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

笔下文学>荷兰帝国国旗 > 第一部分小国霸业的传奇第一章 从乞丐到金融资本家(第2页)

第一部分小国霸业的传奇第一章 从乞丐到金融资本家(第2页)

终于皇天不负有心人,荷兰人经历过无数次探索失败,练就出强大的内心,终于踏上了第一片“黄金之地”。

航行10年后,荷兰的很多实践者在去巴达维亚,抑或离开这一城市的旅途中,逐渐发现了新荷兰的北面、西面及南面的许多沿岸地带。自然,这些发现均是在不同时间及地点进行及完成的。

1616年,“恩德拉赫特”号远洋船找到了处在南纬23°到26°5′位置的恩德拉赫特之地,负责引领远洋船远征探索的船长叫德克哈托格,因此人们便用那个船长的名字为沙克湾以南的一个海岛取名,这便是德克哈托格岛。

1618年,荷兰的水手们凭借“海狼”号,抵达了澳大利亚。对于荷兰人来说,澳大利亚便是他们宝藏所在地,他们在那里寻找香料的收购地,发现了许多金矿及钻石,更在那里进行珍珠的打捞。17世纪,荷兰人将澳大利亚称作新荷兰。

1619年,荷兰弗利德里克·豪特曼船长及雅科布·埃德尔船长分别凭借“多尔德利赫特”号及“阿姆斯特丹”号,于南纬27°~32°30′位置找到了澳大利亚西部沿岸的一处地段和埃德尔半岛。并且两人还在南纬20°46′位置找到了豪特曼礁。

1622年,“列文”号的船长找到了澳大利亚西南部突出角(列文角在现在的地图上,荷兰人所取的名字均用英语拼音表示,并且差异特别大。比方说现在的卢因角便是列文角,豪特曼礁则是以前的哈特曼礁。)

一条英国船在南纬21°10′海域遇难了,此事让荷兰东印度公司的经理们异常震惊,他们最终意识到:对新荷兰海岩旁边的印度洋水域了解太少,这肯定是会给荷兰东印度公司的船只带来很大的负面影响的。因此他们决定着手探究爪哇南部到南纬50°线处水域。1623年,公司由巴达维亚调出了两条船去完成这一任务,同时任命扬·卡尔斯捷斯为此探险队的最高指挥。卡尔斯捷斯率船队由新几内亚的南面海岸笔直进行到托雷斯海峡的进口处,然而他却没有找到这一海峡。他由此调头往南行进,再运行到扬茨的航道,循着约克角半岛的西海岸一路朝前走,到达南纬17°8′位置。在这一过程中,他由一条河的河口处路过,便给这条河取了个名字,那便是斯塔滕河。这一探险队的主舵手观察了这一区域,且画了一张地图。在那张地图上,托雷斯海峡西部入口处显示为一个海湾。在登岸时,很多荷兰人均遇害了,原因及情况不得而知。

1627年1月,皮切尔·涅伊茨找到了通往涅伊茨群岛及圣佛朗西斯岛这两处海岛的航道。

同一时期,一个叫做弗朗斯·迪赛的人同样到达了澳大利亚湾东部,他还经过纽次群岛往南行进了一段路程。

1628年,涅伊茨又于南纬20°地带的澳大利来西北面沿岸找到了德·维塔之地(这一地名现在的地图已不再沿用)。

在澳大利亚西面沿岸地区,也就是恩德拉赫特之地和埃德尔之地中间仍有许多地区属于空白点。1629年6月,弗朗斯·比尔萨尔特乘船靠近处在28°旁边的这一位置海岸,也就是接近豪特曼礁旁边,不幸的是,船还未靠岸便遇难了。弗朗斯·比尔萨尔特登上了陆地,在无奈中探索了这一不为人所知的地域,如此一来,他弥补了这一地域的空白。

1636年,格利特·波尔率两条船以班达群岛为起点往新几内亚南部行进,他前行到1623年扬·卡尔斯捷斯及许多人员丧身的地方时,波尔及另外三名船员也遇难了。商人普捷尔取代了波尔,拿到了指挥权,他率船只继续往前行进,于南纬12°线位置找到了阿纳姆之地及旺·迪麦之地,且在返回班达群岛的路上找到了处在南纬8°、东经131°位置的丹尼巴群岛。这一群岛处在帝汶岛东面及偏东北方向的海面上。

【图2新几内亚】

荷兰对于新航线的发掘孜孜不倦,但是聪明的荷兰人更懂得运用这些新航线上的资源,自从荷兰船队到达东印度群岛之后,荷兰人便纷纷组织发展贸易公司,想通过资源的交换贸易而发财致富。但是当他们雄心勃勃的时候,他们发现这时的亚洲已经不是世纪初那时候的亚洲了,因为葡萄牙和西班牙作为海上霸主,早就已经盘踞在东南亚。当荷兰船队进入印度尼西亚的时候,印度尼西亚的统治者和商人就聪明地利用荷兰与葡萄牙、西班牙之间的竞争关系,蓄意抬高物价,使荷兰贸易公司无利可图。

面对这种大鱼吃小鱼的状况,荷兰的商人纷纷联合起来。他们意识到,要夺取新航线上的资源,必须具备雄厚的实力,而能够与葡萄牙和西班牙等国较量的,也就是荷兰本国。于是,荷兰商人连同政客,将资金筹措的目光投向荷兰国会。

早在1602年,以奥登巴思米尔特为首的议会便发出批准,允许和鼓励荷兰工商业者以阿姆斯特丹为主,联合其他城市的工商业界,建立一家名为“尼德兰联合东印度公司”的公司,注册资本是650万荷兰盾,相当于50万英镑。同时,为了保障资源争夺,为国家创造更多的发展机遇,国会还特别授予这家公司特许状,给公司诸多特权。例如,荷兰国会绝对给这家公司从好望角至印度洋、太平洋至南美南端麦哲伦海峡这一航线上的贸易绝对垄断权;让这家公司有开战、议和、建立殖民地、夺取海上外国船只、建立城堡及铸造货币等众多权力。

因此,从这时候开始,荷兰的东印度公司实质上已成为荷兰这个国家对外侵略和殖民统治的权力机构。它带着巨大的资本以及国家赋予的各种权力,配合公司强大的海上航运力量,荷属东印度公司很快便向称霸亚洲的葡萄牙东方殖民帝国发起挑战。

后来,有人统计过,单纯就1602年~1610年这段时期,东印度公司共计60只船只驶往亚洲。到了1626年~1670荷兰派驻亚洲地区的船只还不断增加,增加为平均每年22艘。荷兰便是以这种强大的海上势力,使它在和葡萄牙的竞争中,具备压倒性的优势。

如此,17世纪40年代时,荷兰所画的地图尽管不是特别准确,但是上面已经标明了新荷兰的如下地区:北面的阿纳姆之地及约克角半岛的西部海岸地区,澳大利亚的全部西部海岸区和这一大陆南部沿海地带西段。

在他们的观念里,新荷兰仍属于一个未经探索的南部大陆地带特别广阔的西北部突出地带,这一地带将整个南半球都给装满了,而这一突出地带由东北往西南方向延伸,也就是指由新几内亚一直漫延到已经被人类开发的涅伊茨之地及迪赛之地海岸地带。

三国争霸:成王败寇

近代史上,有一个新名词出现,那就是“世界强国”。在此之前,也有“强国”这类名词出现,但其代表的只是一个国家或某一地区的强大,所影响的范围极小。而“世界强国”就不一样,它的影响是非常大的,乃至整个世界。在世界渐渐地形成一个共同的体系的时候,“世界强国”也就诞生了。总的来说,“世界体系”是专门为资本主义服务的。

在人类发展史上,葡萄牙和西班牙这“两颗大门牙”是最早进入“世界强国”行列的。它们之所以如此的、繁荣,原因在于社会上形成一股重商主义的风气。近代史上西方的“首霸”就是西班牙。

但是,葡萄牙和西班牙在资本主义崛起的路上,底气十足,却前途暗淡,两国的繁荣只维持了一个世纪便开始走向下坡路。最为重要的一个原因是落后的制度无法适应生产力的发展,另一个较为重要的原因是无节制的对外扩张。一方面,西班牙和葡萄牙一样,在崛起的过程中,国家体制保留封建割据的体系,缺乏向荷兰独立后那种资本主义的雏形,导致其资本发展“先天不足”,而后,在开拓海上霸权的过程中,西班牙和葡萄牙过分强调殖民掠夺,缺乏长远发展的眼光,进一步是强国之路“胎位不正”。因此,西班牙和葡萄牙全力孕育的霸权强国很快就流产了。

研究世界史的中国学者认为:西班牙的扩张是“资本主义与封建主义的联合扩张”。

这话直截了当,切中要害。在葡、西这两个国家出现的早期资本主义只是一个萌芽,其制度仍处于封建主义过渡到资本主义的时期。这两个国家的贵族还是封建的旧贵族,其所支持的“重商主义”也不过是它们掠夺财富的手段,他们把用暴力夺取到的财富积累起来(也称原始积累)。他们能称为“重商主义者”只是体现在原始积累上。国家的注意力也全部放在财富的掠夺和积累上,对其他的事情,如对生产发展一点也不重视,其程度到了竟然沿旧习(给养羊业行会特权,即羊可任意践踏庄稼,让农业生产长期处于低水平阶段)。早期资本主义萌芽就这样被强大的封建势力扼杀,发展停滞不前,而其它的国家却不断强大起来。

荷兰就是在这个时候逐渐强大的,顺利击溃西班牙的入侵,取代了葡、西两国的地位。

荷兰位于欧洲西北部,当葡、西两国慢慢地没落时,欧洲西北部有几个新兴民族国家,如英国、荷兰和法国,不断地发展壮大。那时,欧洲的经济中心也换了地方,逐渐地向西北方向发展,所以,西北欧得到了迅速发展,不久之后便成为欧洲最强大的地区,经济基础也日益雄厚。

荷兰不大,却是一个以商人多著称的国家。荷兰的农村居住人口和城市居住人口是等同的,住在城里的人大多都是经商。当欧洲的经济中心往西北转移时,最大的受益者就是荷兰了,这个小国成了一个巨大的商品贸易市场。在1560年左右,荷兰就拥有了差不多2000艘海船,比一个世纪前地中海的商业中心威尼斯鼎盛时所拥有的海船还要多6倍;到了1600年,荷兰的商船比以前多了8000多艘。荷兰到处都是港口,贸易就从这些港口驶向世界的各个角落,哪里都有荷兰的商品。也由此,荷兰成为了资本主义兴起时最强大的国家,并有了一个称谓--“海上马车夫”。17世纪,属于“荷兰的世纪”。

后来,经济及历史学家研究得出:荷兰能够取代葡、西两国的重要原因是荷兰的重商主义是实实在在的,并且把封建的残余势力连根拔起了。所以,即使荷兰那时也是重商主义刚起步的时期,但与葡、西相比,也算是一个处于发展状态良好的资本主义时期了。

然而,荷兰固然有着资本主义萌芽的好契机和好开始,但是荷兰却有着无法弥补的硬伤,那就是荷兰毕竟是小国,无论是人力、资源还是土地等多方面的发展都遭受瓶颈,虽然荷兰凭借着“先天不足后天补救”的努力,不断进取。

但好景不长,荷兰实在太小了,竞争力比不上其他国家。刚开始时,它吸取教训,不盲目地扩张、占领殖民地;但后来,随着发展的需要,它不得不进行殖民扩张,就这样,它掉进了欧洲各国的战斗的漩涡中,而这远远超过了一个小国的承受能力。另外,这个时候的荷兰缺乏创新,上层建筑无法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整个国家停滞不前。

而英、法两国则不断往前探索、发展,荷兰渐渐地处于劣势。英、法两国较之于荷兰,在国土、人口、资源等方面都处于优势,只要荷兰在制度上不创新,那么它被甩在后边是肯定的事。

由于荷兰在各个方面都无法与英、法两国比较,只要有机会,英、法两国便会取而代之,成为影响世界的重要国家。

英国和法国是欧洲的大国,虽然和荷兰一样,英国和法国走过了艰难的封建统治时期,但是这两位老大哥,身健体装不在说,重点是思维灵活脑筋转的快,从民族战争开始,便已经一直寻求崛起之路。

1337年,英法战争开始,持续百年之久,直到1453年才结束,历史上称之英法百年战争。此次战争导致两个民族分裂,各自发展。1485年,英国的都铎王朝建立,标志着英国民族国家的形成,也标志着专制王权的开始。都铎王朝的统治,使英国迅猛发展,经济水平得到提高,社会也逐渐稳定,一跃成为欧洲大国。此时,英国的海上力量也得到发展,1588年,英国与西班牙在海上宣战,以英国击败西班牙的“无敌舰队”告终,同时,也向世界宣告了英国开始崛起和西班牙衰落。此后,英国不断进行海外扩张,成为“海上霸主”,英帝国的地位也慢慢地稳固。

同一时期,法国也积极地成立民族国家。前途是光明的,但道路是曲折的。较于英国,法国走这条道路要困难得多。王权和贵族之间的斗争不绝,直到1589年波旁王朝建立,王权才从较量中的胜出。但王朝的建立,并没有让法国动荡的社会得到稳定,大贵族不甘心权利旁落,勾结外敌,想要夺回统治地位。在内忧外患的压力下,只有加强王权才能够确保国家不分裂。令人出乎意料的是,到路易十四时期(1643-1715年),他的专制达到了法国专制的巅峰。路易十四把自己称为“朕即国家”,国家与国王等同起来了。他把自己的权力凌驾于整个国家之上,代表整个国家,对国家不满意就是对他不满意,反对国王就是反对国家!专政一度维护了法国的统一,但也为后来的发展埋下祸根。

【图3路易十四】

国家统一对经济发展百利而无一弊,英、法两国由于专制王朝的统治,分别成为欧洲的海上强国和陆地霸主。两国都重视商业的发展,由此,我们可以知道,“民族国家”和“重商主义”在这两个国家早期的繁荣阶段仍然起着作用。但英、法在发展过程中,一直都坚持重商主义,从早期到晚期。而晚期的重商主义有一个明显的特点:重视生产,这一特点推翻了重商主义和工业主义之前隔起的一堵墙。晚期重商主义觉得:多生产才能积累更多的金银,才能获得更多利益。在金银的驱使下,国家大力发展生产,奖励工业,除了能够满足内需外,还要进行出口贸易。为此,英、法把发展手工业放在国家发展首位,这为两国的繁荣昌盛铺好了路。到这里,我们都懂了:荷兰是没有往前踏出一步,没有发展到重商主义晚期才衰败的,白白地就把成为世界强国的机会让给了英、法。

不过,英、法后来的发展却是不一样的。当法国在为如何加强专制制度烦恼时,17世纪,英国革命开始了,革命最后还把因果的专制制度给革掉了。这次革命告诉人们,英国仍在孜孜不倦地创新国家制度。1688年,英国再次革命,历史上称之为“光荣革命”。这次革命最大的成果就是确立了君主立宪制,从此英国开始蓬勃发展,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的头号强国。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