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思而行
四川益州自古是兵家必争之地,历朝历代都派能人去镇守。
张方子曾奉了朝廷之命调任益州太守。正准备起程上任时,突然传来一个很坏的消息:
西南少数民族中的依部川的首领四处散播谣言,说壮族首领侬智高在南诏正蓄积粮草,大队人马马上就要来侵犯四川。
益州的代理知州闻言大惊,急忙调集所有官兵修筑城墙,深挖护城河。一时间,益州城内人心惶惶。不少贵族更是趁机捞起百姓钱财来。
朝廷接到益州的急报,希望火速派兵前去援助四川,仅靠当地的那点兵马是挡不住侬智高大军的。
兵部奉皇上命令,飞马快报陕西掌管军队的官员,让其即日起程,带领官兵去保四川。于是在由陕西通往四川的道路上,运输军用物资的车辆源源不断,延长到几十公里,阻塞了许多道路。
与此同时,朝廷又命令张方平尽快赴任,主持四川防御事务,并且特别允许在此非常时期,他有权力对一些特殊情况作出处理,不必等候朝廷指示。
张方平接到命令后,吃了一惊。心里也来不及多想什么,便连夜往四川迁去。
途中,他仔细地考虑了一下,还问了许多少数民族的事情,待晚上休息的时候,他便对侍从们说:
“朝廷给了我先斩后奏的权力,可知此次四川之事非同小可,但经我这几日仔细的思考,总觉得事有点蹊跷。”
众侍从忙问原因。
张方平说道:“南诏这个地方离我们四川有两千余里,道路艰险,自古飞鸟难逾。从南诏到四川的这一带,居住的都是不同民族、部族的人,南诏和他们之间也不存在任何隶属关系。即使南诏真有机会指挥他们,语言也是个大问题啊!侬智高的兵马也不算很多,他怎么可能千辛万苦,跋山涉水地来侵略四川呢!那些不同民族、部族的人又怎么可能放侬智高通过自己的领地而不加制止呢?”
众人想了想道:“是啊!这样看来,是有人在散布谣言了。可散布谣言的人又是出于什么目的呢?”
张方平说道:“不管他出于什么目的,都可以肯定不是好意图。”
张方平率众渐渐接近了四川,发现一路上全是陕西的军队和军用物资,他让这些人立即回到陕西,并以朝廷的名义奖励了他们。
进入四川境内后,张方平发出命令告诉四川的少数民族:
“如果南诏的侬智高来侵犯,我自然会派兵抵制的。只要是良民,朝廷都会给予保护,但若要再有胡说八道、乱造谣言的人,不论是谁,一律杀头!”
接着,张方平把正在修筑城墙的士兵们全部遣回,然后秘密派人去邛部的少数民族里找一个能说汉文的人。
恰好几天之后是上元节,当地有观看彩灯的风俗。张方平下令省州城四门大开,通宵不闭,任人自由进出,不受任何盘查。
百姓们见此情景渐渐地没了那种恐惧心情,安下心来,开始过着和从前一样的日子了。四川又安定下来。
不久,派到邛部少数民族的人回来报张方平,说找到了一个懂汉语的良民。
张方子向这个会说汉语的人间明了原因,知道是有人制造混乱后,下令将最先散播这件事的人处斩,头颅被挂在城墙上示众三日,又将他的同党发配到荒芜之地或充军边陲。益州之乱至此得到圆满解决。
寓言中来:老子说:“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聪明的人分析问题往往从细节开始。把每一个细节做好了,大事也就成了。
先见之明
晋国大夫中行文子流亡在外,经过一个县城。
随从说:“此县有一个啬夫,是你过去的朋友,何不在他的舍下休息片刻,顺便等待后面的车辆呢?”
文子说:“我曾喜欢音乐,此人给我送来鸣琴;我爱好佩玉,此人给我送来玉环。他这样迎合我的爱好,是为了得到我对他的好感。我恐怕他也会出卖我以求得别人的好感。”
于是他没有停留,匆匆离去。结果,那个人果然扣留了文子后面的两辆车马,把他们献给了自己的国君。
寓言中来:要用变化的眼光的看待人际关系。但是,更要从对方的本性看待双方的关系。
假秀才招打
有一户有钱的人家,生了个儿子,从小没读什么书,骨子里粗俗不堪,却偏偏爱装成个文人雅士。
一次,这人要到衙门去递状子,以便追回人家欠他的债务。他心想,如果县官看自己是个知书达理的人,肯定会站在自己这一边,打赢官司就会容易多了。于是他对县官谎称自己是秀才。
县官见他跪在地上,仔仔细细地打量了好久,心中疑云顿生。县官司想:这个人獐头鼠目,形象猥琐,言语也很粗俗,哪里像个秀才呢?接着又转念一想:人家都说“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我也不能妄下判断。对了,我来考他一考吧,看他是否货真价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