祢衡在黄祖那里,仍是率性如前。一次,祢衡竟当众顶撞黄祖,骂他:“死老头,你少啰嗦!”黄祖气极,一怒之下把他杀了。祢衡死时只有26岁。祢衡的杀身之灾,全因他的才气和性情所为。人有才情,本是天赐良物。祢衡却相反,恃才傲物,因情害事,不知天下大有人才,权柄重于才情,最终唐突权贵,以身涉险,终被人杀。这是极尽个性、才情而不得善终的一个典型事例。从祢衡只知个人率性,不知顾及他人来看,祢衡的才智是十分有限的。才智,除自身的才华、智慧外,也包括对他人和环境的审视、知晓、防范,以及利用。
从根本上说,社会是消磨个性的。跟他人在一起,要收敛个性,不要只图自己想干想说、好干好说,要多从他人角度,想想他人又会怎样想,他人又会怎样说,他人将要怎样做。这样才不会四面树敌,让自己丧于他人之灾的浪潮之中。
培根说:“有些人在谈话方式上,只图博得机敏的虚名,却并非真心与别人讨论问题,仿佛语言形式比实质内容的价值还高;还有些人津津乐道于某种陈词滥调,其盛气凌人的程度令人生厌。这两种人一经识破,就难免成为笑柄。”培根所抨击的有些人,很难把老人包括进去。若用年龄来固定一下,在里面的大约百分之九十以上是未到不惑之年的人。血气方刚,夸夸其谈,哗众取宠,言过其实,这是某些青年人的“常见病”。如果你细心观察,就会发现在这种场合下,听众中反应最强烈的首先是老年人。有时从他们的表情上可以看出,他们对青年人这种“常见病”,简直深恶痛绝。
这就引出了我们所要说的话题:在老人面前,青年人应该控制自己个性中那些属于缺点的部分,不至于使这些令老人难以接受的“特点”,毫无顾忌地发挥。
历史上有这样一个故事,说来也很典型:据传,东汉时期有个叫陈蕃的年轻人。有一天他父亲的好友薛勤来访,见他独居一室,屋内杂乱,龌龊不堪。于是薛勤便问:“孺子何不洒扫以待宾客?”陈蕃答道:“大丈夫处世,当扫除天下,安事一屋乎?”薛勤反问一句:“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薛勤的反问,明显地透出对陈蕃的自命不凡产生了反感。一个懒于或不屑于去“扫地”的人,真的会去“扫天下”吗?即使他真有这样的“意愿”与“壮志",恐怕也只是水中月、镜中花而已。
在今天,像陈蕃这样在长辈面前故作惊人之语的青年人并不罕见,这怎么能使老人不反感?又怎么能沟通两代人的思想感情呢?因此说,我们鼓励“少年狂”,但最好不要“狂”到长辈的眼皮底下。
得意忘形,往往会目空一切,既容易得罪人,又容易让人反感。
人际交往中,即使才华再高,也要记得收敛,不要得意忘形。
切莫与他人强抢风头
年轻人充满了激情,更是容易冲动,对于未来理想的实现充满了极大的热情和期望,而且还急切地渴望得到周围人的肯定,这种种因素导致了年轻人总是喜欢在别人面前出风头。许多人也认为,只要有机会在别人面前显示自己的才能或者所拥有的东西,那么就能够引起他人的注意和肯定。
事实真如人们所想象的那样吗?也许那些经常在别人面前出尽风头的人物可以达到引起他人注意的目的,至于能否因此而得到他人的肯定,那就另当别论了。可以试想一下,如果我们身边有这样一种人:他总是喜欢抢别人的风头,而且一有机会出风头,他(她)就当仁不让。具有这种特征的人,除非他做不出任何成绩,只要他取得一丁点儿成绩,肯定就会四处炫耀。对于这种人,我们是否会喜欢他呢?我们是否愿意主动去肯定他们做出的成绩呢?可以相信,对于这种人,我们大多会避之唯恐不及,因为与这样的人在一起,我们恐怕很难有机会表现自己。
推己及人,既然我们自己不喜欢别人在我们身边经常出风头,那我们在为人处世时就必须合理地控制自己要出风头的欲望。有人认为,现代人都比较注重个性与才华的展现,如果我们不出风头,自然会有别人出风头,自己岂不是会白白错过许多表现自己的机会。如果不掌握住这些机会,那么我们将如何赢得别人的肯定与赞赏?又如何获得他人的尊重?在这里,我们有必要强调一点:合理控制自己出风头的欲望,并非
是要求我们凡事都退居幕后,更不是毫无原则地把原本属于自己的种种机会拱手让给别人。我们所说的合理控制自己要出风头的欲望,是要我们拥有开阔的胸襟和睿智的眼光,凡事不要只考虑自己,更不要只考虑眼前。事实上,逞一时口舌之快,或者凡事都喜欢在别人面前抢出风头,非但不会使我们达到受人尊重与肯定的目的,反而还会使我们成为不受大家欢迎的人。倘若你果真做出了令人瞩目的成就,那么不用你去刻意表现,别人自然会对你刮目相看。
切忌与他人强抢风头。虽然我们的内心的的确确具有强烈的、希望受到周围人重视的欲望,可是我们也要清楚,除了我们自己,我们周围的其他人同样具有这种强烈的、希望受到周围人重视的期望。因此,当我们急于站在人前表现自己的时候,我们应该能够想到,也许我们周围那个看起来毫不起眼的人对这种自我表现有着更高的期望,或者那个人更需要这种展现自身才华的机会。一旦我们在适当的时候给了他人实现自身期望的机会,相信我们的善意一定会被他们所感知,将来当我们更需要这样的机会时,他们一定也会给我们必要的帮助。
为人处世中,要合理地控制想要风头的欲望。我们要用开阔的胸襟和睿智的眼光看待问题,凡事不要只考虑自己,更不要只考虑眼前利益。
锋芒太盛易夭折
《庄子》中有一句话叫“直木先伐,甘井先竭”。还有一句古话,叫“木秀于林,风必摧之”。树木长得比林中大多数的树都高了,劲风就会将其折断。
隋唐著名才子薛道衡,13岁时就能讲《左氏春秋传》,隋高祖时,做内史侍郎。大业五年,被召进京,当时已是自负才气的隋炀帝杨广在位,薛道衡为了显示自己文章水平,呈上了《高祖颂》。炀帝看了就很不高兴,说:“这只是文辞漂亮而已。”有一次,炀帝与下臣谈天,说自己才高八斗,傲视天下文士。御史大夫乘机说薛道衡自负才气,不听训示,有无君之心。于是炀帝便下令把薛绞死了。看来,薛道衡由于不懂得深藏不露、明哲保身,得罪了不少人。因为锋芒太露而把人得罪光了,薛道衡算得上是一个典型。
正如英国19世纪政治家查士德斐尔爵士对他的儿子所说:“要比别人聪明,如果可能的话;但不要告诉人家你比他聪明。”
郭解就是一个很能藏锋露拙、大智若愚的人物。在洛阳有一位男子因与人结怨而处境困难,许多人出面当和事佬,但对方一句话也听不进去,最后只好请郭解出面为他们排解这场纠纷。郭解晚上悄悄造访对方,热心地进行劝服,对方就逐渐让步了。这时候如果是一般人,一定会为自己的成功而沾沾自喜,急于示人,但郭解不同。他对那位接受劝解的人说:“我听说你对前几次的调解都不肯接受,这次很荣幸能接受我的调
解。但是,我作为一个外地人却压倒本地有名望的人,成功地调解了你们的纠纷,实在是有违常理。因此,我希望你这次就当我是调解失败,等到我回去,再由当地有威望的人来调解时才接受,怎么样?”郭解的做法异于常人,但却是一种使自己免遭众人嫉恨的明智之举,既保护了自己,又留下了为人称道的美名。谁又能说郭解不是大智慧者呢?那些极力显示自己才能的人,不过是耍小聪明罢了。耍小聪明的人有一点就是工于心计,为了满足自己某方面的欲念,成天谋算他人。比如《三国》里的那个周瑜,总嫉恨着诸葛亮,用了不少方法去难为他,结果自己倒是“赔了夫人又折兵”,被天下人耻笑。
正如洪应明在《菜根谭》一书中所说:“藏巧于拙,用晦而明,寓清于浊,以屈为伸,真涉世之一壶,藏身之三窟也。‘以上举的例子,都说明做人宁可显得笨拙一些,也不可显得太聪明;宁可收敛一下,也不可锋芒毕露;宁可随和一点,也不可自命清高;宁可退缩一点,也不可太积极前进。这就是做人难得糊涂的一大法宝。
俗话说得好,枪打出头鸟。一个人若是光芒太大,必遭人妒忌。做人要懂得糊涂,处世要随和,避免锋芒毕露。
脚踏实地,注重细节
成功是由一点一滴积累而成的。看不到细节,或者不把细节当回事的人,对工作缺乏认真的态度,对事情只能是敷衍了事。而注重细节的人,不仅认真地对待工作,将小事做细,并且能在做细的过程中找到机会,从而使自己走上成功之路。
希尔顿饭店的创始人、世界旅馆业之王康拉德?希尔顿就是一个“小事”的人。康拉德?希尔顿这样要求他的员工:“大家牢记,万万不可把我们心里的愁云摆在脸上!无论饭店本身遭到何等的困难,希尔顿服务员脸上的微笑永远是顾客的阳光。”正是这小小的永远的微笑,让希尔顿饭店的身影遍布世界各地。
其实,每个人所做的工作,都是由一件件小事构成的。也许你每天的工作就是接听电话、报表、绘制图纸之类的小事。你是否对此感到厌倦、因毫无意义而提不起精神?你是否因此而敷衍应付,心里有了懈怠的情绪。请记住:这就是你的工作,工作中无小事。要想把每一件事做到完美,就必须付出你的热情和努力。
在美国标准石油公司,有一位小职员阿基勃特。他在出差住旅馆的时候,总是在自己签名的下方,写上“每桶4美元的标准石油”的字样。在书信及收据上也不例外,签了名,就一定写上那几个字。他因此被同事叫做“每桶4美元”,而他的真名倒没有人叫了。公司董事长洛克菲勒知道这件事后说:“竟有职员如此努力宣扬公司的声誉,我要见见他。”
于是邀请阿基勃特共进晚餐。后来,洛克菲勒卸任,阿基勃特成了第二任董事长。在签名的时候写上“每桶4美元的标准石油”,这算不算是小事儿?严格说来,这件小事还不在阿基勃特的工作范围之内。但阿基勃特做了,并坚持把这件小事做到了极致。在那些嘲笑他的人中,肯定有不少人才华、能力在他之上,可是最后,只有他成了董事长。
人们总是因为事小而不愿去做,或抱有一种轻视的态度。有这样一个故事,据说在开学第一天,苏格拉底对他的学生说:“今天咱们只做一件事,每个人尽量把手臂往前甩,然后再往后甩。”说着,他做了一遍示范。“从今天开始,每天做300下,大家能做到吗?”学生们都笑了。这么简单的事,谁做不到?可是一年之后,苏格拉底再问的时候,全班却只有一个学生坚持了下来。这个人就是后来的大哲学家柏拉图。
“这么简单的事儿,谁做不到呀?”这正是许多人的心态。但是,请看看吧,所有的成功者,他们与我们都做着同样简单的小事,唯一的区别就是:他们从不认为自己所做的事是简单的小事。
生活其实就是由一些小得不能再小的事情构成的,可我们总是倾心于远大的理想和宏伟的目标,总觉得那些微不足道的小事不过是秋天飘落的一片片树叶。我们总是忽略了不该忽略的小事情、小细节,而在“大事情”接踵而至时却穷于应付。
也许仅仅一次的失误,就会让你与成功失之交臂。若想成功,精益求精、认真细致是良方。精益求精是每一位老板都十分看重的职业精神。如果一名员工不能认真对待自己的工作,在工作中做不到精益求精,那么他就不可能是一个尽职尽责的员工。
一位企业经营者说过:“如今的消费者是拿着显微镜来审视每一件产品和提供产品的企业。在残酷的市场竞争中,能够获得较宽松的生存空间的企业,不是合格的企业,也不是优秀的企业,而是非常优秀的企业。你要求自己的标准,必须远远高于市场对你要求的标准,才可能被市场认可。”
美国一家公司在韩国订购了一批价格昂贵的玻璃杯,为此美国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