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

笔下文学>中国文化类遗产 > 第5章 满族崛起的地方赫图阿拉城(第1页)

第5章 满族崛起的地方赫图阿拉城(第1页)

满族说部,是北方民族文化升华的结晶。说部这一艺术形式虽然称作“满族说部”,但并非满族所独有,乃是满族和包括女真人在内的满族先民彪炳史册的历史记忆,是这个伟大民族的民族精神、民族智慧的结晶,它无比生动地记录了女真——满族的心路历程。

满族说部的历史

满族作为我国北方阿尔泰—通古斯语

系的重要民族,其历史可谓十分悠久。三千多年以前的肃慎,是满族的原始先民,他们生活在长白山以北和松花江中上游、牡丹江流域的广阔地区,从夏朝初期的大禹时代时即与中原产生了联系。战国以后,肃慎改称挹娄,以后又陆续改称勿吉、靺鞨、女真。其中粟末靺鞨于唐朝时曾经在松花江上游、长白山北麓(今吉林敦化、黑龙江宁安)一带建

立渤海地方政权。而女真人则建立“金”政权,在辽、宋激烈的冲突中崛起塞北,雄视天下,灭辽驱宋,入主中原,对中华民族的发展壮大厥功甚伟。满族是女真人的支系,现代所说的满族是以建州女真、海西女真为主,在明代形成的新的民族共同体。他们发扬先祖遗风,屡次挫败明政权的军队,最终挥师入关,进而一统天下,开创了我国有史以来多民族国家空前巩固稳定的历史局面。

口碑文化

满族说部主要包括两大部分内容:其一是广泛在满族民众中口头流传的传说故事、民谣,谚语;其二是具有独立情节、自成体系、内容完整的长篇说部文学。长篇说部故事是满族口头文学遗产,它的传世对研究满族社会、历史、文化乃至中国北方民族关系史、疆域史和社会学、民俗学、文艺学、宗教学都有重大意义。

说部是对本部族中一定时期所发生过的重大历史事件或宗教信仰中的神灵功绩与美德进行的生动叙述、总结和评说,具有极严格的历史史实的约束性,甚至人物、地点、年代、时间、矛盾焦点、冲突、纠葛与结局,都有翔实的记录。说部多数是在氏族定期祭祀或选择节庆的日子聚集本氏族成员,由本氏族中几位德高望重、出类拔萃的老人当众进行演说。氏族内说部的演说者由前辈老人们在本氏族内选拔产生,他们义务承担整理和讲说工作,没有酬报,完全发自对氏族祖先英雄人物与宗教神灵的崇敬心理。

满族说部的传承意义

满族说部的传承和发现,是人类文化史上具有重大意义的事件,它的发现不仅作为学术研究有较高价值,在文学领域也具有重大的意义。说部的崛起,推动了书面文学与口头文学的互补、汉族文学与少数民族文学的交融与碰撞,构建了中国文学史的新框架,实现中国文学史由场域狭小、内涵单一的传统模式向视野开阔、多维多元的科学体系转型和跨越。由于满族传统说部具有文艺学、文化学、历史学、民族学、民俗学、宗教学等多方面的价值,因而极大地补充与丰富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宝库。

“刻道”是苗族古诗歌中历史最长、规模最大、流传最广的酒歌,有一万多行歌词。它是苗族先民们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创造、积累而成的。2006年,刻道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大中国上下五千年

“刻道”是一部具有浓郁民族气息的苗族婚姻叙事长诗,更是一部规模宏大、历史悠久的苗族古籍,它不仅拥有很高的文学价值,而且在研究苗族的起源和迁徙、图腾崇拜、数学知识、语言学等方面也具有重要价值。

持棒而歌

苗族“刻道”即“刻木”,汉语译为《苗族开亲歌》,是施秉苗族酒歌的一种,因它的主要内容刻于圆形竹木之上,苗民们持棒而歌,故有此称谓。主要流传于贵州省

162施秉县杨柳塘镇飞云大峡谷的一个山坡洼地里。“刻道”是居住在中国境内的苗族群体

中,至今惟一保留的一种古老的刻木记事符号。它是迄今为止苗族最早的记事方式和该支系最古老的文字工具。

流传久远

据清乾隆《镇远府志》记载,苗族俗无文字,交质用竹木刻数寸,名为“刻木”。婚嫁则“姑之女定为舅媳。倘无子,必重献于舅,谓之外甥钱,否则终身不得嫁或招少年往来”。《贵州志略》亦有苗族“刻木示信,犹存古风”的记载。

《苗族开亲歌》产生于苗族母系氏族过渡到父系氏族之后的一段历史时期,虽然有关于民族迁徙、图腾崇拜等方面的内容,但与那些反映创世、开天辟地、人类起源等古老神话不同。它所反映的主要是舅权制下的婚姻状况,它用酒歌这种形式记载苗族婚姻的起源、演绎及它的发展和进步。被民族学家和民俗学家称为“苗族最古老的婚姻活化石”,在苗族发展史的研究上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

民风淳厚

苗族“刻道”诗歌语言通俗,口语

◆苗族服饰:腰带

化、生活气息浓厚,同时它又用丰富、瑰丽的想象,塑造了一个敢于追求幸福、追求自由的苗族少女形象,表现了苗族对婚姻的执着追求与向往。酒歌旋律低回,多重复。它在苗族中流传广泛,久唱不衰,是苗族酒歌的珍品。

刻道多采用枫木、梨木或竹制作,一共有27格,每格以简单的符号记录,歌中有反复、对唱等形式,它是中国境内苗族群体唯一幸存的最古老的刻木记事符号。

苗族“刻道”由五言体组诗的形式构成,它叙述了苗族古老的婚姻习俗,男女的恋爱等内容。《苗族开亲歌》有一万多行歌词,苗族先人就用奇妙的符号把开亲歌的目录刻在一尺长的小木棍上,随身携带方便,称为“歌棒”。

刻棒传奇

歌棒上的文字,也就是那时舅爷向姑妈索取聘礼时刻在枫木棒上的象形符号。文字符号和刻棒流传下来以后,刻棒即成为苗家历代传唱这段故事和苗族婚俗由来的“书籍”和“歌本”。

刻道歌棒,三面刻有各种象形符号,苗族称刻道,其长短粗细方圆无严格限定,以能刻录和方便携带为准,长的像竹笛,短的可以放进衣袋。

苗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以前结亲嫁女都要对唱开亲歌,如果答不出就要被罚酒。一个开亲歌数万行,牵涉面广,被祖先们以目录的形式刻在一根笛子大小的歌棒上。那些横七竖八的线条,一条就包含了上百行内容,一根歌棒数十个符号就记载了一万多行的歌词。于是有人把歌棒插在衣襟里,在唱歌过程如果有忘词的时候偷偷摸一下就会记起来。

一根歌棒,歌师可以按图形符号从上往下唱,也可以从下往上唱。而外人却难明其详,所以施秉民间有“官家识字九千九,没有哪个能把刻道认得透”一说。

江永女书是现在世界上惟一存在的性别文字——妇女专用文字,它的发展、传承及以其为符号承载的文化信息构成了女书习俗。2006年,经国务院批准,女书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女书作品主要内容有贺三朝书(新婚

第三天的馈赠贺诗)与婚嫁歌、结交老同

大(老同,同年龄的女友)姊妹情书、自传诉

中苦歌、纪事叙事歌、祭祀祈神歌、往来书

国信、翻译改写传统汉文故事、耍歌民谣等。

上女书作品以诉苦为主,是一种自娱自乐的苦

下情文学。

五起源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