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威王问:“这是什么缘故呢?”
淳于髡答:“大王若赏酒给我喝,法官、史官站在一旁,我非常害怕地伏地喝酒,喝不了一海碗就会醉了。如果父亲有贵客来家,我在席间侍奉,客人时常把喝剩的酒赏给我,我能喝它两海碗。如果和不常见面的老朋友一边叙叙老交情,一边喝酒,那么我就能喝五六海碗。如果是乡间里聚会,男女杂坐,巡行酌酒劝饮,拉拉手不受罚,眉目传情不禁止,这样酒喝到八海碗,我也只有二三分醉意。天色晚了,酒喝够了,杯子合用一只,坐得紧紧靠近,男的女的同坐一条席子,鞋儿零乱地放着,酒杯菜盘横七竖八,厅堂上蜡烛点亮,主人打发走了别的客人,却留我下来,这个当口,我的心情顶顶欢乐,就能够喝得下一坛子酒。所以俗话说:‘酒喝过头就会胡来,乐享过头就要伤心。’千桩万件总是一个样。”
齐威王赞赏道:“是啊,酒极生乱,乐极生悲啊!”于是不再彻夜饮酒了。
淳于髡运用“言外之意”的本领确实很高明。但我们也可以想到,如果齐威王听不明白的话,他的苦心不仅白费了,而且有可能落下个对君王不敬的罪名。但反过来,如果淳于髡不是一个善于运用“言外之意”的高手,恐怕再给他几个脑袋,他也不敢说出这样的话来。
总的来看,要学会灵活合理运用“言外之意”,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是“言外之意”运用的对象不能太广。“言外之意”如果能被很多人听明白,其本身也就没什么价值了。而且由于很多事情知道的人越少越好,因而你的“隐语”只需要几个亲信知道就成了。
二是“言外之意”中“隐”的程度要合适。如果“隐”得太深,连你身边的人的都不明白的话,不仅没有“艺术”效果,恐怕要深受其害。
三是“言外之意”不能运用的太频繁。常在河边走,就难免要湿了鞋子。“言外之意”用得太多,太频繁,也难保不会出现什么差错。
“说者有心,听者无意”是一种尴尬,“说得巧妙,听的聪明”是一种艺术,其间的界限判若云泥,看你怎么理解,怎么把握。当然了,首要的一点,是你千万不能小看了它。
弦外之音不能要
说话交流还有一种情况,叫做“说者无心,听者有意”。也就是所谓的“弦外之音”。
我想我们很有必要先来区分一下“言外之意”和“弦外之音”这两个概念。虽然从表面上看二者十分相似,都不属于话语的本身的含义,但实际上它们却有着很大的不同。首先,不论听的人明不明白,“言外之意”都是说话者想要表达的;而“弦外之音”却和说话者没有太多的直接关系;其次,“言外之意”是由说话的人说出来的,而“弦外之音”却是听话的人听出来的;简言之,“言外之意”是说话者想要表达但别人不一定明白的意思;“弦外之音”是说话者根本没有想要表达却被听者引申出来的东西,二者在根本上是不同的。
要说“言外之意”对我们还有不少好处的话,“弦外之音”可就不然了,说话不小心,因为“弦外之音”莫名其妙地得罪别人,甚至破财丢命的可大有人在,也足见这“弦外之音”的厉害了。
看过《三国演义》的人都知道这样一个故事:曹操被董卓追杀,得陈宫相救逃到了成皋,由于天色晚了,就准备到曹操父亲的结义兄弟吕伯奢家去借宿。吕伯奢见到故人之子,十分高兴,准备杀猪款待曹、陈二人。不想其家人在磨刀时一句“缚而杀之,何如?”的话却惹出了滔天大祸。本来吕的家人是要“缚”而杀猪的,曹操却以为是要“缚”而杀他,结果吕伯奢一家惨遭曹阿瞒的毒手,九口人全部命丧黄泉。说曹操生性多疑不假,但如果说惨剧是由“弦外之音”引起的,估计也没有几个人反对。现实生活中,这样的例子也很多。我的一位同学,在办理赴美留学签证时,就因为不经意间说了一句对现实不满的话,而被怀疑有移民倾向;前不久,浙江纳爱斯集团的一则广告,也因为其中“泡,漂”的广告词引出了“弦外之音”而不得不紧急停播,修改广告。
说实话,要想在这个充满竞争的世界里混出个头头道道来,朋友必不可少而且是多多益善,对手或者敌人则是越少越好。如果说因为利益与人交恶是形势所逼、现实所需的话,因为说话在不自知的情况下得罪人就有些得不偿失了。但我们又不得不承认,在人际交往中,很多误会都是由这种“弦外之音”造成的。发现问题不是终点,解决问题才是目的。俗话说得好,“扬汤止沸不如釜底抽薪”,既然“弦外之音”有害无益,而且我们也没有权力也没有能力去要求别人做什么、怎么做、想什么、怎么想,那还是让我们从自身做起,从以下几点入手吧。
第一、你所说的话必须要“精”。有什么说什么,紧紧围绕目的说话。如果你没话找话,难保不会给自己找出一大堆麻烦来。
第二、用词要尽量准确。不要用有歧义的词或者句子,即使有些时候多费点口舌,稍微罗嗦一点,也要用别的话语代替它们。
第三、外出工作或与外人打交道,尽量说普通话。方言土语别人不容易听懂,也容易让人产生误解。当然,你的普通话水平不一定也不需要很高,只要你能够清楚地表达自己,别人能够清楚地领会你的意思,就足够了。
第四、不要对别人的口误斤斤计较。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不管是谁在说话办事的时候都不可能做到百分之百准确,如果你计较别人,别人也必定会跟你过不去。反过来,如果你总是宽宏大量,别人也会给你方便。
第五、要有良好的人际关系。周围的人如果信赖你,尊重你,即使有些时候你说了一些容易产生“弦外之音”的话,也没什么关系,大家都不会往坏处想。
第六、不在背后批评人,说别人的不好。你对A说B如何如何,B很可能认为你在A的面前也会说他如何如何。况且,好话不出门,坏话传千里,还是谨慎一点的好。
“行百里者办九十”,不管你掌握了多少说话的技巧,不论你有多么丰富的知识,只要你解决不了“弦外之音”的问题,你仍旧是个“口头”上的矮子,因此,不可不下功夫去解决这个问题。
以情动人是最高明的说话技巧
最能打动人心的,不是理而是情。以情动人,将心比心,即使简朴的语言也足以感动人。因此,应该说以情动人是我们应当掌握的最高明的说话技巧。
西汉时,山东临淄有位叫淳于意的医生,他原是地方上的一个小官。辞官回乡后,就凭他高明的医术为人治病。
一次,地方上有个大官得了重病,被抬到他家中求治,由于病势恶化,死在淳于意的家中。那官吏的家属依仗权势,诬告他“庸医杀人”。淳于意便被押往长安拘押问罪。
当时的刑法十分残酷,老百姓犯了罪,重的判死刑,轻的也要受到割鼻子、砍脚等肉刑,受肉刑的人就成了残废,苦不堪言。尤其是蒙受冤屈的人带着肉刑留下的标志,永世无法昭雪。
淳于意没有儿子,只有五个女儿,临被押走时,他感慨地说:“家中没有男丁,身受意外之灾,五个女儿,谁也救不了我!”较大的四个女儿只知啼哭,无法为父亲解忧排难。
只有最小的女孩缇萦,虽还不满10岁,却挺身而出,激动地说:“爸爸,你不要看不起女儿,我一定想法子免除你的肉刑。”于是,她不顾几个姐姐的劝阻,陪同父亲跋山涉水,千里迢迢前往京城。淳于意被关进大牢,狱卒不准缇萦探监,她想直接面见皇帝,诉说冤情,又屡次被宫廷卫兵拦住。
她就决定以文代言,上书汉文帝。她就在文中诉说:“我父亲为官清廉,医术高明,现在蒙冤被押,要受肉刑,实在太不公平。一个人受了肉刑,被割掉的鼻子再也不会长上,想要改过自新也无机会了。我情愿做奴婢做苦工,替父亲赎罪。只求皇上免除肉刑??”
她的信虽然写得很稚嫩,但情真意切,鞭辟入理。汉文帝日理万机,当然不会重视缇萦的书信。但缇萦写信之事很快在朝野中传开了,汉文帝也有所耳闻,他觉得这个小姑娘很勇敢,事情办得很新鲜,于是就命人将信取来观看,看后他也深深被感动了,觉得使用肉刑,确实存在不少弊端,便下令召见缇萦。要求讲述了一遍,口齿伶俐,条理清楚,态度恳切,汉文帝听了非常高兴,于是赦免了淳于意,让父女俩一同回家。并决定,从此以后废除肉刑。
缇萦上书,不仅救了父亲,还促使皇帝废了肉刑,她的事迹千百年来一直为人们所传颂。
要善于用智慧去说话
俗话说:“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状元”们代表了某一行当的最高水平,不起眼的东西,在他们那里往往变得十分神奇,异常艰难的事情,他们做起来却几乎是信手拈来、举重若轻。那么“说”的状元是什么样的表现呢?让我们看几个例子吧:
南齐的王僧虏是晋代大书法家王羲之的四世孙,楷书继承祖法又有所创新,造诣极深,南齐朝内很多大臣及诗书之家都以挂他的墨宝为荣。
这王僧虔偏偏又乐善好施,有穷人过不下日子找上门来,他让人买来白扇,龙飞凤舞题上楷书,让穷人捧了去卖个好价钱。大家都议论着,王僧虔的楷书不输王羲之,当今天下第一!
哪知这话传出后,有一人偏偏不服。你知道他是谁?是齐太祖萧道成。这皇帝平时闲来爱涂鸦几笔,那书法技艺还算入流,可真要跟王僧虔比,可差一大截啦。
这一天,皇帝心血来潮,一道圣旨传王僧虔进御花园。齐太祖捋须冲王僧虔嘿嘿一笑,环顾亭子周围,大声发话:“王僧虔,朕风闻你书法为当今天下第一,特约来比试书技。你抬头看此亭匾额,上书‘梅亭’两字。想当初你先祖王羲之在兰亭写下一序,天下闻名。希望爱卿今朝在梅亭能梅开二度!”
王僧虔心里很不是滋味:这明显故意以梅对兰,侮辱先人!但是,他又不敢发作。在众大臣的凑热闹声中,君臣两人饱醮浓墨,屏息敛气,认认真真地书写楷书一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