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因斯坦的目标
爱因斯坦是20世纪世界公认的伟大的物理学家。他之所以能够取得如此令人瞩目的成绩,和他一生具有明确的奋斗目标是分不开的。
他出生在德国一个贫苦的犹太家庭,家庭经济条件不好,加上自己小学、中学的学习成绩平平,虽然有志于科学研究,但他有自知之明,知道必须量力而行。他进行自我分析:自己虽然总的成绩平平,但对物理和数学有兴趣,成绩较好。自己只有在物理和数学方面确立目标才能有出路,其他方面是不及别人的。因而他读大学时选读瑞士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物理学专业。
由于目标选得准确,爱因斯坦的个人潜能就得以充分发挥,他在26岁时就发表了科研论文《分子尺度的新测定》,以后几年他又相继发表了四篇重要科学论文,发展了普朗克的量子概念,提出了光量子除了有波的性状外,还具有粒子的特性,圆满地解释了光电效应,宣告狭义相对论的建立和人类对宇宙认识的重大变革。取得了前人未有的显著成就。可见,爱因斯坦确立目标的重要性。假如他当年把自己的目标确立在文学上或音乐上(他曾是音乐爱好者),恐怕就难以取得像在物理学上那么辉煌的成就。
为了防止把时间浪费在一些无关紧要的事情上,爱因斯坦善于根据目标的需要进行学习,使有限的精力得到了充分的利用。他创造了高效率的定向选学法,即在学习中找出能把自己的知识引导到深处的东西,抛弃使自己头脑负担过重和会把自己诱离要点的一切东西,从而使他集中力量和智慧攻克选定的目标。他曾说过:“我看到数学分成许多专门领域,每个领域都能浪费我们短暂的一生……诚然,物理学也分成了各个领域,其中每个领域都能吞噬一个人短暂的一生。在这个领域里,我不久学会了识别出那种能导致深化知识的东西,而把其他许多东西撇开不管,把许多充塞脑袋并使其偏离主要目标的东西撇开不管。”他就是这样指导自己的学习的。
为了阐明相对论,他专门选学了非欧几何知识,这样定向选学法,使他的立论工作得以顺利进行和正确完成。
如果他没有意向创立相对论,是不会在那个时间学习非欧几何的。如果那时候他无目的地涉猎各门数学知识,相对论也未必能这么快就产生。爱因斯坦正是在10多年时间内专心致志地攻读与自己的目标相关的书籍和研究相关的目标,终于在光电效应理论、布朗运动和狭义相对论三个不同领域取得了重大突破。
爱因斯坦不但有自知之明,而且对已确立的目标矢志不移。1952年以色列政府鉴于爱因斯坦科学成就卓越,声望颇高,加上他又是犹太人,当该国第一任总统魏兹曼逝世后,邀请他担任总统职务,他却婉言谢绝了,并坦然承认自己不适合担任这一职务。确实,爱因斯坦是一位伟大的科学家,这是他终生努力奋斗才实现这个目标的。如果他当上总统,那未必会有多大建树,因为他未显过这方面的才华,又未曾为此目标作过努力学习和奋斗。
有一个问题是这样的,出租车最危险是在什么时候?答案是:没有乘客的时候。因为,有乘客的时候,司机有目标,他就会全神贯注驾驶,同时想方设法尽快地到达目的地;而没有乘客的时候,他是盲目的,走到十字路口左转右转犹豫不定,同时左顾右盼精力分散。
一句英国谚语说得好:“对一艘盲目航行的船来说,任何方向都是逆风。”目标是我们行动的依据。没有目标,我们的热忱便无处依归。有目标,才有斗志,才能开发我们的潜能。人生的目标,不仅是理想,同时也是约束。有约束,才有超越,才有发展,才有“自由”。就像一位跳高运动员,如果他的面前不放一根横杆,让他漫无目的地跳高,可以肯定,永远也跳不出好成绩来。正确的方法是,在他面前设定目标,永远放置一根横杆约束他,让他不断地超越,横杆也就不断地提高。甚至会有这样的情况,在一定范围内,横杆越高,跳得越高;横杆越低时,他也跳不起来,因为横杆很低时,会产生强烈的“失落感”。
有目标才会有成功。有目标,内心的力量才会找到方向。漫无目标的漂荡,终归会迷路,而你心中那一座无价的金矿,也因不开采而与平凡的尘土无异。
生活中有很多人,他们并不缺乏智慧,也不缺乏机遇,他们没获得成功,是因为他们没有强烈的奋斗目标。有些人宁愿守着政府的救济,而不去奋斗。他们把大部分精力用来搓麻将、赌博,想以此来改变人生命运。其结果,什么也没有改变,除了时间流逝外,他们依然受贫穷困扰。
选择目标时,要慎重考虑,参考他人有价值的意见,不能想当然地定。俗话说,众人拾柴火焰高,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因为我们每个人的精力和能力都是有限的,听取别人的意见和建议,会打开我们的思路,这对于我们进行科学决策是很有帮助意义的。我们不仅要学会制订目标,而且要学会怎样实现目标,这时,你的目标就会真正体现出价值。
没有目标,就不可能发生任何事情,也不可能采取具体步骤。你的目标只能靠自己选择,任何人不能代替你。这不但因为你是目标的实践者,也因为只有你才能坚定目标。能否坚定,就看是否出于你真正的自愿,是否出于你的内心深处,是否会合乎你的现实情况。靠别人为你选择目标,只会被别人牵着鼻子走,你总是处于一种被动境地,聪明才智得不到发挥,潜能永远被埋没。这样的人生,如果不是失败,就不会再有什么好的选择了。
我们每个人都愿意干自己愿意干的事,目标就是如此,自己选择的目标才会珍惜,才会有决心和毅力去为之奋斗,虽苦犹乐。这样的目标和人生哪有不会成功的呢?
如果一个人没有目标,就只能在人生的旅途上徘徊,永远到达不了任何地方。目标是你前进的方向,目标是你不懈奋进的努力。如果没有空气,人就不能生存;如果没有目标,没有任何人能成功。
成功维他命
目标的三种特性
行业可以作为目标,但是人生的目标不能限于行业。不要问一个人有什么工作,却要问他是否在工作中实现自我。不论我们选择何种目标,首先必须知道目标的三种特性:
一是阶段性。人生可以依年龄分为几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有某些预定的目标。譬如学生念书,固然应该五育并重,但是升学考试则是公认的主要目标,以此作为求知成败的凭证。即使废除联考,也需要设立别的方法来评介智育的效果。踏出校门之后,目标就变成谋职、成家、购屋、升级等。目标的阶段性提醒人不要过于执著。人间许多意念是自我的束缚,退一步看海阔天空。
二是持续性。从求学到就业,谁不希望学以致用?持续的目标,使人成为专业人才,在特定的领域为社会服务,甚至为全人类服务。生命虽然有限,但是专精的毅力却能拓深存在的层次,对于人性的某一方面亲切印证。“工作没有高低,人品才有高低”,说明了人的态度确实可以提升工作的价值。
三是终极性。不论你曾选择多少目标,不论你曾坚持一个目标多久,你终究会回到一个原点:我这一生究竟是为了什么?这是在安身之时,寻求立命,追问生命的意义。如果忽略目标的终极性,生命难免像陀螺一样,在平地打转,既无统合的可能,也无提升的方向。想到这一点,“如何选择目标”确是人生第一大事。
树立明确的奋斗目标
一个人若看不到自己的目标,就像一个射手看不到靶子,不知从何下手;就像沙漠中的一只骆驼,缺乏前进的动力。正像一句西方谚语所说的:“如果你不知道你要到哪儿去,那通常你哪儿也去不了。”
名人视线
游泳天才查德威克
1952年7月4日清晨,加利福尼亚海岸笼罩在一片浓雾中。在海岸以西21英里的卡塔林纳岛上,一名34岁的女人涉水下到太平洋中,开始向加州海岸游去。要是成功了,她就是第一个游过这个海峡的妇女。这名妇女叫弗罗伦丝·查德威克。
那天早晨,海水冻得她身体发麻,雾很大,她几乎连护送她的船都看不到,时间一个钟头一个钟头过去了,千千万万的人在电视上看着她。有几次,鲨鱼靠近了她,被人开枪吓跑了。她仍然在游。在这类渡海游泳中,她的最大问题不是疲劳,而是寒冷刺骨的水温。
15个钟头之后,她又累又冷。她感觉自己不能再游了,就叫人拉她上船。她的母亲和教练在另一条船上,他们都告诉她离海岸很近了,叫她不要放弃。但她朝加州海岸望去,除了浓雾什么也看不到,于是摇摇头说:“我没有能力游到对岸了。”
人们只好把她拉上船。过了一阵,她渐渐觉得暖和了,这时却开始感到失败的打击。事后她对记者说:“说实在的,我不是为自己找借口,如果当时我看见陆地,也许我就能坚持下来。”
人们拉她上船的地点,离加州海岸只有半英里!令她半途而废的不是疲劳,也不是寒冷,而是因为她在浓雾中看不到目标!查德威克小姐一生中只有这一次没有坚持到底。两个月之后,她成功地游过同一个海峡。她不但是第一位游过卡塔林纳海峡的女性,而且比男子的记录还快了大约两个钟头。
游泳天才查德威克也需要看得见目标,才能鼓足干劲完成她有能力完成的任务。可见,制定目标,对于人们规划自己的人生具有多么重要的意义。
人类是受目标驱使的精灵。当我们很小的时候,看到别人走路、讲话、读书、骑车等等,我们就下定决心也要学会这些本领。虽然我们并不是有意识地这样做,但我们确实是为自己树立了目标。尽管在当时达到这些目标不是件容易的事,但我们还是要努力取得成功。我们喜欢挑战、学习和成功带给我们的刺激。就这样,我们学会了走路、讲话和其他许多我们现在看来都很简单、很自然的东西。目标甚至还可以使人们保持青春和幸福。
美国一项最令人痛心的统计数字表明,男人平均死亡的年龄是退休后两年。这表明,如果我们在某一工作岗位上工作了很多年,这份工作就会成为我们生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而如果突然间将其从我们的生活里拿走,我们就会觉得似乎失去了生活的意义或者继续活下去的愿望。结果,我们对疾病的抵抗力下降了,自救能力变小了。这也许是对许多富有创造性的目标追求的人之所以能够长寿的一种解释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