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武十四年十二月,白石江北岸的明军大营内,傅友德的中军大帐灯火通明。傅友德、蓝玉、沐英三位主帅正围着沙盘密议军情。
"曲靖是云南东部的咽喉要地,"傅友德指着沙盘说道,"元军司徒平章达里麻率十万精兵驻守白石江南岸,显然是要在此决战。"
蓝玉凝视着沙盘上的地形:"此处江面虽宽约一里,但水浅处可以徒涉。我们可以佯攻正面,分兵从上游渡江偷袭。"
"正合我意。"沐英点头道,"达里麻骄傲自大,必定中计。若能引他分兵,我军就有机会将他一举击溃。"
傅友德沉吟片刻,忽然拍案而起:"好!此计绝妙。明日一早,我部主力在江心佯装强渡,吸引敌军注意。同时,沐英率精锐三百,从上游暗渡江面。待敌军调兵应对之际,我与蓝玉二人亲率大军,一举渡江,与沐英前后夹击,必能一战而定白石江!"
散会后,蓝玉正准备巡视军营。
"报——蓝将军,京城来信!"一名传令兵快步上前。原来是蓝府派出的信使,历经二十余日,终于赶到了云南军营。这一路上日夜兼程,换了十几匹快马,就为了让老爷能早日知道家中喜讯。
信使浑身沾满尘土,脸上还带着风霜的痕迹。他双手呈上家书,恭敬地道:"回禀将军,这是夫人着人加急送来的家书。一路上都是快马传递,沿途换马不换人,就为了让老爷能早日得知家中的好消息。"
蓝玉闻言,心中一动。胡氏素来稳重,能让她如此兴师动众地派人送信,必是府中有大喜事。他连忙接过家书,在营帐中的灯下展开。信纸上还带着京城的墨香,字迹出自胡氏之手,一笔一划都透着欣喜。
随着目光逐行扫过,他的目光渐渐柔和。原来是斌儿,这个从前让他颇为头疼的儿子终于长进了。信中详述了蓝斌近日的转变,竟一改往日顽劣之态,不仅洗心革面,还在皇长孙生辰时献上了一把精心设计的弓箭,得到皇上和众臣的赞赏。难怪胡氏要派人快马加鞭送信,这当真是天大的喜事。
读完家书,蓝玉立即命书吏研墨铺纸,给家中回信:"吾妻、斌儿、瑛儿:得家信甚慰。斌儿能改过自新,为父甚喜。望汝继续用心,勿负圣恩。为父在云南一切顺遂,军务虽繁,但无需挂念。军中饮食起居皆有人照料,望家中勿忧。瑛儿也要孝顺母亲,照看好兄长。胡氏持家辛苦,切记多加保重。。。。。。"
写完信,蓝玉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儿子终于长大成人,懂得为家族分忧,这是何等的欣慰。他蓝玉年方四十出头,正当盛年,有此聪慧的子嗣,当真是上天眷顾。他走出帐篷,遥望南方,眼中战意愈发炽烈。
如今有了这样一个争气的儿子,他更要继续建功立业。大明朝的开国功臣中,能封国公者寥寥无几。他蓝玉还年轻,未来可期,只要继续南征北战、为国效力,终有一日必能挣得那世袭罔替的国公爵位,让子孙世世代代享尽荣华富贵。想到这里,他不禁挺直了腰板,眼中闪烁着坚定的光芒。
军情紧急,容不得他多想。巡营的职责关系重大,不容半点马虎。身为主将,必须时刻掌握军中动态,了解士气状况,确保防务严密。特别是明日就要强渡白石江,将士们的准备工作是否充分,武器装备是否齐整,哨位布防是否得当,这些都要亲自察看。稍有疏漏,不仅可能让敌军有可乘之机,更会影响明日大战的胜算。想到这里,蓝玉收起思绪,开始他的巡营。
散会后的军营里寒风凛冽,蓝玉踏着积雪在各营地间来回巡视。营地内篝火处处,将士们正围坐其间,摩挲着手中的刀枪。有的在细细擦拭战刀,直到刀身寒光四射;有的在检查弓弦,确保明日万无一失;更多的人在整理箭囊,将箭矢排列得整整齐齐。
蓝玉不时停下脚步,仔细询问值夜军官岗哨交接情况。听闻白石江南岸敌军营地仍有火光闪动,他立即叮嘱前哨加强警戒,防止敌军夜袭。巡视到箭营时,他特意清点了弓弩箭矢的储备,确保足够明日强渡之用。在伤病营帐前,他放慢脚步,关切地询问伤患将士的恢复情况,叮嘱军医们要细心照料。
从前营到后营,从左翼到右翼,蓝玉事无巨细,都要过问。每到一处,他都能感受到将士们高昂的战意。有老兵眉飞色舞地向同袍讲述当年随常遇春南征时的战况;有年轻小卒摩拳擦掌,发誓明日一战要立下大功。作为统帅,他深知一场胜仗不仅要靠周密的计策,更要靠将士们这股子精气神。看到将士们个个精神抖擞,他悬着的心才稍稍放下。
这场巡营一直持续到月上中天。明日的强渡战事凶险异常,但蓝玉相信,凭着这支百战精兵和将士们高昂的士气,定能一举攻克白石江,为大明开疆扩土再立新功。
而在军营上游的竹林中,沐英正在为强渡做着另一项重要准备。定下强渡计策后,他就秘密调集了一批精通水性的工匠,日夜赶工打造渡江器具。工匠们在茂密的竹林中精心挑选粗壮的毛竹,将其砍伐后仔细打磨,确保竹身光滑无刺,以免伤及将士。这些竹子被扎成一只只坚实的竹筏,每筏都能稳稳载上二十余人。为了确保渡江时万无一失,工匠们用麻绳将筏子紧密编连,既保证了稳固,又便于操控。他们还特意在筏子的连接处缠上厚实的布条,以防竹子在水中相互撞击发出声响。
次日拂晓,白石江上突然升起一片大雾。浓雾如同一床厚重的白色锦被,一层层漫卷而来,转眼间就紧紧裹住了整个江面。江水的流动声若隐若现,时远时近。不仅伸手难见五指,连对岸的元军营寨也隐匿在茫茫雾气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