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

笔下文学>改变思路的事例 > 第四章 谦让也要追求艺术(第1页)

第四章 谦让也要追求艺术(第1页)

做人做事就犹如在生活中的海洋中行船,你要有眼观六路耳听八方之神能,遇到暗礁,灵活转身,化险为夷;碰到风浪,勇敢搏击,力挽狂澜。不该让的时候决不退让,该让的时候也能从容的放下,这样才能在生活这片汪洋里拨云见天,游刃有余,开创辉煌!

正确发扬“孔融让梨”

孔融有五个哥哥,一个小弟弟。有一天,家里吃梨。一盘梨子放在大家面前,哥哥让弟弟先拿。孔融不挑好的,不拣大的,只拿了一个最小的。爸爸看见了,心里很高兴:别看这孩子才四岁,还真懂事哩。就故意问孔融:“这么多的梨,又让你先拿,你为什么不拿大的,只拿一个最小的呢?”孔融回答说:“我年纪小,应该拿个最小的;大的留给哥哥吃。”父亲又问他:“你还有个弟弟哩,弟弟不是比你还要小吗?”孔融说:“我比弟弟大,我是哥哥,我应该把大的留给弟弟吃。”他父亲听了,哈哈大笑:“好孩子,好孩子,真是一个好孩子。”孔融四岁,知道让梨。上让哥哥,下让弟弟。大家都很称赞他。

这是中国人教育小孩要谦让的经典故事。那么“孔融让梨”故事的现代版又会是怎样呢?

故事一:

听说,一个小朋友,在家中,经常扮演孔融,爷爷、奶奶、爸爸、妈妈都非常高兴,当然分的不是梨,而是苹果。在他拿了小苹果以后,爷爷、奶奶、爸爸、妈妈,都夸他,当然,结果还是他拿了最后的大苹果。到了幼儿园,老师说,谁做孔融,这个小朋友举起了手,老师表扬了他,给他一个小的,给别的小朋友大的。结果,这个小朋友哭了。原来,在家中,爷爷奶奶爸爸妈妈是逗着他玩的,不来真的。

故事二:

听说,他第一次说谎是7岁那年,他和弟弟是双胞胎,每年的生日,他们都会收到爸爸妈妈送给他们的礼物。7岁那年的生日,爸爸妈妈送给他们的礼物是一把玩具冲锋枪和一辆玩具坦克。当妈妈拿出这两件礼物时,他一眼就看中了那把冲锋枪。他正想对妈妈说他想要那把冲锋枪,不料弟弟抢在他前面说出了他想说的话。顿时,他心里凉了半截,心想,这下完了,妈妈一定会将冲锋枪给弟弟。没想到,妈妈听了弟弟的话后皱着眉头说:“还记得我给你们讲过的孔融让梨的故事吗?人家孔融将最大最好的梨让给别人,自己吃最小的一个,你们要学习孔融,不能老是想着自己。”见弟弟挨了批评,他低着头不敢再说什么,他赶紧见风使舵,对母亲说:“把冲锋枪给弟弟吧,我随便拿哪个都行。”母亲的脸上顿时笑开了花,连连说:“对,对,这才是好孩子。”说着,妈妈将冲锋枪奖给了他。他第一次尝到了说谎话的甜头。从此以后,他学会了说谎,学会了伪装,因为他不愿让父母失望,他希望得到父母的赞赏。当然,这个故事,是他回顾自己第一次说谎在监狱里说出的,现在他在海口打工。

外国人的“孔融让梨”有高在什么地方呢?

那是一封来自白宫的信说:小时候,有一天妈妈拿来几个苹果,红红绿绿,有个儿大的,也有个儿小的,我和弟弟们都急着要大的,妈妈把那个最大的苹果举在手上,对我们说:“这个苹果最大最红最好吃,你们谁都想得到它。很好,现在让我们来做个比赛。我把门前的草坪分成三块,你们三人一人一块,负责修剪好,谁干得最快最好,谁就有权得到它。”

我们都同意妈妈的建议,因为我们都想得到那个最大最红最好吃的苹果,只有这个办法才是最公平的。于是妈妈给我们划定草坪后,我们几个人就比着干,谁都想干得最快最好。比赛结束后,我赢得了那个最大最红最好吃的苹果。我非常感谢母亲,她让我明白了一个最简单而又最重要的道理:要想得到最好的,就必须努力争第一。后来这个得到最大苹果的孩子成为了拥有数十家企业的成功企业家。

同样是“让梨”的故事,但是两者文化之间的差距是显而易见的,我们要崇尚礼让,但是我们也应该在学会礼让的同时,学会进取。

心太软,无出路

老高是85年进的单位,一转眼的功夫二十年的功夫就过去,要是不仔细回头想想,还真不把这事当回事,其实在老高眼里,这二十年也过的挺坦然,至少觉得自己活着问心无愧,怎么说在单位上,在人缘方面,同事之间都是尊称他为“老高”,可能再过几年就“高老”了;在事业方面,没有功劳也有苦劳。老高的为人是没的说,再要找个这么好说话人,恐怕不是那么容易了,在这年头是这样的。

对此,老高自己还是挺满意的,这倒也让他自己觉得活得还像回事,然而,这么多年有一件事倒是让他确实一提起就觉得不是滋味,怎么说单位分房是一波接着一波,上上下下也三次了,可就没有一次摊到老高的头上,说起这些事,就让人叹气。

记得当时85年刚进单位,正好碰上单位第一次分房,但是组织考虑到一些德高望重的老同志,有些还为单位的开创立下过汗马功劳,为此,刚到单位的小高也没说什么,知道自己资质浅薄,说分房子尚早,再说了,可分的房子也确实不多,所以一声不吭,踏踏实实的工作,下班后,自得其乐的回到了自己的单身宿舍,享受自己与世无争的那份清净。

岁月不饶人,事业至上的老高,一转眼的功夫在单位就是八年,那股拼劲受到当时老局长的一再表扬,并且年年是单位的先进个人。但是老高的为人处世原则和刚进单位时没有太大的差别,主要是以工作本职工作为主,能不争尽量不争,所以八年过去,口碑是好的,但是自己的职称倒没有往上涨多少,也就弄了一个副科长。同时正好单位效益好,又有一批新房可分,而这次老字辈倒是没有多少,一般都是和他差不多的。心想:这次可能就差不多了。所以很郑重的提出了一份申请,接着就是急切的期盼。在结果没有出来之前,说什么的都有,其中叫得最响的是,就是为了单位的发展和人才的培养,尽量考虑这几年为单位做出过突出贡献的,为此,老高高兴的几天没合眼,心想看来这几年的辛劳没有白费,公理自得人心。可是,事出意料,结果老高没有分上,原因只有一个:他不是正科级以上的干部!事后很多人都感到意外,当然领导的安抚工作还是做的很到位的,领导为此还专门找老高谈过一次话:“这次分房的方案是党委讨论一致通过的,这是谁也没有办法。不过我们做领导的,心里清楚的很,知道谁是功臣,所以请你放心,我们绝对不会让老实人吃亏的,下次分房,你的一定解决,而且我们的规划到时的住房面积会比现在大的多!”说着还给老高不停的递烟。既然领导都这么说了,老高也就只好咽下了这口气。就当什么也没发生似的,一如既往的干好本职工作。

谁知这一等就是十年,这十年老高可没有少受罪,受罪的根源当然是住房了,而让感到最对不起的是自己的妻子和孩子。但就是这样,也没有影响的他对工作的热情,先进还是年年在拿,而支持他这么多年的动力就是当时领导的那句话,不让老实人吃亏。所以几年下来,职称也变为了副主任,党龄都八年了。四十多岁的人,终于看到希望了,这次房子确实如领导所说,比十年前的大的多了,所以,一提到分房,老高心里就甭提有多高兴了。可是,房子还没开始分,单位就像热锅里的蚂蚁,急啊!开始做动作的是大有人在,一时间最受欢迎的人物就是局长和负责分房事宜的副局长,跟他们打招呼的同事,那个不是点头哈腰的,好像世界上自己的爸妈也没他俩亲了。为此,老高自然也放心不下了,专程找了一下局长大人,局长的态度很“明确”:“你放心,你的情况,我很清楚!”事情的结果犹如一个晴天霹雳,直接把老高送到了医院,又没有分上。原因在领导去医院看望老高的话里:“老高,这次真是对不住了,本来这次我是一再跟他们说,老高的房子一定要批下来。可是经过党委研究决定,为了单位的发展,这次分房尽量满足这两年年轻有为的大学生,毕竟他们是单位的栋梁。我们都是老党员了,在这种时候就应该表现我们党员的先进性,咱们应该主动的忍让一下。而且当时开会的时候,你也是在场的。”老高头看着天花板,无言以对,至于局长后面说什么,再也听不进去了!……

老实人被欺侮是命中注定的。老实人心地善良,心太软,面对心地恶毒、心肠硬的主儿,只能充当悲剧角色,别无选择。老实人的座右铭是忍一忍平安无事,退一步海阔天空。而实际上,老实人常常被逼到一个死角,再无退路。

谦让不能无度

小田大学毕业一年多,从毕业时进去的公司跳出来后,在一家刚成立的咨询公司做客服。三个多月做下来,小田形容自己是巨石下的小草,拼命挺直身子,在公司里挣扎活命。主要原因就是自己做成的客户,汇报到老板那里都变成顶头上司的业绩。顶头上司是凭借骄人的工作经历被招进公司直接做的客户总监,仅比小田早进公司两个多月。据说客户总监在小田进公司前的业绩平平,小田进公司后,才有了点“高歌猛进”的意味(“高歌猛进”是老板在工作总结会上的表扬用词),而老板完全不知道这其中小田的成绩。小田与朋友们说起这些事,最常用的一个词是“郁闷”。

在公司里做事,无论大小公司,总会有自己的顶头上司,除非做自己的老板。跟上司是铁哥们、铁姐妹也还罢了。如果是初进公司的菜鸟,公司人事还不很通,学历耀眼三分,还有比较突出的工作能力。心胸豁达的上司认为自己有可用之材,高兴还来不及;小心眼的上司却对工作突出的下属耿耿于怀,怕这些毛头部属一不小心“功高盖主”,抢了自己的风头,妨碍了升职的进度。这时不是菜鸟们忌惮顶头上司,而是他们被忌惮。小心眼上司的最大特征,是将他人业绩揽到自己头上,还时不时使个绊子。使绊子倒还不影响工作情绪,最怕的是业绩被抢,完成工作的成就感刹时灰飞烟灭,个人在公司里的价值似乎也荡然无存,除了心寒,还有什么?

类似小田情况的职场人士有很多,尤其是在那种管理还未踏上正轨的小公司打工,大多数人都是忍气吞声或是一跳了之。很少有人去和自己不平等的遭遇做抗争,最后随了“大尾巴狼”上司的愿,为他们的职业经历又加了一笔“财富”,自己却又风餐露宿继续找工作之苦。

忍气吞声固然是职场中人棱角磨圆的表现,但胆气确是职业成功不可或缺的要素。放任抢业绩的上司继续压榨后来人,或是在将来的公司要是又遇到一个抢业绩上司,像小田这样的人一让再让又能忍让到何时?

遇到爱抢功的上司,在你的升迁道路上又多了一个拦路虎,一味忍气吞声,到头受苦受累终归还是你自己。

学学德国人的“斤斤计较”

德国人处处搞“亲兄弟明算账”的斤斤计较,早已是见怪不怪了。

有一位中国朋友住在一户德国人家里。这家人有自己小(洋)楼,有自家游泳池。朋友在这家里打电话每次都认真记录话费,然后交房东结算。房东和朋友刚结算了当月电话费。不一会儿,房东又上楼敲门,说电话费少算了几个单位,朋友还得补交60芬尼。房东跟这位中国朋友说明:算账必须清清楚楚。但是在平时,房东对朋友十分大方,晚上聊天时啤酒随便喝,还邀请他第二天共进午餐。但是却对这几十芬尼这么在乎!这就是德国人的生活习惯。

在德国,朋友结婚了,同事生日了,谁谁谁搬家了,某某某生小孩了,也会送礼表示祝贺。经常是大家一起凑份子买礼物,不过三五马克,顶多十马克。刚到德国的同胞,往往觉得:每月挣好几千马克的德国人,送礼最不舍得掏腰包。而且,那份不大的礼物,还漂漂亮亮包装,弄得神秘秘玄乎乎的。你看,我们中国的亲朋好友结婚,送红包低于一百元都拿不出手,我们一个月才挣多少钱!最让人吃惊的是,如果交德国男友,出去吃饭啊坐车啊,有时女士还得掏腰包,付自己那份钱。你看看,德国男人就这么不潇洒。

其实,德国人斤斤计较的背后,有很多表面上不易觉察的东西,一些可以称得上好品德、导致好风气的东西。

德国人账单精确到一分一厘,反映了德国人处处讲求准确的民族特性。德国人的“精确彻底”对里对外都一样,即属于自己的少一分都不行,不属于自己的是多一厘也不要。比如,我刚到德国不久,研究所举办一次中国人聚餐,要到亚洲店买一大堆东西,德国同事为自己买了很小一瓶酱油。在付款时候,德国同事悄悄地把自己东西和公家东西分开,单独付款。不占公家一点点便宜,给我留下很深刻的印象。

在德国,一个人对钱含含糊糊,会被看成不负责的人,是不可以委以重任的。德国各部门管理财务的人,大都有德国房东“账单必须准确清楚”的斤斤计较态度。所以,一般说来,在德国很少行贿受贿,相对很少贪污腐败。德国人逻辑,即“如果小钱都管不好,怎能管好大钱呢”,我认为有一定道理。

德国人虽斤斤计较,但有时候让中国同胞看来,又不够“精明”。比如,有中国同胞在德国街头兜售磁带,那些磁带都是中国同胞的家庭制造,两马克成本,售二十马克。他说,那些德国人来买磁带,不但从不还价,而且还同时买两盘三盘的,说是送朋友。同胞就想,德国人怎么没想到,买回一盘,自己翻录,不就人手一盘了吗,那多省钱。可德国人不。同样,在国内买音乐唱盘,我的德国朋友从不要盗版,说一方面盗版质量下乘,另一方面,也是更重要的,不能助长盗版这种偷窃行为。

德国人这种清清爽爽的“你的”和“我的”(Eigentum)的概念,延至及“个人的”和“单位的”,乃至“个人的”和“国家的”,就是:属于单位的国家的就不是我个人的。德国这种观念从小就培养,比如,是妹妹的玩具,姐姐要玩的话,就得问妹妹是不是可以;孩子的东西,家长也不可以随便做主给张三李四。家长不能包办孩子的东西,尽管这些东西都是家长买的。

如果大家明明确确地分清楚“你的”和“我的”,做到有所不让的话,不就没有那么多“顺手牵羊”、用公款请客不心疼的事情了吗?归根到底,树立好的社会风气,应该是:你我大家做起,做到有所不让,斤斤计较一点又何妨?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