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

笔下文学>胡雪岩传奇电视剧 > 第18章 攻心为上 晓以利害免干戈(第1页)

第18章 攻心为上 晓以利害免干戈(第1页)

年久失修的新城县衙大堂内,人声鼎沸,身材魁梧的胡云龙虽然被五花大绑,仍然拼命挣扎,骂不绝口。其他的农户有的和差役理论,有的呼天抢地,号啕大哭,有的愤愤不平,比手画脚,整个大堂一片沸腾。

张知县气急败坏地将惊堂木拍得“啪、啪”地响,也震不住咆哮的人群。气得张知县厉声呵斥:“本县令在此,不得无理喧哗!”

大堂上渐渐安静了下来,一片鸦雀无声,所有的人活脱像一群泥塑木雕,都害怕知县大老爷的威严,不敢再说话。

张知县端坐在太师椅上,望着五花大绑的胡云龙,故意问:“谁是胡云龙啊?”

胡云龙一脸刚毅,他动了动身子,昂起头,大声地回答:“是我!”

张知县仔细打量了胡云龙一番,只见他身体壮实、剽悍粗犷、声如洪钟,不禁有几分胆怯,暗自嘀咕着:“这个人不好对付!”他清了清嗓子,义正词严地说:“交税纳粮,是朝廷所定的规矩,百姓理当遵守,你抗粮不交,该当何罪?”胡云龙的眼中散发出咄咄逼人的光芒,他咬牙切齿地说:“知县大人,去岁旧粮已纳税完毕,今年新粮尚在田中成长,你就提前收税,你叫我拿什么来交?”

原来,张知县为了收钱还债,下令提前四个月交纳新粮,还每天派差役四乡逼收,闹得民怨沸腾,群情激愤。

张知县见胡云龙如此倔强,顿时火冒三丈,决心先从他下手,杀一儆百,他大声呵斥:“大胆刁民,竟敢咆哮公堂,本县决不轻饶,来人,再给我打一百大板。”张知县的肺都快气炸了。正当差役准备施刑时,一名女子披头散发,哭着奔上公堂,抱住胡云龙说:“要打,打我好了。”原来是胡云龙的妻子李氏。

张知县见李氏虽然粗布陋衣,面容悲伤,却颇有几分姿色,不禁动了怜香惜玉之心。李师爷将这一切全看在眼里,立刻上前小声地说:“打死了还是收不到粮,何苦呢!”张知县听了也马上明白过来,于是他厉声说道:“冥顽刁民,死不悔悟,抗粮便是抗上,罪及全家,来人,将刁妇一并拿下!”

胡云龙见妻子将要受苦,赶紧大叫:“放开她!我交就是了。”张知县笑着说:“凭你一句话,本县令怎么会相信你,你要用什么做担保?”“我?”胡云龙看看旁观的人群,没有人敢出面替他担保。

李师爷乘机说:“依我看,不如先暂时拘押李氏,让胡云龙去筹粮,等筹到粮食后,咱们一手交粮一手交人。”

张知县想了一会儿,连声说好,于是当场放了胡云龙。胡云龙见妻子被收押,无可奈何,愤恨地跺了几下脚,便离去了。

退堂后,张知县走到李氏面前,仔仔细细打量了一番,见她虽然衣衫褴褛,却遮不住如雪般的肌肤,虽然泪眼迷离,却掩不住两潭秋水。当他正看得出神时,李师爷两眼一转,阴阳怪气地说:“胡云龙一贫如洗,家徒四壁,绝对交不出粮,不如将她卖到风月场,用银子抵了粮款。”一语惊醒梦中人,张知县恍然大悟,心想李氏年轻貌美,风姿绰约,在风月场中也算得上是好货色,他不禁拍手叫好,立刻唤来春满楼的老鸨,用五十两银子卖了李氏。张知县和李师爷瓜分了银子,不禁洋洋得意,自以为办了一件得意的事,却不知杀身之祸就在眼前。李氏被卖的消息很快就传到了胡云龙的耳里,他犹如晴天霹雳,直奔春满楼。

这时,胡云龙的弟兄们恰巧赶到,纷纷急切地询问李氏的消息,胡云龙悲愤交集,怒火攻心,一脚踢翻门前的石狮,将石狮高高举起,一声巨响,春满楼的大门被砸得稀烂,众人一拥而上,逢人便打,见物就砸。胡云龙终于找到了老鸨,厉声叫她交出李菊花,老鸨支支吾吾地说:“李菊花昨晚已经跳井自尽了。”原来,李氏乃正经人家,不甘为妓,趁人不注意时,一头跳进了井中。胡云龙抱住妻子的尸首,撕心裂肺地哭嚷着:“菊花呀,我要替你报仇,杀死那狗官!”众人义愤填膺,群情激昂,放了一把火,春满楼立刻陷入一片火海,昔日的销金风流窟,顿时化作生死场。

愤怒的胡云龙放下妻子的尸首,振臂高呼:“官逼民反,民不得不反,有种的跟我去杀了那狗官,占领县城,痛痛快快地干一场。”

胡云龙杀了县官,攻占了县城,竖起大旗,自称“无敌大王”。消息传到湖州,王有龄非常恼火,召集幕僚,征询办法。手下幕僚大多言剿,王有龄自己也十分支持这种意见。但是王有龄的手下有个叫司马松的幕僚却反对出兵剿灭的做法。他认为:“如今官兵久不训练,不知拼杀之事,乱军风头正健,不与之相争才是上策。否则,一旦官兵围剿乱民失败,只怕四处的乱民都会响应。况且民乱事出有因,当以‘抚’字为上,既可安抚民心,也可平定民乱。”司马松是个平素寡言少语,好贪小便宜,衣着邋遢的人。平日里同僚都十分看不起他,王有龄也不十分喜欢他,只因他是另外一个朋友介绍来的,才没把他辞掉。今日王有龄见他未出兵便先言败字,非常气恼,便不予理睬,当即派了个营官领了一千人马去镇压乱军。

司马松也不再多说,只是在一边冷笑。

事情结局果然不出司马松所料,一千名官兵在半途便中了乱民的埋伏,死伤大半。别处的饥民见朝廷的官兵如此不堪一击,便也纷纷起来闹事,响应“无敌大王”。

王有龄大惊失色,再次召集幕僚,商议应付对策。众幕僚说来说去都没想出个好主意。这时候王有龄才突然想到提倡“安抚”的司马松,四下寻找,发现司马松没来。他一问,才得知司马松病得太重,无法前来议事。

王有龄迫于无奈,只好选派一名衙役带着安抚信,前去与“无敌大王”谈和。哪知乱民根本不领情,不但杀了那名衙役,并扬言要杀进湖州。

恰恰这时胡雪岩从外地赶回来,王有龄有如见了救星,把近来发生的事情原原本本地告诉了胡雪岩,向他寻求平定乱民的办法。

胡雪岩道:“解铃还需系铃人。”于是先派人打听司马松的情况。不一会儿,手下回报,说司马松正在江边钓鱼呢!王有龄一听,司马松竟然如此装病愚弄自己,不禁勃然大怒。胡雪岩却道:“雪兄,万万不可意气用事,纳其人而不知善用,你也是有过错的。”王有龄是个大度之人,想想自己确实有错,后悔当初没有采纳司马松的建议,轻易发兵,把事态弄得不可收拾。难怪司马松会有如此大不敬的举动。只是此时,他该怎样去说服司马松呢?

其实司马松这时心里一点都不快活。他是个遗腹子,未出生父亲便死了,全靠母亲把他辛辛苦苦养大,后来又替他娶妻。又因为他本人遭受挫折太多,性情难免古怪,所以在王有龄的衙门里一直不受重视,时常有怀才不遇之感。这一次司马松给王有龄出计献策,但是王有龄刚愎自用,根本不把他放在眼里,使司马松大为恼怒。虽然后来王有龄来请他,他仍旧不肯回衙门。

今天,他在家中,老母突然想喝点鱼汤,可是穷得叮当响的他哪有钱买鱼?于是索性自己操起鱼竿,去江边钓鱼。钓了半晌,始终没有鱼儿上钩。眼看着天色渐晚,司马松长叹一声,收拾渔具,匆匆忙忙地往家里走。

司马松的家在城郊破草岗上,一阵风吹来,几间破屋子摇摇欲坠。他刚一进门,家中的几个孩子就围过来,个个嚷饿。司马松看了更是心酸不已。

疲惫不堪的司马松弯腰一看,儿女们个个面黄肌瘦,衣衫褴褛,蓬头垢面。他皱着眉头,从怀里摸出几枚小钱,交给大儿子,吩咐他去买几个烤红薯,孩子们一阵欢呼,拥着哥哥离去。这时,屋里又传来母亲的声音:“儿啊!”司马松知道母亲在叫他,强忍着眼泪,快步来到母亲床前:“母亲今日可好?”

老母亲深陷的眼窝里闪着埋怨的泪光,她轻声说道:“儿啊!你才离家半日,已经有四家债主上门讨债了,我苦苦请求他们宽限几日,他们却把家里那只铜香炉拿去抵债,往后家中再也找不到值钱的东西了。”

听完母亲的话,司马松说:“孩儿不孝,连累母亲。”

这时,门外忽然响起一阵嘈杂声,司马松探头一看,不禁吓了一跳。原来,十几个债主上门来讨债了,带头的人恶狠狠地瞪着司马松说:“小子,今天如果再不还债,就跟我们见官去!”

司马松不停地点头哈腰说:“请让我再想想办法,宽限几日。”

债主们才不理司马松,纷纷一拥而上,围住司马松,七嘴八舌地说道:“不用和他多说,走走走,见官去!”

司马松的母亲在一旁苦苦地哀求:“各位好心的大爷,别为难我儿子啊!”一不留神,从床上滚下来,昏了过去。

司马松见状心如刀割,急忙扶住母亲,连声呼喊:“娘,您醒醒!醒醒啊!”

债主们毫不理会,各自在屋里寻寻觅觅,希望能找到一些值钱的东西。

这时,一位衣冠楚楚、身材修长的人走了进来,对着债主厉声呵斥:“你们这是干什么?”

其中一人说:“哟!胡雪岩老爷,多日不见,发福了。”一听到胡雪岩的大名,债主们都站在一旁。

只见胡雪岩神情严肃地说:“司马先生在知府衙门里做事,是我的好朋友,谁和他过不去,就是给我胡某难堪!”

债主们听了这话全都愣住了,他们不知道穷困潦倒的司马松,什么时候攀上了大名鼎鼎的“胡财神”。但是仍有一位债主心存不甘,他愤愤地说:“难道司马松欠我们的账就这么算了?”

胡雪岩转身说:“把字据拿来。

债主们听到胡雪岩的话不禁喜上眉梢,连忙掏出借据。胡雪岩看了冷冷一笑,不屑地说:“就这么点账,你们也大动干戈,翻脸不认人?”说完,从怀中掏出一叠银票,将司马松所欠的账一一还清,总计二百余两。债主们千恩万谢,拿到钱后立刻散去。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