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

笔下文学>最不像河南人的河南人 > 第四章 引领潮流雄才辈出(第2页)

第四章 引领潮流雄才辈出(第2页)

⒊千古一相话伊尹

伊尹是个弃儿,生下来就被扔在伊水河畔的桑林中,被采桑的女奴隶拣到收养,也就成了一个小奴隶。采桑奴隶属于有莘氏,因为在伊水边拣到,索性命之为伊,尹是官名,是后来他发达做到尹后,被人称为伊尹,就像我们叫周总理一样。其本名叫挚。后来还做过阿衡的职位,所以也有叫他阿衡的。

或许,在历史上的地位过于高高在上,这样平凡且又不太幸运的出生方法满足不了众人对于伊尹的憧憬。所以,关于他的身世还有一种较为复杂的说法!当然,这也是满足了大家对于圣人的狂热追捧。如果圣人的降生再和寻常百姓一样没什么惊为天人的事情发生?那又怎能名正言顺的得到圣人这个封号呢?

相传,伊尹的母亲在怀他之时曾梦感神人告知曰:“臼出水而东走,毋顾”。第二天,她果然发现臼内水如泉涌,奔腾而出。想想梦中的情形,她知道有不祥之事即将发生,这个善良的采桑女赶紧通知四邻向东逃奔而去。在刚刚奔逃之后,她们所居住的村落就成了一片汪洋,化为乌有。因为伊尹的母亲违背了神的告诫,所以她受到了惩罚,身体化为一棵空桑,而伊尹则生于空桑之中,继续躺在母亲的怀抱中。天不丧圣人,伊尹被有莘氏之采桑女发现。采桑女带回了伊尹,并把他献给有莘王。有莘王听采桑女一番讲述后,大感意外,便命家用奴隶厨师抚养他。这个神话传说在《吕氏春秋》上有明确记载,大概是后人出于对先人的崇敬而编纂的,但它却曲折地反映了伊尹是依水而生的,故名之有伊。

不废江河万古流,伊尹早已成古,商朝也归于历史,但伊河却依然悠悠,奔腾在河洛这片厚土上。

相传,伊尹自幼聪明颖慧,勤学上进,虽耕于有莘国之野,但却乐于研究尧舜之道。求贤若渴的商汤听说伊尹的贤名后曾三番五次以玉、帛、马、皮为礼前往有莘国去聘请他。商汤视伊尹如理国之善药、治国之重臣,而伊尹也没有让商汤失望,他从汤后,佐汤伐桀,平定海内、废夏建商,立下不世之功。

作为一个小奴隶在有莘氏家族长大,伊尹做了厨子。同样的厨子,伊尹硬是做出不一样的成绩来。首先得益于伊尹的嗅觉和味觉,后世有个名厨易牙,就是那个把自己孩子蒸了给齐王吃的那个家伙,以名菜“鱼腹藏羊肉”创造出“鲜”字的春秋名厨易牙,对于味道有着惊人的鉴别力。传说当时某公问孔子:“把水加到水里,味道如何?”孔子回道:“即使将淄水、渑水两条河中的水混合起来,易牙也能够分辨出来。伊尹的嗅觉和味觉更是了得。这有了拿手而又不同于常人的绝活,更是让伊尹的出仕之路徒增了些离奇味道!

所以在伊尹出仕的这件事情上,历史还曾有一个故事,传说伊尹以美味取悦商汤,再以烹饪之理说服商汤,终取商相,继而辅佐商汤灭夏立商。关于这个故事的真实性,历史上曾有个有名的”伊尹之辩“。在这个辩论中,辩论双方便是历史上大名鼎鼎的孟子与韩非子,一个认为伊尹是一个”从道不从君“的圣人,绝非”割烹要汤“的献媚之人,而另一方却认为在现实面前圣人也得弯腰。

关于伊尹怎么出仕,我们不再拘泥,但若我们放开视野,你便会发现,辅佐商汤灭夏立商的伊尹确实居功至伟,有着非凡的才干。

从调味开始,谈到各种美食,告诉商汤,要吃到这些美食,就要有良马,成为天子。而要成为天子,就必须施行仁道。

伊尹这番高论虽在论厨却意在议政。如果把商灭夏比做一道有待商汤烹任的最佳美味的话,伊尹这番庖厨之论正蕴含着深刻的战略指导思想。那就是要依据客观实际,灵活选择不同的策略,以达到战略目标。如果再联系到伊尹灭夏谋略中对战略时机非凡地把握,则不得不让我们佩服这番庖厨高论和伊尹高超的演说。

伊尹的这番话,让心怀天下的商汤振奋不已,就如伯牙遇见子期一样!知己见面难免会惺惺相惜。所以,商汤很想将伊尹收归麾下!

可是,奴隶社会是一个等级森严的社会,要想把一个陪嫁奴隶提拔成类似军师总参谋长的人物,不是件容易事。为此商汤也是煞费苦心,不得已只好求助祈祷神鬼,就在宗庙里为他举行了除灾去邪的仪式。这种仪式,一边在”桔槔“上烧起古代所说的袚除不祥的火。”桔槔“是一种原始提井水的工具,用一根横木支在木柱上,一端挂水桶,一端系重物,两端上下运动以汲井水。一边在伊尹身上涂上公猪的血。第二天,商汤举行朝见伊尹的仪式,伊尹就正式履任。商汤拜伊尹为阿衡,从此君臣二人以”伐夏救民“为己任,要铲灭无道昏君夏桀残暴的统治。

夏桀的残暴无道,正好为商汤的仁义之举提供了对照鲜明的参照系。在夏王朝统治危机中,伊尹认识到民众人心向背对一个王朝统治的重要性。针对夏桀”不务德而武伤百姓,百姓弗堪“的情况,伊尹上任后,对内清政和民,争取广大民众支持,对外施仁伐暴,促使各国、部落归心于商。

战略上是取得成功了,但是商汤在战术上仍处于劣势。毕竟原来商是夏的属国,只占有70里大小的地方,在政治上,军事上均处于不利地位。如何化劣势为优势,转弱为强?这是商汤所面临的现实大问题。伊尹提出了”治大国,若烹小鲜。“的战术思想,煎鱼要有耐心,掌握火候,夺取天下也要耐心地等待时机,掌握火候。

在伊尹的悉心调教之下,商汤顺利剪灭四国,与夏进行总决战的时机也已经成熟。于是,汤欲伐桀。然而尹却阻止了汤。因为,在伊尹看来战机还没有达到最好的时候,他献计以阻以贡职”为火力侦察,以观夏桀的反应,来捕捉战机。于是,商没有进贡。夏桀怒,调集九夷之师要伐汤。伊尹请汤谢罪请服,复入贡职。第二年,又不供贡职,桀再怒,欲调九夷之师伐汤,但九夷之师却不听从。伊尹见此,乃说:可以伐夏桀了。

结果,商军势如破竹,夏军仓促应战,败走鸣条(今河南商丘东)。这便是中国军事史上著名的鸣条大战。鸣条大战,商汤大胜夏三夷之师,夏桀自焚,夏亡。

如果,伊尹拥有的仅仅只是在军事上的才能的话,那也就不会被世人记住了那么长的时间!所以伊尹除了富有攻战的谋略,而且在治国上也是一位杰出的贤臣。他在商建国阶段,协助汤和汤的儿子外丙、中壬,汤的孙子太甲,汤的曾孙沃丁治理国家,开创了商王朝的500多年的基业。

伊尹的一生对中国古代的政治、军事、文化、教育等多方面都做出过卓越贡献。杜甫对于伊尹的评价则有诗云:“伯仲之间见伊吕,指挥若定失萧曹”苏东坡著《伊尹论》则更从政治角度称赞他是“辨天下之事者,有天下之节者”。夸赞他不以私利动心,“故其才全,以其全才而制天下,是故临大事而不乱”。当代的教育史家毛礼锐、沈灌群等称他“在帝王教育方面堪称典范,在殷代政治舞台上,也是一名重要角色”。在今嵩县元圣祠题诗云:“五谷丰登时不碱,亿万斯年存古迹”。伊尹的名字和他对历史的贡献将继续留传千古。

⒋富而谋国的吕不韦

吕不韦是一个谜一样的传奇人物,他经商成巨富大贾,从政成显赫的丞相,为我国历史上少有的商人从政而业绩卓著者。他经过商,摄过政,打过仗,编过书,是秦完成最后统一的大功巨。

善投机,会取巧,最懂生意经。深谙商业与政治的关系,这是他致“富”的秘决。不懂吕不韦就不懂中国商人。

秦始皇第一个封建主义中央集权国家的建立,特别是在完成最后的统一大业中.吕不韦的历史地位与功绩是不可忽视的。

如果仔细剖析中国历史的话,吕不韦论名气,比不上那些功名显赫的帝王,如秦皇、汉武;也比不上一代贤相诸葛亮。在人们心目中,吕不韦是一个备受争议的人物,甚至用一两句话都很难把他说清楚。但是,如果把吕不韦放到他生活的战国时代去考察,就会发现,吕不韦其实是一个对中国历史的发展有贡献的人。他的一生,有闪光点,也有阴暗面,有功,也有过。

吕不韦是秦国的首富,家累万金,富可敌国。关于他的发家史,司马迁是这样描述的:“往来贩贱卖贵,家累千金”。这前半句是说吕不韦的致富之道,说明他是做低进高出生意的“二手贩子”,其中的“往来”二字是说他把便宜的东西贩到贵的地方去卖,这说明他还搞运输。由此看来,吕不韦应该是很精明的人。但也可看出他的精明还不够,因为他只会“贩卖”,还不懂得生产,不能自力更生不说,也不能为国家增加生产总值。所以我们不能说吕不韦很精明,说他很有眼光倒是真的。

吕不韦约生于公元前290年至280年(赵惠文王九年十九年)之间.卫国濮阳(今河南濮阳西南)人。他的家世无史可考。有迹可循的时期,他就已经成了富甲一方的大商人了。

可能是身为商人的原因吧,亦或者是做商人做的久了,可能落下了什么职业命。在吕不韦的眼中,利益的最大化一直是他所追求的毕生目标!

也许是做商人做的久了,有点腻了,也没准是天天数钱数的累了。你说,这要是在今天,哪还有能数钱数累的呢?不过,吕不韦的弃商从政倒也是在情理之中!资产多了,在乎的也就不是赚钱这种俗事了,更多的注意力是放在怎样谋取更大的利益,亦或是怎样让自己的名字留在那个时代的舞台上!

公元前265年,即秦昭王四十二年,吕不韦到赵国都城邯郸做生意,遇见了做为赵国人质的秦公子异人。异人是秦国太子安国君的儿子,秦昭王的孙子,异人的生母夏姬不受宠爱,而安国君有二十多个儿子,异人又排行居中,倍受冷遇,于是就被送往赵国当人质。

身处异国,处境自然很危险,加之秦国又多次进攻赵国,所以,赵国对异人不但冷淡,而且也是相当的不客气。所以异人的生活极其拮据。吕不韦见而“怜之”,并以生意人的眼光看待异人,认为“此奇货可居”,决定用金钱帮助异人谋取王位继承人的资格。为此,吕不韦曾回家和父亲商议,他问父亲“耕田能获几倍利?’父亲回答说:“能获十倍利。”又问“经营珠玉又能赢几倍的利?”回答说:“能嬴百倍的利。”再问“帮助立一个一国之主,能赢几倍利?”父亲说:“能赢无数的利。”

父亲的这番话对于吕不韦来说,犹如醍醐灌顶!吕不韦因而得出结论,“现在努力耕田,不见得能吃饱穿暖,而帮助立一个国君,得到的益处,则可以传之后世,这种有大利可图的好事,值得去做。”从此,吕不韦弃商从政,由商界进入政界,开始了他的政治生涯。

于是,吕不韦就一掷家产,将其全部用在异人的身上。为了能替异人找到更好的靠山,吕不韦几番思量以后,将主意打在了华阳夫人身上!毕竟当时,安国君最宠幸的也是华阳夫人。只是可惜华阳夫人膝下无子。这样的情况正好让吕不韦利用的相当精彩。通过疏通关系,打通门路,顺利的通过华阳夫人让安国君立了异人为王位的继承人。做到这一步,吕不韦的投资算是稍见成效了!也不枉自己当初将家产全部花费在这个人质身上!

公元前250年,安国君即位为秦孝文王,子楚为太子。但安国君登上宝座三天就去世了,子楚继位,是为秦庄襄王,吕不韦任相邦(宰相),封“文信侯”,自此开始,泰国的军政大权开始掌握在吕不韦的手中。然而,子楚即位后三年又死了,年仅十三岁的太子政(即赢政,秦始皇)继位,吕不韦再次出任相邦,号称“仲父”,辅孤理政,稳定了秦国政局。

随后在吕不韦的主持下,秦国的兼并战争也进行的有声有色的。战争的节节胜利,沉重地打击了东方六国,它们再也没有力量来阻挡秦统一了,作为即将统一中国的秦国的相邦吕不韦,必然要研究思考完成统一的军政策略,以及如何统治一个统一的封建国家的问题。因此吕不韦组织人力,集中宾客三干人,令其著书立说,于公元前239年,编写成《吕氏春秋》。

做生意能像吕不韦那个样已经是非常成功的了,做官能做到吕不韦那个样也是非常成功的。可他不该又做生意又做官的,集官贾于一身那是肯定要破产的。毕竟是商贾出身,以商贩式的精明来经营官场是行不通的,虽然他官做得大,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但这里面更多的是他与子楚用钱换来的交情和忍痛赔进去的赵姬,说得白了就是物物交换得来的,当然是坐不稳的。

历史上都说吕不韦把赵姬送给子楚是个圈套,是故意的,其实不是。赵姬是邯郸一个有名的舞女,舞跳得非常好,就被吕不韦看中了,吕不韦就去追求她,两人于是自由恋爱结合了,后来同居,没过多久赵姬就有了身孕。有一回子楚来找吕不韦喝酒,见到了美貌的赵姬,就心动了,就向吕不韦要人。吕不韦和赵姬还没结婚,没登记,不受法律保护的;就算他们结了婚,吕不韦也保不住这个美人了。吕不韦很恼火,别人要挖自己的老婆,觉得窝囊,可是有什么办法呢,想我所有家产都投在子楚身上了,他要是一翻脸就什么也没有了,现在不顺着他不行。吕不韦只好忍痛割爱,做个顺水人情,把赵姬送给了子楚。

这样一将赵姬送给子楚,吕不韦和子楚的关系就开始混乱了!如果,在赵姬投入子楚的怀抱以后,吕不韦就和她段了关系,那可能也不会出现什么大的纰漏。怎奈,这吕不韦和赵姬还是真心相爱的,所以,即便是赵姬已经属于子楚了,但是私底下还是一直和吕不韦联系!

而后吕不韦为了跳脱出和赵姬这种复杂的关系,于是就推荐了嫪毐,但是,这一行为却也成了他政治生涯的最大败笔,最大失误。或许他最初可能把这件事看得太简单了。他原以为,让嫪毐取代自己到赵太后身边,只是为太后找一个可以沟通交流的人,平息太后躁动不安的情绪,这样自己就可以跳出是非之地,尽全力治理秦国,为嬴政亲政打下好基础。

可是精明的吕不韦这时却犯糊涂了,嫪毐还真不是他心中所设想的那样,他推荐嫪毐实际是养虎为患,引进了一只恶狼,不仅扰乱了朝政,更使他陷入的了灭顶之灾。吕不韦从说服异人到游说华阳,从邯郸献姬到担任秦相,在从政之路上还未曾失手过,但推荐嫪毐却是他人生之路的最大败笔。这真是一招错棋,全盘皆输。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