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

笔下文学>裙上之臣全 > 第一章 招揽信(第2页)

第一章 招揽信(第2页)

他站在天子面前,回答的是:“因为地方伸不了冤,因为学生需要等自己有足够的能力或者身份,让自己发出的声音引起上位者的足够重视才有可能真正伸冤,所以学生等了三年,然后来到了京都,考了一甲及第,击响了鸣冤鼓。”

前前后后的故事他听过很多个版本,唯独这句话,在每一位转述者的口中都完完整整没有一个字的误差。

一开始没有人听懂她这句话到底想表达的是什么,但其实稍微一想也就明白了。

自古以来官场贪污就没有小案,不论是地方还是朝廷,但凡查出一人立刻就会从上至下牵扯出几十人几百人甚至几千人上万人,从来没有一个官,可以完全独立的转化成一个贪官。

所以一场足以令犯案人判处死罪的官场贪污案却只涉及到一个连秩品都没有的地方典史,这其实本身就是经不起推理的。

他说地方伸不了冤,那么很可能受理冤案者本身就是冤案的促成者。

他说要人自己的声音足以引起重视才可能伸冤其实也没有错,因为如果鸣冤人不是新科状元而是一个最普通最底层的平民百姓,这样一个已经过去了三年,连受冤人都已经不在了的地方小案子,顺天府别说受理,只怕连多看他一眼都懒得。

最后他拿出了一份证据,矛头直指僮州府五品同知陆学谦。

于是紧接着,这位又成为了本朝史上的第一个无官职的朝廷钦差。

陛下甚至是以还钦点了两位都察院直隶监察御史及一位大理寺评事共同前往,且命僮州提刑按察使司务必全权配合。

然后便有了后面亲斩曲山县知县,并以一纸诉状将僮州府半数官员均告入京中,几乎将整个僮州直接换了片天。

故事的结尾便是案件结束后宋谨返回京中,陛下认为其可堪大用,放去翰林院也确实浪费,又恰逢原顺天府推官告老致仕,于是宋谨便顺理成章的成了顺天府的新任六品推官。

他半个月前才回京,但僮州府贪污案的卷宗两个月前便已呈到大理寺,回来后也是亲自过目了的。

就连两日前去拜访老都御史,在提及此人的时候都说此人若能守住本心不陷入当下这皇权斗争的漩涡中,将来前途必定不可限量。

能得老都御史如此高的一句评价可见其人确实出色,只是木秀于林,风必摧之,非但不知掩藏锋芒反而还以如此高调的姿态出现在世人眼中,被现实所摧折几乎是必然。

————

宋谨来此是为一桩女童失踪案。

原本这类日常小案子是并不需要宋谨亲自着手处理的。

但问题是失踪的女童有两个,一个七岁一个九岁,案发时间分别是在三日前的下午和前一日的上午,且都是跟随母亲来寺里上香的,人多场合,孩子唯一不在大人视线范围的时间也就是上香礼佛的那片刻间隙,可等上完香,再转头就发现孩子不见了。

虽说不是不存在女童自己走失的可能,京都里也已经许多年不曾发生幼童拐卖之类的案件,但同一个案发地点,相似的失踪对象,且两个女童都像凭空消失了一般,一点踪迹都没有寻到更别说找回,那就不得不引起重视了。

加上她目前手上也没有什么别的大案子,是以就来了。

至于说眼前这人,她只是觉得此人看着凛然有度,且面貌和衣着都颇有些矜贵之气,只以为是哪家的高门贵公子,并未多想,只遥遥的行了个礼,便自顾先行离开了。

宋谨一离开梅园,跟着一起来查案的知事林霈就连忙跟了上来,“宋大人。”

“发现什么线索没有?”宋谨问。

林霈摇摇头,一边跺脚震掉鞋边上沾的雪泥一边搓着手哈气,满面愁容道,“原本最好的法子是找到案发当时在场的所有人,可这寺里每天进进出出的香客实在太多且来去随意又不问身份,先不说能不能查得出当日在场的都有哪些人,就是把人都找来,怕也根本问不出多少信息。”

的确,人流多的场合人人都自顾不暇,又有几个人会专门去注意一个陌生小孩的去向。

最后自然是无功而返。

一回到顺天府,宋谨便被府尹的人叫了过去。

府尹裴志敏今年将将满四十五岁,略有些晚来发福,不算老鬓上却已生出了许多银发,大抵是思虑太多愁的。

毕竟他坐在这个位置上,迎四方来送八方去的,这京都里的各大小人物都要打交道,又要做事又不能得罪人,要是两相差距大倒也罢了,就怕摊上两边都是不能得罪的,稍微一个处理不当两头都不是人,想不愁都难。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