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

笔下文学>人生需要破釜沉舟的勇气 > 第七章 学会韬光养峰暗储力量待会起(第2页)

第七章 学会韬光养峰暗储力量待会起(第2页)

同前往。司马懿乘机发动兵变,废免了曹爽兄弟,不久将其全部处死。

才华不可外露。装愚伪拙、形醉而神不醉之人,必深明韬光养

晦之道,避免招致世俗小人的嫉恨,而使事业一帆风顺地发展下去。

尽掩峥嵘,真人不露相

学本事的目的是为了“不鸣则已,一鸣惊人”。真本事不外露是不到外露的时机,所谓“不露”不过是待价而沽,在寻求更好的“买主”。

在我国古典文学名著《三国演义》中,有一个描写当时名士庞统(号称凤雏)不露真本事、待价而沽的故事。

三国时期,流传有“卧龙、凤雏得一人而安天下”的说法。即是说,魏、蜀、吴三国,不论哪个国家得到卧龙或凤雏其中一人即可夺得天下,可见凤雏先生的本事是非同寻常的。但是庞统生得怪异,不太招人喜欢,吴国孙权没有留用他,他就去蜀国投奔刘备。此时庞统怀揣孔明的推荐信,如果庞统见到刘备呈上孔明的信件,定会得到重用。但庞统初见刘备时并没有呈上这封信,只是以一个平常谋职者的身份求见,因此,刘备也未重用他,只是让他去治理一个小县。身怀治国安邦之才的庞统没有拒绝这个一般人瞧不起的职位。他这样做,是他不想施展自己的雄才大略吗?不是。他深知,靠人推荐不足以服众,他要在该露脸的时候才露脸。

果然,当刘备对他所管辖的宋阳县的政务产生质疑时,他当着刘备的心腹、爱弟张飞的面,将一百多天积累的公案,不到半日即处理得干净利索,曲直分明,令人心服口服,使张飞大为惊讶。刘备听到张飞的禀报后,对庞统的才华能不暗自佩服吗?庞统适时地不露真本事,低姿态入场,在可以一显身手的时候,才将自己“卖了”个好价钱———副军

师中耶将。

具有高深才德的人,最聪明的处世办法就是不要锋芒太露。可是很多人不明白这其中的道理,尤其是一般奋发有为、力争上游的青年,往往会由于在团体中表现得太拔尖、太露骨,而遭受一些小人的嫉恨,于是陷入了“众口係金”的被动境地。可见,该藏则藏,该露则露,是一门高深的处世学问。

一个人无论才能有多高,都要善于隐匿,即表面上看似没有,实则充满。

隐藏锋芒,静观风云变幻

社会是很复杂的,一方面,它要求人们立世必须要有真本事;另一方面,有了真本事又不可轻易外露,一旦在不适当的时机和场合露出了自己的真本事,就可能遭人暗算,非但不能为自己带来好处,反而还会给自己招来灾祸。这是多么不值得的事情啊!所以,有了真本事不要到处张扬,要力求把绝技藏在怀里,不让别人识破。从而达到既能保全自己又能防范别人的目的。

将韬晦之术应用到最高统治阶层的是韩非子。他主张君主为了保身,绝不让臣子们看到真心,主张通过法制加强中央集权。从权臣们的发动政变到君主的防身之策,他都深有研究。《韩非子》中有许多关于君主统御术的记载,其中特别强调“君主不应把自己的真心爱憎公开化”。

《韩非子?二柄》中说:“君主如果把自己的所憎所好都溢于言表的话,臣子们就会肆意在他面前显示或隐瞒什么。如果知道了君主的欲望,臣子们就会找到投机的机会。”君主如果喜怒不溢于言表,臣子们就会显出本色。这样,君主就不会被欺骗。

《韩非子?外储说》中说:“一定要慎于言,否则就会被人看穿;一定要敏于事,不然就会盲从。如果你显示你有知识,别人就会隐藏起他的无知;要是让人知道了你无知,就会受骗。所以只有无为,方可察知对方。”

春秋时代,郑庄公就是利用这一韬略,粉碎了其弟共叔段妄图夺权的阴谋。郑庄公是春秋时郑国国君,公元前743年至前701年在位。庄公之父为郑武公,其母为申侯之女武姜。庄公出生时难产,武姜受了惊吓,从此武姜就不喜欢庄公。但庄公多心计,善谋略,他继任国君后,郑国成为春秋初期最强盛的诸侯国之一。

郑庄公与其弟共叔段本是一母所生。其母因不喜欢庄公,多次在武公面前说次子共叔段是贤才,应立为继承人。武公不答应,仍立庄公为世子。姜氏一计未成,仍不甘心。她在庄公继任后,又逼庄公把京城(郑国邑)封给共叔段。共叔段在京城加强扩展自己的势力,与姜氏合谋,准备里应外合,袭郑篡权。

郑庄公深知自己嗣位是国母大为不悦之事,对姜氏与共叔段企图里应外合夺取政权的阴谋也清清楚楚。但他却不动声色,釆取“知者不官”,“将欲夺之,必固与之”的计策。郑国大夫祭仲向他报告说:“共叔段招兵买马,扩大城池,会给郑国带来麻烦。”庄公却回答说:“这是国母的意思。”祭仲建议庄公先下手,他却说:“你就等着吧。”共叔段又占领京城附近两座小城,郑大夫公子吕说:“一个国家不能有两个国君,你想怎么办?如果你想把大权交给共叔段,我们就去当他的大臣;如果不打算交权,那就除掉他。不要使老百姓有二心。”庄公却假装生气,说:“这事你不要管。”

郑庄公知道,过早动手,必遭外人议论,说他不孝不义。因而庄公故意让共叔段的阴谋继续暴露,一直到共叔段和姜氏密谋里应外合时,才命公子吕率军伐京城。

郑庄公的深藏不露,使共叔段得意忘形,也过低估计了郑庄公

的本事,最后落得一个失败岀逃的下场。

秘藏不露,君子弱愚

孔子年轻的时候,曾经受教于老子。当时老子曾对他讲:“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恳。”即善于做生意的商人,总是隐藏其宝货,不令人轻易见之;而君子为人,品德高尚,但容貌却显得愚笨。其深意是告诫人们,过分炫耀自己的能力,将欲望或精力不加节制地滥用,是毫无益处的。中国旧时的店铺里,在店面是不陈列贵重货物的,店主们总是把它们收藏起来。只有遇到有钱又识货的人,才告诉他们好东西在里面。倘若随便将上等商品摆放在明面上,岂有贼不惦记之理?不仅是商品,人的才能也是如此。俗话说“满招损,谦受益”,才华出众而又喜欢自我炫耀的人,必然会招致别人的反感。所以,无论才能有多高,都要善于隐匿。

《庄子》一书中还指出,“安时而处顺,哀乐不能入也”。这句话的意思是,能够安于时代潮流,因袭自然法则的人,悲哀和欢乐就不会占据他的内心。这是一种自然的生活方式。有一些人为了出人头地,达到自己的目标,往往不顾一切,拼命去争取;而一旦遭到挫折或打击,往往会意志消沉,一蹶不振。

秘藏不露是一种高层次的谋略,也是成功者的基本素质之一,更是糊涂学必不可少的一个重要法则。

在生活中,我们不难发现,那些口若悬河、好出风头,心中藏不住半点秘密的人一定是非常浅薄的,时间长了,也令人反感乃至厌恶。相

反,那些看来口齿笨拙或者总是隐藏自己才干的人,却往往成竹在胸,计谋过人,更容易成功。过去说“宰相肚里能撑船”,是说大人有大量。这大量也包括镇定自若,胸中自有百万雄兵,能藏得住秘密,不会显山露水。实际上,宰相肚里的船不会撑到外面去,心机只有自知。心里无论怎么计策谋划,表面上总是不动声色。等对手麻痹了,放松了,甚至高兴了,就可以悄无声息地随意处置对方。或者,至少让人相信你是一个诚实的人,不会陷害或攻击对方,让人对你产生好感。这是一种非凡的人格修养,也容易获得别人的信任。试想,如果你肚里什么都包藏不住,这边听了那边说,谁还会相信你呢?

秘藏不漏,君子若愚。过分炫耀己的能力,将欲望或精力不

加节制地滥用,是毫无益处的,只会招来祸患。

收敛个性,得意不忘形

个性十足容易吃亏上当,个性是每个人都具有的,人有个性才有魅力。个性表现得越充分,个人魅力也就越大。但是,不恰当地张扬个性,对人并非有益,尤其是在为人处世中,其危害更是巨大的。在人群中肆无忌惮地张扬自己的个性。就好比把肉放在砧板上,让人家想怎么剁就怎么剁。把自己暴露在你毫不知晓的各色人面前,既不知道他们是些什么人,也不知道他们怎么想,更不知道他们将会怎样做,如此也就把自己置身在别人的十面埋伏之中了。很多人不知道这种凶险和厉害,年轻人尤甚。他们喜欢我行我素,率性而为,极力标榜自己的个性,欲与他人不同,而且似乎生怕别人不知道他们身上那些很个性化的东西。这样,他们便把自己设计成了诸如嬉皮士、卡通等一样的人物。不过,并非全都如此得意,因个性十足而吃亏上当、遭人宰杀的比比皆是。

三国时的才子祢衡就是一例:祢衡年少才高,目空一切,二十多岁便名扬四方了,于是更加瞧不起那些所谓的名士权贵了,把他们视为酒囊饭袋,行尸走肉。

汉献帝初年间,孔融上书举荐祢衡,大将军曹操欲召见他。祢衡不知道天高地厚,见了曹操岀言不逊。曹操心中很是不快,就随便给祢衡封了个击鼓的小吏来羞辱他。祢衡也因此更加记恨曹操。

一次,曹操大会宾客的时候,让祢衡穿鼓吏衣帽击鼓助乐。谁曾想,祢衡为了出气,竟当众裸身击鼓,以扫曹操等人的雅兴。曹操对之深以为恨,但他不愿杀祢衡而脏了自己的手,就把他转手送给了荆州牧刘表。到了荆州之后,祢衡还是一如既往地恃才傲物,很快也就得罪了刘表。刘表很聪明,也不杀祢衡,而是把他打发到江夏太守黄祖那里去。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