麸要实干,也要懂得表现
今天的时代,是快节奏、高效率的时代,需要的是干脆利落、敢断敢行的作风。时间那么宝贵,人们忍受不了那种吞吞吐吐、羞羞答答的“谦逊”,不要听那种婆婆妈妈、“弯弯绕”式的“自谦之辞”。你行,就来干;不行,就让开。故作姿态的“谦虚”,完全没有必要。
在现代社会,精明的企业家招聘员工,聪明的领导者挑选下属,并不是首先看你怎样言辞周到、谦恭有礼,而是首先看你有多少真才实学。你应当实事求是地宣传自己:我有什么长处,有哪些才能,想做什么,能做什么。直来直去,使别人了解你。这样,反而容易使你得到机会。
最吃亏的是那些“只埋头耕作,不寻求收获”的人。他们以为,只要努力工作,自然会有好的结果。殊不知,埋头苦干的结果,苦劳全是他们的,功劳却成了别人的。
中国人爱把“含而不露”看作一种美德,一个人的优点、成绩和才能,只能由别人来发现。至于自己,尽管你已做出许多成绩,有渊博的知识和惊人的才华,也只能说自己“才疏学浅”。如果有谁锋芒太露,就容易招来非议。人们喜欢恭顺谦让者。因此,“毛遂自荐”的故事,听起来总不如“三顾茅庐”那样入耳。勇于表现自己才华的人,也总不如“谦谦君子”那样受到欢迎。
其实,在很多时候,人的才也能需要表现。只有表现,才会为他人所知,知道的人多了,为你提供的机遇也就会多起来。有时,甚至会出现这样的结局——在你的表现得到认可之时,就是机遇来临之日。
唐代的陈子昂被称为一代文学大师。他刚刚进京时,虽然饱学诗书,文采飞扬,但仍然是默默无闻的无名之辈。
这一天,陈子昂正为怀才不遇而郁闷,心中感叹没有伯乐认识自己这匹千里马。于是他走出门来到大街上逛荡,散心。突然,他在大街的拐角处,看到一个人,手中捧着一把古琴,对来来往往的路人吆喝兜售,要价一百万钱。
陈子昂仔细看那琴,也没有什么特别之处。过路人看了,一个个摇头咋舌,都说太贵。
陈子昂见状,计上心头,慷慨解囊,买下了那把古琴。众人见他连价也不还就买下了,以为他是个书呆子,纷纷议论说他上当了,哪有一把琴值一百万钱的?
众说纷纭之际,陈子昂大声说:“本人自幼从名师学琴,识得真假。这把琴是上等桐木所制,确是古琴,一百万并不贵。各位如有雅兴,明日请到寓所来听我弹琴,并欢迎此道中人前来切磋和指教,相信你们会不枉此行。”接着说明了自己的地址,就匆匆离去了。
一时间,京城大街小巷纷纷传递着这个消息,人们都期待着观看明天的盛会。
第二天早晨,大家蜂拥而来,想听听一百万的古琴到底有何神妙。谁知陈子昂捧着琴,却不弹奏,高高举在头顶,“啪”地摔在地上。众人齐声惊呼,愕然不已:这可是一百万钱啊!
趁大家惊愕之际,陈子昂自我介绍道:“本人陈子昂,家居四川,早闻京城的父老好喜文弄墨,在下不才,有拙作几百篇,想与大家以文会友。至于弹琴之事,不过雕虫小技,绝非我陈子昂所关心,今天让大家失望,深感歉意!谨以拙文相送,以示补偿!”
说完深鞠一躬,把箱子里的文章散发给在场的众人,大家纷纷传阅。几百篇文章,篇篇文采飞扬,字字灵动飘逸,人们立刻为陈子昂的才华所叹服。许多人感叹说:“如此风流才子却迟迟没有被发现,实在是一大遗憾啊!”
一天之内,陈子昂立刻名满京城,并由此确立了他在诗坛的地位。
在中国,历来提倡做“谦谦君子”,陈子昂为了炒作自己,能做出如此“前卫”的事,实在令人惊叹。
现代社会,日新月异,任何有价值的东西都会很快贬值。错过了时机,知识、技能都会过时。如果一个人不能大胆地、主动地贡献出自己的聪明才智,若总是“藏而不露”,那就会贻误时机。等到有一天别人终于发现你时,也许早已错过了时机,你的知识和特长已经成为无用之物。在知识骤增的今天,不管你怎样“学富五车”,也只能在短时间内保持优势,能不能在这短短的时间内获得施展的舞台,将成为决定你成败的关键。
而且,现代社会人才济济,你若扭扭捏捏、羞羞答答,表示自己这也不行,那也不行,那么,有谁还愿意放着明摆的别的能人不用,而来花时间考察了解你呢。而且,既然存在着竞争,对于机会,别人就不会同你谦让。一旦你失去被选择的机会,别人就会捷足先登,而你只好自叹弗如了。
一个人,纵然有满腹经纶,然而他不表现;纵然他有一肚子锦囊妙计,但是他不献出,那他就谈不上对社会有什么贡献。勇于表现,是把内在的本质外在化,精神的东西物质化,有用的经验公开化。也就是说,有实力也要懂得如何表现出来,让别人看到并引起重视。这样,你才有发挥才能、实现人生梦想的机会。
要舍得在形象上投资
在仪表、举止、谈吐等方面给人良好的第一印象,会提高你在别人心目中的分数,有助于你的事业。
心理学上讲“首因效应”,意思是说第一印象很重要,往往会形成印象的定格。赢得第一次,才会有第二次、第三次。虽说瞬间接触只能认识他人的表层而已,人最重要的还是要有内涵,可是现在这忙碌的时代,人与人会面时间很短暂,一个人的内涵怎能充分展示呢?也许你只有一次表现的机会,失掉这次机会就输了。
三国时的张松留给曹操的第一印象就不好。当时曹操统一北方,声威比吴、蜀要大得多,此时的他志得意满。益州牧刘璋害怕张鲁讨伐自己,派张松到曹操那里陈述利害,希望曹操攻打张鲁,以解自己的危难。
张松这个人非常聪明,见识通达,就是模样惨了点儿,个头儿矮,前额像锄头,头尖,鼻塌,牙齿外露。这副尊容无论谁见了,也不会有什么好印象。而张松本人呢,因自恃才华高人一筹,平时也很不注重自己的形象,就算见的是曹操那样的大人物,依旧拖拉邋沓,丝毫不介意自己的印象。因此,当张松求见曹操时,曹操一看见他就没有好感,态度很冷淡,而张松又是一个有个性的人,不但不反思原由,还把曹操抢白一番,结果曹操把他给轰了出来。
本来张松暗地里绘了益州各处的地图,准备献给曹操。这幅地图对曹操极有价值,若非形象不好,曹操肯定会重用他。虽说曹操以貌观人不值得效法,但张松太不注意形象,更不值得效法。
外表形象从古到今就被认为是一件大事,孔子还将它列为“礼”的一部分。他说:“衣冠整齐,目光严肃,使人一望而感到敬畏,不是能达到威严却不凶猛的效果吗?”
外表形象以何者为佳?古人对此早就有过详尽的论述。刘向在《说苑》中说:“《尚书》说:‘五件大事,第一是外貌。’外貌,是男人显得有涵养、女人显得姣好动人的原因。衣服容貌,可以悦目;声音语言,可以悦耳;举止习惯,可以悦心。君子衣着得体,容貌合宜,人们看在眼里就喜欢。言语谦逊,应对得当,人们听到耳里就高兴。结交好人,远离坏人,人们就对他心悦诚服。把这三件事记在心上,勤加训练,并运用到自己的一言一行中,即使不在朝廷做官,也能在群体中受到尊敬。
董仲舒也在《春秋繁露》中说:“衣服和容貌,应让人看了就感到高兴;言语和应对,应让人听了感到高兴;喜好或厌恶什么事物,疏远或接近什么,这种选择倾向也应让人感到高兴。衣服体面、容貌恭敬,人们看了就感到高兴;说话得体、应对谦逊,人们听了就感到高兴;喜好仁厚的人而厌恶浅薄的人,接近善人而疏远邪僻的人,人们见了就感到高兴。所以说:‘说话做事要使人感到愉快,仪容举止要使人乐于观瞻。’就是这个意思。”
现代社会,人们追求更高的生活品质,赏心悦目的外表形象更受欢迎。美国心理学家丹尼尔·麦克尼尔曾说过:“对一个外表英俊漂亮的人,人们很容易误认为他或她的其他方面也很不错。”
外表形象不但决定了能否得到别人的好感,也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发展事业的机会。美国的华尔街有一句名言:“不要把钱交给一个穿破皮鞋的人。”有的人甚至做出了这样的结论:漂亮者生存
“漂亮者生存”这句话是有一定道理的。据统计,外表漂亮的人收入要高于平均收入水平。美国德州大学丹尼尔·S·哈默梅什教授与同事们从1994年开始对美国、加拿大几千个家庭进行调查和分析,结果发现: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相貌较丑的职业女性薪水比普通人少赚5%,美女则多赚20%。男人的收入同样会受到相貌的影响。有关专家在抽查300多个行业后发现,漂亮男人比一般男人收入多5%,而丑陋的男人比一般男人收入低9%。值得说明的是,以上调查都是针对一般性行业,而不是那些靠相貌吃饭的行业。
不过,外表形象并不等于相貌。相貌普通的人也可以从仪表、举止、谈吐方面给人一个良好的印象。
例如,与人接触时目光要平视对方,显出坚定和热情,目光不要游离不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