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

笔下文学>重生明朝蓝玉的 > 第52章 云南一统(第1页)

第52章 云南一统(第1页)

其中一位年轻的大臣颤声提议:"王爷不如暂避南疆?那里山高路远。。。"

"住口!"梁王厉声打断,"本王是成吉思汗的血脉,黄金家族的后裔!难道要像丧家之犬般流窜山野,受制于那些蛮夷?"

殿内再次陷入沉默。月光透过高窗照进来,将他的身影投射在地上。那道影子是那样单薄,却仍挺得笔直。他抚摸着身上的蟒袍,这是大元宗室的象征,成吉思汗黄金家族的荣耀。

当夜,梁王穿上最华贵的朝服,在晋宁的后殿里悬梁自尽。这位末代蒙元王者,用鲜血和生命偿还了七年前那个错误的决定。当他的尸体被发现时,面容安详,目光永远地望着北方,那里有他效忠的北元,那里埋葬着他祖先的荣光。

梁王自缢的消息如风般在昆明城中传开。百姓们议论纷纷,眼中满是惶恐。街巷之间,人们压低声音谈论着即将到来的明军,不知这场变故会给昆明带来怎样的影响。

右丞相观音保站在城头,远眺滚滚而来的明军旌旗。他已年过半百,曾亲眼见证大元帝国的兴衰,如今又要面对这最后的抉择。城中兵力早已不足,军心涣散,继续抵抗只会徒增伤亡。他深深叹了口气,转身对身边的将领说道:"传令下去,开城投降。"

昆明城门大开的那一刻,明军主帅傅友德率军入城。他命令将士秋毫无犯,安抚百姓。看着这支秋毫无犯的明军,昆明城的百姓们逐渐放下戒心。街头巷尾,人们开始传颂明军的仁义之师。傅友德在稳定城中局势后,随即着手给京师写捷报,同时筹划下一步的作战计划。

攻克曲靖和昆明后,沐英留守昆明坐镇中军,蓝玉率领曹震、王弼、金朝兴等将领统帅两万精兵南下,相继攻克临安(今云南建水)等地;傅友德则率军北上,在乌撒大败元军,随后攻占东川(今云南会泽)、乌蒙(今云南昭通)、毕节(今属贵州)、芒部(今云南镇雄)等重镇。

待云南中心区域基本平定后,明军乘胜追击,继续向外围扩展。两个多月后,明军攻克大理,生擒段氏。随后又相继收复鹤庆、丽江等地,至此云南全境尽归明朝统辖。这场平定云南的战事可谓大功告成,将士们终可以整装班师,凯旋而归。

在蓝玉率军南下和傅友德挥军北上扩大战果之时,远在京师的朱雄英已经调养了许久,身体基本恢复如初。虽然这场大病让他的体魄不及从前,但作为黑太岁常遇春的外孙,他继承了外祖父强健的体质,即便是现在,身体素质仍比同龄孩童要强壮许多。

朱元璋处理政务之余都要亲自到东宫看望这个宝贝孙儿。眼见朱雄英渐渐恢复了往日的神采,总算放下心来。太子朱标更是如此,看着儿子一天天好转,也终于露出了久违的笑容。早在病重之前,立他为皇太孙的决定就已拟定,只因这场病耽搁了下来。如今见孙儿康复,朱元璋便立即下旨礼部,着手准备册封大典。

钦天监监正接到圣旨后,仔细推演卦象,选定吉日,奏报道:"五日后乃是上上大吉之日,宜册立储嗣。"这个时间也恰好让礼部从容准备一应典仪,朱元璋点头应允,便定在五日后于奉天殿举行册封大典。

消息很快通过邸报传遍大明各府各县。从京师到地方,官员百姓议论纷纷。见过朱雄英的人都说,这位年仅八岁的皇孙天资聪颖,读书勤奋。更难得的是至纯至孝,每每想着为皇上和太子分忧,连百姓的疾苦都时刻挂在心上。这样的皇孙成为皇太孙,大明第三代继承人,天下无不欢欣鼓舞。

奉天殿内外,数百名工匠正日夜赶工。他们将殿内的金砖擦拭得明亮如镜,能清晰映出人影。殿顶的藻井彩绘焕然一新,那龙凤呈祥的图案栩栩如生,似在云端翱翔。殿中的巨大立柱以朱漆重新涂饰,柱身环绕的金龙浮雕在烛光下熠熠生辉,龙须灵动,仿佛随时会腾飞。

从殿门至御座之间,工匠们铺设了一条崭新的红毯。红毯两侧,摆放着一尊尊精美的青铜香炉,炉中焚着名贵的龙涎香,烟雾袅袅升腾,弥漫着祥瑞的气息。御座也经过重新装饰,以黄金为饰,镶嵌着各色宝石,在光线映照下璀璨耀眼。御座后的屏风上,绣着沧海龙腾的图案,巨龙矫健,波涛汹涌,象征着大明江山的稳固与昌盛。

礼部上下更是不敢有丝毫懈怠。官员们日夜翻阅典籍,力求将册封礼仪的每一个细节都安排得当。从皇太孙的服饰、配饰,到册封诏书的撰写、宣读方式,再到百官行礼的次序、动作幅度,都制定了严格的规矩。他们召集众多礼仪生在宫廷广场上反复演练,从入场时的步伐节奏,到行礼时的弯腰角度,都要求精准到位。

朱雄英的冕服也在精心准备中。绣工们选用了最上乘的丝绸,用金丝银线绣制出日月星辰、山川河流等图案。冕旒上垂挂着晶莹剔透的玉珠,随着微风轻轻晃动,发出清脆悦耳的声响。册封诏书则用皇家专用的黄绫书写,字体由宫廷书法大家亲笔书就,笔画刚劲有力,字迹端庄秀丽。诏书被珍重地放置在一个精美的檀香木匣中,木匣表面雕刻着祥云纹样。

册封大典前几日,朱雄英正在东宫勤加练习礼仪。他身着常服,在几位专司礼仪的老太监指导下,反复演练着册封大典上的每个细节。从踏入殿门的步伐,到接受册封时的行礼,每一个动作都要求精准到位。

"进殿时要缓步而行,既显庄重,又合乎礼制。"教习礼仪的老太监一丝不苟地提点着,"行至丹墀,先稽首,再进三步。。。。。。"

朱雄英认真地记着每个细节,不时询问其中的礼制含义。他虽年仅八岁,却已深知这册封大典的重要性。"礼不可废,这是皇爷爷常说的。"他一遍遍地练习,直到每个动作都做得恰到好处。

"皇长孙天资聪颖,举一反三,当真令人敬佩。"一旁的太监们看着这位年幼的皇长孙如此用心,不禁连连称赞。朱雄英却道:"此乃国本大事,不能有丝毫差错。"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