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

笔下文学>中国文化遗产资料整理 > 第3章 大名称由来(第3页)

第3章 大名称由来(第3页)

马王堆三座汉墓共出土珍贵文物3000多件,绝大多数保存完好。一号汉墓的彩绘漆棺,色泽如新,棺面漆绘的流云漫卷,形态诡谲的动物和神怪,体态生动,活灵活现,具有很高的艺术水平。二号汉墓出土的地形图,其绘制技术及其所标示的位置与现代地图大体近似,先后在美国、日本、波兰等国展出,评价极高,誉为“惊人的发现”。三号墓出土的10多万字的大批帛书,是不可多得的历史文献资料。帛书大部分写在宽48厘米的整幅帛上,折叠成长方形;少部分书写在宽24厘米的半幅帛上,用木条将其卷起。出土时都已严重破损,经整理,知共有28种。帛书的内容涉及古代哲学、历史、科学技术等方面。另外还有几册图籍,其中除《周易》和《老子》二书有今本传世外,绝大多数是古佚书,还有两幅古地图,堪称稀世珍品。马王堆的发掘是中国考古学上古代典籍资料的一次重大发现。

高颐墓阙位于四川省雅安市城东,是中国汉代益州郡太守高颐兄弟的墓阙。它是全国唯一碑、阙、墓、神道、石兽保存完整的汉代葬制实体,其阙身则是我国保存最为完好,雕刻最为精美,内容最为丰富的珍贵古迹。

墓阙是墓前神道两侧的建筑物,陵墓前的一条大道称为神道,神道两侧置石人石

大兽装饰。西汉,为了祭祀需要,表示对神祗的敬重,开始出现墓阙。东汉是墓阙发展的顶峰时期,隋、唐、宋代,仅限于帝王陵墓专有,以后墓阙逐渐消失。

高颐

高颐(?-209)今雅安市雨城区人。字贯光,东汉末和弟弟高实一起被推荐为孝廉,历任北府丞,武阳令、阴平都尉及盆州太守。卒于建安十四年(209年)八月。死后,据说臣吏悲号,百姓痛哭,可见他深受下属和百姓的爱戴。

墓阙构造

高颐墓阙建于东汉末年,坐北向南,东西阙相距十三米左右,东阙残,仅存主阙阙身。西阙完整,主阙十三层,高约六米,宽1。6米,厚0。9米;子阙7层,高三米多,宽1。1米,厚0。5米。阙前两具石兽雌雄各一,称“天禄”、“辟邪”,似狮非狮,似

88虎非虎,肩生双翅,昂首、张口、吐舌,威猛雄健,为东汉石刻精品。每阙由阙座、阙

◆高颐墓阙

身、阙顶组成。阙顶是重檐五脊式,汉代仿木结构建筑,正脊当中雕有神鸟口衔组绶。(绶是一种丝织带子,汉代男子根据官级,佩戴不同颜色的绶于腰侧。)阙身5层,用多块红色长条石英岩叠砌而成,阙身到屋檐,五层石块逐渐向外挑出。其上为五层,每层均有浮雕作品。内容涉及历史故事,神话中的鸟兽,龙,虎,天马等等。整个阙的轮廓曲折而有变化,雕刻华丽细致,是四川雅安诸阙的代表作。

雕刻珍品

阙石四周的雕刻是此阙的重要部分,浮雕内容有贵胄出游、车盖驰马、宴饮行乐等贵族生活场景,还有张良椎秦皇、高祖斩蛇、师旷鼓琴……等历史故事。

“张良椎秦皇”是历史故事,战国末年韩国的贵族后裔张良,因韩国被秦国所灭,于是寻得刺客田仲,制造了一颗巨型铁椎,趁秦始皇东游途中,在博浪沙椎击秦始皇,结果秦始皇的副车做锤击的粉碎,张良只好逃亡。《史记》中有记载。

“高祖斩蛇”同样是历史故事,秦末,身为小吏的刘邦押送一帮人去负苦役,途中遇到大白蛇挡住去路,刘邦借酒将其斩杀。由于,一路上刘邦对逃跑的役犯并不追究,因此深受役犯们的拥戴,面对役犯的大批逃亡,刘邦干脆带领其他役犯发动起义,走上反秦道路,后来建立西汉政权,称为汉高祖。

师旷是春秋时期著名的大音乐家,是个盲人,据说孔子曾向他学习音乐。传说师旷鼓琴的时候能使云起雨至,鸟雀听到后也翩翩起舞。

阙石上还有神话传说中的九尾狐、三足鸟、龙虎、朱雀、饕餮、鲲鹏、角兽等动物,以及各种花纹图案等。阙身上雕有突出的纵横相交的枋子、斗拱,整个阙的轮廓曲折而有变化,雕刻华丽细致,内容题材丰富,是四川诸阙的代表作。

影响

汉阙是中国古代特有的建筑设施,是汉代宫殿、祠庙和陵墓前一种表示尊严的装饰性建筑,阙由主阙和子阙组成,一般有阙墓、阙身、阙顶三部分,既是一种古老的建筑艺术,又是一种特殊的石刻珍品,是研究当时历史文化、建筑、雕塑、美术的重要实体。

西夏王陵是西夏王朝的皇家陵寝,是中国现存规模最大、地面遗址最完整的帝王陵园之一。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被世人誉为“神秘的奇迹”、“东方金字塔”。

西夏王陵位于银川市以西约25公里的贺兰山东麓,方圆40平方公里,坐落着9座帝王陵和200多座陪葬墓。陵邑位于陵区北部,总面积约6万平方米,四周筑有夯土城

墙,城内广场、道路、院落、水井和房屋等遗迹都清晰可见,布局规范整齐。城内分前、中、后三个部分,中部和后部的正中,各有一座规模宏大的殿堂,其它建筑多集中在城的前部和中部,并组成一座座封闭式庭院。

90

昔日王朝

西夏是十一世纪初以党项羌族为主体建立的封建王朝。自1038年李元昊在兴庆府(银川市)称帝建国,于1227年被蒙古所灭,在历史上存在了189年,经历10代皇帝。其疆域“东尽黄河,西界玉门,南接萧关,北控大漠,地方万余里”,最鼎盛时期面积约83万平方公里,包括今宁夏、甘肃大部,内蒙古西部、陕西北部、青海东部、新疆东部及蒙古共和国南部的广大地区。前期与北宋、辽平分秋色,中后期与南宋、金鼎足而立,后人称其“三分天下居其一,雄据西北两百年”。

昊王坟传说

西夏王陵里有一座泰陵,又叫“昊王坟”,是西夏开国君主李元昊的陵墓。它是西夏王陵中最大的,也是旅游者经常参观的一座王陵。相传,李元昊为人凶残、猜忌,怕人死后盗掘他的坟墓,生前便调集民夫建成了360座坟墓,随后将修墓的人统统杀光。在他死后,西夏都城兴庆府每天为“昊王”举哀出殡一次,持续360天,在贺兰山下便出现了360座“昊王坟”,谁也不知道哪一座是真的。

建筑群体

20世纪70年代,在宁夏贺兰山下挖掘工程地基的时候,意外地挖出十几件古老的陶制品,其中的方砖上刻有西夏文字,荒漠中的西夏王陵始被发现。

西夏王陵每座帝陵陵园均是一个完整的建筑群体,占地面积在10万平方米以上,坐北朝南,平地起建。高大的阙台犹如威严的门卫,耸立于陵园最南端。碑亭位于其后,这里有过一通用西夏文、汉文刻制的歌颂帝王功绩的石碑。碑亭后是月城,南墙居中为门阙,经门阙入月城,这里曾置放有文官、武将的石刻雕像。月城之北是陵城,陵城南神墙居中有门阙,经门阙入陵城,陵台偏处陵城西北,为塔式建筑,八角形,上下各分为五级、七级、九级不等,外部用砖包砌并附有出檐,为砖木瓦结构。陵台是陵园中的主体建筑。

在中国古代传统陵园建筑中陵台一般为土冢,起封土作用,位于墓室之上,但西夏陵台建在墓室北10米处,不具封土作用,其形状呈八角型,为五级或七级塔式,为夯土实心砖木混合密檐式结构,且偏离中轴线矗立,这种形式的陵台,从古到今在中原地区是不曾见的。原来,党项人笃信佛教,西夏的历代帝王对佛教更是推崇备至,他们希望死后能像佛祖和高僧一样转世,因此把陵台修建成浮屠的形式。

文化宝库

西夏王陵不仅吸收了秦汉以来,特别是唐宋皇陵所长,同时又受到佛教建筑的影响,汉族文化、佛教文化与党项民族文化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构成了我国陵园建筑中别具一格的建筑文化。

明清皇家陵寝是明清两代帝王的皇家陵园,代表了古代建筑的较高成就和装饰水平。世界遗产委员会于2003年将明孝陵及其周围功臣墓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另外,清东陵和西陵也都名列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明清时代(公元1368~1911年)是陵寝建设史上的一个辉煌时期。明朝的开国皇帝朱元璋对陵寝制度作了重大改革。他将地上的封土堆由以前的覆斗式方形改为圆形或长圆形,又取消寝宫,并扩大了祭殿建筑。清代沿袭明代制度,更加注重陵园与周围山川形胜的结合,注重按所葬人辈分排列顺序,还形成了帝后妃陵寝的配套序列,在祭祀制度上也更加完善、合理。

明孝陵

明孝陵是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的陵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