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自同开俱阴隐,何须相倚斗轻盈。”
牡丹花枝叶俱茂,花朵隐约依稀,不必互相依偎着争奇斗艳。
“陵晨并作新妆面,对客偏含不语情。”
它开花时,如同新妆的面庞,对着赏花的宾客含羞不语。
“双燕无机还拂掠,游蜂多思正经营。”
花开之后场面好不热闹,双燕、游蜂也频频关照、时时拂掠、苦苦经营。“长年是事皆抛尽,今日栏边暂眼明。”
今天在栏边看到这些牡丹,禁不住眼光暂时明亮起来,多年来的愁绪也消解许多。
韩知柏写得很仔细,他有一种预感,这次府试是他书法的突破的契机。
待他写完不久,有巡场小吏跑到文庙大堂,通报给诸考官。
通判许闵文嗤笑了两声:“本官说什么来着,确实没什么特别的嘛。”
“莫不是’韩‘郎才尽了吧?”教授刘通开玩笑似的接了一嘴。
说完,两人相视一眼,又忍不住笑了起来。
“沈大人,您怎么看?”
“本府还是那句话。”沈东旭咂了一口茶。
“且看吧!”
如果韩知柏在此,他也不好说什么。
在地球的历史上,由于审美取向、文学流派的变化,韩愈这首《戏题牡丹》的知名度确实不高。
不过这都不重要,因为韩知柏没有调整太久,挺了挺腰板就开始进入下一题。
圣卷,赋题曰:以“玄化无宰,至精感通”为韵,作《明水赋》。
(唐德宗贞元八年<792年>进士科考试题目之一,韩愈作此赋而中进士)
懂行的人都知道,字越少,事越大,这是一道大难题。
《周礼·司烜氏》有云:“掌以夫遂取明火于日,以鉴取明水于月,以供祭祀之明斋明烛共明水。”
古人取水火于日月,是为了得到阴阳的洁净之气。
所以,题目就是要考生作赋来歌颂取“明水”一纯洁、神圣的古礼。
对于韩知柏来说,这不仅仅是一篇长赋,更是一次挑战。
“玄化无宰,至精感通”,短短八个字,却蕴含着天地至理,日月精华。
要将这深邃的意境化为韵脚,通过文字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还要兼顾字体。
谈何容易?
韩知柏深吸一口气,脑海中《昌黎文集》急速翻动。
他想象着韩愈当年作此赋时的场景,仿佛能感受到千年前那位文豪的雄心壮志,也体会到他对天地自然的敬畏之情。
文气,如同潮水般从文台中涌出,注入笔尖。
文庙大堂内,几位考官还在低声议论。
许闵文讥讽之色溢于言表,甚是不屑。
“这韩知柏,莫不是被第一题吓傻了?这都多久了,还没动静?”
刘通也连声附和:“我看呐,八成是黔驴技穷了。这第二题,没点真本事,啃不下来。”
而沈东旭却仍旧一言不发,只是静静地品着茶。
他心中隐隐有种预感,
堂堂圣选,绝不会让他们失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