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

笔下文学>通则达 > 取舍变通法则以利害为准则以结果为导向(第1页)

取舍变通法则以利害为准则以结果为导向(第1页)

干大事的人,也要安心做小事

苏东坡不仅是一位文学大家,也是一位著名画家。有一天,苏东坡向一位来看他画作的朋友解释为什么长时以来,他的这幅画作一直都没有完成。他说:“我在这个地方润了润色,使它变得更加光彩些,这样使面部表情更柔和了些,使整幅画作的整体性和协调性更具有观赏性。“

那位参观者听了,脱口说道:“这些都是些琐碎之处,不大引人注目啊!”

苏东坡回答道:“情形也许如此,但你要知道,正是这些细小之处使整个作品趋于完美,而让一件作品完美的细小之处可不是件小事情啊!”

那些成就非凡的大家总是于细微之处用心、于细微之处着力,这样日积月累,才能渐入佳境,出神入化。

有些人做事重大略小,因而一事无成。真正的成事之道是:不急于做大事,而重在做小事。所谓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就是:看问题要识整体,做事情要具体。换言之,做事情绝不能只有大的想法而无小的手法。这就需要你在做事时留心细微之处。

世界上,想做大事的人很多,但愿意把小事做细的人很少;我们不缺少雄韬伟略的战略家,缺少的是精益求精的执行者;决不缺少各类管理规章制度,缺少的是对规章条款不折不扣的执行。我们必须改变心浮气躁、浅尝辄止、眼高手低的毛病,提倡注重细节、把小事做细。追求完美的细节,是需要高度的责任心、敬业精神和严谨求实的态度,它要求你必须付出数倍于别人的努力,才能取得超越他人的成绩。在这个世界上,最难完成的事情和最容易完成的事情都是同一件事,那就是简单的事情。而成功就在于简单的事情重复专注的力量在于,它能使精力集中起来,聚焦于一点上,以最快的速度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最后高效地实现目标。身旁的伟大之处总是如此简单、如此朴素、如此真实、如此实际,以至于邻居和朋友们从来也注意不到。真正的伟大通常不为人知,这就是事实。

老子说:“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生动形象的描述了小事和大事的辩证关系。

老子又说:“天下大事,必作于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的大事,都要从小事做起。赚一元钱是小事,赚一百万是大事,哪有赚不到一元钱的百万富翁呢?天下的难事,都要从易事做起。认一个字很容易,做一门学问是难事,哪有不识一字的学问家呢?

生活中的“凡人小事”,因为它“凡”,它“小”,人们常常看不起,而不屑去做。然而,“汪洋大海汇聚于小溪”的道理却是人人皆知的。可惜的是不少人并没有从中受到教益。

曾看到这样一个故事,临近黄河岸边有一片村庄,为了防止水患,农民们筑起了巍峨的长堤。一天,有个老农偶尔发现长堤上的蚂蚁窝一下子猛增了许多。老农心想:这些蚂蚁窝究竟会不会影响长堤的安全呢?他转身回村去找人来修,路上遇见了他的儿子。老农的儿子听后不以为然地说:那么坚固的长堤,还害怕几只小小蚂蚁吗?再说,这种小事,我才不屑于做呢,随即下田了。老农又去找村长反映情况,村长说:我是指挥修堤坝这种大事,你让我去堵区区的几个蚂蚁洞?老伯,做这种小事无异于浪费我的时间,你去找别人试试看吧!结果老人均被人以事小拒绝了。他们都认为,如果是长堤上出了大问题,他们会义不容辞,但是堵蚂蚁洞,这不是大材小用吗?

当天晚上风雨交加,黄河水暴涨。咆哮的河水从蚂蚁窝始而渗透,继而喷射,终于冲决长堤,淹没了沿岸的大片村庄和田野。这就是“千里之堤,溃于蚁穴”这句成语的来历。

我们千万不能自大地认为自己是个“做大事,成大器”的人,而不屑去做小事。要知道,连小事也做不好的人,别人如何相信我们能做大事?“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如果抱着只想“做大事”的心态去经营人生,那么失败的可能性很高!

很多时候,我们鄙弃琐屑小事,如果任其积累,它们会像债务一样令人焦虑不安。应该先做小事,而不是先做大事,就好像应该先偿还小额债务,再偿还巨额债务。一旦我们不停地关注那些我们能够完成的小事,不久我们就会惊异地发现,我们不能完成的事情实在是微乎其微的。

不拘小节才会有所突破

“成大事者不拘小节”,是中国男人在几千年里总结出的一条经验。过于拘小节,思维就会狭窄,又何谈创新呢?虽然它不是一条真理,但在有些时候,确实有一定的道理。

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个负责销售的普通职员突然接到一个十万火急的信息,必须马上通知生产部门,否则会给公司带来巨大损失。按公司规定,这类通知必须由经理以书面形式下发。可经理在哪里呢?外出有事,并不在公司。于是这个职员在通知书上签下了经理的名字,交给了生产部门。

按该公司规定,他的这种行为应被辞退。于是他在通知发出后,将辞呈放在了经理的桌上,并说明原委。

经理了解情况后,给他的答复是“不同意”,并告诉他,有两种职员是任何企业都不想雇用的,一种是从来不听从命令的人,另一种是只听从命令的人。他不属于这两种。

拘泥小节的人,人称之为“小职员型”的人。这种类型的人,只能反复从事自己熟知及经历过的事。一个人若真如此,虽生活舒适却不能从其中求取任何进步,也不能得到赏识的机会,三年如一日,过着虽安稳却枯燥无味的生活。

《说苑》曾举姜太公和智伯的例子,说明重视大事和拘泥小节对人生的影响:姜太公种田时,收入还不够抵偿种子钱;姜太公打鱼时,收入还不够抵偿鱼网钱。但他治理天下的聪明才智却绰绰有余。为什么呢?因为做大事业的人本来就容易忽略小的方面。智伯连厨师丢失了烤肉用的器具都知道,但韩、魏背叛他却不知道;邯郸子阳连看园的人丢失了桃子都知道,自己要被人杀害却不知道。专门在小处下功夫,就会忘记大的地方。为什么呢?因为一心不能二用;一时不能二行。专注于小处,必然忽略大处。

面对激烈的竞争,想成大事的男人必须寻找新的突破口,独辟蹊径,才能在诸多竞争对手中脱颖而出,找到真正属于自己的世界。当一个人为了创立专注于求新求异求变时,他哪有心情顾及到“小节”方面的事情呢?

一位《纽约时报》记者在追踪了比尔·盖茨和网景公司电脑神童马克·安德林等人的“暴发”历程后发现,盖茨之类的人物正是依仗他们的创造力,从而攀上世界富豪的群山之巅。但是,据我们所知,盖茨是一个着眼于大事、不拘泥小节的典型人物,尤其是在初创业时,他经常领着员工加班加点,头发蓬乱、两肩头皮屑、在地板上睡觉,对个人生活毫不在意。

成大事者不拘小节,并不是说不做小事,而是不被琐屑的小事束缚自己的手脚,蒙蔽自己的眼光。无论做大事还是小事,都要紧盯人生目标,通过创新寻找到最便利的达成目标的道路。

分析人类的能力,显在的部分微乎其微,潜在的部分却大得出人意料,长久隐藏于内层深处,如同一只睡狮,不鸣则已,一鸣惊人。因此,不妨以大处着眼的魄力与远大的胸襟、宽阔的视界,向琐碎陈腐的日子告别吧!

有毒的不吃,犯法的不做

《道德经》上有一段很有意思的话:据说善于养生的人,在陆地上行走时,不会遇到犀牛、老虎这样的猛兽,在战争中不会受到兵器的伤害。犀牛在他身上找不到下角的地方,老虎在他身上找不到落爪的地方,兵器在他身上找不到着刃的地方。他为什么这么厉害呢?因为他从来不到有危险的地方去。

最有效的防身功夫当然是避开险地,呆在安全之所,那比学成关云长“过五关斩六将”的武功和猛张飞“取上将头颅如探囊取物”绝技更不容易送掉自己的性命。

懂得趋吉避凶之道并不难,可有些人为利益所动,“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从老虎嘴里夺口粮,将生死置之度外。照说,人生的意义原本不是以其长度计算,一个人只要轰轰烈烈不虚此生,其实没有必要活得像爬在泥巴里的乌龟那么长。如果像曾国藩那样,“活到可生可死的境界”,虽然寿数不永,一辈子也就没什么遗憾了;如果像关公那样,虽然战死沙场,却博得一世英名,令后人景仰,一辈子也值了。

然而,有的人为了捞钱“泡马子”、“包二奶”,或者干其他乌烟嶂气的事,干冒国法,以至送掉一条小命,那就太不值了。一个人虽然没有必要活得像爬在泥巴里的乌龟那么长,也没有必要活得像上了钩的鱼一样短。为了一个不值得炫耀的理由,将脑袋往枪口上凑,实在不算明智。

一个人想把日子过得安稳,最好是“有毒的不吃,犯法的不做”。

什么是“有毒的不吃”?意思是说,不能贪求非分之地。人在世上,一分耕耘,一分收获,这是分内之得。没有耕耘却指望收获,原本不合理,若有这样的“好事”临门,也是非分之得,是“有毒”的东西,吃了有害无益。虽然是慢性毒药,暂时看不到危害,一旦日后发作,却可能不可救药。所以,智者追求分内之得,却不取非分之利。

战国时期,齐国国王派人给孟子送来了一个箱子,孟子打开一看,里面竟然全是金子。孟子立刻叫住来人,坚持让他们抬走。第二天,薛国国王又派人送来五十镒金子,孟子接受了。

孟子的弟子陈臻把这一切都看在心里,觉得非常奇怪,忍不住问道:“为什么你昨天不接受齐国的金子,今天却接受薛国的金子呢?如果说你今天的做法是对的,那么你昨天的做法就是错的;如果今天的做法是错的,那么昨天的做法就是对的。可到底哪个是正确的呢?”

“我自然有我的道理!薛国周边曾经发生过战争,薛国国王请求我为他的设防之事出谋划策,今天他送来的这些金子是我应该得到的;至于齐国,我从来都没有为他做什么事情,这一箱赠金到底有何含义,我不清楚。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那就是齐国想收买我。可是,你何曾见过真正的君子有被收买的?”孟子解释说。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