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

笔下文学>菜根谭诵读 > 第6章 达观人生篇(第4页)

第6章 达观人生篇(第4页)

〖LM〗〖BT2〗〖ML〗〖XCYU。tif;%50%50;X-*4;Y-*5〗9.宠辱不惊,去留无意

原文: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随天外云卷云舒。

译文:〖HTK〗为人做事能视宠辱如花开花落般平常,才能不惊;视职位去留如云卷云舒般变幻,才能无意。

《菜根谭》中的这句对联,流传甚广,也最为有名。这是一种大智大慧,大觉大悟的心态,有了这种心境,人就能够活得平和了。

现在的人大多觉得活得很累,不堪重负。这是因为陷于世俗的泥淖而无法自拔,追逐于外在的礼法与物欲而不知什么是真正的美。金钱的诱惑、权力的纷争、宦海的沉浮让人殚心竭虑。是非、成败、得失让人或喜、或悲、或惊、或诧、或忧、或惧,一旦所欲难以实现,一旦所想难以成功,一旦希望落空成了幻影,就会失落、失意乃至失志。

失落是一种心理失衡,自然要靠失落的精神现象来调节;失意是一种心理倾斜,是失落的情绪化与深刻化;失志则是一种心理失败,是彻底的颓废,是失落、失意的终极表现。而要克服这种失落、失意、失志就需要宠辱不惊、去留无意。

一幅对联,寥寥数语,却深刻道出了人生对事对物、对名对利应有的态度:得之不喜、失之不忧、宠辱不惊、去留无意。这样才可能心境平和、淡泊自然。一个看庭前三字,大有躲进小楼成一统,管他春夏与秋冬之意,而望天上三字则又显示了放大眼光,不与他人一般见识的博大情怀;一句云卷云舒更有大丈夫能屈能伸的崇高境界。与范仲淹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实在是异曲同工,更颇有魏晋人物的旷达风流。

宠辱不惊,去留无意,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却十分困难。我辈俱是凡夫俗子,红尘的多姿、世界的多彩令大家怦然心动,名利皆你我所欲,又怎能不忧不惧、不喜不悲呢?否则也不会有那么的人穷尽一生追名逐利,更不会有那么多的人失意落魄、心灰意冷了,我国古代的贬官文化即是此明证。

这关键是一个你如何对待与处理的问题。首先,要明确自己的生存价值,由来功名输勋烈,心中无私天地宽。若心中无过多的私欲,又怎会患得患失呢?其次,认清自己所走的路,得之不喜,失之不忧,不要过分在意得失,不要过分看重成败,不要过分在乎别人对你的看法。只要自己努力过,只要自己曾经奋斗过,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按自己的路去走,外界的评说又算得了什么呢?

陶渊明式的魏晋人物之所以有如此豁达风流,就在于淡泊名利,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才可以用宁静平和的心境写出那洒脱飘逸的诗篇。这正可谓真正的宠辱不惊、去留无意。将这一精神发挥到极致的是唐朝的武则天。死后立一块无字碑,千秋功过,留与后人评说。一字不着,尽得风流。这正是另一种豁达,另一种宠辱不惊、去留无意。

只有做到了宠辱不惊、去留无意方能心态平和,恬然自得,方能达观进取,笑看人生。著名的社会活动家、杰出的爱国宗教领袖赵朴初同志遗作中写道:生亦欣然、死亦无憾。花落还开,水流不断。我兮何有,谁欤安息。明月清风,不劳牵挂。这正充分体现了一种宠辱不惊、去留无意的达观、崇高的精神境界。

一句话,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望天空云卷云舒。是真英雄自洒脱,是真名士自风流!在花开花又落,花落花又开的周而复始中,笑看人生,笑看起伏,成不骄、败不妥,宠不乐、辱不怒,视名利钱财如宇宙尘埃,视喜怒哀乐如花开花落,视富贵贫穷如云卷云舒,昂起头,唱自己的歌,走自己的路,快乐着自己的快乐,编织着自己心中的梦境,又怎会有凄凉与悲哀的心境出现呢?

〖LM〗〖BT2〗〖ML〗〖XCYU。tif;%50%50;X-*4;Y-*5〗10.福不可徼,祸不可避

原文:福不可徼,养喜神以为召福之本而已;祸不可避,去杀机以为远祸之方而已。

译文:〖HTK〗人间幸福不可勉强追求,只要能保持愉快的心情,就是追求人生幸福的基础;人间灾祸实在难以避免,只要能消除怨恨的念头,就是远离灾祸的法宝。

人活着是一种心情!这个世界本来很简单,是我们自己把它弄复杂了,得到的就是痛苦。

生命不是用来寻找答案,也不是用来解决问题的,它是用来愉快的过生活。人生多一分烦恼,就需要有一分禅心来解救。红尘凡夫,人人都需要一颗禅心。

一位老妇人,每天会到到寺里烧香,总是哭哭啼啼的。寺里的住持看久了,觉得很奇怪,便问她:“你为什么每天总是哭个不休呢?”

老妇人回答道:“我哭是因为我的那两个女儿,我的大女儿嫁给卖鞋的,小女儿嫁给卖雨伞的。”老太太边说边用衣袖擦眼泪。

“这不是很好吗?”住持微笑着说道。

“你说得倒轻巧啊!天晴了,小女儿的伞卖不出去,愁不愁人?”老太太刚说完,住持同情地点点头。

“下雨了,谁来买大女儿的鞋?愁不愁人?”老太太继续说道,住持又是点点头。

“愁死我了!愁死我了呀!”老太太竟至拍膝捶胸了。

“你是不是可以这样想呢?”等老太太哭累了,住持平静地告诉她,“天晴了,大女儿的鞋店生意就红火;下雨了,小女儿的雨伞就有了销路。这不是很好吗?”

经过住持的这一番点拨,老太太破涕为笑:“瞧我这个死脑筋,怎么没有想到呢?还是你高明啊!”

从此,老太太来回住在两人女儿家,天晴也笑,天雨也笑,由哭婆变成了笑婆。

对于一个悲观的人来说,天下没有一张合适他的凳子;对于一个快乐的人来说,即使天空下着雨,他的心空也是明媚的。

佛家常讲“法喜充满”,这个欢喜就是能量、精力充沛的现象。谚语常说:人逢喜事精神爽。遇到自己很高兴、欢喜的事,可以不吃饭、不睡觉,精神都很好,因为心的能量、体的能量特别丰富。这个能量是从欢喜里面得来的。

人间幸福不可勉强追求,只要能保持愉快的心情,就是追求人生幸福的基础;人间灾祸实在难以避免,只要能消除怨恨的念头,就是远离灾祸的法宝。

宋朝的王安石和司马光十分有缘,两人在公元1019与1021年相继出生,仿佛有约在先,年轻时都曾在同一机构担任一样的职务。两人互相倾慕,司马光仰慕王安石绝世的文才,王安石尊重司马光廉洁、谦虚的人品,在同僚们中间,他们俩的友谊简直成了某种典范。

王安石和司马光的官愈做愈大,心胸却慢慢地变狭,相互唱和、互相赞美的两位老朋友竟因为互不相让而结怨,反目成仇。

有一回,洛阳国色天香的牡丹花开,包拯邀集全体僚属饮酒赏花。席中包拯敬酒,官员们个个善饮,自然毫不推让,只有王安石和司马光酒量极差,待酒杯举到司马光面前时,司马光眉头一皱,轮到王安石,王安石执意不喝,全场哗然,酒兴顿扫。司马光大有上当受骗被人小看的感觉,于是喋喋不休地骂起王安石来。

王安石以牙还牙,祖宗八代地痛骂司马光。自此两人结怨更深,王安石得了一个“拗相公”的称号,司马光的忠厚宽容形象也大打折扣,以至于苏轼都骂他,给他取了个绰号叫“司马牛”。

“拗相公”的拗性和“司马牛”的牛脾气更激化了他们的冲突,王安石太自信了,这个“敢为天下先”的改革派领袖根本不把司马光放在眼里,就像一位斗牛士,看见凶猛的蛮牛冲过来了,还嫌不够刺激,挥动手里的红布,要让牛变得更加激怒。

司马光也不是好惹的,他虽不是一头凶猛的蛮牛,却有比牛更尖锐的武器。他又是上书,又是面陈,告了“拗相公”的御状。罪状之一是“不晓事,又执拗”;罪状之二是拉帮结派,利用皇帝给的特殊权力,拉拢了一帮江西等地冥顽不化的蛮子。结论是:此人不是良臣,而是贼民。一直把王安石搞下了台,司马光才罢休。他们早年抱定拯救国家和百姓的理想,终于成为一个泡影。

到了晚年,王安石和司马光对他们早年的行动都有所后悔。大概是人到老年,与世无争,心境平和,世事洞明,可以消除一切拗性与牛脾气,而达到谦和的境界。

王安石曾对侄子说,以前交的许多朋友,都得罪了,其实司马光这个人是个忠厚长者。司马光也称赞王安石,夸他文章好,品德高,功劳大于过错。

仿佛是又有一种约定似的,两人在同一年的五个月之内相继归天。天国是美丽的,“拗相公”和“司马牛”尽可以在那里和和气气地做朋友,吟诗唱和了,因为在那里,什么政治斗争、利益冲突、性格相违,已经变得毫无意义了。

佛道中常讲究缘份在众生当中,两个人能够相遇、相识,那便是缘分。如果你因为整天想着如何去报复对方而心事重重,内心极端压抑,那么倒不如放下仇恨,宽恕对方。或许,因此你可以多一个可以谈心的好朋友。每一个人都需要朋友,多一份宽恕,便能令我们多一位朋友。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