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

笔下文学>明末乱世恨怎么成王 > 第79章 危局(第1页)

第79章 危局(第1页)

在明朝末年,财政危机的阴影如同一座大山,沉甸甸地压在这个摇摇欲坠的帝国之上。

崇祯朝,更是深陷于这一困境的泥沼之中,赋税征收的问题犹如一颗随时可能引爆的炸弹,牵动着整个朝廷的神经。

崇祯四年同月,户部管理新饷的右侍郎周士朴呈上的一份报告,让本就忧心忡忡的朝堂气氛愈发凝重。

加派与杂项赋税,这两项关乎朝廷财政命脉的重要赋税来源,在多次严令催缴之下,竟然依旧未能顺利解运至户部。

加派赋税,乃是在原有赋税基础之上,因应国家特殊需求而额外增加的征收项目,其初衷或是为了筹集军饷以抵御外敌,或是为了赈济灾荒、稳定民生。

杂项赋税则涵盖了形形色色的临时性征敛,从商业活动的税收调节,到对特殊物资的调配征缴,种类繁多且繁杂。

然而,现实却如此残酷,各地对这些赋税的解运工作进展迟缓,几近停滞。

彼时的大明王朝,仿若一艘在狂风巨浪中苦苦挣扎的巨轮,内忧外患接踵而至。内部,自然灾害的肆虐达到了令人触目惊心的程度。

洪水如猛兽般冲毁了无数农田村庄,干旱使得大地龟裂、庄稼枯槁,蝗虫铺天盖地而来,所到之处,粮食作物被啃食殆尽。

百姓们在天灾的无情打击下,生活陷入了极度的困苦之中,流离失所、饿殍遍野成为了常见的惨状。

在这样的绝境里,民众根本无力承担繁重的赋税负担,地方官府在执行赋税征收任务时,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巨大阻力。

而地方官员自身亦深陷困境,他们不仅要应对受灾民众的生存诉求,努力维持地方的基本稳定与秩序,又要在艰难竭蹶之中完成朝廷下达的赋税指标,实可谓进退维谷。

外部,边疆战事的烽火熊熊燃烧,从未停歇。北方的游牧民族频繁越过边境,对明朝的边疆地区展开侵袭骚扰,每一次的进犯都伴随着烧杀抢掠,百姓生灵涂炭,边疆的安宁被彻底打破。

东北地区,后金势力强势崛起,其野心勃勃,对明朝的统治构成了极为严峻的挑战。后金的铁骑不断冲击着明朝的城池防线,一系列的战役使得明朝军队损兵折将,士气低落。

为了能够在军事上与外敌抗衡,明朝不得不大量扩充军队规模,改善军事装备,提升士兵的战斗力。而这一切,都离不开巨额的资金支持。

然而,赋税征收的不力,让朝廷的财政状况陷入了恶性循环,犹如一个无底的黑洞,不断吞噬着国家的生机与活力。

周士朴深感事态的严重性,毅然要求对各省巡抚和巡按御史进行严厉的问责。

他限定在户部公文到达后的三日之内,各省必须详细开列拖欠赋税官员的职名并上奏朝廷。

崇祯帝朱由检毫不犹豫地批准了这一举措,责令“户部勒限各抚按查拖欠根因,一一指名纠参,以凭惩处;如过限不参,一体重治”。

崇祯帝的这一决策,彰显出他对赋税问题的高度关注与急切解决之心。在他的认知里,赋税如同国家的血液,是维持整个王朝运转的关键所在。

倘若赋税不能及时足额地征收上来,朝廷将无法正常运转,军队将缺乏粮草与装备的补给,国家的安全与稳定必将遭受毁灭性的打击。

朝堂之上,崇祯帝面色冷峻,对着众臣说道:“赋税乃国之根本,今加派与杂项赋税久拖未缴,诸卿有何良策?”

周士朴出列,恭敬地回答:“陛下,臣以为当严令各省巡抚与巡按御史,限时清查拖欠官员,务必使赋税早日解运。”

崇祯帝微微点头:“此议甚好,然朕恐地方官员相互包庇,拖延了事。”

这时,一位大臣进言:“陛下,可派遣亲信之人前往督查,以防官官相护。”崇祯帝沉思片刻,心中已有了计较。

然而,理想与现实之间总是存在着巨大的鸿沟。这一政策在实际推行过程中,遭遇了重重困难与挑战。

地方官场之中,官官相护的现象已然成为一种积重难返的顽疾。各级官员为了自身的仕途利益与名声,往往相互勾结、彼此包庇。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