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苏武被从北海召回。始元六年(前81年)中,苏武、常惠等九人,随汉使返回长
安。苏武出使匈奴时,年方四十,至此须眉皆白,但手中仍持着汉节,旄头早已落尽,都人见了,无不称赞。及见了昭帝,交还使节,又奉命往拜了武帝庙。不久,昭帝下诏,拜苏武为典属国,赐钱二百万,公田二顷,宅一所。
苏武受武帝所遣,出使匈奴,因受张胜参与谋杀卫律的牵连,被困匈奴19年。在这19年间,他经受住了匈奴的逼降、诱降,经受住了恶劣环境所造成的饥饿、寒冷、孤独,始终保持住了使的尊严、忠君爱国的气节。这种气节虽带有一定时代的局限性,但其精髓,却是我国优秀文化传统的核心,也是我们中华民族蕃衍生息,虽久经磨难,但始终屹立世界民族之林的根本精神。正因为如此,“苏武牧羊”的故事历代流传,直至今天。
苏武在匈奴受了19年的磨难。19年中,他一直没有丢掉标志自己身份的“节”。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身份,每个人都有一根“节”,然而,是不是每个人都始终将其保持住呢?
要有从容不迫的气魄
孔子认为,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君子因为心胸宽广,意志坚强,明于事理,因此他们做任何事情都能够从容不迫,处变不惊,而不象小人那样心胸狭窄,意志漂浮不定,对事理认识不清,因此他们做起事来埋怨满天,一遇到变故就惊惶失措。谢安就是这样的一位君子。
有一次,谢安和朋友们一起乘船在海上游玩,忽然,狂风骤起,白浪涛天,船被颠簸得东倒西歪,船上的人都吓得面无人色,紧紧地抓着船舷,动也不敢动,只有谢安面不改色,依然如故,还迎着风浪吟唱呼啸。船夫倒是个有趣的人,以为谢安在这样的风浪中行船很高兴,就继续费劲地向前划。这时狂风恶浪越来越猛,船夫却只顾划船,别人都害怕得不行了,但又碍于面子,不好意思要求回去,这时谢安才不紧不慢地说道:“像这样的天气,还要把船划到哪儿去玩?”船夫这才掉过船头往回划。大家对谢安遇难不乱的气度非常钦佩,从此知道,将来治理国家是非谢安莫属了;
公元373年(东晋宁康元年),简文帝司马昱死,孝武帝司马曜刚刚即位,早就觊觎皇位的大司马桓温,便调兵遣将,炫耀武力,想趁此机会夺取皇位。他率兵进驻到了新亭,而新事就在京城建康的近郊,地近江滨,依山为城垒,是军事及交通重地。桓温大兵抵达此处,自然引起朝廷恐慌。
当时朝廷的重望所在,是吏部尚书谢安和侍中王坦之二人。而王坦之本来就对桓温心存胆怯,因为他曾经阻止过桓温篡权。简文帝在弥留之际曾命人起草遗诏,让大司马桓温依据周公摄政的先例来治理国家:还说:“少子可辅最佳;如不可辅,卿可自取之。”王坦之读了草诏,当着简文帝的面就把它撕碎,愤怒地说:“天下是宣帝(指司马懿)、元帝(指司马睿)的天下,陛下怎么能私相授受呢?”简文帝听了他的这一番话,觉得十分有道理,就让王坦之改诏为:“家国事一禀大司马,可仿照当年诸葛亮、王导辅助幼主之故事。”这样以来,桓温才没有当上皇帝。现在,桓温带兵前来,京城朝野议论纷纷,认为桓温带兵前来,不是要废黜幼主,就是要诛戮王、谢。王坦之听了这些议论,当然不免心惊肉跳,坐立不安。
谢安则不同,他听了众人的议论,不以为忧,神色表情一如平常。实际上,谢安曾经应聘做过征西大将军桓温的司马,桓温十分明白谢安才是他篡权的最大障碍,因为自己很了解他的才干。果如所料,桓温此来确是想借机杀掉王坦之和谢安。
不久,他便派人传话,要王坦之和谢安二人去新亭见他。王坦之接到桓温的通知,不知如何是好,就去找谢安商量办法。谢安却神色不变,态度安祥,和往常一样,好像没有什么杀身之祸等着他。
王坦之说:“桓将军这次带兵前来,恐怕凶多吉少。现在又要我们两人去新亭见他,恐怕是有去无回,如何是好?”
谢安笑道:“你我同受国家俸禄,当为国家效力。晋室江山的存亡,就看我们这一回的作为了!”说完,谢安牵着王坦之的手一起出门,径直去新亭,朝廷官员也许多人相随同去。
到了新亭,众人见桓温兵营阵容严密,队伍肃然,心情就更加紧张起来。刚走进桓温大营,几位稍有声望的官员,惟恐得罪桓温,马上远远地向桓温叩拜,战战兢兢,脸都变了色。王坦之也吓出一了身冷汗。他勉强移着脚步走到桓温面前,向他行礼,慌乱中竞然把手板都倒着拿了。
只有谢安态度自若,不拘形迹。他稳步走到桓温前,不卑不亢地对桓温说:“明公别来无恙?”
桓温虽然知道谢安是个不同寻常的人物,但未料到他居然能如此处变不惊,自己反倒有些吃惊了,连连说:“好,好,谢大人请坐,请坐。”
谢安从容就座。这时,玉坦之等人惊魂未定,还在浑身哆嗦。谢安在席间,说东道西,谈笑自如,所言之事,左右逢源,桓温和他的谋士们找不到岔,无法下手。而谢安却在闲谈时观察左右,早已看到壁后埋伏着武土。他见已经到了应该说破的机会,便转身笑着对桓温说:“我听人讲:‘诸侯有道,守在四邻(意思是说如果诸侯有道德的话,那么四邻都会帮你防守,是用不着自己到处设防的)。’明公又何须在壁后藏人呢?”
这是对桓温的绝大讽刺,桓温显得极为尴尬,急忙说:“在军中这已经成了习惯,恐怕有突然事变,不得不如此啊!谢大人这么说,就赶快撤走吧!”
谢安又和桓温谈笑了大半天,他那么风度翩翩,安祥稳重,使桓温始终不能加害于他。而王坦之却一直呆若木鸡,一言不发,待到和谢安一同回建康时,冷汗已把里衣都湿透了。
王坦之与谢安本来在治国、为人等方面都是齐名的,但经过这次风波,两人的优劣便分出来了。
不久,桓温生了重病,却还想向朝廷要“九锡”(古代帝王赐给有大功或有权势的诸侯大臣的九种礼器,后世权臣篡位前,常先赐九锡),便拖人向朝廷请求。因为他再三催促,谢安只好让吏部郎袁宏起草。袁宏文才很好,起笔立就,谁知谢安偏偏故意找茬,吹毛求疵,要他一改再改,改了一个月还没改成。袁宏虽然文才极好,但在“政治’’上却是个糊涂人,他觉得十分奇怪,自己怎么连个诏书都写不好,便暗中问仆射王彪之,究竟应该怎么写。王彪之说:“像你这样的大才,何用修饰,这是谢尚书故意要你一改再改,他知道桓公病势一天天加重,料定长不了,所以借此来拖延时间。”袁宏这才大悟,懂得了谢安的用心。由于谢安不动声色地用了拖延策略,致使后来桓温的野心未能得逞便死去。
君子因为拥有豁达大度的气量,所以他才能不忧不惧,从容不迫,处变不惊。有了这种处变不惊的气度,成功也就有了保证。
有闻过则喜的气度
敢于承认错误,并且能够正视错误,改正错误的,是一个成就大事的人对待错误的正确态度。唐太宗就是一个这样的人,他取得有名的“贞观之治”与这一点有很的关系。
唐太宗非常喜欢魏征给他说的“兼听则明,偏信则暗”这一句话。他对大臣们说:“自古以来帝王怒起来就随便杀人,夏朝的关龙逢,商王的比干,都因为敢谏而被杀。汉代的晁错也是无罪被杀,我总是提醒自己以此为戒。为了国家,请你们经常指出我的过错,我一定接受。诸位经常记着隋朝灭亡的教训,我常常想着关龙逢、晃错死得冤枉,咱们君臣互相保全不就很好吗?”唐太宗不但这样说,在实际行动中也着实有知错就改的举动。
有一次,太宗出行至洛阳,嫌地方供应的东西不好而发火。魏征当即劝谏道:“隋炀帝为追求享乐,到处巡游,供求无厌,弄得民不聊生,以至灭亡。今圣上得天下,正应当接受教训,躬行节约,怎能因天下供应不好就发脾气呢?如果上行下效,那将成什么样子!”大宗接受了他的批评。
有一年,陕西、河南要发大水,不少地区道了灾,太宗却要建飞龙宫。魏征上疏反对,说隋炀大修行宫台榭,役无时,干戈不休,把人民遇上绝境,最后招致灭亡。皇上要引以为戒。如果重复隋炀帝的做法,那就是“以暴易暴”,还会重蹈亡隋的覆辙。最后说服太宗停建了这项工程,并把备用的木料都送到灾区救济灾民。
还有一次,太宗要修洛阳官,河南陕县县远皇甫德参上书反对说:“修洛阳宫,是劳民之举;收取地租,是重敛于民;天下妇女时兴高髻,是从皇宫里传出来的。”太宗看了奏章勃然大怒,说:“这家伙是想让国家不役使一个人、不收一斗租,宫里的女人都变成秃子,他才会满意!”魏征在旁,连忙解释说:“人臣上书,言辞不激烈不足以引起圣上的重视,言辞激烈又近于诽谤,希望陛下能够理解。”太宗听了,转怒为喜,还派人赏赐了皇甫德参。
贞观二年,太宗访得隋朝旧官郑仁其有个小女儿生得天姿国色,又有才学,想纳入后宫为妃,册封的沼书已写好。魏征听说郑女早巳许嫁陆氏,于是面谏太宗:“陛下为天下万民的父母,应爱抚百姓,忧其所忧,乐其所乐。自古有道之君心里总是想着百姓。住在皇宫里,想着百姓是否有房子住;吃山珍海味,想着百姓是否受冻挨饿。嫔妃拥前,要想着百姓是否有家室的欢乐。郑氏之女已许嫁别人,陛下却想娶至后宫,这哪里是为民父母者应做的事情呢!”说得太宗无言以对,马上停止册封,让郑氏之女仍归陆氏,并作用自责:“听说郑氏之女已受人礼聘,朕下诏册封的时候没有详审,这是朕的过错。”
由于唐太宗能听大臣们劝谏,纠正了不少过失,带来了贞观盛世。唐太宗李世民在实践中尝到了知错就改的甜头,因此还以自己的过错警戒后人,劝他们笃行仁政节用爱人,不要犯他曾犯过的错误。他临死的前一年,曾对太子李治说:“我即位以来毛病很多,喜欢锦衣玉食、宫室台榭、犬马鹰隼,四方行游,烦扰百姓,这都是我的过错,可不要学习我这些。”
唐大宗有“贞观之治”,应该说与他能“闻过则喜”不无关系。相反如果“闻过则怒”,或者“讳疾忌医”,则一定会造成严重的损失,以至身败名裂。相传古代的周厉王,横征暴敛,虐待人民,激起了人民的愤懣,甚至有人破口大骂。厉王对别人的指责置之不理,而且
让巫师们去“监谤”,发现有人议论,咒骂厉王,就立即抓去杀头。。
在周厉王的镇压下,人们敢怒不敢言,在路上相遇只能用目光相互交换眼色。厉王十分得意,说:“我能制住人们的诽谤了!”对此,召公曾多次提醒厉王,“防民之口,甚于防川”,“若塞其口,其与能几何!”不出召公所料,国人不堪忍受,爆发了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民众暴动,周厉王也因此逃走他乡。
三国官渡之战的袁绍,事先不听忠告,强行征战大败而归,不但不承认错误,反而杀掉忠心于他的志士田丰,更是令人发指。官渡之战,袁强曹弱。在资历、名望、地形和兵力上,袁绍都占有明显的优势。但袁绍出征之前,田丰却持异议,泼了其主子一盆冷水。
据田丰的分析,“曹公善用兵,变化无方,众虽少,未可轻也。”田丰的策略是:“不如以久持之”,“据山河之固,拥四州之众,外结英雄,内修农战”’“我未劳而彼已疲,不及二年,坐可克也。”田车这个“坐逸待劳”之计,是很有见地的,可惜袁绍不采纳,不仅不采纳,还以“扰乱军心”的罪名将田丰打入牢房,当自己的失败被田丰料中后,却又不肯承认自己的失误,反而怕被田丰讥笑,把田丰处死于狱中。这种爱面子、耍权威、知过也不改的态度,正是袁绍由强变弱,最后落得一败涂地的重要原因。
痛加反省,迷而知返,不但不会丢面子,不会失威信,反而会赢得赞誉,受到称道。战国时期,赵国“将相和”就是典型一例。“将相和”成为千古美谈,固然与蔺相如顾全大局受辱不羞、宽以待人的度量有关,但是也缘于廉颇痛加反省、知错必改的大将作风。
能不能知过必改,关键看能否进行自省自讼。怎样进行自省自讼呢?自省固然主要是回忆、检查自身,但按照社会学、行为学的观点,人的思想和行为等等,总是在对象性的联系中体现和完成的,因而自省应当是以自我为中心,同时联系到身外的人和事来加以思考。在你的日常生活中,在遇到的事情中,在与人交往中,别人见到你时是否喜欢,或是讨厌你。如果喜欢你,是什么缘故?如果讨厌你又是什么原因?你遇见人时,是否感觉自然,或觉得很不自在?如果感到自然或窘困,又是什么道理?即以这些参照物来反观自己的举措,校正自己的行为。历史上的廉颇从蔺相如对自己的避让中,觉察到自己只顾争一人之高低,而置国家利益于脑后,立即省悟这是大错特错,从而立即改正。在日常生活中也有不少人是在别人对自己的看法、对自己的评价中了解到自己的过错,突然醒悟迅速改正,并做出了突出成绩的。
能不能知过必改,是一个人取得成功的重要条件。有所作为的人对待错误的态度是敢于承认错误,并且能够正视错误,改正错误,而不是闻过则怒,讳疾忌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