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

笔下文学>中国文化遗产资料整理 > 第3章 大名称由来(第5页)

第3章 大名称由来(第5页)

丽江街道依山势而建,顺水流而设,以红色角砾岩铺就,雨季不泥泞、旱季不飞灰,石上花纹图案自然雅致,质感细腻,与整个城市环境相得益彰。四方街是丽江古街的代表,位于古城的核心位置,不仅是古城的中心,也是滇西北地区的集贸和商业中心。

古桥

丽江古城区内的玉河水系上,飞架有354座桥梁,其密度为平均每平方公里93座。形式有廊桥风雨桥、石拱桥、石板桥、木板桥等。较著名的有锁翠桥、大石桥、万千桥、南门桥、马鞍桥、仁寿桥,均建于明清时期。

木府

木府原系丽江世袭土司木氏衙署,占地46亩,坐西向东,沿中轴线依地势建有忠义坊、义门、前议事厅、万卷楼等15幢建筑。历经风雨战火毁损,1998年修建,并在府内设立了古城博物院。

福国寺五凤楼

五凤楼,位于黑龙潭公园北端,始建于明代万历年间,楼高20米,为层甍三重担结构,基呈亚字形,楼台三叠,屋担八角,三层共24个飞檐,就象五只彩凤展翅来仪,故名五凤楼。

丰富的民族传统文化

丽江古城的繁荣已有800多年的历史,它己逐渐成为滇西北经济文化的中心,为民族文化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聚居在这里的纳西族与其他少数民族一道创造了光辉灿烂的少数民族文化。不论是古城的街道、广场牌坊、水系、桥梁还是民居装饰、庭院小品、槛联匾额、碑刻条石,无不渗透纳西人的文化修养和审美情趣,无不充分体现地方民族宗教、美学、文学等多方面的文化内涵、意境和神韵,展现历史文化的深厚和丰富内容。尤其是东巴文化、白沙壁画等具有少数民族色彩的艺术更是为人类文明史留下了灿烂的篇章。

平遥古城历史悠久,文物古迹众多,是中国境内保存最为完整的一座古代县城。它完整地体现了17至19世纪的历史面貌,是明清建筑艺术的历史博物馆,1997年被认定为“世界文化遗产”。

平遥古城距今已有2700多年的历史,较好的保留着明、清(公元1368~1911年)时期县城的基本风貌,堪称中国汉民族地区现存最为完整的古城。

平遥古城传说

传说在很久以前,生活在东海的万年海龟变成了神龟,一天它携儿带女到渤海旅游,一不留神误入黄河入海口,进入了黄河,它逆流而上又到了汾河,有一天路经平遥界时,只见此地南边山峦起伏,连绵不断,酷似大海里出现的海市蜃楼。思念家乡的神龟误以为到了家乡,立即爬上岸。就在

100此时,被一位当地的神仙发现,龟以长寿和善良给人以吉祥幸福,这位仙人就想让它留

在此地,为平遥人造福,于是将它的一条腿拴了起来。由于汾河在平遥境内为略偏南北的东西走向,所以象征神龟的平遥城也就与汾河垂直成了略偏东西的南北走向。由于龟的身体为前厚后薄,所以平遥城的地势也是南高北低。为了不让这只神龟饿死,神仙还在南门外十几里外的阮寺村造了个神池,那里有水、有草又有鱼,可供其食用。

平遥三宝

平遥县城墙建于明洪武三年(1370年),周长6。4公里,是山西现存历史较早、规模最大的一座城池。明、清两代都有补修,但基本上还是明初的形制和构造。城为方形,墙高12米左右,外表全部砖砌,墙上筑有垛口,墙外有护城河,深广各4米。城墙上开有六道门,东西各两座,南北各一座。东西城门外又筑以瓮城,以利防守。环城墙有3000个垛口、72座敌楼,据说象征孔子三千弟子及七十二贤人。城墙历经了600余年的风雨沧桑,至今仍安然屹立。城垣系统被称为平遥第一宝。

出古城北门有镇国寺,它是古城的第二宝。该寺的万佛殿建于五代(公元10世纪)时期,是中国排名第三位的木结构建筑,距今已有1000余年的历史。殿内的五代时期彩塑更是不可多得的雕塑珍品。

古城的第三宝是位于城西南的双林寺。该寺修建于北齐武平二年(571年)。寺内10余座大殿内保存有元代至明代(公元13~17世纪)的彩塑造像2000余尊,被人们誉为“彩塑艺术的宝库”。

发达的金融城市

平遥古城在19世纪的中后期,是金融业最为发达的城市之一,也是中国古代商业中著名的“晋商”的发源地之一。清道光四年(1824年),中国第一家现代银行的雏形“日

昌”票号在平遥诞生。三年之后,“日

昌”在中国大部分省份先后设立分支机构。19世纪40年代,它的业务更进一步扩展到日本、新加坡、俄罗斯等国家。当时,在“日

昌”票号的带动下,平遥的票号业发展迅猛,鼎盛时期这里的票号竟多达22家,一度成为中国金融业的中心。被西方人士称为中国古代的“华人街”。

汉民族的传统文化特色

平遥古城是按照汉民族传统规划思想和建筑风格建设起来的城市,集中体现了公元14至19世纪前后汉民族的历史文化特色,对研究这一时期的社会形态、经济结构、军事防御、宗教信仰、传统思想、伦理道德都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在封闭的城池内,有4条大街、8条小街及72条小巷经纬交织,高大的铺面沿街而立,檐下绘有彩画,房梁上刻有传统彩雕。民宅深藏小巷内,为清一色青砖灰瓦的传统四合院,现存近三千八百处,其中四百余处保存完好。这些民居功能分明,布局严谨,讲究轴线明确和左右对称,精巧的木雕、砖雕和石雕配以乡土气息浓重的剪纸窗花,堪称汉民族地区保存最完整的民俗博馆。

澳门城区保存了四百多年中西文化交流的印迹。它是中国境内现存年代最远、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和最集中,以西式建筑为主、中西式建筑互相辉映的历史城区;是西方宗教文化在中国和远东地区传播历史重要的见证;更是四百多年来中西文化多元共存的结晶。2005年被认定为世界文化遗产。

澳门历史城区的范围东起东望洋山,西至新马路靠内港码头,南起妈阁山,北至白鸽巢公园。是中国境内现存最古老、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最集中的中西文化共存的历史城区。

多元交融

16世纪中叶,因中外贸易的新形势,明朝政府划出澳门半岛西南部一片地段,供以葡萄牙人为主的外国商人居住及进行贸

易,澳门由此发展成19世纪前中国主要的对

102外港口,也是亚洲地区重要的国际港口。贸易活动的兴盛吸引了世界各地的人前来,一

个融合欧、亚、非、美四洲人民的“华洋杂居”的国际城市由此诞生。葡萄牙人将这个用城墙围起的城市命名为“天主圣名之城”,今天的澳门历史城区就是它的核心部分。

四百多年间,在这块城区内,来自世界不同地方的人,带着不同的文化思想,不同的职业技艺,不同的风俗习惯,在澳门历史城区内盖房子、建教堂、修马路、筑炮台……演绎着多姿多彩的生活话剧。

宗教文化

明末清初,大量天主教传教士以澳门为传教基地,积极从事远东地区的传教工作,并由此创造出中西文化交流的辉煌篇章。这些传教士来自不同的教会,他们为中国带来了西方近代的科学技术及人文艺术,又向西方介绍了中国的文化成就。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