诏让李渊到他的行宫去晋见。李渊因病未能前往,隋炀帝很不高兴,多少有点猜疑之心。当时,李渊的外甥女王氏是隋炀帝的妃子,隋炀帝向她问起李渊未来朝见的原因,王氏回答说是因为病了,隋炀帝又问道:“会死吗?”
王氏把这消息传给了李渊,李渊更加谨慎起来,他知道隋炀帝对自己起疑心了,但过早起事又力量不足,只好低头隐忍,等待时机。于是,他一面向隋炀帝表示忠心臣服之意,一面故意广纳贿赂,败坏自己的名声,整天沉湎于声色犬马之中。此举颇见效果,隋炀帝放松了对他的警惕。试想,如果当初李渊不主动低头,或者头低得稍微有点勉强,很可能就被正猜疑他的隋炀帝杨广除掉了,哪里还会有后来的太原起兵和大唐帝国的建立?
妥协是在不利形势下所实行的一种让步政策。斗争处于劣势时,对方往往提出无理要求,我们只好暂时让步,满足其要求,以待危机过去,再解决问题。
这样做有什么好处呢?
一是可以避免时间、精力等“资源”的无效投入。在“胜利”不可得,而“资源”消耗殆尽日渐成为可能时,妥协可以立即停止消耗,使自己有喘息、充实力量的机会。
二是可以获得暂时的和平,来扭转对你不利的劣势。我们之所以处于劣势,最大的原因是实力不足,或者内治、外交方面出了问题。无论提升实力还是解决问题,都需要时间。用妥协换来“和平”,你便可以利用这段时间来引导“敌我”态势的转变。
三是可以维持自己最起码的“存在”。妥协往往要付出相当的代价,但却换得“存在”。俗话说,“留得青山,不怕没柴烧”。存在是一切的根本,因为没有存在,就没有明天,没有未来。也许这种附带条件的妥协对你不公平,让你感到屈辱,但用屈辱换得存在,换得希望,相信也是值得的。
妥协有时候会被认为是屈服、是软弱、是“投降”,而事实上,妥协是一种非常务实、通权达变的智慧,既是转危为安的战术,也是图谋远举的战略。所以,古今智者都懂得在必要时向别人妥协。毕竟人生成功靠的是理性,而不是意气。
控制情绪,从容不迫是高手
要成为一个成功的人士,就必须先成为一个从容不迫的人。
伟大人物在任何时候都显得那么从容不迫。因为他们懂得,“慌乱”对解决向题毫无意义。培养从容不迫的习惯是非常重要的,这样,我们就可以在任何场合都能应付自如。
惊慌失措不仅会使自己无法正常思考,而且会让周围的人慌作一团。我们经常会看到这样一个场面,面对突然变故,一些核心人物总会大喝一声:“慌什么?”这句话一半是提醒别人,另一半则是在暗示自己。惊慌容易使人失去正常的思考能力,使人丢三落四,语无伦次。遭遇惊慌,要有意放慢你的节奏,越慢越好,并提醒自己说:“不要慌!不要慌!”这样,你就会慢慢地变得镇静,从而恢复大脑正常的思维,以应付突变。
如果你从未在大场面露过面,那么,你一到人多的场所,尤其是在讲话或作报告时,就会浑身不自在。克服这种情况是要在心理上把所有的人都当做朋友,向他们点点头,大声地打招呼,他们也会向你致意,这无疑会拉近你们之间的距离,尽管他们可能永远也想不起曾经在哪儿见过你,但你却因此而摆脱了紧张的心理。只要有机会你就主动站出来当众讲话。这是一种简便易行的锻炼方法。自我锻炼,有意识地锻炼,你就会养成从容不迫的习惯。
下面用洛克菲勒的一件事情,来说明控制好自己的情绪,让自己从容不迫是多么的重要。
当年,洛克菲勒在某案件中受审时,因为在面对对方激情的询问时,保持了一种平和克制的态度,而且,在回答问题时也不动声色,从而赢得了那场官司。当时,对洛克菲勒提出质问的那个律师在态度上似乎明显地怀着某种恶意,如果按我们一般的想法,洛克菲勒即使发火、生气,甚至拍案而起,大发雷霆,都是情有可原的。但是,洛克菲勒没有那样做,他很好地控制和处理了自己的情感。
“洛克菲勒先生,我要你把某日我写给你的那一封信拿出来!”那个律师用一种非常粗暴的口气说。
那一封信是质问关于美孚石油公司的许多事情,而这些事情那个律师在法律上并没有权力去质问。
“洛克菲勒先生,这封信是你接的吗?”法官问洛克菲勒。
“我想是的,法官先生。”洛克菲勒平静地说。
“你回那封信了吗?”
“我想没有。”
然后,那个律师又拿出了许多别的信来,也熙样宣读了。
“洛克菲勒先生,你说这些信件都是你接的吗?”
“我想是的,先生。”
“你说你没有回复那些信吗?”
“我想我没有,法官先生。”
“你为什么不回复那些信件?你认识我,不是吗?”那个律师咄咄逼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