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台湾商界,关于辜振甫面试人才的故事很多,其中有一个流传很广。据说有一次辜振甫面试了十几位应届毕业生后,发现有位20多岁的年轻人神情稳健,落落大方,一点也不像初人社会的学生。辜振甫本能地认为他是别家公司的员工,开口就问:“你为什么要跳槽?”年轻人闻言颇感意外,想了想说:“我确实在找一份更好的工作,因为我希望能在一个有广阔前景的公司工作,我不愿意浪费我的生命。”辜振甫问:“你凭什么相信自己能获得一份更好的工作呢?”年轻人说:“我了解您,我有这个能力,因而也有这个信心。”辜振甫问:“你认为你在台泥合适做什么工作?”年轻人说:“做您的助理。”辜振甫问:“我需要一名助理吗?”年轻人说:“我了解您,了解您的工作,了解台泥的政策,也了解台泥的上上下下,所以自信您有了我做助理,就等于多了一个脑袋,肯定有的赚。”辜振甫听后笑了,说:“我喜欢你的自信,明天就来上班。”事后辜振甫才知道,这名青年人刚从美国一家大公司离职回来,是麻省理工大学的博士毕业生。
辜振甫深深懂得:人才是企业的根本之一,是推动企业发展的重要力量。但仅有人才而不能善用,等于人入宝山空手回,还是不行。为此他更为重视的不仅是要潜心发现和发掘人才,而且是要想方设法、千方百计地调动人的积极性,以形成企业与人之间的互动机制。辜振甫懂得发现人才并将之放到最能发挥其才干的位置上去,牵涉到如何合理地使用人才的方略学。合理地精选人才,是当代企业管理中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日本松下电器公司创始人松下幸之助的经营心得就在于用人上,认为一个企业“人多等于无人”即应合理使用人才,“兵在于精而不在于多”。中国古籍《经野子内幕》中有一个“用人如器,各取所长”的故事:西邻家有五个儿子,一个朴拙,一个精明,另外三个一个瞎眼,一个驼背,一个跛脚。按理讲,这是一个废人济济的家庭,日子一定不好过。但由于西邻家让朴拙的务农,精明的经商,瞎眼的按摩,驼背的搓绳,跛脚的纺织,使得全家安居乐业,丰衣足食。这个故事对企业家的启示就在于应潜心地发掘和辩证地对待人才,把人才放在最佳的位置。为此辜振甫经常把用人的问题挂在嘴边,常对公司人力资源部经理们说:“人才不是看出来的,第一要给他们展示的机会,第二是要给他们发展的空间,这样才能留住他们的心。”
辜振甫在台泥集团内实施了一系列的管理措施,非常见效,从而赢得了上至董事会下至员工的一致信赖,而集团利润也年年上升。随着子公司日渐增多,集团的管理和总公司与子公司之间的关系显得越来越重要,辜振甫为此出台了分层授权的公司制度——这是他基于对家族企业管理弊端的认识而作出的决策,以前优秀的管理人才都不愿到家族企业工作,是因为在家族企业中无论做到多高的地位,始终都没有完全的经营自主权,常有束手束脚欲振乏力的感觉。辜振甫意识到,管理人才的最佳办法是让他们自己去管理自己,用成就和利益激发他们的积极性,加强他们对企业的忠诚。基于此,他特别制定了分层授权制。该制度明确规定,总公司作为集团的核心企业,它对各子公司一般都可以拥有60%以上的股权,但各子公司均属独立经营的企业,自管自营,总公司无权干涉。在如今,企业界早已经充分领会了这种放手政策的益处,这种政策也早已屡见不鲜,但在管理水平还较落后的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台湾,这可以说是一个了不起的创举,也是辜振甫的制胜之源。
分层授权制度推广之后,对待总公司及子公司内部的各层人员,辜振甫力求充分授予与其职务相当的职权,使每一位员工都能明确地行使自己的权力,从而调动了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力。分层授权后,员工对台泥集团的忠诚度不断地提高,台泥集团的整体效益也越来越好。
作为台湾商界一个出色的管理大师,辜振甫一生最卓越的成绩就是把闽裔商人传统的家族企业中的弊端革除,并能使之发挥积极作用,与日本、欧美现代的管理流程相结合,从而创造出一种台湾化的本土管理方式。在他的管理方式中,第一重视的就是人,始终坚信“众人拾柴火焰高”。而如何调动人的思想和行为中的积极因素,如何形成企业与人之间的良好互动关系,是他半生研究的课题,以人制胜就是其经营术中最精到的法门。按照他的认识,企业管理极大程度上就是人的管理——身为最高管理者,事实上完全可以不管企业怎么卖东西,只要能管理好那些生产产品和销售产品的人,调动出他们的积极因素为企业服务,就可以轻易取得成功。这种做法即使是在当今商界仍然是一个极其开放极其大胆的思路,也是仍然没有彻底完善的一种管理模式。
8。同舟共济,所向披靡
一根筷子轻轻被折断,十根筷子牢牢抱成团。困难并不可怕,只要能够团结合作,就能够克服任何困难,所向披靡。
享誉全球的丰隆集团就是郭氏四兄弟联手打造的。
1940年,郭芳枫成立了丰隆公司,最初的丰隆公司是由郭氏四兄弟郭芳枫、郭芳来、郭芳玫和郭芳良合作经营的,经营建筑材料、五金、油漆及橡胶园作业器材。在几个兄弟的精心管理下,公司业务逐步扩大,颇有势头。不料一场战争却使他们陷入困境——新加坡被日军占领后,经济一片萧条,公司经营的五金建材更无用武之地。战时,五金建材没什么生意可做,但随着战后重建步伐的日益加快,五金建材市场便火了起来。早在目睹战时百业凋残的情景时,郭氏兄弟就已经看出战后五金建材将十分紧俏,甚至会出现货源不足的情形。因而战争一结束,郭氏兄弟就马上廉价购人战争剩余物资,包括废钢铁、弹壳、弃置的废机器,甚至还有军装、旧鞋等。战后新加坡人民生活条件并没有立刻好转,生活物资紧缺,郭氏兄弟收集的某些剩余物资经过再加工后就成了临时的代用品;战后重建建材的需求量暴涨,郭氏兄弟收购的废钢铁便派上了用场,成为钢铁公司竞相买卖的抢手货。低价买进,高价卖出,所赚得的巨额利润立即使丰隆公司崛起,为其今后的发展奠定了财力基础。
如此发展到1948年,丰隆公司扩大规模注册为有限公司,其下已附属有6家大公司,业务扩展到马来西亚,在新加坡已成为一家实力雄厚的著名公司。到1962年,郭氏兄弟由实业转向金融业,正式成立了丰隆金融有限公司,连同原来的企业群,形成了庞大的丰隆企业集团。这个集团以金融为枢纽,以企业为后盾,立足新加坡,面向东南亚,业务远涉欧美。进入20世纪80年代,在强手如林的东南亚,丰隆金融有限公司已被认为是组织最完善、规模最大的金融公司,以它为核心的丰隆集团在新加坡的总资产额近40亿美元。1980年,郭氏兄弟以2000万新元的资本成立丰隆基金有限公司,每年以这家公司赢利的80%用于慈善事业,以进一步扩大丰隆集团的影响,提高它的社会地位和企业形象。1982年,又创立丰隆投资控股公司,广邀社会名流、专家学者加入丰隆智囊团,为丰隆集团的进一步发展充电。1983年,丰隆金融集团终于登上世界银行业的第二位。
随着世界各国由战时经济转入和平经济建设,郭芳枫断定战争时期人们被长期压抑的物质追求将随之复苏,并必然促进战后重建步伐加快,世界经济不久将以高速走出低谷,届时将涌现出多个经济亮点,而地皮、房产、建材则是高峰期的热点之最。根据这个预测,郭氏兄弟从1947年起就开始关注房地产业和建材业,准确预测出珊顿道和罗敏申路之间的地带将在日后成为新加坡最繁华的中心地段,于是投入巨资,将那一带有发展前途的地盘一块一块廉价买进,建起了面积35万平方米、楼高45层的丰隆大厦,以及一连片新颖的住宅。而丰隆大厦成为战后新加坡最早拔地而起的摩天大楼。丰隆大厦落成之后不久,追着新加坡经济的快速发展,新加坡的超高层建筑如雨后春笋般拔地而起,郭氏兄弟的超前之举此时开始体现坐地收利之效,之前收购的地皮和新建楼房的价格一年年攀升新高。到20世纪90年代,有的地皮和楼房已是身价百倍,这成为丰隆集团迅速膨胀的一个强力发动机。
而随着建筑业的发展,水泥等建材成为紧缺物资。郭氏兄弟在从事房地产开发时便看到这一问题。于是他在1957年投人巨额资金,联合三井和黑龙洋灰公司创办了大型水泥厂,经过长达5年的建设,水泥厂正式投产。不出所料,1961年他的水泥产品投放市场时,适逢新加坡房地产发展最旺盛的阶段,水泥一下子成了市场上炙手可热的紧俏货。郭芳枫再次搭上了建筑业发展的快车,随着源源不断产出的水泥,钞票也流水般滚进丰隆集团的钱柜。
丰隆集团的事业之所够迅速成长、壮大,是郭氏四兄弟之间几十年来肝胆相照、竭诚合作、同舟共济的结果。有了这一条件,丰隆集团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当机立断,利用诸多有利条件,作出计划更精密、利润最可观的投资决策。将家庭凝聚力转化为企业原动力,这也是绝大多数闽裔侨商比别人更多地成功于天下的原因之一。
9。有利共享,竞争中求合作
竞争是生存的一种状态,没有竞争,社会就不会进步。但对大多数企业来讲,除了竞争以外,合作也是及其重要的生存方式,如果为了竞争而竞争,就会失去公司发展的方向,丧失成功的机遇。所以要在竞争中求合作,实现利益共享。
“大卖酱油”的黄庭芳就是一个善于在竞争中求合作的典例。
20世纪90年代中期,黄庭芳决定收购“杨协成”,此举在香港引起轰动。港人纷纷猜测,黄庭芳为什么要收购这间家族性的老字号企业呢?黄庭芳却认为“杨协成”正是上天所赐的一份厚礼,物有所归,是专为他黄庭芳所备。
“杨协成”并不是一个人的姓名,而是新加坡的一家杨记百年品牌。由于家家难离,影响深远,提起“杨协成”三字,人们就似乎闻到了名优酱菜的馨香。杨记百年老店的创始人杨景连是一名土生土长的福建人,他1860年出生于晋江,儿时家贫,只得早早地就进入一间酱菜铺做小伙计。同黄庭芳的经历十分相似,杨景连早年虽然没有文化,却很有头脑,在酱菜店工作期间,神不知鬼不觉地学得了做酱菜的手艺。1895年,他用积攒下的40块银元在漳州开了杨协成酱园,自制自售。1927年,杨景连临终之际,把自己的儿子叫到床前说:“我为酱园取名‘杨协成’,就是要让你们兄弟团结一心,只有齐心协力,杨家的家业才能兴旺发达。要记住,杨家绝不允许分家。”杨家四兄弟将父亲的遗训谨记于心。因国内战乱,1947年南下新加坡的杨氏兄弟,在新加坡兴建了机械化酱油厂,重振“杨协成”,从20世纪50年代起几经奋斗,使之成为名噪南洋的跨国公司。至70年代实现多元化经营,又发展成为亚洲软饮料大王。“杨协成”鼎盛时期,黄庭芳在酱油行业尚未扬名,虽呕心沥血想尽办法也只能小成格局,这使他认识到短期内无法与“杨协成”相争,从而转至房地产业,而后又转战香港,成为香港地产界新星。但嗜好酱菜、酷爱酱园的黄庭芳打心眼里在意“杨协成”,早就存有驾驭这家企业、一展身手的夙愿。只是无奈于它的良好运作。本以为与之终生无缘,命中注定要走一条与“杨协成”井河不犯之路,殊料杨氏家族的一场内乱却给了他一个购进之机。
1987年,“杨协成”第二代掌门人杨天恩行将作古,临终之际将家族企业经营大权交给了自己的儿子杨至耀,结果这一决定成了长期以来一直被家门遗训抑而难发的家族矛盾爆发的引线。杨天恩的世袭方针既出,当即引发非议。杨家其他兄弟的第三代公开表示“杨协成”不是杨天恩一家的私产,所有子孙都应有公平继承的机会。杨天恩谢世后,杨至耀无法服众,内讧愈演愈烈,结果半个世纪以前创始人杨景连担心的事终于发生,杨家四分五裂。
作为酱园同道,对“杨协成”,同是闽裔商人的黄庭芳再清楚不过了。他对“杨协成”的情感十分复杂,在做酱油时对它既有崇拜又有敌视,在目睹它的没落时既有快意又有惋惜,所以他毫不犹豫地决定收购“杨协成”,一方面是为了发泄自己少年时有志难伸的一股愤气,另一方面又是因为不忍心看着一个自己崇仰的优秀品牌就此淡出江湖。作为一名闽裔商人,从中他也看到了采取商业收购可获得的好处,那意味着一块闪亮的金字招牌和一个软饮料大市场。因而当杨氏兄弟阋墙,企业摇摇欲坠,股价一落千丈,臭得没人要时,对黄庭芳来说,正是收购的最佳时机。
1994年5月,黄庭芳通过旗下的上市公司斥资2600万新加坡元,在市场收购了“杨协成”6.6%的股权。等到了6月份,黄庭芳手中持有的“杨协成”股份已达到14%,成为杨家之外的最大股东。黄庭芳迅速扫荡散股,积累“杨协成”股份。杨氏家族血缘渐远,堂兄堂弟之间任谁都明白是怎么回事,但纵使是在祖传企业生死存亡之际,因争产伤了感情的杨家成员也不愿再同聚于一块招牌之下,他们任凭黄庭芳继续吸纳股份而无暇顾及,等于是白白放弃了“杨协成”。杨家第二代的杨天华伤心无奈地说:“今天杨协成形成这样的局面,是谁也料不到的。”
然而就在收购即将完成之际,半路上杀出个程咬金,马来西亚巨富郭令灿家族也开始对“杨协成”展开收购行动。郭令灿也是福建商人,祖籍同安,是新加坡闽裔富商郭芳枫的儿子,靠不断开设新公司和收购兼并发迹,是马来西亚业界闻名的收购高手。由于同样看中了家乡前辈创下的这块招牌,郭令灿欲把这块金字招牌纳人丰隆企业集团囊中。郭令灿通过柯麦林公司正式向“杨协成”提出全面收购。黄、郭两大南洋企业家族的争夺使“杨协成”的股票在市场上直线上扬,郭、黄两家很快持股相当。
就黄庭芳来说,收购“杨协成”的一个原因是圆青年时代的一个未圆之梦,这是他的一个心结,必须解开,因而他对收购“杨协成”不惜代价,志在必得。同是闽商名流,郭令灿清楚黄庭芳的底细,对他的心理也摸得很透彻,明白黄庭芳不可能打退堂鼓,若一直争夺下去,只会使“杨协成”涨到天价,而郭、黄两大家族也将就此结怨,两败俱伤。于是郭令灿改变目标,决定试探到黄庭芳的底限后,赚一把就走。待时机成熟,郭令灿明白再斗下去怕会坏事,便将自己吸纳到的股份悉数转让给了黄庭芳。郭令灿得了套现实惠,黄庭芳则得到了“杨协成”。两大家族龙争虎斗把冷落已久的“杨协成”重新炒热,等于帮了黄庭芳的大忙,虽让郭令灿赚去些钱,但看亏不亏,“杨协成”易主后上升势头良好。
黄庭芳的入主翻开了“杨协成”发展史上新的一页。三年后,“杨协成”进军大陆市场,使这个阔别故乡漳州半世纪的老字号传遍了中华大地,内地很多超市中都可以闻到这一品牌酱菜和饮品的芳香。
无谓的竞争必然导致无谓的结局,商场的厮杀尽管也非常激烈,但毕竟把不同于战场,把对手击败是战争的最高目的,而商业上的合作往往是比相互的恶性竞争更加有力量。与其两败俱伤,不如有利共享。
10。和气生财,双胜共赢
豆科植物将养分输送给固氮菌,固氮菌向植物提供氮素。彼此生存,互为条件,保持和谐,在自然界的生存竞争中立于不败。自然界中的生物懂得和谐共处,互利共生。这是一种双赢的智慧。
国际间的竞争日趋激烈,面对澎湃的经济大潮,各大公司为了生存与发展,纷纷采取合作的方式,彼此联手,互通物资与信息,在奔涌的潮流中,彼此互动,共谋发展,保持不倒,壮大自己。这也是一种双赢的智慧。
“双蠃”,是目前人们在社会生活、经济生活中使用频率很高的一个词语。何谓“双赢”一是指人们在某种非敌对性的社会活动和经济生活中,双方都想得到利益,于是结成互助伙伴,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这个事件中来,互惠互利,共谋发展的一种过程;二是在某件事中,当事者双方互相帮助,优势互补,其结果,双方都获益,都得到了好处。
福建商人在商业交往中,注重和气生财,与合作伙伴同进同退、同心同德,这样双方才能够彼此信任,精诚合作,创造最大的利润。
台湾著名商人王永庆具有广阔的胸怀和长远的战略眼光,在与他人合作时,他一直坚持利他利己的合作原则,他认为,越是为别人想得多,自己的收获就越大。在与他人合作的过程中,他一直都是本着互相提携、互相扶持的精神,一直坚持精诚合作、共存共荣共谋发展的原则。1958年,塑胶粉的销路出现了问题,在此情况下,王永庆决定对塑胶粉进行一次加工。于是,他设立了南亚塑胶厂,但是南亚厂的规模并不大,所要消耗的塑胶粉也较有限,根本无法彻底解决塑胶粉销路不畅的问题。王永庆经过仔细琢磨,考虑到对塑胶粉进行二次加工——生产日用品,他认为塑胶制品若能走进千家万户,其市场前景将十分广阔,因此,这种办法有利于解决塑胶粉销路不畅的问题。为了能找到开办二次加工厂的合适人选,他费尽周折。
有一次,他乘坐飞机途中遇到了一位名叫卡林的美国人。双方经过简短的交谈,王永庆了解到卡林熟悉塑胶加工工艺,而且,他已经在日本神户开办了一家属于二次加工性质的吹气玩具厂。王永庆想,如果能与卡林合作就可以解决塑胶粉的销路问题。下了飞机,王永庆便热情而真诚地邀请卡林到台湾办厂。而当时卡林的加工厂已在日本落户,他考虑到自己并不熟悉台湾市场,认为在这种情况下投资办厂有一定的风险,因此有些犹豫。王永庆对他说:“台湾的劳动力比日本还要便宜,如果你肯去台湾,办厂的费用我出,赚的钱归你。”卡林对此感到非常惊讶。王永庆认真地说:“我是生产塑胶粉的,正在寻找销路。我决定自己开设加工厂,如果办厂成功的话,塑胶粉的销路问题也就解决了。如果你我合作,你赚了钱就等于我赚了钱。”卡林对王永庆十分钦佩,便拿定主意与他合作办厂,双方很快进行了有效的协商,王永庆向卡林提供厂房与资金,同时台湾当局在税收等方面也给予了一定优惠。
王永庆与卡林合作的工厂取名叫卡林塑胶公司,主要生产雨衣、浴室帘布、小儿尿裤等塑胶制品。后来,王永庆又陆续与其他人合作兴建了几家二次加工厂,塑胶产品销路迅速扩大,仅卡林塑胶公司就消耗了台塑总产量的20%,卡林也因此获益匪浅。二次加工厂逐渐取得了很大的成效,王永庆又开始了新的探索。他认为二次加工的业务范围比较有限,市场开发力度不够充分,必须进行三次加工生产人们日常必需品。经卡林的介绍,王永庆结识了几位从事窗帘业务的商人。由于这几年他开办的公司的规模得到了不断的发展与壮大,他本人也具备了丰富的经验,因此经过充分准备和洽商,他创办了专做三次加工的新东塑胶加工公司,而且创办三次加工厂进行得比较顺利,并且其产品以价廉物美的优势逐渐地进入了国际市场。
今非昔比,经过几年的努力与发展,这时的王永庆已经建立起了石油化学工业一体化生产体系:台塑公司生产塑胶粉,南亚公司利用塑胶粉原料制造二次用胶布、胶皮等产品,再供应给新东与其他众多三次加工厂生产各种塑胶制品。
在经商的道路上,王永庆与别人合作时始终坚持共存共荣的原则,台塑与美国PPG合作也充分显示了王永庆一贯坚持的这种共存共荣的合作理念。PPG在玻纤方面驰名世界,与王永庆开始合作时,他们提出了Know-how的费用。王永庆说,双方合作应该以合作公司未来的成就及发展为前提,而双方不但要放弃各自的片面利益,而且还要承担各自的义务,在这样的前提下,双方投资比例各占一半,这样可以避免产生揽权的现象。
关于PPG要求支付Know—how的费用问题,王永庆认为,公司将来的发展成就是以双方合作为最优先目标,如果双方任何一方为了一时的利益,在未获利之前就要求一笔费用,这势必会对公司将来的发展造成负担。如果一切投入都是为了合作公司的长远发展,那么合作公司可以建立一个稳固的财务基础,双方也会彼此尊重,互利,这样才可以为公司的更好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
对于合作公司生产技术人员的待遇问题,PPG提出所派人员应当和该公司其他外派人员一样应该有津贴,并且要求对于这部分费用要由合作公司承担。王永庆说,双方合作人员都是在合作公司任职,应该一视同仁。如果在待遇问题上有任何差别,尽管主要的合作者都能理解,但双方所派人员还是会产生不公平的感觉,造成人事纷争,这会给工作带来不必要的麻烦.
最后,双方在意见相同的基础上达成了协议,南亚方面为表诚意,同意将19公顷的工厂用地以非常优惠的价格卖给合作公司。新的合作公司成立后,双方经过一段时间的适应,PPG派来的工作人员都圆满地完成了任务。但是,在采购设备方面,双方又产生了分歧,PPG力主采购他们过去有名气的品牌,而台塑企业却坚持自己的询价参考制度,最后双方达成了一致意见。工厂完工时,实际费用只有PPG预算的65%,这样就为合作公司的发展打下了一个良好的基础。
在合作双赢精神的引导下,王永庆成功地与国外企业携手,把先进技术引进台湾,在壮大自己的企业的同时,也提高了产品竞争力。由此可见,合作的重要意义不仅在于实现自己的利益,也要考虑到对方的利益,这为双方的长远发展奠定了基础。经商者在与他人进行生意合作时,本着双赢的原则,做到和气生财、共同发展,才是长久之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