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

笔下文学>比尔盖茨的智能家居别墅 > 第四章 构建最强大的团队(第1页)

第四章 构建最强大的团队(第1页)

现在企业之间的竞争,与其说是技术力量的比拼,还不如说是团队之间的较量。如果一个企业拥有一支强大的团队,那么也就拥有了战无不胜的资本。比尔·盖茨之所以能够在“杀机四伏”的商场开创自己的霸业,就是因为他打造了一支强大的团队,作为自己坚强而有力的后盾,才使得他声威大张,名噪世界。

力量来自于团队

具有人情味的管理方法,更能提高一个企业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同时也会激发员工们的创造力,使团队的力量得以体现,使企业的发展有无穷的潜力。

比尔·盖茨说:微软能发展到今天,不是哪个人的功劳,而是来自团队的力量,把微软公司推到了软件领域的最前列。

干练的比尔·盖茨从开创他的基业那一天起,就十分重视团队的作用,在他创业的过程中,始终把团队建设放在很重要的位置上,并为此花费了许多心血和精力。后来事实证明,他的努力没有付之东流,在产品的开发上和在对手的决战中,他的团队给了一次“优厚”的回报。

力量来自于团队。这句话可以说是当今社会各个阶层、各个领域的名言。

比尔·盖茨认为:当一个人为生计发愁时,他就会发挥自己的潜能,进行创造性思维,恰恰在这种时候,最容易出成绩,而且这种人比事业顺利的人更具有承受挫折的能力。微软公司以后也将会经历挫折,那么,这些曾经失业的人才必定会在逆境中干得更加出色。

因此,盖茨一旦发现本行业中比较出色、但因所在公司经营败落而失业的人才,就会在适当的时候聘他来微软工作。

微软还青睐具有冒险精神的人。要想成为微软的一员绝非易事,应聘者要对软件有浓厚的兴趣,还要有丰富的想象力和敢于冒险的精神。微软宁愿冒失败的危险选用曾经失败过的人,也不愿意录用一个处处谨慎却毫无建树的人。微软有自己的一套来考察人的“聪明”程度。比如,微软的招聘人员会给应聘者“3388”四个数字,看他能不能在最短时间内通过加减乘除得出24。还有一些问题,更是“刁钻古怪”,比如考官会问应聘者“美国有多少加油站”,“上海的出租车产业占上海GDP多少比例”。而这些问题当然不是考应聘者的记忆力和常识,事实上也没有什么标准答案,关键是考查应聘者分析问题的能力,如何找到一个解决问题的切入点。

比尔盖茨在团队管理上的一整套方法十分值得我们的借鉴。

微软是第一家用股票期权来奖励普通员工的企业。微软公司职员可以拥有公司的股份,并可享受15%的优惠,公司高级专业人员可享受巨大幅度的优惠,公司还给任职一年的正式雇员一定的股票买卖特权。微软公司职员的主要经济来源并非薪水,股票升值是主要的收益补偿。公司故意把薪水压得比竞争对手还低,创立了一个“低工资高股份”的典范,微软公司雇员拥有股票的比率比其他任何上市公司都要高。

在当今这个跳槽普遍盛行的时代,为什么微软能够“生产”数以千计的百万富翁,且对公司忠心耿耿?原因只有一个,那就是微软建立了一套网罗顶尖人才,珍惜顶尖人才的机制,建立了一种“宁缺毋滥,人尽其才”的选人用人模式。

精挑细选,不让最优秀的人才“漏网”:根据微软的记录,公司每年接到来自世界各地的求职申请达12万份。面对如此众多的求职者,比尔·盖茨并不满足,他认为许多令人满意的人才没有注意到微软,因而会使微软漏掉一些最优秀的人。于是,在微软的发展史上曾发生了许多比比尔·盖茨的财产快速增长更加激动人心的寻找人才的故事。据说,不论世界上哪个角落有他满意的人才,他便不惜任何代价将其弄到微软公司。他安排的很多“面试”,不是在考人家,而是在求人家。用微软研究院副院长杰克。巴利斯的话说,是在“推销式面试”。有趣的是,微软“考官”们“求人家”的时候所迸发出来的那种兴奋感,甚至还要超过“考人家”。他们知道谁是值得他们“恳求”的人,其“恳求”的方式常常会出人预料。在西方记者撰写的关于微软的书籍中,多次提到一件事情:加州“硅谷”的两位计算机奇才——吉姆·格雷和戈登·贝尔,在微软千方百计的说服下终于同意为微软工作,但他们不喜欢微软总部雷德蒙冬季的霏霏阴雨。比尔·盖茨说,这好办,就在“硅谷”为他们建立了一个研究院。

有人把微软比作全世界最大的脑力压榨机。在这座知识工厂里,盖茨是全球知识精英的超级工头。在其带领下,员工的心血智慧结晶为众多畅销软件,使微软成为有史以来最具价值的知识创造型企业。

为了让这一群知识精英能够合作无间,微软的IT团队花费了相当多的时间和精力,建构起一套敏捷的知识管理系统,微软的人员“知识地图”可以说是这套知识管理系统的最佳代表之一。

许多跨国公司的老总们,都非常重视企业内部上下级之间的沟通。在摩托罗拉公司,每个季度第一个月的1日至21日中层干部都要与自己的下属进行一次关于职业发展的对话,回答“你在过去3个月里受到尊重了吗”之类的6个问题。这种对话是一对一和随时随地的。摩托罗拉的管理者们为每一个下层的被管理者们还预备出了这种“敞开天窗说亮话”式表达意见和发泄抱怨的途径,其包括总经理信箱、内刊、局域网、热线电话等。

每周一次的上下级沟通。每周一次的沟通不仅可以及时发现工作中的问题,而且可以增进双方的感情和关系。沟通并非“独角戏”,而是“交际舞”,需要双方密切配合。一方面,要求主管能够循循善诱,让员工打开心扉,畅谈工作中和思想上的问题和建议;另一方面,也要求员工能够开诚布公,畅所欲言。有些经理不善于沟通或者不屑于沟通,其实有效和及时的沟通不仅能解决许多工作中现存的和潜在的问题,更能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形成和谐的团队。

为了打造一支具有创造力的团队,比尔·盖茨在多年团队的建设中总结出了以下五条经验:

让工作更有挑战性。没有人喜欢平庸,尤其对于那些年纪轻、干劲足的员工来说,富有挑战性的工作和成功的满足感,比实际拿多少薪水更有激励作用。因此,管理者要根据员工的要求,适当地进行授权,让员工参与更复杂、难度更大的工作;这样一方面是对员工的培养和锻炼,另一方面也提高了员工的满意度。

设立“导师”制度。对于新进员工来说,熟悉企业各项制度、掌握工作方法和认同企业文化的速度,主要取决于老员工对于新成员的接纳程度。我们建议对于新进员工采取“导师”制度,由一名老员工带一名新员工。这样做一方面可以使新员工尽快地熟悉岗位职责和技能要求,另一方面也是对老员工的一种工作激励。因为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人都有帮助别人的愿望和要求,让老员工做新员工的“导师”,体现了企业对老员工的重视和尊敬,让老员工在心理上有一种满足感和荣誉感。

让员工自己制定工作计划。传统目标管理的办法,是自上而下进行的,优点是可以将公司目标进行层层分解,落实到部门和岗位;缺点是缺乏灵活性,目标相对是固定的。但外界环境的变化导致目标的不可行或者无法完成,从而引起考核者与被考核者的矛盾。为了解决这样的矛盾,管理者要充分授权,给予员工更大的权利和自主空间,可以让员工制定弹性的工作计划,自己来安排完成目标的时间和方式,并可以在一定程度内进行目标调整,从而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和创造性。

建立员工兴趣小组。可以由公司组建各种兴趣小组或俱乐部,比如书画小组、棋牌小组、文艺小组等,并组织大家定期举行活动,公司给予一定的经费支持。这样的兴趣小组能很好地增进各部门之间员工的交流,提高组织的和谐度和凝聚力。

组织大家进行休闲娱乐活动。公司可定期举行各种比赛,如篮球赛、排球赛、乒乓球赛等,不要以为只有大公司可以举办这样的活动,对于那些小企业,也可以在周末举办这样的比赛,或者跟自己的客户一同举办,不仅可以提高员工之间的交流与合作,还可以增进与客户的关系。另外,由部门组织的郊游、聚餐,不仅可以增进沟通,激励员工士气,提高员工满意度,也可以培养团队精神,塑造团队文化。所以公司应该有一定的预算,鼓励员工结队出行。

提供便利设施和服务。为了方便员工的工作和生活,公司可以办一些福利性的机构和设施,比如洗衣店、幼儿园、便利店、班车、饮水间、休息室、心理咨询等,可以增强员工对企业的归属感。便利设施需要一定的投入,并且需要运营和维护费用,建议公司可以与外部机构合作,尽量不要分散自己在主管业务上的资源和精力,原则上是量力而行,不以赚钱为目的,并确保服务的质量,否则就会适得其反。

一个企业的实力,不在于钱,而在于人。

——比尔·盖茨

铁打的团队铁打的江山

在各行各业激烈竞争的今天,一支具有凝聚力和创造力的团队,对一个企业来说无疑是迎接挑战的有生力量。

俗话说: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这句话充分说明了团队的力量。人心齐,泰山移,则说明了团队精神的重要性。

团队是一个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更是一个企业最宝贵的财富。可以说一个企业如果没有一个积极向上的团队作为依托,作为自己的坚强后盾,那么这个企业注定是一个没有前途的企业。

比尔·盖茨和他的微软公司能在今天称雄于软件王国,与其拥有一支铁打的团队是分不开的。

有人说:微软的头脑,就是创造的头脑,就是不败的头脑。

比尔·盖茨说:“如果微软20个顶尖人才挖走,那么微软会变成一家无足轻重的公司。”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