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

笔下文学>荷兰帝国国旗 > 第一部分小国霸业的传奇第一章 从乞丐到金融资本家(第3页)

第一部分小国霸业的传奇第一章 从乞丐到金融资本家(第3页)

“光荣革命”后,英国接收了荷兰的银行、信贷、流通、证券、股份公司、资本市场、保险业务等,并在本国建立和完善这些现代资本主义的金融组织。不久后,荷兰的阿姆斯特丹的世界金融中心地位就被英国伦敦夺走了。与此同时,英国又掌控了荷兰在海上的部分业务。通过发展海外贸易,尤其是规模巨大的奴隶贸易,财富源源不断地流入英国。殖民掠夺在此时最为猖獗,达到最高峰,世界各地都有英国的殖民地,英国“第一帝国”的地位逐渐显露。

法国的发展也循序渐进着。路易十四时期,重商主义思潮在法国达到鼎盛,专制制度也在不断强化和发展,尤其是对于工商业的发展,路易十四让财政大臣柯尔伯全权负责。这时,法国利用财政支出,积极发展国内公共事业,如:修筑道路,疏通河道,鼓励商业,设立工场等。柯尔伯说:“贸易公司是国王的正规军,法国的工场 则是他的后备军。”(注:转引自陈晓律:《发展与争霸》,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120页。)由此可见,政府是非常重视重商主义的。为了打通对外贸易的通道,法国积极进行海外扩张,企图成为世界最大的殖民帝国。路易十四时期,法兰西帝国的建立已有一定的条件,而柯尔伯就是帝国的创造人。

自此,17世纪的欧洲演绎着群雄争霸到三足鼎立的好戏,从西班牙、葡萄牙两强相遇,到荷兰崛起,再到英国、法国以光荣的资本主义姿态登上强国舞台,西、葡两国日渐退出殖民体系世界。正所谓“成王败寇乃天命”,荷兰固然想独占鳌头,但是英法崛起又势不可挡,荷兰、英国、法国在全世界开始了原始积累和殖民扩张,形成了三足鼎立的局面,三国开始争霸之旅,并且绞尽脑汁地在海上霸权争夺上拉锯前行。

独一无二的“海上马车夫”

在航海史上,我们为葡萄牙和西班牙的大国崛起而惊诧不已,但是荷兰却毫不逊色地演绎着自身的技量。第一个打通海上财富之路的无疑是西葡两国,但是第一个堪称为“海上马车夫”的,却是荷兰,并且只有荷兰。因为荷兰人精于生意之道,因为他们明白,开拓殖民地固然是财富来源的重要途径,但是将海洋变成商路,将运输变成生意也是一门绝不吃亏的“生财之道”。

17世纪,欧洲的资本主义经济迅猛发展,各国之间的联系也因贸易而日渐密切。当时,海上交通较为发达,各国之间的贸易大多是在海上进行的。如果一个国家的造船业先进,拥有很多商船和港口,就能扼住海上交通的咽喉,成为海上霸主,大规模地开展殖民掠夺和贸易活动。那时的船和陆地上的交通工具有同样的作用,船就相当于海上的马车,哪国是马车的主人,那国就是海上的马车夫。在17世纪,在海上最有权力的就是荷兰,所以,它被称为“海上马车夫”。

要讲荷兰成为海上马车夫的经历,还得从尼德兰的发展之路说起。

17世纪以前的荷兰还没有独立,只是西班牙属地尼德兰中的一个地方。“尼德兰”是低地的意思,在莱茵河入海处有一片地形低洼的地,总称为“尼德兰”,其中位于这片地区的国家有今天的荷兰、卢森堡、比利时和法国东北部的一部分。尼德兰物产丰富,那时,西班牙从这里征得的税收占整个国家的一半,被西班牙国王查理一世看成是“王冠上的一颗珍珠”。

在17世纪即将到来之前,尼德兰开始积极反抗西班牙的统治,1581年位于尼德兰北方的七个省共同成立了“联省共和国”,又称荷兰共和国,原因是在这七个省中,荷兰省最强。

荷兰独立后,国家把注意力放在发展上,在资本主义工商业、金融业、海洋运输业等都投入巨大财力和物力,不久后,荷兰就跻身欧洲强国之列。

那时,荷兰的造船业发展非常快,一跃成为世界造船大国。在其首都阿姆斯特丹的造船厂就超过一百家,如果全国的造船厂都工作的话,那么很快就可以造出几百艘船。没有哪一个国家的造船技术能与荷兰相比,而且,荷兰的船的出售价格比较低,相邻的很多国家都纷纷到荷兰去买船。

仅是一个荷兰,其商船的吨位就非常大,在当时的欧洲无人可及。商船数量高达15000艘,称霸海上。荷兰也非常重视海军的发展,英法两国的军舰加起来都比不上荷兰多。他们的舰队分布在世界的大洲、大洋,目的不仅是保护自己国家的商船免受伤害,还趁机进行海外殖民掠夺。1602年,东印度公司成立,荷兰当时的国家议会授权荷兰东印度公司在东起好望角,西至南美洲南端的麦哲伦海峡具有贸易垄断权,曾经还侵犯和占领了我国的台湾等附属岛屿。

1621年,荷兰在美洲成立西印度公司,垄断西北非洲和美洲之间的贸易往来,并从北美夺取了一块殖民地,目的是在这块殖民地(今天的纽约)上打造一个新的荷兰帝国。

南非的好望角,是联通非洲东西交通的要道,荷兰占领好望角后,倾力打造新的殖民地,在这里开荒辟地,为过往的船只供应足够的淡水资源和食物补给。

【图4好望角】

从这里可以看出,荷兰“海上马车夫”的称号足以表明17世纪的荷兰有多么繁荣发达,在各行各业里都取得了霸权地位。

东、西印度公司的成立,为荷兰能够便利地在葡、西两国的殖民地上获得更多的财富提供了条件。这种公司依靠荷兰政府所赋予的特权以及自身拥有的优势,如:巨额资金,如独立的军队和商船,这些都为荷兰不断地向外掠夺提供重要基础。

有了如此坚强的后盾,荷兰船队“肆无忌惮”地进行全球性殖民商贸。荷兰在发现澳大利亚之后,不甘心亚洲大部分地区在葡萄牙和西班牙人的囊中,于是把手掌伸到了东南亚地区。同时,葡萄牙属地巴西的大部分也被荷兰的西印度公司侵占了。荷兰人到达北美后,很快地展开掠夺,并开辟了新的殖民地--新阿姆斯特丹;在非洲也修筑起军事防御工事,并开辟了海角殖民地。此时荷兰的资产阶级靠从殖民地所夺取来的财富和无情地压榨当地居民来获得主要收入。

这种在世界范围内进行的贸易让荷兰获取了很大的利润,财富源源不断地流入他们的口袋,而荷兰也成为了欧洲的金融中心,把附近国家的经济命脉都掌控在自己手中。

但此时的荷兰并没有满足现状,他们想要做海上的霸主,尽管他们没有像西班牙那样组建“无敌舰队”,但是他们在每艘商船上都有装备,把其心底的强盗本性赤裸裸地展现在人们面前。荷兰人看到葡萄牙人在东印度群岛上取得了很大的利润,便萌生代替他们地位的念头,于是利用“尼德兰东印度公司”,加上荷兰政府给予他们的特权,他们毫无惧色地直接向在亚洲称霸的葡萄牙宣战。1619年,他们攻破葡萄牙在马六甲海峡的防线,进攻雅加达,从此这座城市便是荷兰在印尼群岛扩张的根据地。不久后,荷兰便取得了印度洋海域西部的贸易权,并把葡萄牙人赶出这个地方,让他们只能回到被侵占的中国澳门。

可以说,在荷兰积极进行开外扩张的时候,他们和所有的猎枪一样,心里一直都惦记着位于东方地大物博的中国。早在17世纪以前,有一个名叫巴伦支的荷兰人就对中国俯视耽耽了,曾3次想从北冰洋海域入侵中国,巴伦支海也是由这个原因而得来的。1601年,广东附近海域出现了一批新面孔,那就是荷兰的武装商船。他们想要用武力威逼广东当地的官员允许他们在此地通商,但遭到拒绝,驻广东官员还加强海域防备,让荷兰商船没有办法进入此地进行贸易活动。此时的葡萄牙已经没落,荷兰就抓住这个机会,想要把葡萄牙人赶出澳门。但是葡萄牙人已经侵占澳门多时,岛上的中国居民对于荷兰人的恶行也非常厌恶,因此,荷兰人连岸都靠不近。于是荷兰人就转变计划,打算从福建海域入手,不惜用大量金钱贿赂当地官员,希望能让他们在澎湖建立一个贸易基地,但是漳州官府也不同意。“海上马车夫”首征中国失败。

或者,有人会问,为什么葡萄牙能占领澳门,但是荷兰不行?关键在于,荷兰吃得消一次有一次的航道开辟失败,但是荷兰却吃不消战争的虚耗,这和荷兰的国内资源有直接的关系,论从商,荷兰人胜人一筹,但是论打仗,荷兰人在欧洲列强当中,向来不是劲旅。

而且,早期资本主义的出现以及海洋霸权殖民掠夺体现的建立,在历史的年轮中本是必经之路,却总有衰退之时,可以说是封建制度走向资本主义反战的过渡性产物,因此,荷兰也敌不过这个轮回。

马克思曾尖锐地指出:“荷兰--它是17世纪标准的资本主义国家--经营殖民地的历史,展示出一幅背信弃义、贿赂、残杀和卑鄙行为的绝妙图画。”

即使当时的荷兰很强大,也免不了遭到和葡、西两国一样的命运,英、法两国崛起之时,便是荷兰没落之日。

1651年,荷兰以英国发布的《航海条例》妨碍了本国的利益为由,公然抵制英国的这种行为,双方国家杀机暗起。两年后,英国和荷兰在海上激战,荷兰舰队两次被英国舰队击败,不得不承认《航海条约》。1664年,英荷第二次战争爆发,英国派了4艘军舰出击新阿姆斯特丹(今纽约),英国不费一兵一卒(不战而降)就得到了这个地方。此次英国最大的战果就是完全占领了北美洲。1667年6月,荷兰为逼使英国归还南美的苏里南,并按照所提要求对《航海条约》做出修改,派了海军重重包围英国的泰晤士河口,荷兰封锁失败后,不得不承认纽约真正属于英国。1672年3月,在英吉利海峡的荷兰舰队遭到了英海军的突击。次年,英法结为盟军,一起对抗荷兰。

【图5英吉利海峡】

期间,荷兰击败英法联军,收复了新尼德兰地区,但是,不久后,便受到以英、联军法和科隆大主教等夹攻,荷兰抵抗不了各面进攻,不得不与英国缔结和约,结束战争,并把北美洲拱手让给英国。

战争和海上贸易利润的日益减少,让荷兰的实力大不如前,逐渐走向下坡路。总的来说,17世纪的荷兰在资本主义萌芽初期和国际环境(大航海时代)下,抓住了扩张的机会,走向了世界强国前列,开创了属于荷兰的商业帝国时代。但“美服患人指,高明逼神恶”,荷兰慢慢地被英国超越,成为日不落大英帝国的食物。无奈之下,荷兰人也只能是通过填海造地,做些闲事(养郁金花),并在回忆昔日的辉煌中度过余生了。

引领帝国崛起的“关键先生”

每一个帝国的崛起都有属于自己的关键先生,没有这些指标性的领袖人物,一个帝国无从谈起,虽然荷兰帝国的称霸时间不长,但是,指引荷兰走上帝国之路的荷兰王却在此过程中发挥出重要的作用,并为荷兰指引出未来的财富之路。

荷兰王奋斗一生,也仅仅是掌执荷兰,两百多年后,他的子孙当上尼德兰国王。但正是威廉一世领导荷兰冲破西班牙层层的阻碍,才得以使荷兰独立,他也由此在人们心中留下不可磨灭的地位。在荷兰刚刚独立之时,威廉一世不幸遭遇暗杀,但作为引发荷兰独立战争爆发的最大功臣,促进了荷兰的日后发展进程。因为这场独立,让荷兰迅速发展,步入强国之列,即使它的国土面积很小。

1533年,威廉奥兰治降世于娜嫂伯爵家族。少年仔布鲁塞尔的宫中学习,神圣罗马帝国查理五世和他的妹妹--尼德兰女总督玛利娅很喜欢看中他。可能是上天眷顾,他成为父亲的拿骚伯爵领地接班人,因堂兄勒内沙龙在疆场不幸身亡,11岁又接领奥兰治亲王的爵位和领地;18岁和安妮步入婚姻殿堂,她是伯伦伯爵的女儿,他又获得一些领地,成为当地少有贵族之一;22岁担任马斯军团司令,在尼德兰总督府政务院工作;26岁担任荷兰、泽兰、乌特勒支执政。作为贵族,他本可以在富贵中纸醉金迷度过一生,但上天又赋予他更神圣的任务,让他在时代的前沿摸爬滚打。

1566年,一场群众运动在尼德兰的一个小城爆发,荷兰人民砸烂修道院,激情热血立即弥漫到尼德兰,史称“捣毁圣像运动”,成为尼德兰革命新起点。

起初,这场运动本有很多好的发展方向,奥兰治亲王威廉、埃格蒙特伯爵、赫恩上将都希望它可以引领新的潮流。玛格丽特总督就曾收到他们的来信,信中表示,希望类似“血腥赦令”事件不再发生,西班牙军队不再驻军,摧毁人民不满意的主教,女总督也同意如此。可惜,天主教国王腓力二世太过固执,错失良机。由于派遣“铁血总督”阿尔法,采取暴虐手段,最终使场面一发而不可收拾,尼德兰到处哭喊震天,于是奥兰治亲王决心与西班牙恩断义绝,放弃贵族身份,全身心投入荷兰独立战争之中。

在1566年发生的捣毁圣像运动,成为荷兰摆脱西班牙统治的一个良好开端。其中,作为荷兰最大贵族的威廉·奥兰治(奥兰治亲王)曾一度左右为难,在阶级情感方面,西班牙前国王卡洛斯对他恩德很重,在民族情感方面,当地人的哭喊和胸中奔腾的热血又让他无法安然入眠。最终,他选择荷兰人民,和他们一起打击最强大帝国西班牙。

万事开头难,这场战斗开始形势很严峻,可“海上乞丐”和“森林乞丐”为他指明一条明路。在他们攻打沿海地区和弗兰德斯森林之时,威廉加入他们,打入国内,威廉也由此在人民心中威望有了很大的提升。

1580年,天主教腓力二世重金悬赏威廉人头。《护教宣言》由威廉发表,打击了天主教行政危害,诉说自己引领的战争道路,誓死抗争到底。由威廉奥兰治领导的荷兰独立活动取得胜利,被人民推崇,威廉在1582年7月12日宣布担任尼德兰国王,天有不测风云,在加冕前两天被刺杀,仅50岁,刺杀者也仅仅是为了得到腓力二世的巨额赏金,威廉被称为“祖国之父”。赞颂威廉奥兰治的荷兰国歌《威廉颂》成为一种新的祭奠方式。

死亡,使他的威望定格,因他对荷兰的巨大贡献,子孙世代担任荷兰执政,1815年,担任荷兰王国的世袭国王,持续至今也没改变。家族标志--橙色,也因此成为荷兰的标志。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