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

笔下文学>中国文化遗产资料整理 > 第3章 大名称由来(第4页)

第3章 大名称由来(第4页)

92墓,它位于南京紫金山南麓,陵垣周长达

22。5公里。明孝陵布局呈“北斗星”图。孝

陵的神道以弯曲幽长有别于历代帝王的宽阔直接,一直使人们百思不得其解,并由此附会出很多传说。研究者根据星象学说揭示了这一离奇现象:古代帝王陵墓中有采用天宫、天象、星宿图的情况,蕴含“天人合一”、“魂归北斗”等传统思想,朱元璋尤其对崇仰天象,因而在生前就把自己的陵墓设计成北斗七星的形状,“勺头”为绕梅花山而环行的导引神道部分,“勺柄”为正北方向直线排列的陵寝建筑部分,“勺头”、“勺柄”上的“七星”依次为四方城、神道望柱、棂星门、金水桥、文武坊门、享殿、宝城。从平面图上看,孝陵的“七星”排列走向与南北朝、辽代、唐代所绘制的“北斗七星”图是相同的。

明十三陵

明十三陵是中国明代13位皇帝陵墓的总称,位于北京市昌平区境内的天寿山下,是世界上保存较为完整的、埋葬皇帝最多的皇陵群,均依山面水而建,建筑模式相仿,但规模不一,其中以长陵的规模最为宏大、雄伟。

清东陵

清东陵是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清朝的皇家陵园之一,位于河北省遵化市西北部的昌瑞山下,在这里共建有15座陵寝,埋葬帝、后、妃及皇子、公主等共161人。清东陵是中国现存规模最为宏大、体系最为完整、保存最为完好的帝王陵墓建筑群。

1644年清军入关前,满族努尔哈赤已建立汗国,史称后金,后金在辽宁省建都。当时沈阳称为盛京,迁都盛京的第二年,努尔哈赤与明军作战时受伤而死,其子皇太极继位后称帝,改国号清。努尔哈赤和皇太极均安葬在东北地区1643年,皇太极第九子福临即位,第二年越过长城的山海关,迁都北京,入主中原。此后的历代帝王均安葬在关内。

清东陵是一部用砖、木、瓦、石写就的清王朝盛衰的历史。孝陵的建筑反映出清朝定鼎中原初期财力不足,但是雄健古拙,规模庞大的石像生则反映出八旗子弟以武力征服中原,靠弓马开天下的雄姿。景陵、裕陵则反映出“康乾盛世”天下太平的时代特征,定陵和惠陵则是清王朝一步步走向衰亡的写照;慈禧陵则是权力的象征,反映出慈禧两度“垂帘听政”的那段特殊的历史。

清西陵

清西陵始建于1730年(雍正八年),历经18世纪中叶至19世纪初,余绪延至民国年间。清西陵是中国清朝前期、中期、晚期陵寝建筑艺术的代表作品。4座帝陵建筑规模宏大、布局合理、宫殿辉煌、石雕精美、形式多样、内涵丰富、保存完整;后妃陵寝严格按照封建等级制度的规格建造,虽久经大自然的风雨剥蚀,基本上保持了原貌。清西陵以大量的实物形象和文字史料,从不同侧面展示了18世纪30年代至20世纪初期中国陵寝建筑艺术风格及皇家宗教信仰的重大发展、变化,对中国古代陵寝建筑艺术的创新与发展有重要贡献,具有清代以前各代陵寝建筑不可替代的历史、艺术、科学和鉴赏价值。

香妃墓是伊斯兰教重要的两个圣地之一,经历了三百多年的风雨历史的洗礼,依然保存完整。其外墙砖都是独一无二的手工艺品,绝没有相同的图案,令人叹为观止。它以精美而恢宏吸引无数游客和朝拜者。

香妃墓又名阿帕霍加墓,始建于1640年,坐落在新疆喀什市东郊5公里处的浩罕

大村,是新疆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香妃墓是一座典型的伊斯兰古建筑群,也是伊斯兰教圣裔的陵墓,是伊斯兰教阿帕克霍加家族墓地,“霍加”意为圣人后裔,这一陵墓埋葬着喀什“霍加政权”之王、白山派首领阿帕克霍加及其家族成员。

香妃

香妃本是玉素甫阿訇的第五代子孙。

94

1758年乾隆皇帝派兵征讨叶尔羌。当时香妃的叔、兄等声援清军,参加平反战斗,因功被封爵。香妃家族协助中央政府平定叛乱,为国家统一、边疆的稳定和民族的和睦做出了积极贡献。因此1760年香妃被召进京,备受乾隆帝的宠爱,先封为贵人,后封为容妃。香妃在清宫生活28年,死后葬在河北省遵化县清东陵。据民间传说,由于香妃在宫中经常思念家乡,故乾隆皇帝为了还她生前愿望,将她的朝服、朝冠、吉服等遗物埋葬

在家族墓中。因而人们又将这座陵墓称做“香妃墓”。

香妃的地位

香妃27岁入宫,初封为和贵人,属于清朝后妃八级中的第六级。三年后,被封为容嫔,她的哥哥也受到晋爵。由于香妃性格温和,其父兄均有军工,因此于乾隆二十三年,将她又晋为容妃,位居皇帝后妃序列中的第四级别。后来,乾隆帝的皇后和皇贵妃先后薨,容妃的地位仅次于皇后,由此可见其地位之尊崇。

香妃墓的构造

香妃墓以土坯为胎,外用绿色和紫色琉璃方砖包砌,建筑宏伟,色彩富丽堂皇。穹窿形的圆顶上,一座玲珑剔透的塔楼,巍然屹立。塔楼之巅,又有一镀金新月,金光灿灿,直插云天,与绘有各种花纹的琉璃圆顶互相辉映,越发显得壮观。

陵墓由门楼、大小礼拜寺、教经堂和主墓室5部分组成。正门门楼精美华丽,两侧有高大的砖砌圆柱和门墙,表面镶着蓝底白花硫璃砖。与门楼西墙紧连的是一座小清真寺,前有彩绘天棚覆顶的高台,后有祈祷室。陵园内西面是一座大清真寺,正北是一座穹窿顶的教经堂。主墓室在陵园东部,是整个建筑群的主体建筑,主墓屋顶呈圆形,其圆拱直径达17米,无任何梁柱,外面全部是用绿色琉璃砖贴面,并夹杂一些绘有各色图案的黄色或蓝色瓷砖,显得富丽堂皇、庄严肃穆。

跨进陵墓,高大宽敞的厅堂里,筑有半人高的平台,平台上排列着大大小小72座坟丘。这些坟丘和平台,一色儿用白底蓝花的琉璃包砌,看上去晶莹素洁,熠熠闪光。香妃的坟丘就在平台的东北角上,虽然并不高大显眼,却一直是吸引游人的地方。陵墓的附属建筑,无论在建筑格调还是装饰等方面,都与陵墓主体形成和谐的布局。

当地的习俗

关于香妃,当地百姓中还有一些有趣的风俗。有些妇女不论是已婚或未婚,当她们在生活中遇到某些不顺心的事或者有某种愿望时,常不择路途远近来到陵墓,手扶墓墙哭诉心中的苦闷,或念叨心中的愿望,直到心中感到舒畅之后,才离去。有些想生孩子的妇女除了许愿之外,临行时还把一条细长的红布条用小棍插入墓墙缝内。这种风俗至今还在一些群众中沿袭着。

丽江位于古代经济和战略重地,保存完整、形貌古朴,虽历经无数风雨,但依然焕发出勃勃的生姿。丽江还拥有古老的供水系统大面积的原生态民居,成熟的本土文化,是我国西南地区的著名古城。1997年被认定为世界文化遗产。

丽江古城,又称大研古城,坐落在云

大南省丽江坝子中部,它是我国保存最为完整、最具纳西族风格的古代城镇,始建于南宋末年。“城依水存,水随城在”是丽江古城的一大特色,水源利用科学而合理,使古

98

◆丽江民居

城既有山城之貌,又有水乡之容,被誉为“高原姑苏”。

古城历史

丽江古城始建于宋末元初(公元13世纪后期),它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中唯一没有城墙的古城,据说是因为丽江世袭统治者姓木,筑城势必如木字加框而成“困”字之故。丽江古城的纳西名称叫“巩本知”,“巩本”为仓廪,“知”即集市,可知丽江古城曾是仓廪集散之地。元世祖忽必烈南征大理国,曾渡金沙江进入丽江,在古城一带驻军整训。自元至清初近500年,这里由纳西族首领木氏及其儿孙世袭土司之位,加以统治。古城地处云贵高原,海拔2400余米,全城面积达3。8平方公里,自古就是远近闻名的集市和重镇。

古城遗迹

古街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