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时预示着比尔·盖茨时代的到来。
从那时起比尔·盖茨就成为了高科技精英的象征。正如该杂志评语所说:“你可以喜欢他,也可以憎恨他,但你不可以忽视他。”
这一事实也象征着,比尔·盖茨时代正式宣告诞生!
也许有人会问:是谁导致了比尔·盖茨时代的到来?
在一次接受记者的提问中,比尔·盖茨做出了回答:是微软公司的智囊深度,是微软的人才优势撑起了一个时代。
在经营微软公司的过程中,比尔·盖茨非常清楚员工在公司中的主导地位,他提出了“搭个舞台让人才去表演”的人性化的主张。他的这一主张使大批的优秀人才集结在微软旗下。
这是比尔·盖茨的精明之处。
1980年,比尔·盖茨得到了一员大将——查尔斯·西蒙伊。
查尔斯·西蒙伊也是个了不起的人物,他与比尔·盖茨一样,堪称电脑神童,除了彼此出身不同外,他们有着许多相似之处。
1948年,西蒙伊出生于匈牙利,他的父亲是一位电气工程教授,在他很小的时候,父亲便着力培养他,并期望他成为电脑工程师。
西蒙伊少年时代便显示出电脑天才,他设计过许多软件。他将自己设计的第一件高水平软件卖给了国家。然而匈牙利落后的电脑技术和封闭的信息,使西蒙伊感到郁郁不乐,他决定到外面的世界去闯荡一番。
1964年,在匈牙利首都布达佩斯举行了一次国际贸易洽谈会。西蒙伊将自己编制的一个示范程序送给了丹麦的某电脑公司贸易代表团,这个程序引起了丹麦一些公司对他的兴趣。通过联系,西蒙伊在丹麦谋到一份工作。这一年,他才16岁。
在那里工作了几年后,西蒙伊又离开了丹麦。不久,到了美国的加利福尼亚大学的伯克利分校读书。1972年,他被美国施乐公司电脑研究中心录用,该公司离著名的斯坦福大学不远,西蒙伊一边工作,一边到斯坦福大学攻读博士学位。西蒙伊所在的电脑研究中心与斯坦福大学合作,研究出了一种新工具——鼠标。西蒙伊对鼠标非常熟悉,他研制的供施乐公司的阿尔托电脑使用的文字处理程序,就是第一个使用鼠标的软件。
后来,西蒙伊所在的施乐公司因销售出现了问题,而导致人心涣散,大量颇具才华的年轻人一个个流向苹果公司和微软公司。
在一个电脑大会上西蒙伊同比尔·盖茨和史蒂夫·鲍尔默见了面。谈话只进行了5分钟,西蒙伊就决定到微软公司工作。因为他发现比尔·盖茨所持的观点卓尔不群。他预感到在微软公司将大有作为。
当比尔·盖茨知道西蒙伊愿意到微软公司来效力时,显得十分高兴。
在西蒙伊正式来微软公司上班的时候,他亲自迎接,并同西蒙伊仔细参观了整个微软公司,把公司的情况毫无保留地向西蒙伊作了介绍。
此时,比尔·盖茨已意识到应用软件的巨大市场前景,并有一个愿望:要使应用软件对微软公司的贡献超过操作系统。西蒙伊的观点与比尔·盖茨不谋而合。比尔·盖茨将这一使命交给了他,任命他为应用软件开发部主任。此后,西蒙伊越来越受重视,成为微软公司的核心成员之一。
1981年12月13日,微软公司一年一度的总结动员会在雷蒙德假日酒店的海景大厅召开。
微软公司的100多名雇员聚集在这里,济济一堂。他们都是20岁出头的小伙子,充满了活力。
在这次年会上,西蒙伊唱了主角。他在大会上陈述了开发应用软件对公司发展具有的战略意义,一一列举其他公司在软件开发上已经取得的成绩,并强调指出,必须将公司的奋斗目标集中在尽可能多地开发各种不同的应用软件上,以便为更多的电脑使用。
西蒙伊挂出一张图表,图表上绘出了实行这一计划的远景。他预测,大约在15年后,华盛顿州的每个人都将成为微软公司的用户。
这并不是异想天开,从微软公司创建以来,每年的收入至少翻一番。
在这次年会上,西蒙伊的信心、凝聚力、战略眼光和雄才大略给所有员工留下了深刻印象。比尔,盖茨称他为“微软的创收火山”,这次演讲也就被称为“微软的创收演讲”。
西蒙伊如此自信,确有其现实的理由,因为以他为首的开发小组已完成了一种叫做“多计划”软件的设计,并投入试生产。
谁行,谁就唱主角
——比尔·盖茨
拉杆子举大旗的技术
好的团队如同握紧的拳头,这样的拳头才有搏击力和战斗力。
比尔·盖茨说:当今社会,是一个竞争越来越激烈的社会,谁止步不前,谁就会被淘汰出局。作为一个企业的决策者,都面临着如何建设自己团队的问题。因为一个积极向上的团队,是企业立足和取胜的资本。
怎样建设团队?听起来似乎是一个高深而又神秘的事,但说起来又似乎过于简单。下面这个选自我国最早的神话集《山海经》里的故事,会让你得到启示。
故事里说,“长臂国”的长臂人和“长腿国”的长腿人,各有自己的长处,同时也各有自己的短处:下海捉鱼,一个涉不深,一个够不着。可是当长臂人骑在长腿人的肩上时,就既能涉得深又能够得着了。我国有句俗话说,“人心齐,泰山移”。还有句话说:“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前者说的是体力组合,后者说的是智力组合。可见,我国古人对群体组合的好处早就有了认识。
到底怎样组建团队呢?比尔盖茨组建团队主要从以下五个方面入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