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不顾黄宗周等一帮大臣反对,甚至不惜把反对的黄宗周等贬黜,直接任命了杨嗣昌为督师,以兵部尚书衔挂帅。
这两个人最后的结局,一个满门抄斩,一个死于沙场。
而崇祯一朝,死于任上的兵部尚书,更是多达七位之多。
以至于满朝文武,谈兵部而色变。
纵观崇祯一朝的用人制度,内阁首辅,内阁大学士,兵部尚书走马灯似的轮换。
就可以看出崇祯启用官吏之时的急迫和任性心理。
他一旦认为你行,就好毫不犹豫的推你上位。
可要是在他预测的时间内,没有达到他的要求,他就会把你弃之如敝帚。
也正是这种猜忌,复杂心理。
导致朝中大批官吏,一心揣摩圣意,实事不干,阿谀奉承盛行。
眼下,韩烈一番进言。
就获得崇祯下诏封赏,这是崇祯任性使然。
当然,韩烈在山东的功绩,封候拜将也是应该的。
至少以功绩封赏,韩烈是配的上这份封赏。
韩烈在兖州府境内,斩杀清军饶余贝勒,奉命大将军阿巴泰,以及辅国公斐洋古,博和托。
歼灭建奴鞑子三万人马,收复济南府,以及临清关,东昌府,一路北追建奴到达蓟州,收复沿途城池。
这份功绩,即便是崇祯一朝,也没有一人能够达到。
但他作为一个武将,即便立下大功,实际封赏,也达不到如此丰厚。
若是他是一个文官进士,这份封赏倒也并不奇怪。
不过,崇祯金口玉言之下,韩烈这份封赏,显然是板上钉钉了。
“韩爱卿免礼,这是你应得的奖赏。”
崇祯对于韩烈的态度,十分满意。
紧接着他又道:“关于你弹劾首辅周延儒一事,朕已经让提督东厂王德化去核实调查。”
“若有虚假,你可知道,这是何等大罪?”
崇祯这么问,显然是相信了韩烈的话。
否则他断然不会问出这话。
“微臣一片公心,绝无私心,还请陛下明鉴。”
韩烈坦然的回道:“若有半点虚假,请陛下斩下微臣脑袋,以儆效尤。”
“韩爱卿此言,朕记下了。”
崇祯颔首之余,随即话锋一转,问起了韩烈,有关军事上的应对策略。
“韩爱卿,说建奴鞑子不足为惧,那么蚁贼李自成,张献忠又该如何平定呢?”
韩烈拱手一拜,昂首应对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