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庄公决定讨伐莒国。为了鼓舞士气,他设立“五乘勇士”的荣誉职位,唯独没有给武士杞梁和华舟。
兄弟俩感到羞耻,回家后难过得不想吃饭。他们的母亲说:“你们活着的时候不讲道义,死后也没有好名声,那些不是‘五乘勇士’的人,也敢讥笑你们;你们活着的时候讲道义,死后也有好名声,即使获得‘五乘勇士’职位的人,也不敢不尊敬你们。”
两人觉悟了,马上吃完饭就走了。
杞梁、华舟同乘一辆车子,护卫庄公前行,到了莒国。莒国军队迎战,杞梁、华舟下车奋勇搏杀,俘虏了披甲的武士300人。
齐庄公劝阻他们说:“你们停下来吧,我要和你们共同享有齐国。”
杞梁、华舟说:“您设立‘五乘勇士’,却不给我俩,这是轻视我们的勇气;面对敌人,遇上危险,您又用利益阻止我们,这是污辱我们的人格。深入敌阵,多杀敌人,是我们应该做的事情,至于齐国的利益,不是我们想知道的。”
于是,二人继续前进,冲破敌人的战阵,三军不敢抵挡。他们一直攻到莒国都城脚下。莒国人用炭火铺在地上,阻止他们前进。二人站了一会儿,不能进去。武士隰侯重说:“我听说古代的勇士,冒险赴难,他们的事迹就是我们的榜样。来吧!我帮助你们跨过去。”
隰侯重拿着盾牌伏在炭火上,杞梁、华舟踩着他的背攻入城内,回头看着惨死的隰侯重,哭起来了。华舟哭的时间长些。杞梁说:“你没有勇气吗?为什么哭这么久?”
华舟说:“我哪是没有勇气,是因为他的勇气跟我一样,却比我先死,因此感到难过。”
这时,莒国人劝他们说:“你们不要这样拼命,我们和你们共同享有莒国。”
杞梁、华舟说:“离开本国,投降敌人,不是忠臣;放弃职责,接受馈赠,不是志士。何况,在鸡叫时答应的事,中午就忘记了,是不守信用。深入敌阵多杀敌人,是我们的职责,莒国的利益,不是我们想要知道的。”
二人继续奋勇作战,杀了27个人后,壮烈牺牲了。
寓言中来:忠于职守,即可问心无愧;不问得失,即可心安理得;死守信用,人人敬之。他们兄弟二人的品行可谓感天动地。
坚持原则
韩褐子要过河,船夫对他说:“人们从这儿过河,都祈求河神保佑一帆风顺,您为什么不向河神祷告呢?”
韩褐子说:“天子祭祀海内的神祗,诸侯祭祀封地内的神祗,大夫祭祀他们的先人,士人祭祀他们的祖宗。我没有资格祭祀河神。”
船夫将船划到河中间,船就旋转起来。船夫说:“刚才我已告诉过您了,您不听我的劝告,现在船到河中打旋,很危险了。您是不是已经准备好了脱掉衣服下水游泳?”
韩褐子说:“我不会因为别人讨厌我就改变我的志向,我不会因为我快要死了就改变我的原则。”话未说完,船就走得平稳起来。
韩褐子道:“《诗经》说:‘茂密的葛藤,蔓延到树梢。和悦的君子,依正道求福。’连鬼神都不违正道,何况人呢?”
寓言中来:做人凡事有分寸、讲原则,不以周围的环境而改变,不为利益所诱惹,总是让人敬重的。
做人的风度
范吉射有个家臣,名叫王生,很厌恶张柳朔,对此他一点都不隐瞒,还原原本本地告诉了范吉射。
王生是一个明大义、懂道理的人,他并没有因为与张柳朔之间的不和,就毫无原则地贬斥他,反而在范吉射面前说了张柳朔很多好话,推荐他做柏人这个地方的长官。
范吉射对此感到不解,便问王生:“大家都知道你与张柳朔之间有私仇,怎么你还要推荐他做官呢?”
王生大义凛然地说:“私人之间的仇怨不能影响公家的事情,对你所喜欢的人,不能掩饰他的过失;对你所厌恶的人,也不能否定他的优点,这是我做人的起码原则呀。”
寓言中来:因为个性爱好的差异,一个人可能会喜欢某些人而讨厌另外一些人。这种喜恶可以作为私交的依据,但不能作为办理公事的依据,更不能作为否定他人优点的依据。
心有主宰
有个老和尚,一天带着弟子在一条河边放生。
他们在上游放生,可是,下游的村子里的人却在打鱼。
这时,一个弟子看见了,向老和尚报告。老和尚安闲地说:“照样放!”
小和尚不理解了,说:“我们这样放生,等于把鱼送给那些人吃,不是也不合佛家的道理吗?”
老和尚回答说:“我们放生是修我们的福,他打鱼是他造业,我们并不是放了故意给他打。不能看到有人打鱼,就不放生,这就把我们的一点善念、善行全都送掉了。所以,我们做事就是要按照我们想好的、该做的去做。没有定力,就会受外界环境影响,连你自身的事情都会做不好。”
寓言中来:做人要由自己的心做主宰,自己认为该做的好事,不能因为别人不做,或者按相反的方式去做,就打消做好事的念头。
多做好事
道林禅师早年出家修道,证道之后居住在一棵大松树上面,于是人们称他作“鸟窠禅师”。喜鹊在他旁边筑巢生活,人与鸟和谐地相处,因此也有人叫他“鹊巢和尚”。
当时大诗人白居易在杭州任太守,听说鸟窠禅师的名气很大,就去拜会他。当他看见鸟窠禅师住在高高的大树上,认为他住的地方太危险了,建议他下来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