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后赵姬和嫪毐的事被揭穿,这种事情的严重程度,无疑是到了国家高层丑闻的地步,王室的尊严扫地,年轻的秦王脸上当然挂不住,追究起来,就牵连到了吕不韦。秦王早就想治吕不韦了,奈何他是长辈,这回好,有了把柄。本来要判吕不韦死刑的,可是有很多人求情(吕不韦的门人多得很!),就改为流放四川。还对吕不韦说:“君何功於秦?秦封君河南,食十万户。君何亲於秦?号称仲父。其与家属徙处蜀!”
吕不韦知道自己躲不过一死,虽然暂时是流放,只怕活着是为了受更多的罪,于是服毒自杀,一了百了。
想吕不韦做了一辈子生意,纵横商界几十年,做的最亏的就是子楚这桩生意。钱是没少赚,官也做得大了,可是把老婆赔进去了,最后把老命也弄丢了,命都没了有钱有屁用?“命不是万能的,没命是万万不能的”。所以不管做什么生意,人一死就破产了。
但是尽管这样,吕不韦还是我国历史上少有的出身商人而成为政治家、思想家的一代奇人,他两任相邦,积极推进统一全国的事业。“秦灭六国,盖始于魏冉,而成于吕不韦、李斯。”这个评价是中肯的,是符合历史事实的。秦始皇的统一中国与吕不韦的功业是有密切联系的、同时,为了给秦的统一事业作舆论准备,他进行了理论上的探索,创立了新的统一学说,在我国古代政治思想中增添了新的内容。虽然作为商人的吕不韦迈上政治舞台后,不免贪求利益和权势,但他对秦的统一事业是有突出贡献的,他主持编写的《吕氏春秋》,对后世的影响也是深远的。
⒌玩转战国的范雎
如果将范雎和之前的吕不韦相比,那简直是一个天上一个地下,不可等同而论之!范雎的出身绝对卑微,是魏国的一个小人物,既然是小人物,未有名气之前自然逃脱不了小人物的悲哀!
范雎少时家境贫寒,但是他却是人穷志不穷,从小就胸怀大志。作为魏国的一名百姓,他要实现安邦定国的抱负,当然首先想到的是自己的国家。但当时的魏国在政治上一直实行的就是门阀制度,寒门士族基本上一生没有晋升的机会。因为范雎家里贫穷,所以连面见魏王的机会都没有,只好寄身于大夫须贾门下当门客,可以说是英雄末路,一直郁郁不得志。
一次,他跟着须贾一块儿去齐国窜门,在齐国蜗居了几个月后,齐王对须贾没啥表示,但却看好范雎,赐给范雎金银财宝美食佳肴。如果须贾是个贤明之人的话,发生这种事情倒也没什么,甚至心中还少不了得意,毕竟自己的门客受到了赏识呀!可偏偏须贾不是这么个人,所以此事被须贾知道后,气得须先生脆弱的小心肝儿扑腾不止,想自己驰骋海内外多年,齐王不但视自己为无物,而且还对自己身旁的跟班待遇颇丰,自己这张老脸往哪里搁啊!
再者,知人知面不知心,于是,须贾就开始怀疑范雎,心想他这个貌似老实的家伙背地里肯定有什么见不得光的勾当。可是暂时须贾还没什么其它的重大发现,就没办法拿范雎怎么样。回魏国后,须先生还是咽不下心头这口窝囊气,就跟相国魏齐说了此事。魏齐一听火冒三丈,令人狠命拷打范雎,到了一定火候后,又将命若悬丝的范雎用芦苇卷羧咏厕所的茅坑里,最后范雎向门卫求救,才逃出魏国。
范雎出来以后,在一个叫郑安平的人的帮住下见到了秦国的使者王稽,在王嵆的协助下,他逃到了秦国,并见到了秦惠王。秦惠王早已听说范雎的才能,就向他请教,连续问了范雎三次,范雎才和他说话,原来范雎早已胸有成竹,在秦惠王屏退其他人以后,范雎就把他自己对秦国形式的认识详细的向秦惠王进行了说教,秦国十五年不敢殽关主要是魏苒不想向其他国家进攻。而且秦国的的实力已经足以打败其他的国家了。
对于之前在须贾那所受的耻辱,范雎当然是忘不掉的。即便是想忘,估计也忘不掉吧。都说君子报仇十年不晚,他西入帝秦,走的是飞黄腾达的路,同时也是复仇之路。
范雎此次的“忍辱”为自己的后来创造了发展的机会,如果他不忍下去,怎么会保住自己的性命,怎么会有机会逃走,更不会有机会进入秦国效力,取得伟大的政治成就。所以说,“忍辱”是门学问,一个人能把损及个人尊严的事忍下来,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同时能将加诸自己的不公,视为对自己心性的考验,更是难事。但各位应知“天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劳其筋骨,困乏其身,增益其不能”。若司马迁不因困于囚室,其怎能写出《史记》?若勾践不经卧薪尝胆,忍辱十年,其又怎能复国?韩信胯下之辱,益坚其心,终于成西汉开朝之大将军。故“忍人所不能忍”、“为人所不能为”应也不是难事。
范雎的雄才大略是毫无疑问的,他的到来彻底改变了秦王的“内政外交”。他的聪明、或者说是世故,让他选择了先从“外交”入手,力劝秦昭王一改原来的错误路线,制定了“远交近攻”的战略。简而言之,这一战略的核心是:以秦国本土为根据地蚕食周边、以韩魏为枢纽制衡天下。以近攻得实惠,以远交瓦解合纵。而针对楚国和赵国,择其弱者而食之则是这一战略逐步实现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这一战略无疑是最适合秦国的,它使秦国放弃攻打齐国那种越过一国进攻另一国的做法。因为这种战争即使取得胜利,却不能直接占有其领土,甚至不能像美国那样驻兵,因此徒有形式而无实质。秦昭王完全采纳了这一建议,并且很快取得成效。
自此,范雎平步青云,成功地做了秦国的丞相。范雎做了丞相之后,便在内政外交上采取一采列的大刀阔斧的革新。在内政上,他建议昭王把穰侯撵到了封地去养老,接着又剥夺了华阳君、高陵君、泾阳君这些与穰侯狼狈为奸的人的大权,送到边远地方去居住。随后又逼着太后退位养老,不让她再干预朝政,使国内政权得到了巩固。
应该说,范雎光凭这两点,尤其是“远交近攻”这一战略,就足可彪炳青史了。毕竟人要是做出了太多有名气的事,反倒会招人非议。策略渐行渐好,从此应侯范雎位列三公,志得意满地操起了秦国的大盘。
有了权力,想要报复的话,自然也比较得心应手起来!所以他的复仇和报恩计划一并施行了。魏国的须贾,这个让范雎差点丧命相府的始作俑者,受到了应侯的百般凌辱,好在在应侯试探他的时候还表现了些仁者之风(见范雎如此“落魄”,送了一件衣服给他),才得以留着一条小命离开秦国。魏相魏齐更是被秦王亲自“全球”通缉,吓得东躲西藏,先后乞命平原君、信陵君门下,最终授首咸阳。同为一国之相,范雎和魏齐的处境和命运竟是如此不同,只因为他们所服务的国家,强弱是如此的悬殊。
范雎的复仇可谓畅快淋漓,举秦国之力而报私仇,何仇而不可报呢?可是他的报恩却不但让自己不乐,并且实质上最终毁了他的一切。王稽向他“跑官要官”,他“不怿”,但还是给了;白起赐死杜邮之后,他竟然举郑安平为将。王稽和郑安平都是在他从魏国逃亡过程中给予过帮助的人,但他们两个都闯祸了,一个私通诸侯,一个带兵打仗几乎全军覆没,都是死罪。尤其是后者,后果更是严重。秦国多少年来,武安君白起的战车可谓所向披靡、令六国闻风丧胆,何曾受到过半点挫折!而将军一去,大树竟是飘零若此!范雎的政治生命终于走到了尽头,在秦王的冷嘲热讽声中黯然退场。另一个“口辩之士”、来自弱小燕国的蔡泽又踌躇满志地登上了秦国的历史舞台。
范雎的赢赢在战略,输输在世俗与世故。前者自不待多言,而后者足为今人戒。《史记》说他“一饭之德必偿,睚眦之怨必报”,作为一位能够改变历史的政治家,未免世俗得有点小家子气了。当然,我们不是说知恩不报,而是说报恩的形式要恰当,像范雎这样为报恩把庸人推到重要的位置上,结果只能是害人害己。在武安君白起节节胜利的时候,应侯范雎却担心武安君功劳盖过自己,在背后耍起小聪明,玩政治把戏,武安君无奈“称病”,最终被赐死杜邮。这不是世故是什么呢?
这也许是报仇的惯性心理使然。所有的仇都痛快淋漓地报了,没劲了,再树一个重量级的人物作为对手吧,然后得心应手地搞掉,当然,这也许只是我们毫无凭据的猜想罢了!
⒍李斯的“流血仕途”
秦朝从建立到灭亡,短短十数年,仿若昙花一现,既让人堪怜,也发人深省。几代人积累的强盛,竟然经不起一朝震荡,大厦刹那间轰然坍塌,梦也碎了,豪言壮语和辉煌功业也烟消云散。这一切都归罪于谁呢?秦始皇吗?历代的史家对此评论不一。只能说,对于秦朝的灭亡,秦始皇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但并不能全都归咎于他,另一个至关重要的人,李斯,所起的作用也不容忽视。因为秦始皇所制定和实施的政策,李斯多为谋主。之后汉随秦制,并且秦朝的影响可谓深远,这也是和李斯分不开的。故秦朝兴也好,衰也罢,李斯难逃干系。
李斯这个人,地球人都知道,他是大秦帝国仅次于秦始皇的二号人物、华夏千古第一宰相。他和秦始皇扫六合、统文字,完成了中国历史上“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也影响中国2000多年来的历史进程。
李斯是个难以说清的人物,大善大恶不足以形容,大智大愚也不足以辨别。他走的是法家的路子,确实帮助秦始皇统一了六国,他延续商鞅的变革,也使秦国的富强有了持久的动力,使车同轨、书同文、统一度量衡,让中国的大一统成为了主流趋势。他爱好书法,精通篆书,也为文艺领域平添了几分风采,这些都是李斯不容抹煞的功劳,到什么时候也不能歪曲。但是李斯做人太精明,正所谓聪明反被聪明误,说的正是他。秦始皇死后,他不能主持正义,而是屈从赵高集团的威逼利诱,做出了违背道义和良心的事情。后来赵高玩弄手段,置李斯于不义之地,使他身陷囹圄。东门牵犬,岂可复得,造成如此境况的,正是李斯自己。
如果真要把李斯发生质变的元凶找出来的话,这个生物多少还是会让大家跌破眼镜!其实,才能卓越的人往往语出惊人,哪怕是面对厕所和老鼠这些不堪入目的东西。厕所秽污,老鼠猥琐,在李斯看来却全然不只这些。为什么仓库中的老鼠体格硕大不惧人色?为什么厕所中的老鼠形体瘦削遇人惊走?李斯陷入沉思。
经过一番深刻的脑力劳动,李斯终于参悟其中的奥秘所在:人生如鼠,有没有出息,或是尊卑贵贱,完全是由不同的社会环境和社会地位决定的。在此基础上作进一步的推论,人要做就做“仓鼠”,莫作“厕鼠”。
这个问题想明白了,李斯顿时茅塞顿开!自己这么年轻,难道就要在楚国小城上蔡管粮仓混日子么?,饱食终日,无所事事。加之成功对老鼠进行了深度剖析。最后李斯竟义无返顾地走出了小城上蔡,来到秦国都城咸阳,开始为梦想而冒险,为命运而奋斗,最终竟从贫贱的布衣,跃为大秦帝国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丞相,并影响了中国未来两千多年的政治格局。
现在看来,李斯当初的举动,类似于一个突然决定离开故乡开始“北漂”的现代年轻人。只不过李斯选择的是“秦漂”。也是,要想混出了名堂,肯定是要去实力雄厚的国家啊!不然干嘛要背井离乡呢!都说“北漂”生活艰难,其实,当年李斯“秦漂”估计要比现在艰难的多,毕竟那个时候,君主不高兴了,估计你的脑袋也就搬家了。搁在现在,脑袋哪有那么容易就掉了!不过,李斯还真是个人物,他的“秦漂”也是收获颇丰!
李斯投奔到秦相国吕不韦门下,不久后受到赏识,能从三千多舍人中被吕不韦看中。最初原因实在是因为他那一笔美奂绝伦的小篆字体震惊了吕不韦。看来李斯还真是个了不起的人物,书法不仅使他展露头角,而且也被后世书法家极为推崇,被称为瑰宝。
吕不韦更是将他视做心腹,让他做为线人布入皇宫。当然李斯是非常聪明的,他看出吕不韦未必能长久,当然就不会真的给吕不韦卖命。在这里,李斯结识了一个至交,就是被秦王赞为“敏与事”“(赵)高强力,通于狱法”的中车府令赵高。在赵高的力荐下,李斯终于得以见到了秦王,并向秦王一展自己的韬略。就在即刻被秦王重用之时,郑国事件爆发,韩国人郑国以修渠为名,来到秦国做间谍,不久被发现。这件事给秦国朝野造成很大的震动,秦王一怒之下,驱逐绝大部份的各国客卿。李斯也在也在驱逐的行列。在即将离开秦国的前一夜,李斯前思后想,实在是不甘心,抱着一线希望,通宵奋笔疾书,写下了送给秦王的《谏逐客书》。他应该没有想到,他的这篇为了保住自己地位的谏书后来成了光耀史册的,流传千古的散文代表。
而这篇情真意切的美文果然打动了秦王,也将自己的命给拉回来了。李斯回来后,被提升为掌刑罚的重职廷尉。他成为秦王声边最重要的人物。李斯所奋力追求的仓鼠生活终于得到,以后的任务就是该保住这种的来不易的地位了,为了这一点,他可以不顾一切。
好不容易得到的位置,李斯自然是看的比什么都重要!不过,这威胁还真是说来就来!他的老同学韩非的著作传到秦国,秦王读后大为钦佩,说:“寡人得见此人,与之游,死不恨矣!”为了得到这个奇才,于是,这位一代雄主不惜发动一场伐韩的战争,韩王无法,只得派韩非到秦国游说。韩非来到秦国,自然是拜见了他昔日的同窗好友李斯,向来直爽又视李斯为知己的韩非向他痛快的表达了因秦王对自己的格外器重,自己愿意留在秦国一展宏图的想法。
这下可让李斯着急了,韩非如果留在了秦国,那会不会取代自己呢。想到这,李斯是辗转反侧。一夜未眠的结果就是,韩非绝对不可以留在秦国,甚至是在这个世上,只有这样才可以断了秦王的念想!
于是,李斯就竭尽所能在秦王面前说韩非的坏话,秦王当然不信,可是说多了,自己也就没有主意了。于是,秦王就下令把韩非关进牢里。这下李斯可瞧见机会了。派人给韩非送了一杯毒酒,一位能人就这样烟消云散了!
由此可见,李斯是一个功利心极重的人。也正是这种功利心催动李斯继续前进,为了圆上他的出人头地、摆脱穷困境遇的梦想,他毅然决然地踏上了西去秦国的道路。这条路他走得干净利索,无牵无绊,心中充满了憧憬。因为秦国是一个帮助他实现抱负的大舞台。
从此以后,李斯没有对手,更可以施展自己的才能,为秦王统一六国出谋划策了。秦王政二十六年,秦王结束了长期分裂的割据局面,统一了中国,建立了一个东到大海,南达岭南,西至甘青高原,北至今内蒙古、辽东的空前的封建大一统国家。
秦朝建立以后,李斯升任丞相。他继续辅佐秦始皇,在巩固秦朝政权,维护国家统一,促进经济和文化的发展等方面继续展现自己的才能和慧。
李斯这时贵为宰相,掌管天下大权,达到了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位极人臣的顶点。秦始皇对他言听计从。再以李斯一辈子高超的,丰富的政治经验。按理说李斯的地位已牢不可破了,但是李斯太在意他的地位了。人常说,天作孽尤可活,自作孽不可活。
在完成了中华民族的统一大业后,李斯犯下了几个严重的过失。有的对秦王朝和他本人来说是致命的。正因为致命,李斯才没有狂笑到最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