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

笔下文学>做人要学曾国藩做事要学胡雪岩 > 第十二章 勇于进取胡雪岩的有胆有识之举(第1页)

第十二章 勇于进取胡雪岩的有胆有识之举(第1页)

Vu0001“富贵险中求”。生意场上,风险与收益成正比,要想自己的赢利增加,就必须敢于冒更大的风险。这要求经商者善于抓住机会,敢想敢干。胡雪岩是一个敢于刀头上舔血的人。他善于抓住机会,敢闯敢干,舍小谋大,面对市场变化做出敏感而迅速的反应在,这使得能够在生意场上远远超过对手,获取属于自己的财源。

敢于刀头上舔血

胡雪岩语录:商人图利,只要划得来,刀头上的血也要去舔,风险总有人背的。要紧的是一定要有担保。

胡雪岩认为,生意场上向来是小险小利,大险大利,风险与利润是成正比的。敢冒大险,才能得到更多好处。而要想成为大商人,赚大钱,总需要比常人多一点勇气。许多生意人往往忽略冒险对于生意的意义,认为稳扎稳打才是做生意的基本原则。但实际上,那些愿意冒险并且敢于冒险的人,往往会笑到最后,往往会取得更大的成就。因为生意场上,风险与机遇总是成正比的,要想发大财,成为大商人,就要有敢于刀头舔血的非凡气魄。所谓敢于刀头上舔血,就是要敢于承担风险。胡雪岩说:“商人图利,只要划得来,刀头上的血也要去舔,风险总有人背的。要紧的是一定要有担保。”

中国古代商人祖师白圭认为:商人四德,智、信、仁、勇,四者缺一不可。而“勇”又支撑其他三者。商业经营中,有着许多稍纵即逝的宝贵商机,等待人们发掘。然而机遇同时往往也意味着风险,机遇越好,风险则会越大。商机稍纵即逝,到底能否抓住机会,并勇于承担必要的风险,这就要求决策者具有当机立断的勇气。

“勇”是什么,勇就是决断。对于商人来说,关键时刻,一念之差,往往导致事情的结局出入甚大。因此,当机遇降临时,能否敢拍板定夺,往往决定着一笔生意的成败。尤其是大部分资金积压于一处时,一旦调度失当,常使经营者遭受倾家荡产之灾。商人多虑,若不能佐以多勇,机遇来临,犹犹豫豫,不敢决断,且不说费神劳力,贻误商机,单是这种摇摆不定的工作方式,也会让员工、合作者为之担心。商人的勇毅不存,开拓商场的锐气就会大打折扣,局面也就可能经常停滞不前。

美国速递大王、联邦快递公司的总裁弗雷德·史密斯说过这样一段话:“我认为,企业家一词在某种程度上应当赋予它赌徒的涵义。因为,在许多时候,他们都需要采取相当的冒险行动。”中国近代,具有赌徒气质的商人很多,他们中间最大的赌徒当属胡雪岩。

胡雪岩涉足商海伊始,“赌”的第一把就是在上海的蚕丝生意。当时,他的徒弟陈世龙了解到,上海市面将会不平静,帮会组织“小刀会”将在8月起事。小刀会的起事会给上海市面带来什么影响?该如何应对,这就需要胡雪岩及时做出决断。

如果小刀会在8月起事,此前自己始终专做丝生意,估计不会有太大的风险。但是假定小刀会起事成功了,上海肯定要有好一阵儿混乱,上海与内地交通隔断,外边的丝很难运进。如果能预测到这一情况事先囤丝,大批吃进,它就是一笔好生意。但是囤丝又有风险。首先是要压一大笔本钱,假定市面不出半月又平静了,囤丝也就意义不大。

在局势难以推测的这种复杂情况下,做生意就有风险,就需投资者有敢赌一把的胆识和勇气。这笔生意的结果怎样,只能根据目前手中掌握的极为有限的现实情况估算。至于估计是否准确,情况能否按你估计的方向发展,一切都是一个待卜的未知数。

正因为是未知数,生意有利润,也有风险,才需要商人勇毅果敢的品性。胡雪岩在这笔生意中作出的判断是:大量买丝,囤在租界,必赚!他的理由是:洋人暗中在军火上支持小刀会,政府必然要想个法子治一治洋人,最直接的方式是禁止和洋人通商,所以过不了三个月,洋人很可能有钱而买不到丝,致使上海的丝价大涨。

事情发展果不出胡雪岩所料,两江总督上书朝廷,力主禁商并惩罚洋人,朝廷批准立刻禁商。因而,胡雪岩从生丝生意中大赚了一笔。

这是胡雪岩自立门户以来的第一笔大宗生意。为了做好这笔生意,他调集了几十万银款,其中大部分都是向钱业同行借贷的。因为大家都信任胡雪岩的商业才能,相信胡雪岩的判断。其实是相信胡雪岩所下的判断大致不会错。反过来想一想,假定这一次恰恰是胡雪岩判断错了,或者是生丝已经屯了三个月,利息已经吃进去了几千,忽然清朝政府市禁大开,丝价大跌,恐怕我们一出场看到的就是终场的胡雪岩了。

幸好,结局甚为圆满。在这场生意中,体现了勇和智结合,智和义结合。胡雪岩从官场、洋场和江湖朋友处得来的消息全都千真万确,没有出现纰漏。由于他事前掌握了充足真实的市场信息,使他的这一决断最终变成了白花花的银子。

作为商人,常常是希望市场能沿着自己设计的方向发展,希望自己预知的一切都能被证明是正确的,希望生意运作过程中发生的各种意外越少越好。那么,勇对于商人意味着什么?勇是厚利,勇是机会。白圭之所以把勇列为商人四德之一,就是因为勇一头连接了智,一头连接了风险。当事情的发展结局处在“人知”的边缘,需要勇的时候,就证明,自己对此事的向前发展没有完全确知。如果完全地知道了事情的发展结局就不需要勇,犹如钻入一个已被各种现代化设备整修完好的没有任何风险的大溶洞。不需要勇,顶多需要智,来察清洞中所能够遇到的各种情况。但当你踏入一个荒野中的山洞,哪怕这个山洞并不比前面说的大溶洞危险,也特别需要勇,因为你根本无法预知里面的情况,或许有猛兽,或许没有;或许有毒蛇,或许没有;或许有陷阱,又或许没有……一切都是未知数。

做一件你无法预料其结局的事情,因为是通向求知,所以就可能有机会,有厚利。不过也可能什么也没有,只有无尽的灾难。做一项不知结局的事情,本来其中就包括了许多风险。

要想做一个能赚大钱的成功商人,就必须有过人的胆识和气魄。也就是说,要敢做别人想不到去做,或者别人想到了却不敢去做的事情。特别是能察常人所未察,当然,勇并不是决断的惟一因素,并且这种勇是建立在一定基础上的,那就是对事情的各个方面有个彻底的了解,正确的预测。

胡雪岩之所以在做生意中能有“刀头上舔血”的非凡勇气,首先源于他对每一桩生意运作中的时势、商情的充分了解。这种勇气不是莽撞的一时冲动,而是经过深思熟虑之后作出的最后决定。因此,胡雪岩才能在各个机会来临时勇敢地把握住,并稳赚巨额利润。

“两利相权从其重,两害相权从其轻”。做一件事情,如果需要承担的风险实在太大,甚至有可能“翻船”落水,把自己的老本给搭进去,即使手段再高明的商人也得好好思量思量,不敢贸然出手。当然,如果有过硬的靠山,能够提供有力的担保,在关键的时候为你遮风挡雨,起码不至于赔上身家性命,那就可以冒大险。对于许多人来说,不是不敢冒险,而是你没有可以为自己担保的靠山,根本就冒不起这个险。

胡雪岩白手起家而至富甲天下,就在于他能够巧妙地借助官场靠山的保护,抓住了一个又一个发展机会。换句话说,因为胡雪岩有过硬的靠山做其生意上的庇护伞,不怕冒险,所以他才能豪情万丈地说:“商人图利,只要划得来,刀头上的血也要舔”。

敢于刀头上舔血,这是任何一个希望获得大成功的商人的都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这里的原因其实很简单,没有风险的生意人人会做,利益均沾。但是如此这般要在同行同业中出类拔萃实在是难之又难,弄得再好,也不过只比保本微利,混个糊口好上一点。用胡雪岩的话说,也就是“不冒风险的生意人人会做,如何能够出头?”从某种程度上说,凡是能够带来滚滚财源的机会都会包含有风险的因素。如胡雪岩要学山西票号借款给那些调补升迁的官员,表面看来似乎没有什么风险,而事实上仍然担着风险。那些新官上任,也有可能在到官途中或到官不久就出了事,比如病死,比如丢官,兵荒马乱之中,什么情况都可能出现。要是发生这种事情,借出去的钱很可能血本无归。

说到底,这个世界根本没有不担任何风险的生意。而且,商场上一笔生意能得利润的多少,常常是与经营者应承担的风险大小成正比。“富贵险中求”,经营者所担风险越大,所得利润就越多。所谓“撑死胆大的,饿死胆小的”,这似乎是商界一条古今至理,中外相通的风险原则。

大胆去闯才能战胜困难

胡雪岩语录:越怕越误事,索性大胆去闯,反倒没事。

做生意,成功的把握往往是相对的,只有失败的可能才是绝对的。任何人不愿意看到自己正在进行的生意出事,但世界上从来没有一个不出事的生意人。那么,当问题降临的时候,应该如何应对呢?胡雪岩认为,越怕越误事,索性大胆去闯,反倒没事。

杭州被太平军紧紧地包围。此时浙江巡抚王有龄,率杭州军民拼尽全力居城坚守已达一个多月。王有龄派胡雪岩冒死出城筹办粮食以救助杭州城的军民,自己守在城中,决不弃城图存。之所以如此,首先,因为全城军民的眼睛都盯着王有龄的举动,容不得他逃;其次,即使有机会能够逃出杭州城,不仅已经吃过的苦头都算白吃了,而且还会像在常州做了逃将的何桂清那样,为朝廷查处后议罪严办,落个菜市口斩首示众——王有龄其实也是逃无可逃。除这两种原因外,还有一点,那就是被围城中与外界隔绝了消息,因而也不知情况严重,在王有龄心中还存有一丝侥幸,以为朝廷不会坐视杭州处于危难而不顾,一定会派援军解杭州之围。援军一到,杭州自然可以得救。

其实,杭州的情形,从外面看才知道当时的情形已经无法可救了。当时太平军由忠王李秀成带领,以主力部队进攻浙江,以巩固江浙根据地,同时缓解南京被围的压力,因而是志在必得。而杭州被太平军围困之后,官军虽有李元度率衢州新军驰援,但实际上在太平军的全力堵截之下很难靠近杭州城。同时,即使清军能够打到杭州,也并不一定能够击退重重围住杭州的太平军。

历尽艰辛从杭州到上海筹备粮食的胡雪岩综合各种情况进行认真地分析,心里已经十分清楚杭州为太平军攻破只是迟早间的事,也知道王有龄与杭州玉碎“殉节”已成定局。但他仍然不顾古应春夫妇的劝阻,坚持要将在上海采办的一万石大米,冒死运去杭州。

古应春夫妇劝阻胡雪岩的原因,当然是认为此行凶多吉少。此时江苏、浙江大部分地区已为太平军占领,况且自上海至杭州,一路上太平军严密封锁。而胡雪岩在江浙一带本就富有盛名,几乎家喻户晓,甚至在太平军兵将中,都有许多人了解他。而认识胡雪岩的人也很多,因而他几乎没有办法隐匿自己的真实身份。如果胡雪岩被太平军认出,并且被他们知道是为杭州城里的军民送粮,他则将必死无疑。另外,杭州被太平军重重包围,与外界联系已经完全断绝,即使粮食运到杭州城下,也没有办法派人将粮食送进城去。

但胡雪岩认为,一来是做事要讲信用,二来要尽到心力,无论如何,一定要把粮食运到杭州,因而必有一“闯”。至于危险,胡雪岩说了一段既是安慰古应春夫妇,同时也是十分有道理的话。他说:“我当然不会闯到死路上去。我说的闯,是遇到难关,壮起胆子来闯……这一路来,我遇到太平军,实在有点怕,现在我不怕了。越怕越误事,索性大胆去闯,反倒没事。”

当危机出现时,不畏失败,如果能够从容镇静,处之泰然,也许会有一线生机。勇往直前永远是强者的武器。

遇事千万要沉住气

胡雪岩语录:千万要沉住气。今日之果,昨日之因,莫想过去,只看将来。今日之下如何,不要去管它,你只想着我今天做了些什么,该做些什么就是了。

大多数时候,人们都容易沉不住气。比如危机出现的时候沉不住气,事情太顺了,也容易沉不住气。当初王有龄进京捐官成功,由于有老朋友何桂清的保荐,回到杭州很快就被政府任命为海运局坐办。同时他在胡雪岩的全力帮助下,一举圆满解决了曾经影响到王有龄自己和杭州官场人物前途的漕米解运难题,这个时候又恰逢湖州知府实缺。湖州是历史上有名的生丝产地,丰饶富庶,是令官场中许多官员垂涎的地方。王有龄由于为漕米解运立下了汗马功劳,已经在浙江得了能员的美誉,这使他一下子又顺利被上司提拔为湖州知府。不仅如此,王有龄又通过胡雪岩的指点为黄宗汉捐了一万两银子的协饷——实际上是被黄宗汉敲诈了一万两银子——他还同时得到了兼领浙江海运局坐办的许可。官场的所有事情都十分地如意。

如此顺利,使王有龄自己做梦也都不相信自己的运气会这样好。他十分感叹地对胡雪岩说:“一年功夫不到有今日的局面。福者祸所倚,我心里已有些犯嘀咕了。”还是胡雪岩头脑聪慧,处世能够沉着冷静,他对王有龄说了前文的那段话。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