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正地正视自己
有一个孤儿,向高僧请教如何获得幸福,高僧指着块陋石说:“你把它拿到集市去,但无论谁要买这块石头你都不要卖。”孤儿来到集市卖石头,第一天、第二天无人问津,第三天有人来询问。第四天,石头已经能卖到一个很好的价钱了。
高僧又说:“你把石头拿到石器交易市场去卖。”第一天、第二天人们视而不见,第三天,有人围过来问,以后的几天,石头的价格已被抬得高出了石器的价格。高僧又说:“你再把石头拿到珠宝市场去卖……”
你可以想像得到,又出现了那种情况,甚至于到了最后,石头的价格已经比珠宝的价格还要高了。
其实世上人与物皆如此,如果你认定自己是一个不起眼的陋石,那么你可能永远只是一块陋石;如果你坚信自己是一块无价的宝石,那么你可能就是一块宝石。
我们要勇敢些,不要因为自己在某些方面表现失败就退缩到一个阴暗的角落里,以自我为圆心,让周围的影子把自己包围,却在那儿哀声叹气,祈求上帝的怜悯。上帝不会因为只偏爱你,去为你掀开你的红盖头,或许当你自己掀开它的时候,你已经老了。
与其躲在自己的影子里叹气,倒不如正视自己,坦然一些,豁达一些,正确找到自己的优势与劣势,进而找到自己的人生坐标。
某公司因业务经营需要,老总亲自到一间电子学校去招聘一批营业员,面试中,他遇到了一个让自己不能释怀的应聘者。
他是一位刚毕业的应届生,他自我介绍说:我18岁,来自厦门,今年毕业于××电子职业中专,开朗,随和,懂得尊重别人,因为要得到别人的尊重,你必须先尊重别人。我从小身处逆境,6岁时的一次事故,导致左眼失明,有同学叫我“独眼龙”。在学习和工作中,我用我的勤奋和努力来弥补我的不足。
面试结束,男孩走到门口的时候,转过身来,向老总深深地、毕恭毕敬地鞠了一个躬,道了一声“谢谢”。
回来的车上,老总唏嘘不已:“可惜了这孩子,太令人感动了,如果是脚瘸一点,公司还可以要,可惜偏偏问题出在五官上。”
虽然没能录取他,但老总还是给他的培训主任打了电话,请培训主任转告男孩他的歉意和感动,为在逆境中能够正视自己缺陷和追求认同的勇气而感动,希望他在这一次的挫折中不要灰心难过。
一个有缺陷的男孩尚能正视自己,何况我们健全的人呢?
人应该表现自己。大千世界,万事万物不都在表现自己吗?孔雀开屏、白鹤亮翅,百花争艳、万紫千红,一粒种子也总要发芽,一株小草也总要绽绿,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涓涓溪流汇成江海。——他们不都在表现自己吗?正是因为有了他们多姿多彩的表现,我们的世界才如此精彩。小小的生物尚能如此,更何况是我们人类呢?
人不仅应该表现自己,更要敢于表现自己。巴西的“民族英雄”球王贝利,在上世纪50年代的球场上被啦啦队斥为“蠢货”,说什么“黑货色”吃不了足球这碗饭。然而,他面对这些人的冷嘲热讽毫不退缩,他用破布扎成“足球”在大街上练,几年后,他如一匹绿茵场上的黑马,纵横驰骋五大洲,其名更是蜚声全球。这个故事又给我们怎样的启示呢?
当然,凡事皆有度,我们在表现自己的时候更应该把握好。一味的躲避,会使自己错失很多机会;但刻意追求,更可能适得其反。既然我们走上了这条人生路,就一定要走好,一定要走正。虽然我们无法治愈这个悲伤的世界,但我们可用心活出一片天,活出一个真正的自己!
2在挫折中找到自己的优势
当身处挫折和绝境时,一定要头脑冷静,不要被吓倒。只要你的头脑保持敏锐,眼光放长远,就能找出自我优势,那么,绝境对于你来说,就只是暂时的了。
50年代初,台湾经济处于恢复时期,急需发展纺织、水泥、塑胶等工业。化学工业基础雄厚的“永丰”老板何义到国外考察后,看到国际市场塑胶业技术先进,竞争激烈,自己难有立足之地,便打起了退堂鼓。王永庆,名不见经传,竟决定投资塑胶业,因而招来了社会的非议,“何义都不做的事业,一定难做”、“不懂行情”、“不识时务”,王永庆面对非议并没退缩。
1954年,他筹措50万美元,创办了台湾第一家塑胶公司。1957年建成投产。事情的发展果然不出何义所料:当台塑的原料生产出来时,日本等国的同类产品滚滚而来,充斥台湾市场,况且物美价廉,占有了绝大部分市场。而台塑产品严重滞销,仓库暴满,股东们也心灰意冷。王永庆当时陷入了绝境。
面对着初战失利,王永庆并没有泄气,他自有他的计划。他认为台湾当时是国际烧碱生产基地之一,而烧碱过程中有70%的氯气被弃置不用,实在太可惜,而氯气是塑胶生产的主要原料。他所有的优势是充足而廉价的原料。
世界上失败的人很多,但不一定都能爬得起来。只有检讨反思,总结教训,找出失败的原因,奋起直追,才能置之死地而后生。王永庆认准的就是这一个理,检讨才是成功之母。
台塑一定要办下去。经过一番“检讨”,王永庆采取了两条令人吃惊的措施:其一,针对供过于求的矛盾,他以常人所没有的胆识,采取了近似于“以毒攻毒”的策略:大幅度增加产量来压低成本和售价,从而获得压倒一切的竞争能力。对此台塑的股东一致反对。于是,他毅然购下台塑所有股权,独自经营,我行我素。其二,造成当时濒临绝境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与他连锁的加工厂对自己的产品不愿降低售价,致使销售量无法大幅度增加,因而对塑胶原料的需求量不旺。王永庆对他们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百般劝说无效后,他以义无反顾的决心,敢于拼命的勇气,毅然成立了自己的加工厂——南亚塑胶厂,从而建立起塑胶原料与加工相连贯的“一体发展体系”。
国外大企业物美价廉的威胁并不可怕,关键看你采取什么样的竞争对策。由于王永庆改变了台塑的经营策略,又力求把台塑建成高效能、低消耗的企业,台塑的产品逐渐打开了销路,站稳了脚跟,继而逐步扩大再生产。台塑这条“小鱼”不仅没有被“大鱼”一口吞掉,反而更加成长壮大,到目前已成为台湾唯一进入“世界化工企业50强”的企业。
绝境并不可怕,准确定位自我优势,就是突破绝境的利器。
很多人找不到自己的优势所在,就是因为被困难吓怕了,抱着一种悲观消沉的态度,不是盲人,胜似盲人。
如果你够积极,够主动,就能从一粒沙石中看见世界,通过主客观情况的分析比较,就能找到自己的优势和希望所在。
3不要蒙蔽眼睛
两个15岁的学生找到他们的希腊老师问道:“老师,究竟什么叫诡辩呢?”老师考虑了一下,然后说:“有两个人到我这里来做客,一个人很干净,一个人很脏。我请这两个人洗澡,你们想想,他们两人中谁会洗呢?” “那还用说,当然是那个脏人。”学生脱口而出。 “不对,是干净人。”老师反驳道,“因为他养成了洗澡的习惯;脏人却认为没什么好洗的。再想想看,是谁先洗澡了呢?” “干净人。”两个学生改口道。 “不对,是脏人,因为他需要洗澡。”老师又反驳说,然后再次问道:“如此看来,谁洗澡了呢?” “脏人!”学生喊着重复了第一次的回答。 “又错了,当然是两个都洗了。”老师说,“干净人有洗澡的习惯,而脏人需要洗澡。怎么样,到底谁洗澡了呢?” “那看来就是两个人都洗了。”两个学生犹豫不决地回答。 “不对,两个人都没洗。”老师解释说,“因为脏人没有洗澡的习惯,而干净人不需要洗澡。” “有道理,但是我们究竟该怎样理解呢?”学生不满地说,“你讲的每次都不一样,而又总是对的!” “正是如此。你们看,这就是诡辩!” 在古希腊,还有一更妙的诡辩是这样的:1粒谷子落地时没有响声,两粒谷子落地时也没有响声,3粒谷子落地时还是没有响声……以此类推,1整袋谷子落地时也不会有响声。这同样是实践上错,逻辑上对。 对于诡辩怎么看,人们往往习惯于从实践角度去评价它,总是根据事实去说它是错的,这种评价其实是没有真正理解那些古老诡辩家的意图。那些诡辩家自己也知道这些诡辩在实践上是错误的,他们也并不真的想否认事实,谁也没有这么傻,真正傻的是那些认为诡辩家是犯傻的人。那些人傻就傻在不去想一想诡辩到底说明了什么问题。 其实,“实践上错,逻辑上对”这一结果是为了说明,思想的情况和事实的情况是不同的,思想中的真理和事实上的真理是不同的真理,这两种真理分别有着不同的用处。例如,逻辑定理与事实就常常不一致。有一条逻辑定理说的是“随便一句假话都能推出任何一句话”,这听上去十分荒唐。结果真的有人就要英国大哲学家罗素证明从“2+2=5”推出“罗素是教皇”。深邃无比的罗素做出了如下的证明:假定2+2=5;等式的两边各减去2,得出2=3;易位得3=2;两边各减去1,得出2=1;教皇与罗素是两个人,但既然2=1,教皇与罗素就是1个人,所以罗素是教皇。 这个结论,有人说是笑话,如果是这样,应当说是一个很深刻的笑话。由此,我们可以悟出,思考和分析问题,需要把握一个原则,就是理论和实际并不是一回事。逻辑推理往往会误导你的思维,蒙蔽你的眼睛。思想和事实是两回事,理解这一点至关重要。
4不要让生命放任自流
“我们来做个小测验。”专家拿出一个一加仑的广口瓶放在桌上,随后他取出一堆拳头大小的石块,把它们一块块地放进瓶子里,直到石头高出瓶口再也放不下了。他问:“瓶子满了吗?”所有的学生答道:“满了。”专家一笑,从桌子下取出一桶更小的砾石倒了一些进去,并敲击玻璃壁使砾石填满石块的间隙。他问:“现在瓶子满了吗?”这一次学生有些明白了:“可能还没有。”专家说:“很好!”他伸手从桌下又拿出一桶沙子,把它慢慢倒进玻璃瓶,沙子填满了石块所有间隙。他又一次问学生:“瓶子满了吗?”学生们大声说:“没满。”专家点点头,拿过一壶水倒进玻璃瓶,直到水面与瓶口齐平。他望着学生,问:“这个例子说明了什么?”一个学生举手发言:“它告诉我们,无论你已经把工作、学习安排得多么紧凑,如果你再加把劲,还可以干更多的事!” “不。”专家说,“那还不是他的寓意所在。这个例子告诉我们,如果你不先把大石块放进瓶子里,那么你就再也无法把它放进去了。那么,什么是你生命中的大石块呢?你的信仰、学识、梦想?或是和我一样,传道、授业、解惑?切切记着先去处理这些‘大石块’,否则你就会终生错过了。” 先放进“大石块”,就如同ABC分类工作法,先做重要的事情。大石块中放入沙子、水,就如同统筹工作方法。 事情总是有个轻重缓急,所以今天我们提倡想问题一定要讲究条理性,相应地,我们做事要讲究计划性。 不管我们的智商如何,我们都不愿意让自己的理想慢慢消失在电视里。但我们往往是从来不抽出时间去实现梦想,学习语言,或建造航船。我们最好的时光像影子一样溜走,而我们却慵懒地看着时光流逝。 对自己希望从生活中得到什么有一个明确概念的人寥寥无几。具有讽刺意味的是我们花在计划年度休假的时间可能多于花在对我们的生命作出计划的时间。我们往往让生命放任自流,而生命的放任自流会让我们感到震惊。计划是我们赞同但很少付诸实施的事情之一,然而这对解决问题是非常重要的。不管你的问题是什么,你必须作出计划解决问题,而且生活中的多数情况可以被视为需要解决的问题。如果你想通过考试,问题就是如何确保能够通过这次考试。……那些对学习作出计划安排的人在考试中会获得更大成功。如果你希望事业成功,问题就是如何才能取得事业成功。……那些对自己的事业作出计划的人会得到更多的提升和成功的机会。 这可以归结为对我们的时间作出计划。那些对时间作出计划的人在一切方面都会取得更多的成就。
5路走不通,问题恰恰出在自己身上
日本保险业泰斗原一平在27岁时进入日本明治保险公司开始推销生涯。当时,他穷得连中餐都吃不起,并露宿公园。 有一天,他向一位老和尚推销保险,等他详细地说明之后,老和尚平静地说:“听完你的介绍之后,丝毫引不起我投保的意愿。” 老和尚注视原一平良久,接着又说:“人与人之间,像这样相对而坐的时候,一定要具备一种强烈吸引对方的魅力,如果你做不到这一点,将来就没什么前途可言了。” 原一平哑口无言,冷汗直流。 老和尚又说:“年轻人,先努力改造自己吧!” “改造自己?” “是的,要改造自己首先必须认识自己,你知不知道自己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 老和尚又说:“你在替别人考虑保险之前,必须先考虑自己,认识自己。” “考虑自己?认识自己?” “是的!赤裸裸地注视自己,毫无保留地彻底反省,然后才能认识自己。” 从此,原一平开始努力认识自己,改善自己,大彻大悟,终于成为一代推销大师。 有时候,路走不通,问题并不在别人或者事情身上,相反,可能恰恰在自己身上。现代人也许会发现,因为买了一些绝少用到的东西而债台高筑。他感觉自己的生活出了严重的错误,但是却不愿意承认。当别人提到他的问题时,他总以感情压力及心理困扰为由,轻描淡写地一语带过。他也许曾经尝试过团体治疗、敏感训练或个别治疗予以矫正,甚或可能只是盲目地努力自我矫正,希望总有一天会渐入佳境。 但是每当有人问起,特别是当着他失望的配偶或顽抗的孩子问起时,他一定矢口否认地说:“我一切都很好呀!”然后立刻举出他拥有的各式资产,以证明他的确是功成名就,不虞匮乏。但事实上,他已经变成一个“排队木偶”了。 我们需要具备一种反向思维,反观自己,这样才能找到症结所在。 社会学家老早就警告过世人,以产品为导向的现代社会,会使人性渐失。古往今来的哲学家,不断提醒人们要“认识自己”,但是古圣先哲却没有提出具体准则,让我们知道如何行动,才能获致足以支配个人命运的“自我了解”。 古希腊德尔菲的女祭司说“认识自己”时,她并非只对希腊人而说,这句话也对全人类点出了认识自己的重要性。认识自己之于个人生存,就如同食物、衣服、遮风避雨处之于肉体生存。 西塞罗也说过,“认识自己”的格言不仅旨在防止人类过度骄傲,也在于使我们了解自己的价值何在。 对自己认识不清的人将大祸临头,因为不胜枚举的现代疾病,夺去了人类特有的免疫力。他拜倒在电视机前,接受各式各样误导自我认知的谎言,面对这排山倒海的压力,他毫无抵抗力。出于对自己社会阶级的罪恶感,和对安全感的渴求,他加入了追逐名利的行列,疯狂地卷入竞争服从的漩涡,却置本身的天赋本能于不用。大多数人都过着平静而绝望的生活。“认识自己,改造自己”,这是我们一生中要努力追寻的目标。哪一种事情适合自己干?如何让周围的朋友喜欢自己?可以说是你事业成功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