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

笔下文学>成大事需要具备什么条件 > 第一章 修身立志站在更高的上(第1页)

第一章 修身立志站在更高的上(第1页)

只有修身才能够可齐家、治国、平天下。一个人成功与失败,主要取决于自己的修养与能力。没有好的修养,就会犯下许多不该犯的错误,没有高的能力,就不能做许多可以做的事情。有了好的修养和能力,就可以做别人不能做的事,就可以把事情做得完美无缺,使自己超越平庸,走向卓越!

成大事必须志存高远

志不立者事无成。一个人应该树立远大的志向,他如果没有远大的志向,必定会被眼前的鸡毛蒜皮的小事所烦恼。

鸟无翅不能飞,人无志不成才。治学成才,贵在立志。我国古代的大教育家、大思想家孔子十分强调立志在治学成才中的作用。他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正因为孔子在十五岁时就立下了治学成才的雄心壮志,并且终身为之奋斗,因此才取得了“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七十而从心所欲”的结果,使他成为一个古今中外闻名的大教育家、大思想家。

志不立者事无成。一个人应该树立远大的志向,他如果没有远大的志向,必定会被眼前的鸡毛蒜皮的小事所烦恼。德国的歌德在《浮士德》中说:始终坚持不懈的人,最终必然能够成功。但在今天的现实生活中,不少人恰恰就是缺乏这种始终向前的精神,以致终生浑浑噩噩。反之,人有志则不同。人有志则明:“志不立,如无舵之舟,无御之马,漂荡奔逸,终亦何所底乎。”人有志则智:“志立则学思从之,故才日益而聪明日盛,成乎富有;志之笃,则气从其志,以不倦而日新。”人有志则强:“志为气之帅,有志则气不衰。”人有志则专:“持志如心痈。一心在痈上,岂有功夫说闲话,管闲事?”人有志则韧:“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可见,立志对一个人的成长、对事业的发展是何等的重要。

项羽是楚国下相县人,项氏是楚国的世代名将。项羽的祖父就是战国末期楚国的大将项燕。项燕率领楚军抗击秦军,打败了秦国征楚的大将李信,打败二十万秦军。秦王改用王翦为将,并派出六十万大军交由王翦指挥。项燕抗击秦兵六十万的进攻,整整一年,终因寡不敌众,项燕最后兵败自杀。秦王统一六国称帝后,通缉六国贵胄遗民,项羽家族在通缉名单中。项羽由他的叔叔项梁带着,隐姓埋名,避难吴中。项氏叔侄怀着国仇家恨暗中结纳豪杰,等待时机,造反报仇。项梁结识了会稽太守殷通,每有大徭役或地方大事,殷太守都委托项粱操办,项粱就用兵法组织徒众,作训练骨干的准备。

项羽身高八尺,合今一米九的高个头,身体壮实,臂粗腰圆,声如洪钟,力能扛鼎。项羽年少气盛,性格粗犷,才气无双,吴中子弟都惧怕他。项羽好侠任武,团结了许多吴中同龄青年。他们受项羽影响,都爱使枪弄棒,习尚武勇。项梁起兵时,精选招募,整编了这支吴中青年队伍有八千人,称江东子弟。八千江东子弟成了项氏打天下的精兵骨干。

项羽幼年时,项梁教他读书认字,项羽没有耐心。项羽成年后,项梁让他学击剑,项羽热了三天又冷下来。项羽学文不成,习武不就,项梁大怒,狠狠地训斤项羽一顿,说:“国仇家恨,怎能依靠你这个懒惰子弟!”不料项羽并不惭愧,他不慌不忙回答说:“学习读书写字,只不过会记住姓名,学习击剑,只有匹夫之勇,我要学习兵法,指挥千军万马!”这一席豪迈之言,使项梁大为惊奇。于是悉心教导项羽学习兵法。可是项羽生性粗犷、急躁,“略知其意,又不肖竞学”。项羽对行兵布阵很感兴趣,而对战略战术不甚精通。这是项羽习武学兵法的长处与短处。日后都得到了实践的回报。项羽善于野战、攻坚、克敌,所向彼靡,而设谋智取不擅长,终于败在了韩信手下,成了一个悲剧英雄。这是后话,我们暂且不说。

秦始皇统一天下,为了巩固政权,他不断巡行全国四方,炫耀武功,镇压反抗势力,当时称为镇压天子气。战国末楚国抗秦最坚决,秦朝对楚地的统治实行高压政策,招致楚地人民的不满。当时楚地流行一首政治民谣,其中两句是:“楚虽三户,亡秦必楚。”公元前210年冬,秦始皇又一次出巡,重点到东南江浙一带镇压天子气。秦始皇一行威仪整肃,十分壮观。当年项羽二十二岁,已经是一个英武的少年。吴中这次接待秦始皇,是少有的大徭役。项粱主持,把项羽放到最近处,以便观览秦始皇。秦始皇在游浙江的时候,项氏叔侄一起陪同观览。项羽不觉脱口而出:“彼可取而代也。”站在项羽身后的项粱连忙用手捂住项羽的嘴巴,小声说:“休得胡说,这是要灭族的。”项梁惊了一身冷汗,口里小声责备项羽,可心里一阵热乎,他惊奇项羽的壮志,藐视秦始皇,竟然要取而代之。项羽对秦始皇的仇恨与蔑视,都在这一句“彼可取而代也”的话语中。项羽日后打仗,骁勇善战,特别不怕秦兵,这是他少年壮志的思想境界铸成的,无人可比。

力拔山河兮的楚霸王项羽,自小是个只懂舞刀弄枪的粗人,但是他有其他亡国之人所没有的志向——推翻秦王朝的统治,恢复楚国的领土,在别人都去读书习字或者练习武功的时候,项羽却整天想着如果熟悉兵法阵型,希望将来有一天能够亲手灭掉秦始皇,后来的结果证明了,正是这位有千钧神力的楚霸王一举率军击溃了貌似强大的秦王朝。

一个人的志向和理想,是应该从小就确立的,只有像项羽这样自小时候就念念不忘要灭掉秦国恢复楚国,才能在以后的人生道路上不断的向着这个伟大的目标而努力,最后终于得偿所愿,虽然在最后的争斗中输给刘邦,但是项羽的英名和远大抱负并未随着垓下一役而消失,反而更加被后人所津津乐道。

俗话说:人无志不立。世界上的伟人从小时起无不具有远大的理想,正是在这种志向的激励下,通过努力而做出了自己的成就来。没有一个高远的志向,而想做出一番骄人的事业,只能是一种梦想。

培养自己的浩然之气

《论语》中孔子对子夏说:“你要做一个有道德的君子儒,而要做缺德的小人儒。”所谓君子儒,就是“以义为质”,把义作为人的根本,设身处地地为百姓的利益着想,为大局着想,为道义着想,在必要的时候,甚至要舍己为人,直至牺牲个人的生命。这样的人身上自然有一股浩然正气。有了这股正气,打仗时能不战而屈人之兵,说理说事时能直指人心,为政时能不令而行。明朝的王守仁就是这样的一个君子儒。

在明朝的时候,田州岑猛曾经反叛,被朝廷派大军镇压,岑猛也被杀死。但由于处理不当,不久叛军又死灰复燃,岑猛余党卢苏、王受等人重新纠集人马,打着岑猛的旗号,旋风般席卷了整个田州。当时人心恐慌,便传言“岑猛并未死”,使局势更加复杂和危急。田州的总督虽屡次派兵围剿,但总是不能根除,甚至有越来越坏的趋势。御史石金趁机给朝廷奏本,诬告说:“田州的总督轻信少谋,安抚无术,应当换人前去处理这件事。”明世宗便免去了他的职务,让王守仁代替他,任总督两广兼巡抚,即刻广西讨伐叛贼。

王守仁是个十分有名的学者,在整个中国文化史上也是一位非常重要的人物。他不仅在哲学上有极其重要的建树,他还很有政治头脑。嘉靖七年(1528)夏,他至广西,把平叛之事全部接手过来。他见叛乱的势头丝毫不减,并相继波及到思恩等地,如果不能及时遏止住这股叛乱风,就会影响广西全境的安定,甚至还会酿成当地土著人的大暴动,但在如何平息叛乱的问题上却有些犹豫不决。多年来单纯使用武力镇压已经证明不是一条成功的路子,这样连年征讨也总非长治久安之计。他想起当年诸葛亮平定南蛮时,用计收伏孟获,终于使其心悦诚服的先例,决心要效法其谋,改进剿为安抚。于是,他修书一封,派遣使者送到田州,招抚卢、王二人。

对王守仁的大名,卢苏、王受早就如雷灌耳,此次闻听朝廷派他率大军征讨自己,更显惶恐万分,正在思谋如何逃进深山、以避锋芒时,却见王守仁派人送来招抚他们的书信,这是他们所意想不到的。卢苏与王受商议说:“他信中言辞恳切,并没有太加罪于我,只说前去谢罪,便可宽恕我二人的谋反,多年来和朝廷作对,犯下了不可饶恕的罪行,他们能够赦免我们吗?不知其中是否有诈?”王受也拿不定主意,但他说:“王守仁倒是讲信义之人,口碑不错,想来应该是可以信任的,不过,这终归是你我性命攸关之事,不能只凭一纸片言,就盲目轻信,还是看看再说吧!”这时,有人趁机造谣说王守仁已调集数万兵马,准备一举歼灭田州的叛军,招抚只是缓兵之计,诳他二人前去受死而已。卢苏、王受见说得有理,更添几分疑惧,便不敢前去。是年十二月,王守仁抵达浔州,正赶上巡按御史石金也受命到达此地,就与他商议招抚卢、王之事。石金起先不同意,但王守仁反复陈说,经过深思熟虑,他也觉得这确实是一条长治之策,就答应下来了。

于是,王守仁遣散了各路兵马,只保留永顺、保靖的数千名士兵,让他们解甲休息,原地待命。他随后又派遣使者去田州,继续招抚卢、王二人。卢苏、王受见王守仁二次前来招抚,并带来由他与巡按御史签发的赦书,心中很是感动,觉得不可能有什么欺诈的嫌疑。又听说王守仁将讨伐他俩的大军撤去,以表明不再动用武力的决心,便回复王守仁,要弃暗投明,接受招安。王守仁亲赴南宁,准备与卢、王二人派来的使者谈判,但使者转达卢苏、王受的意思,提出在受降时要带两万兵马前来自卫。因为他们认为守仁历来善于用兵,而且富于智谋,如只身前往,恐遭他的算计,还是陈兵以防不测,所以出了这个条件。王守仁猜到其中的缘由,十分大度地对使者说道:“这有何妨,回去转告你家将军,我王守仁决不做让天下人耻笑的事!就依他们的意思吧。”受降那天,卢、王二人果然带兵前来,但到了辕门却止步不前,问其故,才得知,他们要求把军门左右的卫兵,都必须换成他们所带来的田州兵士,否则就不进去。王守仁当即令自己的守卫退去,换防给田州的兵士,然后辕门大开,他只带几位文官和随从,亲自出门迎候卢苏等人。卢、王二人见王守仁毫无欺诈的意思,被他的诚意所打动,急忙下马跪拜在地。王守仁让二人起身,一起步人军中。卢苏与王受走进城中一看,才发现其中戎装整齐的军士随处可见。王守仁把二人领进议事厅,先是好生抚慰一番,接着就摆出一幅威严的面孔,厉声对他们说:“你二人长期作乱,占据田州,抗拒朝廷兵马,屡屡置朝命于不顾,本官几番招抚,都胆敢不来见,罪不容恕!”二人伏地谢罪不止。王守仁说:“姑念你们尚有悔改之意,能前来服罪,饶你二人不死,但朝廷律法不可废止,各杖打一百,以示朝廷的威严。”于是,他二人被拖了下去,受了杖刑。王守仁早巳在暗地里安排好了,打他们的是田州来的兵士,杖刑很轻,他们没有受太大的苦痛,无非是做做样子而已,这使得他们二人非常感激。行完刑后,王守仁又派人送去治金疮的药,并用酒肉款待他们,恩威分明。

隔了两日,便连同所带的兵马,一起送出城去,让他们安然返回田州。不久,王守仁又亲临田州,安抚了曾反叛的众将士,使田州的土著百姓心悦诚服。王守仁见叛民皆已服贴,又上疏朝廷,请求让岑猛之子邦相为判官,卢苏、王受为巡检,共领田州。朝廷应允了他的请求。从此,田州便得到了安宁。

不仅如此,王守仁还善于观察形势,分析世事,以利害教人。王守仁在贬为贵州的龙场驿丞时,贵州土官安贵荣,历来骄横傲慢,因为曾随同朝廷的大军征讨香炉山,被加封为贵州布政司参政。他觉得自己的官还太小,对此还怏快不乐。于是,安贵荣向皇帝上了奏章,请求朝廷削减龙场等驿站,用来奖赏他的功劳。朝廷犹豫不决,将此事下发给贵州督府讨论决定。当时,兵部主事王守仁,因为给朝廷提建议得罪了皇帝,被贬谪到龙场作驿丞,安贵荣敬佩他的道德学问和智谋军功,对他十分尊敬。

王守仁得知此事后,写信给安贵荣,劝说他不要这样做。信的大意如下:凡是朝廷的制度,都是由祖宗制定的,如果没有特殊情况,后世沿袭遵守,不敢擅自更改。如果朝廷的制度可以随便更改,国家就会乱了,何况是诸侯呢?你给朝廷上书要求官职和封赏,即使朝廷不怪罪你,但有关的部门也会将你绳之以法。即使你一时幸免:或者八九年,甚至二三十年之后,当事的人,还会依据有关的典章制度来非议你。如果真是那样,今天的作为对你又有什么益处呢?在你之前,自汉唐至今一千几百年了,你们的土地和人民没有任何改变。之所以能够长期如此,是因为你们能世世代代遵守天子的礼法,不敢有所越轨。因此,天子也不可能无故加罪于忠良之臣子。不然的话,你的人民日渐富裕,朝廷全部收取回去,像中原一样,以郡县制的方法治理,哪个又敢说不可以呢?你列举的向朝廷奏报功劳和要求升官的那些理由有哪一样是站得住脚的呢?剿除寇盗,安抚良民百姓,这本是地方官吏的职责。如今你屡次表功请赏,那么,朝廷平时对你的恩宠以及给你的俸禄,又是让你做什么的呢?让你作了参政,已经突破了过去设立官职的制度,对你特别恩宠了。如今你又得寸进尺,真可谓贪得无厌,这样下去,必然使众大臣无法容忍。宣尉使是边疆地方行政长官,所以能够有世袭统治的土地和人民,不加移动。而参政则是个流动的官职,东西南北,天子让你到哪里你就要到哪里。朝廷给你一道圣旨,委任你一个职位,或到福建,或到四川,如果不去,那么朝廷诛杀你的命令会马上就到。如果你奉命上任,那么,千百年传下来的土地和人民就不再归你所有了。由此看来,今日参政使这个位子,你应当惟恐辞之不快,怎么能够再要求加官晋爵呢?”安贵荣看后,惊出了一身大汗,赶紧撤回了请求,驿站终于没有削减。

君子与小人的区别有很多,但最根本的区别在于君子以义为质,而时刻不忘躬行它,而小人却以私利作为人生的唯一指向。坚持以义为质,就会有一股浩然正气,做起许多事情来自然会顺理成章。

不要因为小利而丢失了大义

“舍生取义”是许多成大事业者的做人准则之一,历史上有许多先人正是这样做的,文天样、谭嗣同都是令人景仰的大义君子。而在今天,也许不需舍生才能取义,但在这物欲横流的社会,每个想成就一番大事业的人都应练好“内功”,以防“糖衣炮弹”勿以小利而失大义。春秋祁黄平公“忍所私以行大义”,才是现在每个成大事者正确的义利观。但反其道而为者是否仍层出不穷呢?看看古人先哲的作为吧。

刘悝是东汉章帝的曾孙,质帝时被封为勃海王。延熹八年(165年)因犯谋逆之罪,被贬官。当时正是桓帝时,中常侍王甫在朝中权势极大。刘悝为了恢复勃海王之位,对王甫许愿,说只要帮助他恢复王位,他就以五千万钱相报。王甫还未来得及活动,桓帝就死了。因为刘悝是桓帝的弟弟,所以桓帝特留下遗诏,恢复刘悝的勃海王之位。这个巧合,使王甫将不费力白得五千万钱。

不料刘悝知道了自己王位的失而复得不是王甫的功劳,便毁弃前约,一文钱也没给他,王甫从此对刘悝怀报在心,暗地里寻找他的过错。桓帝死后,灵帝继位。灵帝继位时,朝内外就流传说,刘悝认为自己应该继位,他对灵帝继位非常不满。王甫便开始利用这个流言为刘悝罗织罪名。

当时朝内还有两个人也很骄横,一个是中常侍郑飒,一个是中黄门董腾。他们与朝内外权势互相交结,结党营私。这两个人都与刘悝关系极密。王甫便密告司隶校尉段颖,说郑飒图谋不轨。熹平元年(172年),郑飒被逮捕入狱。王甫又让尚书令廉忠诬陷郑飒等图谋立刘悝为帝,大逆不道。灵帝于是下诏,让冀州刺史将刘悝收监审讯。刘悝被逼无奈,自杀。其妃妾11人、子女70人,使女24人皆死于狱中。

相反,苏武却不因小利而失大义,他的这种坚贞不屈的精神饱受人们的赞扬。

汉武帝太初四年(前101年)冬,匈奴单于病死,国人立其弟且鞮侯为单于。且鞮侯因怕汉朝乘新立之机来攻,遂对众臣说:“我乃儿子,怎敢敌汉?汉天子本是我的丈人。”并下令将原扣押在匈奴的汉臣,一律派使臣护送归国,且奉书求和。

天汉元年(前100年)正月,汉武帝因感匈奴单于诚意,也将被押匈奴使臣释出,派中郎将苏武持节送归,并令武携带金帛,厚赠单于。苏武,字子卿,杜陵(今陕西西安市东南)人,为故子陵侯苏建之于。时与兄弟同为朝中郎官。苏武此次奉命出使匈奴心,知前途未卜,特与家人告别,率副中郎将张胜,从吏常惠,及兵役百余人,离都北行。

苏武一行到了匈奴,见到了且鞮侯,转达了武帝的问候,赠送了金帛。且疑侯并非真心与汉议和,只不过借此缓兵,以寻机后图。他见汉帝中计,不由傲慢起来,对待汉使,礼貌不周。苏武至此,电只好忍耐,公事办完,便告辞退出,留待遣归。谁知.就在这几日,出现了一件意外之事,使苏武等人被困匈奴近20年。

在苏武未出使匈奴之前,有一长水胡人之子卫律,与协律都尉李延年相好。李延年便将其推荐给武帝。武帝见卫律通晓胡事,便命其出使匈奴。不久,李延年因罪被囚。卫律在匈奴得知,因怕株累,竟背汉降胡,被匈奴封为了灵王。卫律有一从人虞常.虽随律降胡,但心中颇为不愿。时还有一深邪王姐之子缑王,前从探邪王归汉,此时与赵破奴等人同困匈奴,心情也同虞常一样,二人遂成知己,欲谋杀卫律,劫持单于母阏氏,一同归议。凑巧张胜来到匈奴。虞常本与张胜相识,乘探望之机与胜私谋道:“闻汉天子甚怨卫律,常能为汉伏弩将其射杀,还望赐教!”张胜听后,一心争功,瞒着苏武,当即应允,并以货物相助。不久,且鞮侯单于出猎。缑王、虞常认为有机可乘,便招集党羽70余人,准备发难。不料其中有一人贪生怕死,乘夜将此事报告了单于子弟。单于子弟立即调兵围捕,缑王战死,虞常被擒。且鞮侯闻报,也星夜赶回,立命卫律严审此案。

张胜见事已败露,怕受诛杀,这才将事情始末告诉了苏武。苏武听后,大惊,说道:“事已至此,必连累于我,若被匈奴捕审,岂非更有辱国家?不如早图自尽尸说着拔出佩剑,便要自刎。亏张胜、常惠将宝剑夺住,苏武才得无恙。苏武无奈,只盼虞常不要供出张胜。哪知虞常连遭酷刑,坚持不住,竟将张胜供出。卫律将供词录示单于。单于见后,立召贵臣,议杀汉使。当时左伊秩訾劝道:“汉使若直接谋害单于,也不过死罪,今尚不至此,不如赦其一死,迫他投降!”单于听后,便令卫律往召苏武。苏武闻召,对常惠道:“屈节辱命,即使得生,还有何面目再回汉朝?”说着,拔出剑来,向颈上挥去。卫律见状,急忙上前把住苏武双手,但剑锋已着脖颈,血流满身,苏武已昏死过去。卫律忙令招医生。及医生赶来,见剑锋尚未伤到喉管,经半日抢救,苏武才清醒过来。卫律见苏武已无危险,便令常惠好生看护,自己回报单于。

单于听后,也颇为苏武气节所感动,一面派人问候,一面下令将张胜收入狱中。

数月后,苏武颈伤痊愈。且鞮侯便令卫律将苏武请到庭中,并将虞常、张胜从狱中提出,当场宣布:虞常死罪,立即拉出斩首。又对张胜道:“汉使张胜,谋杀单于近臣,罪亦当死.但若旨归降,尚可赦免!“说着,卫律上前,举剑欲砍张胜。张胜见状,慌忙伏倒在地,连称愿降。卫律冷笑数声,转身问苏武道:“副使有罪,君当连坐。”苏武道:“本未同谋,又非亲属,怎能连坐?”卫律又举剑试武,苏武仍神态自若,面不改色。卫律见后,又将宝剑收起,和颜劝苏武道:“苏君,律前负汉归匈奴,幸蒙大恩,受爵为王,拥众数万,马畜满山,富贵如此。苏君若肯投降,定与卫律相同,又何必执拗成性,自寻死路呢?”苏武听后.摇头不语。卫律接着说道:“君肯因我而降,当与君为兄弟;若不听我言,恐不能再见我

面子!”苏武听了此语,当即怒道:“卫律!你为人臣子,不顾恩义,叛主背亲,甘降夷狄,有何面目见我?且单于令你断狱,你不能秉公而断,反欲借此挑拔两主,坐观成败。你要想想,南越杀汉使,屠为九郡;宛王杀汉使,头悬北门;朝鲜杀汉使,即时诛灭。独匈奴尚未至此。你明知我不肯降胡,还多方胁迫,我死不要紧,恐自此匈奴祸至,到时,你能幸免吗?”一席话,骂得卫律张口结舌,又不好擅杀苏武,只得往报单于。

单于闻后,更加敬重苏武,降武之心更加强烈,遂令将苏武囚于大窖之中,不给饮食。时天下大雪,苏武食雪嚼旃,才得数日不死。单于疑为神助,乃徙武于北海上(今贝加尔湖),令其牧羝。羝系公羊,怎能产子。但单于说直到羝羊乳子,方可释归。又将常惠等分置他处,不能与苏武相见。可怜苏武身处荒野。没有食物,只得掘野鼠,觅草实充饥。尽管如此,苏武仍未忘使命,持着汉节,在匈奴过了—年又一年,希望有—天能重返故土。

汉昭帝始元二年(前85年),匈奴狐鹿姑单于病死,遗命立弟右谷蠡王。而阏氏颛渠与卫律密谋,匿起遗命,竟立狐鹿姑幼子壶衍鞮为单于,召集诸王,祭享天地鬼神。右谷蠡王及左贤王等,不服幼主。拒召不至。自此,匈奴国力渐衰。始元六年(前81年),匈奴颛渠阏氏恐内乱外患相继而来,派使臣前往汉廷和亲。汉廷也遣使来胡,提出只有匈奴释归苏武、常惠等人,方准言和。此时,苏武已困匈奴19年,对外边之事,知之甚少。

汉使向匈奴索还苏武。胡人谎称苏武已死。多亏常惠得知消息,设法说通胡吏,得已夜灶汉使,说明了真情,且附耳献了一计。汉使听后,连连称善。次日,汉使又往见荦—于,指名要索回苏武。壶衍鞋道:“苏武确已病死。”汉使闻后,怒道:“单于休得相欺,大汉天子在上林中射得一雁,雁足上系有帛书,乃是苏武亲笔,言其正在北海牧羊。今单干既要言和,为何还要欺人?”单于闻言,顿时失色,对左右道:“苏武忠节,难道还能感动鸟兽?”不得已只得向汉使谢罪道:“苏武果真尚在,我释他归国就是了。”汉使乘机再索常惠、马宏等人,壶衍鞮一一答应释归。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