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廉·詹姆士说:“人性的第一原则是渴望得到赞赏。”领导者应做到会赏识激励下属。当下属有进步时,他最需要得到的是认可;当下属获得成功时,他最需要给予的是赞赏;只要这样做,赏识激励就能产生预期效果。有时领导者一句让人刻骨铭心的赏识的话,可能会让下属铭记一生,影响终生。对那些有才干、有抱负的下属来说,给予物质奖励,还不如给他一个发挥其才能的机会,使其有所作为。因此,领导要知人善任,对有才干的下属,应为其实现自我价值创造习可能好的条件。对下属的智力贡献,如提建议、批评等,也要及时地给予肯定的评价。领导者的肯定性评价也是一种常识,同样地满足下属精神需要,强化其团队意识。
6.让员工拥有自己的头脑
有人将放权比喻为放风筝,要“舍得放,敢于放,放而要高,高而线韧,收放自如”。作为一名领导者,事必躬亲只能事倍功半,要敢于集权,也要敢于分权。
作为领导者,你必须让员工安排自己的计划,不要任何事情都由你过问,让员工拥有自己的头脑,重要的是弄清员工获得什么结果与如何去获取结果的区别。更重要的是,同时应给予员工足够的自由空间,让他们自我决定怎样最好地实现你所要求他们达到的结果。当然你不可能完全将员工“做什么”和“怎么做”分离开来。员工在某种程度上也要参与决定达到什么样的目标,尽管最终承担责任的还是领导者。在决定员工的目标时,你也不可能毫不考虑员工怎样去处理这一问题。但作为领导者,你不要过多干涉员工去做自己的工作,放手让他们去做。只有在一个目标明确,又有充分自由空间去实现目标的环境下,员工才有可能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才智。如果你规定了他们的工作目标,又为他们划定了许多做事的条条框框,那他们当然就失去了行为的主观能动性。所以培养员工拥有自己的头脑,发挥员工的智慧是大有必要的。
集权与分权看起来是矛盾的,但在企业管理中,两者却可以有机地统一在一起。既要集权,也要分权。关键是怎样集,怎样分。
三九集团总经理赵新先,1985年在深圳笔架山脚下的铁皮工棚里创办南方制药厂时,只有6个人。赵新先是厂长,若再设两个副厂长,那就成了三个将军三个兵,没法工作了。赵新先没有给自己配副手,而实行领导个人负责的办法。手下5个人,各自独立负责一摊工作,也都没有配副手。赵新先发现这个办法用人少、矛盾少、效率高,也就长期坚持下来了。直到1992年发展成为一个拥有50多家子公司,包括12家跨国公司的集团时,也没有改变。在三九集团,赵新先是总经理兼党委书记。总经理下面不设副总经理。配有三个党委副书记,没有专职的,副书记分别兼任一个二级公司的总经理。
在南方制药厂,赵新先是董事长兼厂长,也不配专职副手。4套班子一个人。一个人说了算,这样干赵新先是否会穷于应付?赵新先说:“我只管50多家二级公司的一把手。而且把权力充分下放给他们。因此,实际上很潇洒。”在赵新先手下有50多名大权在握的二级决策者。赵新先把六大权力下放给他们:班子组阁权、机构设置权、人事调配权、生产经营决策权、财务收支权和工资奖金分配权。
一个人不可能把什么事情都做好,毕竟你的精力是有限的。部门内大大萧萧各个方面总有照顾不周到的地方。更何况,如果天天如此,一个的身体上经受不住的,迟早会被累垮的。
俗话说的好,巴掌再大遮不住天。整个部门并不是你一个人的,你的下面还有许多不同等级的人,自己把所有的饿事情都做了,那么,其他人又做什么呢?
领导者对权力进行管理的基本特点是与领导者对权力进行管理的内在规定紧密一致,并在领导活动中体现出来的。领导者的权利职能是多方面的,如运筹决策、组织指挥、协调控制,等等。在领导行使职权的过程中,领导者与被领导者都应是确定的。
在现实生活中,领导者并非总是处在做出决定的最恰当的地位。当他们做出决定时,必须充分依靠员工提供的信息和建议。所以,更为切实的做法是,尊重员工,让员工做出某些决定,让员工承受一些责任。
当然,作为领导者,尊重员工时,也应划清界线,因为有些决定是无法做出的。比如,只应允许他们做出一些在他们责任范围内的决定,而不能做出那些影响其他部门的决定。他们可以在公司的经费计划内决定如何最大限度地安排自己的工作,如何进行培训等,但他们无权决定公司的某些制度与办公设备应如何处置等问题。
尊重员工,也是对员工的一种挑战。他们必须对自己的决定负责,而提供建议与做出决定两者是有区别的。有时,你也许只需向员工提供有关资料和信息,然后由他们做出最终的决定,如果你将此视为向员工提供帮助,这是十分正确的。当员工碰到困难时,向他们提出建议和解决办法是可行的,是否会被他们接受又完全取决于他们自己。如果你的建议带有强制性,这一决定似乎就是你做出的了,只不过你巧妙地转移了自己的责任。因此不要鼓励员工遇到事就找你。否则,你将背上过重的提出建议、做出决定的包袱,而成为过时的“万能”领导者。当员工带着问题走到你身边时,不能一开口就做出决定,因为有时只有员工才能做出决定,尤其是那些在他们工作范围之内的决定。
如果你要检验员工是否表里如一,最好是离开一段时间,让他们自行其事。很多人也许都有这种体验,当你离开之后,他会轻松地嘘一口气,并开始真正感到自由,庆幸自己终于可以干自己感兴趣的工作了。
很多人与上司相处时,总会感到紧张不安。他们总想让上司高兴却不知怎样去做。同样,当上司离开时,他们反倒能全身心地投人到工作之中,并能从中自娱自乐。没有领导者在场,他们却能更好地做出决定。当你尽量给他们留一些自我发展的空间时,你会吃惊地发现员工可以在你不在的时候取得了多么令人满意的成绩。离开员工是检验领导者是否成功的最好方式。如果你已经能够培养员工按照你所构想的方式去做,如果你让他们真正承担起自己的责任,如果你能让他们自行其事,那么,当你离开的时候,所有的一切可以照样圆满地成功完成。
作为领导者,你只需为员工指引方向,而且这一方向不应在三个星期或三个月内就做出改变。即使出现一些问题,你的员工也应该像你一样妥善地处理。当然,如果是一个十分重大的问题,那他们不可能自行其事,必须报告于你。
当你离开时,员工们也许有些不太习惯,或许有些想念你。当你回到他们身边,他们会集中精神向你展示自己所实现的东西。因此你的回归,又变成了他们表现自己及证明你的权威的机会。
让员工拥有自己的头脑,其前提是你必须充分相信和认可他们。你给予他们的自由空间越大,他们做的事情就越成功。当你真诚地信任员工时,如果他们对你安排的某一工作确实无法胜任,他们会主动说出并要求另换一个更合适的人选,这实际上是对你的一种负责,这比勉强答应,但最后将事情弄得一团糟的员工更加诚实而有责任感。
杰克·韦尔奇有一句经典名言:“管得少就是管得好。”乍听此言,觉得有些不可思议,可是深入细想,豁然开朗:管得少并非说明管理的作用被弱化了,效率管理,可能会产生1000%的效果。
在企业内从头开始推动放权文化确实相当困难。但是,一旦推动成功,能让员工主动思考,获得更广阔的空间。下面是为领导者成功有效地放权提供的十项要诀:
【要诀一】不要只问“懂了吗”
管理者习惯性会问员工“懂了吗?”“我讲的你明白了吗?”。这种情况下,许多对细节还不太懂的员工都会反射性地回答“知道”、“明白”,他们不想当场被主管看扁。
【要诀二】明确绩效指标与期限
员工必须了解自己在放权下必须达到哪些具体目标,以及在什么时间内完成,清楚了这些才能有基本的行动方向。放权不是单单把事丢给员工,还要让他明白管理者期盼些什么。
【要诀三】放权后也要适时闻问
放权以后不能不闻不问,等着他把成果捧上来。你可以不必紧盯人,但仍要注意员工的状况,适时给予“这儿不错”、“那样可能会比较好”之类的意见提点。如果任务特别需要“准时”,也可以提醒他注意进度与时间。
【要诀四】为下次放权做“检讨”
每次的放权后,管理者应找员工讨论他这次的表现,以便检讨改进。旅游企业高管也可以让员工描述自己在这次过程中学到了什么,再配合管理者自己观察到的状况,做为下次放权的参考。
【要诀五】放权不一定要是大事
即使只是一次再寻常不过的小事,都可以是“放权”,未必一定要是什么大方案、大计划,才叫放权。尤其对于新进员工,从小事放权起,可以训练他们负责任的态度,也建立他们的自信。
【要诀六】先列清单再放权
简单来说,主管可以先列出每天自己所要做的事,再根据“不可取代性”以及“重要性”删去“非自己做不可”的事,剩下的就是“可放权事项清单”了。这会更有系统、有条理。
【要诀七】明晰放权限度
有些员工会自作主张,做出一些超出放权的事。因此最好在放权时能特别交待“底限”,一旦快触碰到了,他们就应该刹车,这可以防止他们擅自跨过界限。
【要诀八】找对你打算放权的人
你所指定的人,如果经验多但对于该项任务不擅长或意愿较低,未必会比经验较浅、有心学习而跃跃欲试的人适合。
【要诀九】排定支持措施
告知员工,当他们有问题时,可以向谁求助,并且提供他们需要的工具或场所。当主管把自己的工作分配给员工时,确定也把权力一起转交。此外,主管要让员工了解,他们日后还是可以寻求主管的意见和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