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雪岩的这番话,意思是说人要能够做到不为一时的宠辱得失所激动,不要过多想自己的眼前得失,而应该目光远大,着眼全局,把更多的注意力放在目前最急需做的事情上。
这番话显然是具体针对王有龄当时的沉不住气说的,却也的确说出了一番如何面对人世的大道理。
人确实需要具有不为宠辱所动,不被得失所羁的大气。即使人们不能够把一时的得失荣辱都轻轻松松看作过眼云烟,但比较而言,在当前形势下,已就的荣辱或已成的得失,无论如何总也没有目前该做必做的事重要。人总是要向前看,往前走的。再说,一时的荣辱得失,其所得所有,一定有它产生的原因。俗话说,没有无由的福祗,也没有无根的灾祸,所谓,“今日之果,昨日之因。”如王有龄的“运气”,其实也是他与胡雪岩艰苦地努力争取而来的,从这一方面进行分析,也就没有必要为这得或失“犯嘀咕”了。
在生意场上,无论发生什么样不可预测的事情,胡雪岩从来都能沉着应对。
当阜康挤兑风潮波及杭州时,螺蛳太太正在杭州负责钱庄的经营管理,但是她也被这从未遭遇过的经济危机“震”得失去分寸而不知所措了。就在这时,胡雪岩回到杭州,面对挤兑风波,他依然表现得十分冷静。他来到钱庄的时候,恰逢午饭时间,他居然十分细心地嘱咐钱庄“大伙”谢云青,说天气冷了,该用火锅了。他要谢云青把冬至以后才用火锅的规矩改一改,不要刻守陈矩,应该照外国人的办法,以气温变化做标准,比如:冬天寒暑表多少度吃火锅,夏天寒暑表多少度吃西瓜。虽然胡雪岩平常就十分注重关心店员生活,但在面临破产倒闭的非常时刻还能如此沉得住气,连那些伙计们都感到十分惊异。
胡雪岩面对挤兑风潮,之所以能够如此沉得住气,就在于他具有能够不在乎得失的大气。从胡雪岩面对危机的态度可以看出,胡雪岩是大胸襟、大气魄之人,而绝非那些终日蝇营狗苟的市井小人。
胡雪岩非常明白,事业不是他一人创下的,出现阜康钱庄被挤兑的局面当然也不是他一个人的失误所造成的,今日之果得自昨日之因。而这个时候处处计较个人利益得失,为利益束缚住自己的手脚,不仅于事无补,甚至更加坏事。他告诉自己,危机当头,不必责怨任何人,甚至自己都不必责怨,目前要考虑需要做些什么事可以挽回,能做什么,怎么去做,这才是至关重要的。事实上,由于胡雪岩沉得住气而表现出来的冷静,使他在危机到来的时候选择施行的一系列措施手段,都产生了一定的遏制危机继续蔓延的作用。比如他那使伙计们惊异的“看饭桌”对于稳定职工情绪就起到很好的作用。只是大势已去,败局已定,纵有回天之力,亦无力挽回,再好的手段,也只能维持一时,而无法解决根本问题。
在商言商,生意人求利,不计得失是不可能的。但许多情况,特别是危机出现的时候,生意人又确实比任何人都需将得失之心丢开。因为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沉得住气,才不致于危机关头乱了方寸,使得结局更加悲惨。
一旦为眼前的利益得失所动,甚至斤斤计较于得失以至于不能自拔,就很可能被眼前得失所惑而陷入一种迷乱之中,无法判断出目前哪些事情是最急需要办理的,无法判断出采取哪样措施可以避免危机的蔓延。
记住,无论面对什么危机,无论面临任何得失,千万要沉住气。平心静气,成事之要义也。
学会通过吃亏占便宜
胡雪岩语录:世上随便什么事,都有两面,这一面占了便宜,那一面吃亏。做生意更是如此,买卖双方,一进一出,天生是敌对的,有时候买进便宜,有时候卖出便宜,涨到差不多了,卖出,跌到差不了,买进。
陶朱公是先秦著名的大商人。凡“富者皆称陶朱公”,表明他是被作为大商人的典范看待的。在先秦以来的二千余年封建社会中,陶朱公的名字一直被商人艳羡和称道。直到近代社会,在从事商业贸易活动的人们中仍然流传着“陶朱事业,端木生涯”,“经营不让陶朱富,货殖何妨子贡贤”的说法,可见陶朱公在商人心目中的地位。
陶朱公在商业经营活动中运用了一套理论知识作为指导,这就是所谓“计然之策”,也即胡雪岩的“手面”、“手法”,它包括两部分内容。一部分被称为“治国之道”,讲的是封建国家管理粮食市场的办法,另一部分称为“积著之理”,讲的是私人经商致富的学问。
陶朱公的积著之理有一原则,这就是:“论其有余不足,则知贵贱。贵上极则反贱,贱下极则反贵。贵出如粪土,贱取如珠玉。”
这一段讲的是货物价格与市场供需之间的关系。在需求稳定的情况下货物价格与供给量成反比,反之供给过多,价格就会下跌,反之就会上升。价格的涨落有一定限度,上涨到一定程度,必然因需求的饱和而下跌;相反,下跌到一定程度,也必然会出现反弹。所以,“贵上极则反贱,贱下极则反贵。”这是商品交换中的最基本规律。
对于一个商人来说,掌握了这个规律,就要为自己的商业活动服务,不要被市场表面的繁荣或萧条所迷惑,而要观时察变,在市场接近饱和时抛出,而且要毫不留情。这时的商品越贵,越要及时处置,不能犹豫。反之,在商品价格接近低谷时,要大量购入。抛售和购买时的基本原则,就是“贵出如粪土,贱取如珠玉”。
但是胡雪岩对陶朱公积著之理却做了进一步的发展,他说:“世上随便什么事,都有两面,这一面占了便宜,那一面吃亏。做生意更是如此,买卖双方,一进一出,天生是敌对的,有时候买进便宜,有时候卖出便宜,涨到差不多了,卖出;跌到差不了,买进。这就是两面占便宜。”
这一方面,胡雪岩在知贵贱的基础上,点明了做生意的人的到家之处,就是要利用这一点,两面取利,并把它视作“会做生意”和一般的平平庸庸做生意二者之间相区别的一个标准。一般做生意的人,贵出贱取,趋利避害,而在胡雪岩的“会做”,更要出也获利,取也沾益,做到了这一点,生意才算做到了家。
另一方面,胡雪岩把生意的两面推及世事,认为世上无论什么事,都有两面。在现实生活中,免不了在这一面占便宜,在另一面吃亏的。但是在胡雪岩看来,这个“亏”要看你怎么吃。如果是胡雪岩,他会认为现实中吃的亏都是便宜,因为你顺便放给别人了一个人情,而人情总是有机会可以回报的。所以胡雪岩每临到需要“放血”之事,绝不会事情到半路而沮丧罢手,也就是说,不会做“半吊子”的事。
在现实生活中,落水的狗人们一般是不痛打的,占别人的便宜需要同时准备着答应别人的要求,这就是事情两面性的表现,前提是狗以丢脸(丧失辱荣)换取退路,这时候最好的办法是懂得做顺水人情,先彻底满足了对方的要求,才能化已经吃亏的情势为有可能带来回报的情势。这就是胡雪岩所说的,做人一定要漂亮,不能做“半吊子”。
何谓“半吊子”?半吊子就是只能占便宜而吃不了亏的人。因为吃不了亏,就把吃亏看得甚重,一旦发觉自己吃亏,就看不到了吃亏的另一面,不知道吃亏同时意味着“便宜”。自然,这便宜不是面儿上的,而是需要经过转化。只是,现实中的人功利心太强,套一句京白俗语,就是显得有点“急吼吼”。既然不是立马能回报,这亏一吃起来就钻心痛。一有这情状,完了,言语表情不自然尚在其次,还总要当下做出一些事,挽回一些损失来。就好比前几年谈女朋友的小青年,一看女朋友不能再谈下去了,心里就犯嘀咕,自己在她身上的“投入”太多,得要她还回来。或者是,还不回来不要紧,总得白占一点便宜。
这样的做事便是不地道,用胡雪岩的话,就是做人不漂亮。
胡雪岩把爱妾阿巧赠送给何桂清,其间经历的情感波折甚多。阿巧可以说是和胡雪岩在生活上最相知心的一个女人,但遇到了何桂清,何对阿巧艳羡有加,阿巧心思也有所动。这时的胡雪岩,只得抛开情感,单就厉害来反复考虑,最后他想开了,想通了,只当没遇到过阿巧,只当她香消玉殒了,只当她自己彻底变心了,总而言之一句话:“君子成人之美!”
虽说如此,在阿巧还是新情不定,旧情不忘,胡雪岩亦免不了仍有夜半惊梦,作幡然变计之想的。如果胡雪岩这时真的这么做了,在情感上没有什么站不住脚的,只是在做人上恐怕就马上要大大地打上一个折扣。吃亏也要吃到底,这种抉择,真是要强人所难了。可是,吃亏只吃到一半儿,完整的便宜肯定是已经拣不回来了,至多是挽回一些损失。只是,挽回的若是不伤和气的损失,另当别论。假定是别人已经见情,正在占去的那一部分,那简直成了损害别人的利益,这时候如果还要强去挖,别人情的事变成了扫兴事,自己只会得不偿失。
所以,既送佛,就送到西天,这才是真的“会”吃亏,结果就是会占便宜。生意人的心思犹如光棍的心眼麻布的筋,把吃亏看作投资,就什么事都解决了。
由上可以归纳出一个一般性的方法,即要想两面占便宜就必须学会吃亏,善于吃亏。
舍小利而趋大利
胡雪岩语录:舍小利趋大利,放长线钓大鱼。
胡雪岩在经商中有一个特点,那就是突出一“舍”字。但他的舍,不是没有目的、没有原则的舍,而往往是“舍小利趋大利,放长线钓大鱼。”通过这种舍,他常常赢得了别人不能得到的利益。
胡雪岩创业的第一步是设立“阜康”钱庄。尽管钱庄有王有龄的背后支持及各同行的友情“堆庄”,然而,如何才能在广大储户中打开局面呢?胡雪岩想出了一个“放长线钓大鱼”的妙计
且说开张那一天,晌午摆宴款客之后,客人相继离去。胡雪岩方静下心思来盘算开业的情况。做生意第一步最重要,要么谋名,要么取利,只有走准了第一步,以后的生意才会水到渠成,不断做大。胡雪岩低头暗自思忖一番,明白做钱庄生意的第一步就是要闯出名头,要让人感到在这里存钱安全,有利可图,如果能做出名气,即使目前舍一点。以后肯定也能财源滚滚。但是怎样才能让名气打响呢?忽然,他脑际灵光一现。立刻把总管刘庆生找了过来,下了一道命令:令刘庆生马上替他立十六个存折,每个折子存银二十两,一共三百三十两,挂在他的账上。刘庆生见胡雪岩迫不急待地要开这么多存折,如坠五里云雾,莫名其妙,但既然东家吩咐,只好照办。
待刘庆生把十六个存折的手续办好,送过来之后,胡雪岩才细说出其中的奥妙。原来那些按他吩咐立的存折,都是给抚台和藩台的眷属们立的户头,并替他们垫付了底金,再把折子送过去,当然就好往来了。
“太太、小姐们的私房钱,当然不太多,算不上什么生意,”胡雪岩说,“但是我们给她们免费开了户头,垫付了底金,再把摺子送过去,她们肯定很高兴,她们的碎嘴就会四处相传,这样,和她们往来的达官贵人岂不知晓?别人对阜康的手面,就另眼相看了。咱们阜康钱庄的名声岂不就打出去了?到头来还想没生意做吗?”
刘庆生心领神会地点了点头,心中暗自佩服胡雪岩做生意的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