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

笔下文学>中国文化类遗产 > 第6章 唐代戏曲佣(第1页)

第6章 唐代戏曲佣(第1页)

艺术特点

“水磨腔”奠定了昆剧演唱的特色,充分体现在南曲的慢曲子(即细曲)中,具体表现为放慢拍子,延缓节奏,以便在旋律

◆宋代戏曲砖雕

中运用较多的装饰性花腔,除了通常的一板三眼、一板一眼外,又出现了“赠板曲”,即将44拍的曲调放慢成84拍,声调清柔委婉,并对字音严格要求,平、上、去、入逐一考究,每唱一个字,注意咬字的头、腹、尾,即吐字、过腔和收音,使音乐布局的空间增大,变化增多,其缠绵婉转、柔曼悠远的特点也愈加突出。

昆剧的音乐属于联曲体结构,简称“曲牌体”。它所使用的曲牌大约有一千种以上,其中不仅有古代的歌舞音乐,唐宋时代的大曲、词调,宋代的唱赚、诸宫调,还有民歌和少数民族歌曲等。它以南曲为基础,兼用北曲套数,并以“犯调”、“借宫”、“集曲”等手法。此外还有不少宗教歌曲。

表现形式

昆剧的舞蹈吸收和继承了古代民间舞蹈、宫廷舞蹈的传统,通过长期舞台演出实践,积累了丰富的说唱与舞蹈结合的经验,适应叙事写景的演出和场地的需要,创造出许多偏重于描写的舞蹈表演,与“戏”配合,成为故事性较强的折子戏。适应了抒情性和动作性都很强的演出需要,成为许多单折抒情歌舞剧的主要表演手段。

黄梅戏是安徽省主要地方戏曲,已有两百多年的历史。流行于皖、鄂、赣三省。其中一支逐渐东移到安徽省安庆市为中心的安庆地区,与当地民间艺术相结合,用当地语言演唱、说白,形成了自己的特点,被称为“怀腔”或“黄梅调”。

清末,湖北省黄梅县一带的采茶调和安庆的曲调相结合,逐渐发展为一个新的戏曲剧种,当时称为怀腔或怀调,这就是早期的黄梅戏。其后黄梅戏又吸收了青阳腔和徽

调的音乐、表演方式和剧目,开始演出“本

206戏”。后以安庆为中心,经过一百多年的发展,黄梅戏成为安徽主要的地方戏曲和全国

知名的大剧种。

黄梅戏的起源和发展

黄梅戏的起源最早可追溯到唐代。据史料记载,早于唐代时期,黄梅采茶歌就很盛行,经宋代民歌的发展、元代杂剧的影响,逐渐形成民间戏曲雏形。至明清,黄梅县戏风更盛。明代崇祯年间,黄梅知县曾维伦在《黄梅风教论》中就有“十月为乡戏”的记述。清道光九年,在别霁林的《问花水榭诗集》中,一首竹枝词的描述就更为生动:“多云山上稻荪多,太白湖中渔出波。相约今年酬社主,村村齐唱采茶歌”。

黄梅戏的发展,从清乾隆末期到辛亥革命前后,可以算作是初期;从辛亥革命到1949年这段时间,可以算作是黄梅戏逐渐职业化的时期,从农村草台班子走上了城市舞台。这段时间黄梅戏受到其他剧中的影响,吸收了其他剧种的元素,完善了自己;第三个阶段是从1949年到现在,是黄梅戏的成熟期,大幅度的培养名角,并进而成为全国五大剧种之一。

艺术特点

黄梅戏以抒情见长,韵味丰富、优美、动听,其唱腔如行云流水,委婉清新、细腻动人,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且通俗易懂,易于普及,深受各地人民群众的喜爱。黄梅戏唱腔属板式变化体,有花腔、彩腔、主调三大腔系。花腔以演小戏为主,其曲调健康、朴实、明快、优美,表演形式活泼欢快,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和民歌小调色彩;“彩腔”,也称“打彩调”,是黄梅戏班社职业化后,因常被演员用来向观众“讨彩”而得名。其曲调欢快、流畅,在花腔小戏中曾广泛使用;“主调”,又称“正腔”,是黄梅戏中传统正本大戏里常用的唱腔。有平词、火攻、二行、三行等。其中平词是正本戏中最主要的唱腔,曲调严肃庄重、优美大方,常用于大段叙述、抒情,听起来委婉悠扬。

角色行当

正旦:多扮演庄重、正派的成年妇女,重唱工,表演要求稳重大方。如:《荞麦记》中的王三女、《罗帕记》中的陈赛金、《鱼网会母》的陈氏等;

正生:又称挂须,有黑白须之分,一般黑须称正生,白须称老生。重唱念,讲究喷口、吐字铿锵有力。如:《荞麦记》中的徐文进、《告经承》的张朝宗、《桐城奇案》的张柏龄等。

小旦:又称花旦,多扮演活泼、多情的少女或少妇,要求唱做并重,念白多用小白(安庆官话),声调脆嫩甜美,表演时常执手帕、扇子之类,舞动简单的巾帕花、扇子花。

小生:多扮演青少年男子,用大嗓演唱,表演时常执折扇。如:《罗帕记》的王科举、《春香闹学》的王金荣、《女驸马》的李兆廷、《天仙配》的董永等。

小丑:分小丑、老丑、女丑(彩旦)三小行。在黄梅戏中,丑行比较受欢迎。为帮助演出,小丑常拿着一根七八寸长的旱烟袋,老丑则拿着一根二三尺长的长烟袋,插科打诨,调节演出气氛。如《打豆腐》中的王小六、《钓蛤蟆》中的杨三笑等。

老旦:扮演老年妇女,在戏中多为配角。如《荞麦记》中的王夫人。

花脸:黄梅戏中花脸专工戏极少,除在大本戏中扮演包拯之类的角色外,多扮演恶霸、寨主之类的角色,如《卖花记》的草鼎、《二龙山》的于彪等。

木偶戏历史悠久,至今已有千年的历史。木偶戏是中国民间传统艺术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2006年,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木偶戏是一种世界性的艺术,一些文明古国,如埃及、印度都有木偶戏的遗迹。木偶戏,古称道傀儡、魁儡子或窟儡子。唐人韦绚著《刘宾客佳话录》、明代王衡著

《真傀儡》杂剧中,记载了唐代大司徒杜佑在扬州市静街坊看“盘铃傀儡”的故事。

木偶艺术的起源

中国早在汉代就出现了活动木偶人,野史记载,汉初名臣陈平曾经利用漂亮的木

208偶人为刘邦解围;而《列子

汤问》中,则记述偃师向周穆王献上能歌善舞的偶人。尽管这些文献说明中国出现活动木偶人的时间很早,但是关于木偶戏的记载却仍然较模糊。

木偶艺术的起源与人类的游戏本能和最早的偶像巫术大有关系。1981年,在辽宁东沟县三家子村后洼屯东发现一座新石器时代遗址(距今6000年前),在最下层发现有石器、玉器及雕塑等;其中陶塑器型有底部中间有孔的人头像和动物头像,小孔可以插入木棍作舞弄之用,与后世杖头木偶近似。其余雕塑则大都于一侧有小孔,考古学家认为这些都是用来佩戴在身上的装饰物或灵物。这些雕塑不管是作为崇拜对象也好,或祭祀的对象也好,当年在原始先民的生活中显然是非常珍贵的,当他们擎执着、供奉着、摸弄着,或游戏、歌舞、祈祷时,或逗弄自己孩子时,也许会以这些人像或动物像讲述氏族或家族的历史。这可能就是木偶艺术的最早起源。

木偶戏的传说

相传在明代嘉靖年间,有位秀才屡考不中。一天,他和朋友一起到九鲤仙公庙去占卜。恍惚之中,仙公拉着他的手,在他的掌心中写了五个字:“功名在掌中”。他认为这是一考必中的意思,于是欣然赴考。可是等到放榜,仍是名落孙山。秀才怅然若失,感到无颜见家乡父老,便流落他乡,在街头干起了街头艺人的行当。但是他又觉得自己堂堂一个秀才在街上抛头露面说书,有失体面,于是就用帘子把自己挡上,让观众只听其音,不见其人。

一天,有一位操纵木偶的师傅在帘外听他说书,觉得他的语言很生动,就建议他手托木偶,边说边做表演,结果大为成功,获得人们的满堂喝彩。这时秀才才明白当年仙公所写“功名在掌中”的意思,原来是预言他将来是演布袋木偶的“戏状元”。

木偶戏的发展历史

木偶的产生可以追溯到商代(前16世纪~前11世纪)奴隶殉葬的习俗,从安阳殷墟中就发掘出3000件带枷的奴隶陶俑。到了战国时代(前476~前221年)开始出现供人娱乐的乐俑。而西汉时期(前206~公元25年)乐俑已作为一种表演艺术。三国时代(220~280年)则出现了技艺精湛、模仿人歌舞杂技的木偶表演“水转百戏”。

随着戏曲文化的发展成熟,木偶表演也开始吸收戏曲的元素,逐渐形成木偶戏。据考证,木偶戏的出现最迟在北齐时代(550~577年),到宋朝戏曲艺术成型时,木偶戏也进入空前兴盛时期,当时木偶表演形式多种多样,大多为后世所承袭,如悬丝傀儡(提线木偶)、杖头傀儡、水傀儡、药发傀儡、铁枝木偶、布袋木偶和肉傀儡。明清时期,木偶戏渗透到全国各地,并与当地的戏曲相结合,形成丰富多彩的地方木偶戏。比如陕西合阳线戏、福建漳州布袋木偶戏等等,都是木偶表演和地方戏曲艺术结合的产物。电影出现后,木偶艺术再次得到发扬,从而出现了电影木偶剧,增加了木偶戏的影响力。

中国皮影艺术是中华民俗文化中的一支奇葩,中国皮影戏是世界上最早的幕影文化娱乐形式。千余年来,她为繁衍在中华大地上的儿女增添了无数年节与丰收的慰藉,寄托了对福祉的祈盼和对未来幸福的向往,它是历代广大民众的精神食粮。2006年,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