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唐四杰之一的卢照邻称颂道:“洛阳多才雄。”卢照邻的话改为“河南多才雄”也许更加贴切。从历史上看,河南可谓人才辈出,河南人在中国历史上相当长一个乏期内,都是出类拔萃、引领潮流的开拓者和弄潮儿。河南地处中原,古称中州,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发祥地之一。在这块神奇的土地上,从古到今曾涌现出众多的政治家、军事家等,晋朝即有“天下名人,中州过半”的说法。
⒈天下名人,中州过半
江南多英才,河南多雄才。江南与河南是中国两大人文荟萃的渊源,江南为南宋之后出现历史名人最多的地区,而在南宋之前的头把交椅非河南莫属。江南英才多轻柔灵敏之人,河南雄才多雄浑沉勇之人。
初唐四杰之一的卢照邻颂道:洛阳多雄才。而这句话改为“河南多雄才”也许更为贴切一些!
从历史上看,河南可谓是人才辈多,河南人在中国历史上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内,都是出类拔萃、引领潮流的开拓者和弄潮儿。
河南地处中原,古称中州,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发祥地之一。在这块神奇的土地上,从古到今曾涌现出众多的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教育家、科学家、发明家等,晋朝的时候即有“天下名人,中州过半”的说法。河南名人见于二十四史,有事迹可查者不下5000人。
历代河南名人虽然生活在不同的社会制度下,他们所代表的阶级利益和政治倾向也各有不同,但他们的丰功伟绩、文才武略千百年来一直激励着中华民族的优秀子孙。在中华民族的历史上写下了光辉灿烂的篇章。
传说中的三皇五帝时代,太昊(一说即伏羲氏,或作太皓、太昊)居于陈(今淮阳),教民渔猎,制嫁娶礼仪,画八卦记事等,是中国原始时代开始渔猎畜牧生活的代表人物。后世尊其为“人祖“。神农氏(一说即炎帝)居于陈,他取木作耒耜,教民农业生产,遍尝百草,传授治病救人之术;他还变八卦为六十四卦,又作五弦琴,是中国原始时代由采集渔猎进步到农业播种的代表人物,也是公认的炎黄子孙的祖先。顼,即高阳氏,生于若水,14岁辅佐少昊,24岁即帝位,在位78年,初国于高阳,后徙于帝丘(今濮阳市东南),曾命重任南正之官,掌管祭祀天神,命黎任火正(一作北正)之官,掌管民事。这些传说中的人物,虽不一定实有其人,但却反映了古代人民热爱劳动、战胜自然的崇高美德。
夏朝,大禹承父治水13年,三过家门而不入,终于治服水患,被四岳(四方部族首领)推荐,舜选其为继承人。舜死后继帝位,居阳城(今登封市东南),后徙阳翟(今禹州市)。关龙逢,夏末名医,长垣龙相人,他反对夏桀暴虐无道,多次冒死直谏,终被炮烙而死。
战国时代,群雄纷争,百家竞起。道、法、墨、兵、纵横等诸家代表人物多出自河南。
三国时期,军阀割据,起而争雄的河南人有袁绍、袁术;曹操的谋士荀、徐庶;蜀汉名将黄忠,曹魏重臣司马懿;杰出的书法家钟繇,著名文学家、思想家阮籍。
盛唐一朝,中原英才辈出,有名相姚崇,名僧玄奘、一行,大文学家韩愈,“诗圣“杜甫及著名诗人李商隐、李贺、岑参,宋之问等,还有世称“画圣“的吴道子,唐末农民起义领导人王仙芝等。
宋代,河南为中腹之地,自然也是人才荟萃之地。有名相赵普,思想家有程颢、程颐两兄弟;文学家有宋庠、宋祁两兄弟;军事方面有岳飞、岳云父子;还有著名的史学家薛居正。
清代,河南知名人物很多,有名臣张伯行、李裳阶,名将袁甲三,杰出植物学家吴其,理学大师倭仁,著名散文家侯方域等。
这样细细的数来,其实也没有多细致了。只是大概的罗列了一下。可让我们看到的结果,也足以够让我们惊讶了。如果,不是这样一一看下去的话,没准你还真会把这些流传千古的圣人忘却。
历史上的河南真的是物华天宝、人杰地灵,黄河用它那浩大的情怀哺育了一代又一代冠于一世的风流人物。
中原文化实在是太厚重了,从每一个点伸展开去,都会是一个庞大的文化体系。
而历史名人之所以会成为历史名人,大都有至少一段传奇的经历或一个传奇的故事,这些历史名人的传奇经历和传奇故事,经过几百上千年的文字或口头传播,到今天依然闪耀着明亮的光辉。
这块土地上到底承载着多少名人轶事,我们不必再去费心,因为这份名单还会继续下去,还有更多的河南儿女们扎根于历史底层,凭着刚直不屈、自强不息、特立独行的”中原风骨“和中原人格,光辉灿烂,彪炳史册。
他们不仅是河南人优秀因子的代表,更是众多河南人的缩影。”河南自古多雄才“,就好是要”雄“给世人看!
⒉合纵之祖--苏秦
不少在官场或商场经历过起落浮沉的人都感叹人情冷漠,世态炎凉。其实,一个人得势时受众人拥戴,失势时遭人冷眼是再正常不过了,可以说是社会的”常态“,人们没有必要为此长吁短叹,正如孟尝君的门客冯某所说的:“富贵多士,贫贱寡友,事之固然也。”
当然,这种世态炎凉也不仅仅只是体现在官场或商场上,但凡,只要你要经历人生,即便是走个过场,这世态炎凉也要来招惹招惹你。
苏秦字季子,东周洛邑(今河南洛阳东)人氏,年幼之时,曾与张仪在颖川阳城(今河南登封县)拜鬼谷子为师。学有所成后,苏秦辞鬼谷子下山,尽破家财得黄金百镒,黑貂裘衣一件,治车马仆从,遨游列国,访求山川地形,人民风土,得天下利害之详。曾先后去东周和秦国请求出仕欲施展抱负,不想却碰了钉子。如此数年,未有所遇。其时钱财散尽,只得回家。回家后,一家老小尽责其之。妻不以其为夫,嫂不以其为叔,母不以其为子。
其实,有好多人愿意在苏秦身上去花费时间了解他,大都是因为他的名师鬼谷子。不过,这也不是什么不好的事情。尽管老师的名声是大的过分了。这个人不但神秘莫测,终生隐居在云梦山中修道教学,但是他的几个学生的本领都大的出奇,玩天下于掌骨之上,而作为老师的他,却不仕不官,不入尘凡。他究竟想干什么?培养学生安邦定国、济世救民?就是因为世人参不透这位神出鬼没的老先生,所以才想着从他的学生下手。
俗话说,“乱世出英雄”,生于战国时期的苏秦,凭着三寸不烂之舌游说于诸侯之间,从出身卑微的一介寒士成为身挂五国相印的显赫人物。他说服五国联合对抗秦国,以一己之力促成了一个空前庞大的国际大联盟,他卓尔不凡的政治才能受到了一代一代文人志士的敬仰,被誉为纵横家的鼻祖。然而,就是这样一位经天纬地的谋略家,最终却没能摆脱悲剧的命运,他被处以极刑,车裂而死。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让苏秦落得如此下场?他的死究竟是不是一场精心策划的阴谋?
话说这苏秦不但千金散尽,而且还灰头土脸的回家了。那遭遇的白眼估计放在当下,恐怕没有几个人能承受的住!说来苏秦也是个大材料,得到如此待遇却并未“心灰意冷”,于困顿时刻想起老师鬼谷子之临别赠言,“若游说失意,只须熟玩《阴符》一书,自有进益。”
于是苏秦乃闭门探讨,务穷其趣,昼夜不息。夜倦欲睡,则引锥刺股,血流满足。如此一年,于阴符有悟,并苦读有关兵法、医学、经济和法令等各类书籍。又对当时各国的具体形势作了充分的研究和分析。当时,列国之中,齐、楚、燕、韩、赵、魏、秦最为强盛,而七国之中又首推秦国最强。于是,苏秦经过反复思考,初步形成了一个促成六国结盟以共同对抗秦国的战略思想,即“合纵”。出于对自己新战略思想的自信,苏秦再次离开家乡,到各国游说。谁知他这一去,使中国历史上多了个“纵横家”一说,而且改变了历史。
苏秦的游说本领确实传承于鬼谷子的捭阖权谋及阴符之术。应该说这套东西他玩儿的确实好、高妙,所以才有衣锦还乡、佩六国相印的荣耀。如果说苏秦主要是为了荣华富贵,不免失之准确,到不如说他是为了验证所学、施展抱负更为贴切些。
因为就鬼谷子的学问本身而言,如果不是胸怀大志、潜心深研的话,是根本不能领悟的。如果不用费心钻研的话,估计留下美名的鬼谷子应该数不胜数吧!鬼谷子也不可能收那种只为“稻粮谋”的学生。因而凡是有远大理想抱负的人,往往看重的是事件成功的本身,而并非成功后带来的那个物质成果。当然,成功后你给他财富和地位,他也知道高兴,因为这毕竟也是成功的一种标志。
战国中前期七雄的力量算得上是旗鼓相当,处于一种动态的平衡之中。但是,长期这样僵持下去,总有先咽不下气的!而这个时期像是苏秦这样的纵横家,也称得上是冷兵器时代的政治家了。这要是在当下,他们的出镜率也就和那些国际问题专家一样高了,没准还比他们要有范的多!
燕国并非苏秦的祖国(他是洛阳人,在周天子王畿之内),也不是他最初想效力的国家。初出道时,他先后向周天子、赵王和秦王自荐,遗憾的是,周、赵、秦皆“不用其言”。最终,他放弃了为强力诸侯(秦与赵皆是强国)服务的志愿,转投实力最弱的燕国。其实,这一转变也从侧面反映出苏秦的智慧。这就好似一个有野心而又志气绝人的女子,若不能嫁与王子,那就选一个合适的男子,助他成为国王。用这样的情境累解释苏秦当初的选择,似乎是合情合理。毕竟,好不容易要二次出山,如果再次灰头土脸的回去了,即便是苏秦估计也受不了众人的冷嘲热讽了!
然而,形势诡谲。历史上的苏秦被定位为“纵人”,本应指挥燕国跟随齐国去抗拒秦国;但是,他的初衷乃至遗愿,却是希望看到齐国被消灭,哪怕由秦国带头也在所不惜。一般来说,人与人,国与国,在斗争哲学上都遵循同样的道理:朋友的敌人是敌人,敌人的敌人是朋友。他在秦国自荐不获受,遭到羞辱,从人性来说,杀个回马枪,对秦国还以颜色才是正解,为何他不用此计,反去祸害秦国的大敌呢?只有一个解释,那就是,苏秦不以敌人(个人层面)为敌,反以敌人的敌人(国家层面)为敌,乃是公义战胜私情的抉择。
如此抉择,也有战略地理上的重要原因。其时,“七雄”中以燕国最弱。而燕国的切肤之害是齐国(燕北齐南,为紧邻),时刻担心被齐国吞并。对燕国来说,秦国的威胁远不如齐国大。因为,就算因为削弱乃至灭亡齐国,为秦国扩张铺平了道路,但是,到时秦国发动东征,或将威胁甚至灭亡燕国,那也是多年以后的事。当务之急,须遏制齐国的吞并。这便是苏秦表面合纵抗秦、暗里连横灭齐之策的根本动机。
从历史的作用平心而论,他的“合纵”确实对推迟战乱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使自此之后,秦国竟有十五年之久不敢越函谷关“雷池”一步。但事物总是要变化的,秦惠文王采纳了大臣们的建议,用软硬兼施的离间计引起六国之间相互猜疑,以拆散合纵。而苏秦也在补救的过程中遇害亡身。这就是一个大谋略家的下场!
然而,拿人钱财却不替人消灾,终逃不过报应。齐国大夫有识破苏秦之计者,收买刺客杀他,苏秦受了重创,奄奄一息。齐王仍在彀中,毫未醒悟,在国中通缉刺客和主谋,并去慰问苏秦的伤势。苏秦对齐王说,我的伤太重,终不免一死,但可利用我这具将死之躯查出凶手。齐王问什么办法,苏秦说,请用“车裂之刑”将我公开处死,并宣明罪状,说“苏秦为燕作乱于齐”。齐王依计而行。果然,不久便有人出头承认刺杀了苏秦,齐王“因而诛之”。
苏秦死无全尸,很惨。身后名声也极可悲,所谓“被反间以死,天下共笑之”。但是,用古代兵家的标准衡量,他也算生的伟大,死的光荣。《孙子兵法》有“死间”之说,谓“明君贤将能以上智为间者,必成大功”;其人受国主之托,潜入敌国,不令敌国败亡誓不归国,哪怕被执就死亦绝不后悔。苏秦无疑是“上智”,故能敝齐保燕,成就大功。然仅有“上智”并不足贵,苏秦生平之真可宝贵,究在一个“信”字。当他离开燕国,曾对燕王许下“信如尾生”的承诺。尾生与情人相约在桥下见面,情人未至,而突发洪水,尾生守约不去,终于淹死,这是战国时代流行甚广的故事。最终,苏秦践诺而死,“信如尾生”。
苏秦最精彩的活动是离间齐、赵关系,以减轻齐对燕的压力。他离燕至齐,受到愍王的重用,但苏秦仍忠于燕,暗中为燕效劳。他所采取的策略是劝齐攻宋,以转移齐对燕的注意力。于是燕昭王派乐毅突然出兵以攻齐,齐因措手不及而败于燕。苏秦因与燕谋齐的活动至此而败露,齐处以车裂之刑,一代纵横家也就以这样惨壮的形式结束了他传奇的一生。
对齐国来说,他万死不足惜。但对后人(不仅对燕国)来说,他“以百诞成一诚”-千言万语的欺骗,只为实现精忠报国的初衷-的行为,可敬可佩,弥足宝贵。稍觉遗憾的是,他的事业终于失败。燕国挡不住秦国的侵略,终被灭亡。不过,这是他死后94年的事;次年,齐亡于秦。以最弱之燕,在险恶环境中延续近百年,几与最强之齐同日而亡,任何谋国者似都应笑对此结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