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

笔下文学>富爸爸财商课读后感 > 第十三课 双赢理念走合作之路得双赢钱途(第3页)

第十三课 双赢理念走合作之路得双赢钱途(第3页)

贝尼在他的经商中贯彻了他的平等观念。他平等看待每一位顾客,他时常对职员说,顾客是一切,没有顾客,什么生意也别想做起来。而要争取顾客,除了给顾客最大的利益与好感之外,没有别的更好的方法。他说:“我一直以一个消费者的立场来看自己的连锁商店。”

贝尼也把职员看成与自己地位平等的对象。他没有把职员当雇用的人看待,他对每一位职员都称合伙人。“好的职员,等于是公司里最有实力的贵重资源。”这是贝尼的另一个平等观念。

他不仅善待职员,同时给每一个肯上进的人,有受更好训练的机会,然后将这些有干劲的人提升为主管,让他们拥有自己的商店,最后把他纳入董事部,成为企业的最高层领导人。

他重视人的因素,认为金钱、土地及店铺,如果跟人相比,不过是次要的东西。“有同样理想的人,为一个共同的目标努力,让他享受成功的愉快,是事业成功的最大因素。”

在挑选人才的时候,贝尼变得十分苛刻。但是,凡是肯上进的人贝尼都会加以提拔,使他成为更有机会发挥机会的人才。

1914年,贝尼订立了他的经商五大原则,后人称为贝尼的五大致富条件。

这五大原则是:一、为了满足顾客的要求,服务要最好;二、东西要好,价格必须合理;三、不断作检讨,以免经营上犯错;四、可以追求合理利润,绝不做暴利生意;五、要时常反省,看自己是否做错什么。

后来,全美国开了1600多间贝尼的原则商店,很多职员都成为贝尼连锁商店的老板之一,生意大,利润好。可是,却没有任何一个贝尼集团的人犯过牟取暴利的毛病。

富爸爸的金科玉律:

中国人一直奉行孔子所说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观念并将其作为与人交往的准则。其实,这一说法从浅层次上说,是指自己不喜欢的东西,不要送给别人;从深层次上说,是指如果你不想别人以你不喜欢的方式对待你,那么你就不要以此方式来对待别人。而拿到一个付出与回报的角度来说,就是如果要想有所收获,那么对待别人就要有所付出了。

满足自己的目的,通常需要通过服务别人的手段来实现,所以应尽力满足别人的需求。当今社会,不同的企业,在管理、人才、市场、业务、地域与核心技术等方面可能各具所长,也各有所短。只有承认各方的优势和互补性,携手合作,才能“切开”较大的市场蛋糕,为大家带来更多的利益。

这就是聪明的富人懂得的取财之道。所以,他们懂得如何去满足别人的需要,从而收获自己想要的成果。

竞争对手也可以是合作伙伴

麦基给老怀特讲到自己曾经的创业经历:“那一次,我投资的餐厅为了打败竞争对手,于是聘请了几个当地有名的厨师,这样一来,我们的客流量是增加了,可谁知,这些厨师的工资也高,无形中增加了我们的成本,最后只好提高菜价,却又因为比竞争对手的价格高反而输给了他们。”

老怀特给麦基分析说:“其实,每个企业经营者或者个人投资者都会遇到类似的问题,如想尽一切办法来扩大企业的规模,以规模效益去战胜对方;或是想办法提高产品的质量或者售后服务,来与对方展开竞争;也可能是降低产品价格,与对手来个看谁能笑到最后……这样的案例很多很多,目的只有一个,打败竞争对手,收获自己的经济成果。

然而,很多聪明的企业家或投资者却告诉我们,这是最愚蠢的做法,他们通用的是一招不战而屈人之兵的好招,那就是,把竞争对手变成合作伙伴。那些聪明的犹太商人更是把这一招用的炉火纯青。我给你举个例子吧!”

财商魔法书:犹太商人的“群体意识”

犹太银行家莱曼兄弟,产业传到第二代莱曼的手里时,商行的势力已经扩大到运输业和橡胶轮胎业。这期间,莱曼家族同其他几家犹太富豪结成了姻亲关系,例如刘其森家族把制铜业带进了莱曼家族的范围,同萨克斯公司联合之后,莱曼兄弟公司成了华尔街的大人物。20世纪60年代,美国步入经济繁荣期,莱曼公司把全部资金都投向了联合大企业。当时,公司大出风头,成为企业兼并和盘购狂潮的领头人。

后来由于经济衰退、银行内部纠纷等问题,在70年代末期,莱曼公司进入了衰退期,被列入纽约证券交易所的早期警告名单。为了挽救莱曼公司,股东们更换了董事长。两年之后,莱曼公司得到复兴,资本利润率一直保持在80%这一不同寻常的水平。

为了利于竞争,莱曼公司于1977年与另一家犹太银行库恩·洛布公司合并。库恩·洛布公司是与莱曼兄弟公司同时发展起来的,他们最初在辛辛那提卖干货,以后带着5077美元到纽约开银行,全盛时取得了美国投资银行的支配地位。同莱曼公司合并后,新银行在最大的投资银行中排名第四。合并不仅具有历史性,而且把莱曼公司在国内的势力和库恩·洛布公司在国外的特长集于一身。按当时媒体的话来说,这“使华尔街最好的两家厨师合并为一体了”。

犹太商人的这种群体意识,还曾于20世纪60年代,催生了一种崭新的实业形式——联合大企业。联合大企业是一种实现多种目的的控股公司,它拥有各种性质各异的利润中心,它的主要赢利中只有一部分来自新产品、市场的渗透、收入的增长、均衡发展以及价格赢利率的提高,更大一部分则是利用多家联合的强大势头兼并和盘购,产生一大批由华尔街认购、出售和买卖的新公司的股票。

虽然联合大企业的账目不清,新发行的证券价值可疑,但它对已确立的公司形成了相当大的威胁。LTV公司的詹姆斯·林,利顿工业公司的罗伊·阿什,特克斯特隆公司的罗伊·利特尔,西北工业公司的本·海涅曼、费拉德尔菲亚和雷丁公司的霍华德·纽曼,利斯科公司的索尔·斯坦伯格,海湾和西方工业公司的查尔斯·布卢德霍恩,迅捷美国公司的米苏莱姆·里克利斯,洛斯公司的劳伦斯·蒂什——这些建设联合大企业的犹太人,动摇了老式的经营方式,创造出种种不合常规的公司,为华尔街提供了一连串令人目眩的投资介体。

然而,由于危及到了政党利益,尼克松政府一上台就指令司法部的反托拉斯部门采取行动,直指华尔街的金融家和得克萨斯州的石油企业间的沆瀣一气。根据G·威廉·多姆霍夫的观点,它包括某些石油公司、航空公司、影片公司,以及某些消费品公司和商品推销公司,在这张密密麻麻的名单上,列于榜首的是西尔斯公司,朱厄尔茶叶公司,金贝尔兄弟公司,梅西公司,城市百货公司,联合百货公司。

股票市场对这些企业重新估价。在新政府上台的头两个月里,13家联合大企业共损失50亿美元的市场价值。虽然联合大企业最终走向了衰落,但我们仍不可忽视的是犹太人的这种“竞争——合作”的做法。

富爸爸的金科玉律:

一位犹太商人说,如果不能打败他们,就和他们结合。在哈佛学子看来,同一个经济环境下的竞争不是非要你吃掉我或者我吃掉你,最后要么你死,要么我活。更为可取的是竞争对手的双赢。在很多情况下,今天是你的竞争对手,明天就很可能成为你的合作伙伴。而且,你的成功并不必然建立在竞争对手的失败上面。如果真有那么一天,你所有的竞争者都失败了,那你一个人也不可能独享成功,因为你所在的产业很可能已经整体衰退了。

所以,作为竞争对手的同行,我们也没有理由非要将其当作敌人,一定要置之死地而后快。要知道,当你决定打败对手的时候,对手也一定想着打败你,他既然能成为你的对手,就一定实力和你相当。退一步说,就算你历尽艰辛将他打败,可是谁又能保证明天他不会东山再起,到时候,你有要提起十二倍的精神,积极备战。所以最好的办法不是打败他,而是将他变为自己的朋友,实现双赢。

要实现这种双赢状态,就要求双方建立在诚信的基础上。诚信是实施双赢策略的基石,若是双方中的一方不讲诚信,打着双赢的幌子欺骗对方,结果只会两败俱伤。同时,还要拥有一个宽广的胸襟。能看到他人之得未必就是自己之失,这是合作的基本条件之一。

如果能把竞争对手变成合作伙伴,那么在共同利益的驱使下,你可以更便利的收获到自己的所得。而你与对方共同创造良好的生存空间,共享价值链的利益,如果出现了困难,也有人帮你分担。这种利远远大于弊的事情,又何乐而不为呢!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