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庄王听说他心爱的马死了,非常悲痛,让王宫主管安排上好的棺椁,准备按照给大臣办丧事的礼仪为这匹爱马送葬。几位文臣劝他不要这样做。楚庄王一听就怒由心起,大声命令说:“谁要再来劝,寡人就杀了他为马殉葬!”
楚王宫有一个叫优孟的乐伎,他想了个聪明的主意来劝楚王。一进王宫,就伏地大哭起来,那样子显得痛不欲生。
楚王见他哭得太伤心,就问:“你为什么哭啊?”
他回答说:“我是为大王的爱马哭丧。我们楚国如今称霸天下,要什么没有啊!可是大王只按给大臣办丧事的礼仪为爱马送葬,太亏待它了。依我看,应该用给国君办丧事的礼仪,这才显得出大王对爱马的恩宠。”
楚庄王感到顺耳,就问优孟:“你看该怎样举办葬礼呢?”优孟说:“请大王用白玉雕成棺木,用香木做好棺椁;叫善战的楚军将士去挖坟坑,让四方的百姓来搬石运土,葬礼更要隆重:请盟国的诸侯列队于前,令南方的国君执仪于后。这样一来,天下人都知道大王是诚心诚意地爱一匹死了的马,各国的诸侯对您就更尊敬了!”
楚庄王听着听着,很快就明白了优孟的用意。他想,要是真的这样做了,后果难以设想,楚国丢尽脸面,尽失天下人心。
他改换了口气说:“礼葬一匹马是太过分了,那你以为该怎么处置好呢?”
优孟回答:“用铜锅做棺木,用炉灶做棺椁,用油盐葱姜上供,给它穿上火做的寿衣,埋在众人的肚子里,才是最好的葬礼。”
楚王无奈,只好让优孟招来人,把这匹爱马煮熟食尽。
优孟反弹琵琶,话里有话,不言而喻,使楚王从中领会到了礼葬一匹马的荒谬,改变了做法,维护了楚国的脸面,挽救了民心。
上面两个故事同时也告诉我们人世间有很多道理是相通的,做事需要我们考虑别人的需求,说话、交流也必须要重视他人的需要。每个人从小学起就有这样的经验,写作文,最怕的就是文不对题。“说”也是这样,最忌讳“南辕北辙”。试想,如果你是个数学老师,你却在课堂上大谈历史;面对农民,你对航天科技滔滔不绝;领导因产品销路不畅心情不好,你却对本单位的管理问题大加分析。可能你讲得很对,有时也很有道理、很有价值,但人家不需要。“对牛弹琴”的结果顶多不过是白费点力气,可你的交流对象是人,有时还是掌握你命运的上司和领导,如果你真的这样说了,后果可能就远远不是白费点嘴皮子那么简单了。
因此,在“说”之前,你要明白,对方想听什么、爱听什么、最需要什么,否则,说了还不如不说。也就是说,要揣摩听者的心理。下面还有一个《牧师和牧童》的故事能给我们更多的启发。
在美国,神学院毕业的学生,必须要到乡村教会去当一定阶段的牧师,一来可以丰富他们的工作经验,二来可以锻炼他们的韧性和毅力,为他们日后能够更好地宣传神学,更好地发展打下基础。
有一位成绩和各方面表现都十分突出的学生,从一所著名的神学院毕业后,自愿到一个以牧业为主、生活十分艰苦、人们的认识还比较落后的村庄去担任牧师。为了使那里的人们很好地接受自己,并扩大自己的影响,从而使得人们能够更好地领会神的旨意,他准备召开一个布道大会。经过紧张而又繁忙的准备之后,他的布道大会如期召开了。但令他失望的是,他等了足足一个上午,却只有一个牧童来到了会场。于是他心灰意懒,准备将布道大会取消,但为了不让牧童反感,他开始主动向牧童征询意见。结果牧童说:“亲爱的牧师先生,要不要取消大会我不知道,但我知道一件事,在我所养的100只羊中,就算迷失了99只,只剩最后一只,我还是要养它。”年轻牧师顿有所悟,决定大会如期举行。牧师使出浑身解数,对这位牧童全力进行灌顶,想不到这位牧童竟然睡着了。牧师非常难过,却又不好意思叫醒牧童,结果他又等了整整一个下午。到了黄昏,牧童醒了,牧师就迫不及待地问牧童:“你为什么睡着了,难道我讲得不好吗?”牧童回答说:“亲爱的牧师先生,你讲得好不好我不知道,但我知道,当我在养羊的时候,绝对不会拿我最喜欢吃的汉堡给羊吃,而要拿给羊最想吃的牧草。”牧师经过一番思考,终于大彻大悟。
过了不长的时间,这位牧师成为了全美国最著名的牧师。
有的人认为,这位牧师的布道大会失败了,因为他在大多数人们不需要布道大会的时候举办了布道大会,并且对唯一的一位参加者讲述了人家并不需要的内容;也有的人觉得,他的布道大会成功了,因为他明白了只有从人们的需要出发对人们进行引导,才能把神学发扬光大。事实上,正所谓“成也萧何,败也萧何”,牧师布道大会的失败在于他忽视了人们的需要,牧师后来能够成功则归功于他重视了人们的需要。
那么如何才能够做到把话说到别人的心坎里呢?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首先,你要清楚地了解对方的过去。当然,你不需要像一个侦探一样事无巨细,因为你需要的不是他的全部,只需留心他的日常言行,倾听周围人群的谈论,你就会对他的处世风格、性格爱好、优长缺点等了如指掌。
然后,你要关注对方的现状。你跟对方交流,应该是有目的的。知道对方的现实问题和急需之处,你在说的时候就不会无的放矢。
最后,你要为对方提点建议。说,总是有一定内容的,而且这些内容必须倾向于为对方解决问题,创造未来。也许你说的东西不一定非常管用,但没关系,至少你“说”的目的已经达到,你们的关系也会因为默契的交流而更加密切。
记着,在人们饥饿的时候给他半块馒头,比在他富有时给他十根金条更能让人刻骨铭心。而且,人这种动物很怪,总有吃不饱的地方。
不要小看言外之意
说话交流有一种情况非常令人尴尬,那就是说者有心,听者却无意。任你费尽心机,磨破口舌,对方总是不明白你真正的意思,结果是听的着急,说的更着急,极度尴尬。当然了,我们这里所说的“意”,指的是“言外之意”。
毫无疑问,我们是需要“言外之意”的。毕竟在很多时候,我们说话不能太直接、太明了。比方说,批评人,你不能伤了人的自尊;给领导提建议,你不能让人觉得你比领导都能;面对别人的提问,你有难言之隐,你不能说但也得让人要有个台阶下;事情紧急,但涉及商业机密,只有你的亲信才能明白的“暗语”是最好的选择……
在一部反映清代官场中和绅和纪晓岚斗法的电视剧中,有这样一段情节:和绅为了躲开纪晓岚的监督,在赴江南考场监考之前,给江南考场的几位主考官写了这样一封信,信中说:“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按理说,这些话都是古人的圣言,没什么特别的地方,但是用在特定的场合下,就另有深意了。当然,江南考场的主考官们是深知其意的。
这个例子虽然举得有些不太地道,但我想我们应该明白,在“说”的过程当中,“言外之意”往往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口说无凭,还是让我们来看看春秋时候,齐国的一个辞令家淳于髡是怎样说话的吧。
齐威王在位的时候,齐国有个辞令家叫淳于髡,非常善于说话。
齐威王刚继位的时候,整天享乐,不理朝政,但没有人敢劝谏他。一天淳于髡来见齐威王,对齐威王说:“听说咱们齐国有一只奇怪的大鸟,知道国王爱鸟,就凌空飞来,一眨眼的工夫就飞到了王宫,它在王宫里已经三年了,却从不飞一下,也不叫一声,您说这鸟奇怪不奇怪?”
齐威王说:“别看这鸟不飞,一飞就能冲天;别看这鸟三年不鸣,一鸣就能惊人!”说完后,齐威王忽然心有所动,明白了淳于髡是在劝喻自己,也发现了自己的错误。于是他召见了齐国的72个县令,奖励了其中一个好的,杀了其中一个坏的,接着又派兵平息了作乱的诸侯,齐国也因此而开始强盛。
这样的说话方式,除了齐威王外,别人很难明白其中的道理,既照顾了作为国君的齐威王的面子,又达到了说话的目的,非常的巧妙。
当然,要能听得懂“言外之意”,你自己必须首先是一个能够熟练而巧妙地运用“言外之意”的人。
又有一次,当齐国开始振兴时,楚国却来侵犯了,齐威王决定派能言善辩的淳于髡去赵国搬兵。他让淳于髡驾上马车10辆,装上黄金100两。淳于髡见了放声大笑,连系帽子的带子都笑断了。
齐威王就问:“先生是嫌这些东西少吗?”
淳于髡说:“我怎么敢嫌少呢?”
齐威王又问:“那你刚才笑什么呀?”
淳于髡说:“大王息怒,今天我从东面来时,看见有个农民在田里求田神赐给他一个丰收年,他拿着一只猪蹄和一坛子酒,祈祷说:‘田神啊田神,请你保佑我五谷成熟,米粮满仓吧!’他的祭品那么少,而想得到的却是那么多。我刚才想到了他,所以禁不住想笑”
齐威王领悟了他的隐语,马上给他黄金1000两,车马100辆,白璧10对。淳于髡于是出使赵国,搬来了10万精兵。楚国闻讯,立即撤兵。楚军撤走后,齐威王宴请出使归来的淳于髡,问他说:“先生能喝多少酒才醉?”
因为齐威王常常彻夜饮酒,淳于髡想让他改掉这个习惯,所以搜肠刮肚找了些妙辞。他说:“臣喝一海碗也醉,喝一坛子也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