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

笔下文学>改变思路的事例 > 第五章 借助外力创造财富(第1页)

第五章 借助外力创造财富(第1页)

善借外力的人最容易成功,借别人的力量、金钱、智慧、名望甚至社会关系,用以扩充自己的大脑,延伸自己的手脚,提高赚钱能力,正所谓借他人之光照亮自己的“钱途”,这就是借光计。

绝大多数人的成功,都跟其人生中的一次机遇、一个贵人有关。当机遇来临时,如果善于把握,懂得利用,就可以很巧妙地借助于外在力量,完成自己人生的一次跳跃,实现“飞黄腾达”。众多富豪们借鸡生蛋、借壳上市、借船出海,每借一次,自己的财富便扩大数倍。所以,真正的策划人,都是善于“四两拨千斤”,以“借”取天下的。

贵人助你成功

在攀向事业高峰的过程中,贵人相助往往是不可缺少的一环,有了贵人,不仅能替你加分,还能加大你成功的筹码。

也许你离乡背井,初到一个陌生的地方谋生,不知何处才是落脚之地,就在你感到茫然无助的时候,遇到一位好心人替你指点迷津,解决了你的难题。

除非你的运气特背,否则,在你的一生中,总会碰到几个贵人。例如,你在工作中一直不是很顺利,表现不佳,心灰意冷之余,你开始想打退堂鼓。你的一位上司却在这时候推了你一把,设法帮助你跨过了门槛,重燃你的斗志。

“贵人”可能是指某位身居高位的人,也可能是指令你心仪已久或欲模仿的对象,无论在经验、专长、知识、技能等各方面都比你略胜一筹。因此,他们也许是师傅,也许是教练,或者是引荐人。

有贵人相助,的确对事业有益。有一份调查表明,凡是做到中、高级以上的主管,有90%的都受过栽培,至于做到总经理的,有80%遇过贵人,自当老板创业的,竟然100%全部都曾被人提拔过。

不论在何种行业,“老马带路”向来是传统。目的不外乎是想栽培后进,储备接棒人才。这些例子在运动界、艺术表演界、政治界颇多。

话虽如此,没有贵人比较难成气候,但若要被贵人“相中”,首要条件还是在于自己究竟有没有两下子。俗话说,师父领进门,修行在个人。如果你一无所长,却侥幸得到一个不错的位置,保证后面一堆人等着想看你的笑话。毕竟,千里马的表现好坏与否,代表伯乐的识人之力。找到一个扶不起的人,对贵人的荐人能力,也是一大讽刺。

除了真正是基于爱才、惜才之外,一般而言,贵人出手,多少都带有一些私心,目的在于培养班底,巩固势力。但也有一旦接班人羽翼丰盈之后,立刻另筑它巢,导致与师傅失和,反目成仇,这类故事自古至今屡见不鲜。

良好的“伯乐与千里马”关系,最好是建立在彼此各取所需、各得其利的基础上。这绝不是鼓励唯利是图,而是强调彼此以诚相待的态度,既然你有恩于我,他日我必投桃报李。

寻找“贵人”以下是必须谨记的:

选一个你真正景仰的人,而不是你嫉妒的人。绝不要因为别人的权势,而琵琶犹抱,另搭顺风车。

摸清贵人提拔你的动机。有些人专门喜欢找弟子为他做牛做马,用来彰显自己的身份。万一出了事,这些徒弟不仅捞不着好处,还可能成为替罪羔羊。

要知恩图报,饮水思源。有些人在受人提拔,功成名就之后,往往就想遮掩过去的踪迹,口口声声说“一切都是靠我自己”,一脚踢开照顾过他的人。如果你不想被别人指着鼻子大骂“忘恩负义”,可千万别做这种傻事?

有句话说“七分努力,三分机运”。我们一直相信“爱拼才会赢”,但偏偏有些人是拼了也不见得赢,关键可能在于缺少贵人相助。

借个肩膀爬上去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对“借”并不陌生,平时身边缺物少钱,往往向左邻右舍借取,向亲朋好友求助。但一般人对借的理解只停留在日常生活中的互通有无上,借的范围局限在钱物使用上。

其实,借的范围是非常广阔的,《现代汉语词典》关于借字就收有如下词条:借鉴、借用、借助、借重、借光、借贷、借口、借花献佛、借题发挥、借风使舵……

字、词、成语是人类在长期社会实践中自身经验和智慧的一种结晶。它说明人的活动范围有多广,借的范围有多广。

借助外力,不应仅限于它的狭义。就是说,不仅有钱物意义上的借,也有借助意义上的借,所有人类对于外在事物的利用,都包含在我们借的概念之中,就是说,为了发展事业和更好地生活,我们不仅要借钱借物还要借智借力,借机借路,借局借势,借手借心,借地借天,使天地万物无不成为借助的对象。

在这个意义上,借助外力不仅仅体现了人对世界事物利用的一种广度,借还体现了人对事物把握的一种深度。借无时无处不渗透在现实生活之中,只不过大多数人没有意识到这一点罢了。在我们的一生中,要做成大事,不借助于别人的思想、能力、智慧、资金等各种可借之物,是很难想象的。

英国著名作家约翰·德莱顿说:“世界上没有什么事物是不可以利用的。”在一定意义上,利用就是借。借是一个涵义极广、应用极广的词,小到柴米油盐,大到军政外交,无不与它紧密相连。

同时,借更是一种创意,一旦这种创意转化为动力,它往往“比lO所大学更能推动社会的进步”。借展现在人们面前的不再是狭隘的视野和短视的生命流程,而是稳定的流光溢彩的生活;借使繁难困难的劳作被轻松愉快的创造所代替,使局促褊狭的观念被旷达豪迈的风采所代替,使平淡无奇的生存被生趣盎然的真意所代替。

不仅在现实生活中,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各个领域,也都离不开“借”。经典力学创始人牛顿说:“我之所以取得今天的成就,是因为站在巨人的肩膀上。”马克思说:“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并不是在自己选定的条件下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继承下来的条件下创造。……恰好在革命危机时代,他们战战兢兢地请出亡灵给他们以帮助,借用他们的名字、战斗口号和服装,以便穿着这种久受崇敬的服装,用这种借来的语言,演出世界历史的新场面。”

诸葛亮能帮刘备奠定蜀国之事业,有两件大事在他一生中不得不提:一是带兵进驻荆州;二是与曹操赤壁之战。

荆州自古是兵家必争之地,对于刘备一方来说,它很重要,关系到以后霸业发展问题,诸葛亮巧妙地运用了“借驻”这一策略,先暂让军队驻扎在那里,后来借口借驻时间没有限制一定赖在那里,为刘备发展、壮大自己力量、打通巴蜀通道起到了重要作用。

在赤壁之战中,诸葛亮一方军队装备、人数都逊于曹操,但是诸葛亮又巧妙运用借的策略一举击败曹军。

先是“草船借箭”。利用当时江面雾大,敌方看不清虚实,只好用箭射击的条件,使曹兵把箭都射到草船上,然后把草船上的箭拿下来,为我所用。

再是借“苦肉计”,让黄盖取得曹操的信任,然后去诈降,他们坐的小船里都装着硫磺等易燃物,目的是靠近和袭击曹军的水上军营。

最后是借东风火烧赤壁。利用曹军生于北方,不习于水战,使他们乘船时船船以铁链相扣,以便造成一只船起火,其余船只遭殃的局面。

诸葛亮借的策略一举成功,从而使吴、曹、刘三方中最弱小的一方——刘备也谋得了一席生存之地,并最终实现了“隆中对”所策划的三国鼎立局面。诸葛亮因此也名声大振,圆了自己的梦想,做了蜀国的宰相。

对外力的借助,历史上最大的例子应当首推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

东汉末年,西凉军阀董卓把汉献帝赶出洛阳,挟持到长安,直到董卓被王允设计杀死,汉献帝才从董卓的爪牙手中逃回洛阳。这时洛阳一片废墟,皇帝形同乞丐,天下诸侯虽在,但都忙于争夺地盘,没有人愿意理一位名存实亡的皇帝。大将军、冀州牧袁绍似乎想到向这位可怜兮兮的皇帝伸出手。但他一转念,接来一个皇帝,平白养着一个坐在自己头上的人,何必呢?也就罢了。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