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直接任务
改进员工队伍的状况是人力资源管理的直接任务,包括员工队伍数量的增减、结构的调整、质量的改善、效率的提高。
在实际工作中,改进员工队伍状况主要从三个方面采取措施。首先,在劳动市场的约束下,根据企业生产经营的需要,对员工队伍的数量和结构进行调整。
其次,通过职位体系的设计和工作人员的安排,使不同类型的员工在合适的岗位上发挥作用,提高工作效率。最后,根据员工需求、能力和工作业绩,给予恰当的工作回报,使员工提高工作责任性、积极性和主动性,吸引合适的员工在企业中长期工作,与企业共同发展。
由于不同企业的生产经营方式不同,对于人力资源的需求也不一样。如何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明确对于员工队伍的要求,是改进员工队伍状况的关键。在实际工作中,不同行业、不同规模、不同战略的企业,对于员工队伍状况往往会提出不同的要求。
2.最终目标
提高企业效益是人力资源管理的最终目标,各种管理措施只有围绕这一目标展开,才能体现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本质特征。因此必须解决投入和产出两个方面的问题。
1)人力资源投入
企业所需的人力资源必须有偿获取,包括从外部劳动市场招聘员工和在企业内部进行员工调配、激励和培训,如何降低人力资源投入,以较低的成本费用构建高质量的员工队伍,是人力资源管理的基本任务。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企业的人工成本费用比例越来越高,在很多企业中已经占据运营成本的一半以上,这一任务在企业经营管理中的地位也越来越重要。因此需要在劳动力市场的约束下,选择恰当的员工队伍结构和企业用工方式。
2)人力资源产出
在员工队伍数量和能力结构相同的基础上,采取不同的使用方式,会使人力资源出现不同的使用效率。企业作为一个有计划的生产经营组织,必须通过工作体系的合理设计、员工责权利的恰当安排、分工协作方式的不断改进,提高员工的工作效率,使同样数量和能力结构的员工队伍创造出更好的企业绩效。在此过程中,人力资源使用效率通过员工的工作业绩体现出来,涉及人员选拔、使用、激励、开发等一系列管理环节。
提高人力资源投入产出比,是从人的角度提高企业效益的基本方式。不同的企业对此有不同的管理重点,有的企业更为关注成本控制、有的企业更为关注效率提升,由此产生不同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
(二)管理工作的途径
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在劳动市场的约束下进行,以员工管理的制度、政策和计划为依托,采取一系列措施吸引员工加入企业组织,促进员工为实现企业目标而努力。依托劳动市场、立足计划机制、加强员工激励,是人力资源管理的基本途径。
1.依托劳动市场
市场是一种资源配置方式。在市场经济社会中,资源要素的流动遵循着价值规律,人力资源作为一种经济资源,也服从市场规律的制约。
首先,市场经济强调交易主体之间的平等性,劳动者和企业之间是否建立劳动关系,建立什么样的劳动关系,都通过双方自愿缔结的劳动契约进行安排,违反契约的行为会受到法律制裁;其次,市场交易依靠价格引导,劳动力供求双方在市场价格的引导下,调整自己的期望和要求,彼此进行自由的选择;最后,经济资源的特点在于它的稀缺性,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要对人力资源稀缺程度进行分析,识别、获得、保留真正稀缺的人力资源。
2.立足计划机制
企业从劳动市场上购买员工劳动能力,是为了通过产品服务的生产实现经营效益,为此必须把员工纳入生产经营活动体系之中,落实员工的工作任务,提高员工的工作效率。
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涉及诸多环节,需要多方面努力。通过建立有计划的分工协作体系,以专业化、结构化的方式提高每个环节的工作效率,能够提高企业经营效益。落实工作任务的过程,也就是把员工纳入分工协作体系,使之承担工作责任发挥劳动能力的过程。以这样的方式,把员工能力与设备、原材料等生产资料结合起来,使生产经营活动得以展开。在此过程中,员工劳动能力也就转化成了企业人力资源,通过与其他资源结合,一同为实现企业效益做出贡献。
3.加强员工激励
要提高员工的工作效率,不能仅仅依靠制度约束和命令指挥,还必须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为此需要进行员工激励。
员工激励是根据员工需求引导和促进员工行为的过程。员工激励的特征在于,在分工协作计划的基础上,通过行为目标的引导和强化,调整员工对于企业的需求和态度,促使员工自觉地努力工作。在此过程中,一方面引导员工需求;另一方面给予员工回报。员工需求具有多方面内容,不仅包括经济报酬,而且包括工作体验和长期发展。通过引导员工对于企业的需求,能够强化行为选择的组织理性。员工回报是对员工需求的满足,如果回报办法体现了企业要求与员工利益的结合点,就能促使员工认同企业目标和工作要求,建立稳定的利益共同体。在具体的管理实践中,员工激励通过薪酬分配机制体现出来。
(三)管理工作的方式
进行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也就是有计划地运用员工劳动能力进行生产经营活动。在此过程中,用人办事、制度建设、战略规划是三种基本的管理工作方式。
1.用人办事
用人办事是人力资源管理的最为基本的工作方式。
从一般意义上看,用人办事是所有管理工作的共同方式,人力资源管理是对于员工劳动能力有计划的利用与开发,以用人办事为根本方式。在用人办事过程中,管理工作的起点是明确员工的工作任务,为此必须进行职位责任界定。职位责任需要合适的员工来承担,为此需要制定任职资格、进行人员甄选。被甄选安排到工作岗位上的员工,只有掌握工作技能和融入工作团队才能有效地发挥作用,培训开发由此产生。员工在岗位上的工作付出和成果是其工作业绩,需要进行科学合理的评估。不同的工作业绩是对企业的不同贡献,必须给予相应的利益回报,这是薪资管理的任务。因此,用人办事的过程作为员工管理的工作过程,涉及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一系列环节。
从企业实践来看,用人办事具有两种不同的形式:一是一线主管的用人办事,即通过选人、用人、指导人等一系列措施,完成生产经营的业务工作任务;二是人力资源工作者的专业支持活动,如人员招聘、员工培训、业绩考评、薪资发放等。这两种形式中,前一种形式更为基本,后者在前者的基础上产生。
2.制度建设
用人办事不能随意进行,需要依据规章制度。建立规章制度,为用人办事提供依据,是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又一基本方式。
企业管理的规章度很多,有基本管理制度、具体业务规定和操作规范。在各种制度中,与用人办事过程各个环节直接相关的制度,构成人力资源管理的制度体系。其中,劳动契约制度、职位管理制度、任职资格制度、人员补充制度、培训开发制度、绩效考评制度、薪资分配制度等是主要的制度内容,调整着用人办事的工作过程。除了人力资源制度,各种人力资源计划也是人力资源管理的制度性依据。与制度不同的是,工作计划围绕一段时间的生产经营目标制订,较为具体,时效性较短。
人力资源管理制度和计划的编制,需要从企业经营管理的整体出发,结合人力资源的特殊本质进行,涉及对于人力资源管理规律的认识和专门方法的掌握。
只有具备相应的专业知识与工作技能,才‘能承担这一任务,因此人力资源管理是专业性工作。
3.战略规划
作为企业经营管理的子系统,人力资源管理要与企业发展战略相结合。也就是说,必须根据企业发展战略确定人力资源需求,以此为依据确定如何用人办事、怎样建立规章制度。这是人力资源战略管理的任务。
人力资源战略管理的具体方式,是战略规划和管理政策的制定与实施。在此过程中,必须建立统一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对员工的期望和行为进行引导。人力资源的本质特征是具有自觉能动性,人力资源管理的战略任务也是建立能够引导员工期望和员工行为的管理机制。这是因为员工期望的形成与变化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受到企业组织环境的重要影响,与企业如何评价和实现员工的价值直接相关。因此人力资源战略管理关注人力资源管理政策的一致性和稳定性,关注这种政策定位对于员工队伍价值观的塑造作用。
人力资源管理的战略规划和政策选择,为人力资源管理制度建设和用人办事的日常工作提供了依据,对于企业生存和发展具有全面深入的影响。
第三节人力资源规划的含义和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