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

笔下文学>机会只给有准备的人作文800字 > 第七章 用大智慧把握大机会(第2页)

第七章 用大智慧把握大机会(第2页)

晋献公时,东郭有个叫祖朝的平民,上书给晋献公说:“我是东郭草民祖朝,想跟您商量一下国家大计。”

晋献公派使者出来告诉他说:“吃肉的人已经商量好了,吃菜根的人就不要操心吧!”

祖朝说:“大王难道没有听说过古代大将司马的事吗?他早上朝见君王,因为动身晚了,急忙赶路,驾车人大声吆喝让马快跑,坐在旁边的一位侍卫也大声吆喝让马快跑。驾车人用手肘碰碰侍卫,不高兴地说:“你为什么多管闲事?你为什么替我吆喝?”侍卫说:“我该吆喝就吆喝,这也是我的事。你当御手,责任是好好拉住你的缰绳。你现在不好好拉住你的缰绳,万一马突然受惊,乱闯起来,会误伤路上的行人。假如遇到敌人,下车拔剑,浴血杀敌,这是我的事,你难道能扔掉缰绳下来帮助我吗?车的安全也关系到我的安危,我同样很担心,怎么能不吆喝呢?现在大王说‘吃肉的人已经商量好了,吃菜根的人就不要操心吧,假设吃肉的人在决定大计时一旦失策,像我们这些吃菜根的人,难道能免于肝胆涂地、抛尸荒野吗?国家安全也关系到我的安危,我也同样很担心,我怎能不参与商量国家大计呢?”

晋献公召见祖朝,跟他谈了三天,受益非浅,于是聘请他做自己的老师。

祖朝不过是一个平民,跟高官厚禄相距遥远,好像没有什么受重用的好机会。但他主动跳起来,跳得高高的,让人看到了他与众不同的才能,他就得到了机会。

很多有才能却抱怨“英雄无用武之地”的人,为什么要呆在那里等别人来发现自己、重用自己呢?何不跳起来抓机会呢?这个道理,就像你有一件珍宝,想卖出去,既然没有人上门求购,就只有自己主动上门推销。在买方卖方之间,必有一方主动。既然别人不主动,自己何不主动一点呢?

当机立断,早做决定

长久地迟疑不决的人,常常找不到最好的答案。

事之成败皆在于果敢决断,许多优秀的领导者就是因为他们做事不犹豫,该断则断,摒弃了优柔寡断的不良品质,所以大有成就。

曹操事业之成功,其酷虐、机变的个性及表现,在扫荡政敌,诛除异己,树威秉势,以猛药治乱世上,固然发挥了特殊作用,然而,单凭树威乘势还不足以成大业,还需具备审时度势,多谋善断,知人敢任,施思尽能的特殊才能、智谋和魄力才行。在这方面,曹操显露出政治家、军事家非凡的雄才大略。

曹操在知人敢任,用才尽能方面,确实表现非凡,同袁绍“矜愎自高,短于从善”形成鲜明对比。连诸葛亮都说:“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

曹操“能断大事”,占得先机,夺取政治、军事上的主动权,被人称为“谋胜”。仅举一事加以论述:

建安元年春,汉献帝流落安邑,献帝虽是个名存实亡的傀儡,但在汉末天下分崩的形势下,依然是最高权力的象征。当时,从中央到地方的臣僚。拥护汉室的正统观念还很强。所以,有头脑、有远见的政治家都想把汉献帝抓到手。从当时的力量来看,袁绍是最具有此条件的。《三国志·袁绍传》斐注引《献帝传》,载有袁绍谋士沮授的一段论述:

沮授说绍曰:“将军累叶辅弼,世济忠义。今朝廷播越,宗庙毁坏,现诸州郡外托义兵,内图相灭,未有存主恤民者。且今州城粗定,宜迎大驾、安宫邺都,挟天子而今诸侯,富士马以讨不庭,谁能御之!”

绍悦,将从之。

郭图、淳于琼曰:“汉室凌迟,为日久矣,今欲兴之,不亦难乎!且今英雄据有川郡,众动万计,所谓秦失其鹿,先得者王。若迎天子以自近,动辄表闻,从之则权轻,违之则拒命,非计之善者也。”授曰:“今迎朝廷,至义也,又于时宜大计也。若不早图,必有先人者也。大权不失计,功在速捷,将军其图之!”绍弗能用。

在决定是否迎纳献帝这一至关重大的问题上,袁绍的确像荀彧说的那样“迟重少决,失在后机”,暴露了“志大而智小,色厉而胆薄”,多谋少决,优柔寡断的致命弱点,拒绝了沮授的建议,而丧失了先机迎纳汉献帝的主动权。沮授的警告和预言算说准了:“若不早图,必有先人者也”,这个“先人者”恰恰就是袁绍的对头和克星曹操。

当时在是否迎纳汉献帝的问题上,曹操内部也发生了一场争议。曹操召集会议,商议奉迎汉献帝于都许一事时,大多数都持反对意见,荀彧不以为然,独排众议,主张奉迎汉献帝。荀彧的“奉主上以从民望,秉至公以服雄杰”的战略思考和“若不时定,四方生心”的劝告,同沮授所讲‘挟天子而令诸候”、“若不早图,必有先人者”完全是不谋而合。这足以说明,时势如此,英雄所见略同。曹操在这稍懈即逝的机遇面前,果断地采纳了荀彧的建议,奉迎汉献帝。恰逢董承不满韩暹矜功专恣,难以共事,暗地派人请曹操带兵去洛阳勤工。这样,曹操便名正言顺地带兵赴洛阳朝见汉献帝。随即在朝廷任议郎的董昭建议曹操,以“京都无粮,欲车驾暂幸鲁阳,鲁阳近许,转运稍易,可无县乏之优”为理由,不使杨辛等人生疑。曹操欣然采纳,顺利地将献帝奉迎到许。自此,董昭便成为曹操的心腹谋士。

这件事处置得实在果决、漂亮,充分显示出曹操“能断大事,应变有方”,“谋胜”于人的卓越才能。在当时引起强烈的社会反响,尤其是袁绍得知汉献帝被曹操奉迎到许,后悔不迭,于是穷思竭虑,又想出了补救办法:以他盟主身分,藉口“许下埤湿,洛阳残破。宜徙都鄄城”,以就全实令曹操把汉献帝迁到鄄城以自密近,便于得机将其控制在自己手上。

曹操根本不买帐,转请献帝发下一道诏书责备袁绍:“地广兵多,而专自树党,不闻勤王之师,但擅相讨伐”,迫使袁绍上书陈诉一番。

这正是曹操“奉天子以令天下”策略的妙用。优柔寡断的袁绍丧失了汉献帝这张王牌,处处便受制于曹操而曹操则。由此掌握了天下大权,在群雄中脱颖而出。

那些优柔寡断的人,请记住德国伟大诗人歌德这句富有哲理的话:“长久地迟疑不决的人,常常找不到最好的答案。”

巧装糊涂,等待出手时机

能成就大事的人往往懂得在隐忍和蛰伏中等待机会的来临。

历史经验告诉我们:身处弱势时,要忍住急于求成的心理状态,不要过于暴露自己,而要凭借着良好的外界形势,壮大自己的力量。当然,在保持和发展自己的强势的同时,还要学会装糊涂,尽量掩饰自己表面的强壮,隐忍以行,以退为进。

康熙在8岁当上皇帝,那时还是个什么都不懂的小孩子。他的父亲顺治帝临死前,命八个满族大臣辅佐他处理国家大事。鳌拜虽位居四大臣之末,但掌握着兵权,不断扩大自己的势力,而且性情特别凶残霸道,他有权有势,如日中天,皇帝简直成了他的附属品。

在康熙14岁亲自执政后,鳌拜还是专横地把持着朝政,根本不把皇帝放在眼里。不但小皇帝对他十分痛恨,就连众大臣也是敢怒却不敢言。

康熙想除掉鳌拜,但慑于他的权势,只好先装模做样。他用一切时间学习政治,用一切机会实践政治。同时,他还要作出依然不懂事的样子,傻玩傻闹,绝不让鳌拜看出他的真实想法。

有一次,鳌拜和另一位辅政大臣苏克萨哈发生争执,他就诬告苏克萨哈心有异志,应该处死。这时,好歹康熙名义上是已经亲政的皇帝,鳌拜先要向他请示。

康熙明知道这是鳌拜诬告,就没有批准。这下可不得了,鳌拜在朝堂上大吵大嚷,卷着袖子,挥舞拳头,闹得天翻地覆,一点臣下的礼节都不讲了,最后,还是擅自把苏克萨哈和他的家属杀了。

从此以后,康熙更是下决心要整顿朝政。为了擒拿鳌拜,他想出一条计策。

康熙在少年侍卫中挑了一群体壮力大的,留在宫内,叫他们天天练习扑击、摔跤等拳脚功夫。空闲时,他常常亲自督促他们练功、比武。而且,消息一点都没有走露出去。

有一天鳌拜进宫奏事,康熙正在观看少年侍卫练武,只见少年侍卫正在捉对儿演习,一个个生龙活虎,皇帝还在场外指指点点。

康熙看见鳌拜来了,大吃一惊,心想坏了,如果被鳌拜看出破绽,那别说皇位坐不安稳,就连命也要陪进去了。真是福至心灵,他灵机一动,故意站起身走进场去,笑着夸奖这个勇敢,奚落那个功夫不到家。说:“来,你和我打一架,看看我的功夫。”一派贪玩的少年形象。

鳌拜一看皇帝如此胡闹,心中暗笑,看来这大清的江山,永远是我鳌拜的了。鳌拜走近康熙,刚要奏事,康熙却摆摆手说:“今天玩得痛快!有事先不要说,等我……”

鳌拜连忙说:“皇上,外庭有要事奏告。皇上下次再玩吧。”康熙这才恋恋不舍地和鳌拜进殿去了。

过了一段时间,少年侍卫们的武艺练习得有了长进,鳌拜的疑心也全消除了,这时,康熙决定动手除奸。这天,他借着一件紧急公事,召鳌拜单独进官。鳌拜哪里有什么防备,骑着马就大摇大摆地进宫来了。

康熙早已站在殿前,一见鳌拜已经走进中,便威武地喝道:“把鳌拜拿下!”只听得一阵脚步响,两边拥出一大群少年侍卫,一齐扑向鳌拜。

鳌拜不一会儿就被众少年掀翻在地,捆缚起来,关进大牢。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