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

笔下文学>不拒绝成长就是对自己最好的接纳 > 第6章 加速成长借助他人力量(第1页)

第6章 加速成长借助他人力量(第1页)

姏引言

与智者同行,你会不同凡响;与高人为伍,你能登上巅峰。善于发现别人的优点,并把它转化成自己的长处,你就会成为聪明人;善于把握彼此的缘分,把它转化成自己的机遇,你就会成为优秀者。学最好的别人,做最好的自己,此乃成长之道。

1。自力更生是励志,借助他人也未必丢脸

古之“借风腾云”、“借名钓利”、“借力打力”,无不是讲究一个“借”字,讲究借助外部力量而求得发展。但凡成就大事的人,都不是孤军奋战者,他们知道个人的能力再强也是微弱的,“好汉也要三个帮”。

一个人在事业上要想获得成功,除了靠自己的努力奋斗之外,有时还需要借助他人的力量,平步青云、扶摇直上取得事业的成功。能够自力更生当然好,这是一种励志的表现,但是借助他人却也未必丢脸,毕竟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一个不懂得或不善于利用他人力量的员工,光靠自己的孤军奋战、单打独斗,是很难成为职场的长青树的,在现代企业里也很难成就大事。

借助他人是聪明人常用的一种成事之道。利用对方的优势来弥补自己的不足,至少可以弥补自己的才智、人力之不足。聪明的员工往往善于从他人身上吸取智慧的营养补充自己。借用别人的智慧助己成功,是必不可少的成事之道。

读过《圣经》的人都知道,摩西算是世界上最早的教导者之一。他懂得一个道理:一个人只要得到其他人的帮助,就可以做成更多的事情。

当摩西带领以色列子孙前往上帝许诺给他们的领地时,他的岳父杰塞罗发现摩西实在工作过度,如果他一直这样下去的话,人们很快就会吃苦头了。于是杰塞罗想法帮助摩西解决了问题。他告诉摩西将这群人分成几组,每组1000人,然后再将每组分成10个小组,每组100人,再将100人分成2组,每组各50人。最后,再将50人分成5组,每组各10人。然后,杰塞罗又教导摩西,要他让每组选出1位首领,而且这位首领必须负责解决本组成员所遇到的任何问题。

摩西接受了建议,并吩咐那些负责1000人的首领,分别找到知己胜任的伙伴。

台湾巨富陈永泰说得好:“聪明人都是通过别人的力量,去达成自己的目标。”

钢铁大王安德鲁·卡内基曾经亲自预先写好自己的墓志铭:

“长眠于此地的人懂得在他的事业过程中起用比他自己更优秀的人。”

一个人是唱不了大合唱的,必须借助他人而成事。借人成事是至关重要的,你若忽略这一点,便只能演独角戏。一个人的实力不强大不要紧,只要他善于借助他人,照样能干成一番大事业。

理查德·西尔斯原先是一个代客运送货物的小商人。后来他开了家杂货店,专做邮购业务,即顾客通过邮件订货,他通过邮寄的方式发货。由于资本太少,只能提供有限的几种商品,他做了五年,生意仍无起色,每年只能做三四万美元的业务。他想,必须与人合作,借助他人的力量,才能把生意做大。

说来凑巧,当他萌发出合作的念头后,不久就遇到了一个理想的合伙人。那是一个月色皎洁的晚上,西尔斯到郊外散步,突然远处传来了马蹄声。不一会儿,一个骑马赶夜路的人来到西尔斯跟前,向他问路。此人名叫罗拜克,想到圣·保罗去买东西,不料途中迷了路,此时已是人困马乏。

西尔斯将罗拜克请到他的小店中住宿。当晚,两人谈得很投机,遂决定合伙做生意,并成立一家以他们两人的名字命名的公司,即西尔斯·罗拜克公司。西尔斯有五年经验,罗拜克实力雄厚。两人联手,可谓相得益彰。合作第1年,公司的营业额达到40万美元,比西尔斯单干时增长了10倍。

西尔斯和罗拜克都不懂经营管理,做点小生意还能凑合,生意大了就招架不住,两人都有了力不从心的感觉。他们决定寻找一个总经理,代替他们进行管理。

他们费心搜寻人才,终于找到了一个合格的总经理人选。此人名叫陆华德,在经营管理方面很有一套。他们把公司大权全部授予陆华德,自己则退居幕后。

陆华德接受任命后,果然不负重托,兢兢业业地为公司效劳。

他发现,做邮购业务与传统生意不同,一旦顾客对购买的商品不满意,调换很困难。如果不解决这个问题,很多顾客就会放弃邮购这种方式,公司的发展将受到很大阻碍。为此,陆华德严把进货质量关,决不让劣质品混进公司的仓库,以保证卖给顾客的每一件商品都“货真价实”。

陆华德刻意追求质量的经营策略,使西尔斯·罗拜克公司因此声誉日隆,10年之中,它的营业额增长了600多倍,高达数亿美元。

西尔斯能够在短短十几年间,从一个微不足道的小商人,变成一个全美国知名的大富豪,得益于他善于借助他人的力量。

借助他人的力量,有时候还需要借助一些有权力的人或一些知名度较高的人的力量,像著名的学者、专家等。因为这些权威人物往往有一定的威慑力量,他们的判断能力、鉴别能力是被社会公认的。他们同意的事情一般人相信是正确的,不会产生怀疑。你可以请他们参与你想做的事情,这些都是你借助别人力量成就事业、解决困难的好办法。但需要说的是,有很多人觉得难为情而不愿意求人,总觉得这样做有失面子,好像是贬低了自己的办事能力一样。

其实,大可不必有此想法,即使是像拿破仑这样的大人物也是需要别人帮他架起成功桥梁的,更何况我们只是一个平平常常的人呢?

善于利用人际关系,抓住机遇、借助他人的力量,寻求新的发展契机已经成为现代社会的必然趋势。借助他人的力量,你将成长得更快,更容易成功。

2。大道理如果是正确的,为何不虚心接受

孔子云:“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忠言逆耳利于行,工作中你可能会遇到各种情况,也会听到各种言论、大道理。如果这些大道理是对的,我们为什么不听一听呢?从善如流,将是你职场生涯中不可或缺的一门必修课。

站在前人的肩膀上,我们可以看得更远。伟大的科学家牛顿曾说,他的很多科学成就都是在前人的基础上完成的。你或许很清楚事倍功半和事半功倍的道理,作为一名员工,你可能埋怨,你很努力却没有受到升迁加薪的机遇,其实在很多时候,也不是你不够努力,而是你没有掌握好完成工作的方法。一语惊醒梦中人,也许,正确的大道理就是这“一语惊人”。

一个人的智慧是有限的,只有不断地从别人的见解中吸取合理、有益的成分,弥补自己的不足,才能减少失误,取得成绩。善于倾听别人的意见,听取合理的大道理是每一个有志者必须具备的品格。汉代王符在《潜夫论·明暗》中便说:“君之所以名者,兼听也;其所以暗者,偏信也。”所谓“兼听”,即多方面地听取;其“明者”,就是明辨。古语告诉我们:听取合理的道理,多方面的意见就能明辨是非,正确地认识事物;单听信一方面的话,就会糊涂,犯片面性的错误。究其原因,就在于世界上的事物错综复杂,人们受自身知识、经历、观念、涵养等因素的局限,难免在见解上有所缺失;如果把多种意见集中起来,进行综合、比较、鉴别,从而去伪存真、舍其谬误、取其真诠,自然就更公正合理。

历史上,齐威王善于倾听邹忌的大道理和合理建议,以至于“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唐太宗善于采纳魏征的谏言,始有“贞观之治”;假若刘邦不听萧何的荐举,韩信不得拜将,何以有汉家邦国?如果赵奢不听许历的建议,何以能在领兵救韩中挫败秦军夜袭的阴谋而大败秦兵?

封建帝王将相尚且有许多人懂得“兼听”的重要,何况在今天,职场竞争如此激烈,你更需要听听别人的见解,更需要善于倾听其他人的意见。

听取别人的大道理,我们还要注意防止因人废言的恶习,不要因为别人的地位卑微抑或文化程度等不如自己便听不进去。古语说得好:“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高山自有高山的巍峨,细石自有其独到的玲珑,相得益彰,互补方能全美。

陈景润还是一位普通中学教师的时候,便对著名数学家华罗庚的学术论文《堆叠素数论》中的错误,提出纠正意见,华罗庚闻之喜甚,在北京一个学术会议上,当众宣读原信,且建议大会邀请陈景润参加学术会议。可见即使学富五车的专家也难免有失误的时候;纵然是名不见经传的后生,也可能有正于耆宿。故而江海不辞涓滴,高山不拒细石。多听取别人的意见,你将获益匪浅,无论道德还是学问。

在实际的工作中,你也许会对周围同事的意见和建议不屑一顾,认为别人没有资格对你指手划脚。其实不然,在工作中,我们要学会如何分辨正确合理的大道理和说教式的大道理。古人尚且虚心纳下,我们为什么不能在工作中认真听取好的道理呢?通往成功的那层窗户纸很薄也很厚,就看你会不会将它捅破。每个人都有做不好事情的时候,也会有考虑不到的地方,你可能处在事情之中不能看到问题所在,但是周围人的正确的大道理能帮你指出明路,能让你把事情做得十全十美,这就是所谓的“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