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人乖巧伶俐,会看眼色行事谁都喜欢。而精明之人并不止于此,他们善于利用技巧,像一个高明的魔术师。
聪明的人懂得把他人利益放在明处,将自己的实惠落在暗处,这样不但会达到自己的目的,而且还可以获得对方的人情。
要想把事情办好,靠的是什么?关系。所以,要想办好事情,就要多多播种“感情”,建立好自己的关系网。
良好的人际关系能为我们的成功插上翅膀,因此锻炼人际交往能力就显得格外重要。无论我们走到哪里,“人熟好办事”的潜规则都是适用的。即便是在强调个人奋斗的美国也是如此,甚至,美国人眼中的“拉关系”全然没有汉语语境下的贬义,对他们而言,说某人拥有强大关系网是种褒奖。他们将关系视为资源和财富,因此,“拉关系”便是正常的社会活动,只要不违法,大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根本用不着“犹抱琵琶半遮面",还有人甚至以“拉关系"为生,专靠为人牵线搭桥赚取中介费。难怪遍布全美有大大小小的游说公司和公关公司。
关系与我们的工作和生活都是密切相关的,生活当中关系的发展不可避免会占用一些业余时间,如可以定期安排和亲朋好友间的活动。工作和生活应该有区别,工作关系的建立,则应利用休息或零星时间进行联系,在现代忙碌的工作中,对内外人际关系的建立应把握对人的最高热忱,充分利用好完成工作后的空档时间。和同事、上司可利用午饭时间或上班休息时间进行交流,在不影响完到工作目标的前提下,良好的交流定会促使
工作更高效的完成。
获取关系是一种艺术。运用之妙,存乎一心,很难完全套用公式。简单来说,就是让对方有“爽”的感觉。愈能让对方痛快,就愈可能达到“买卖完成,仁义又在"的最高境界。
所以,人情要做足,好人要做到底。
两个朋友,一个人求另一个人办点事,另一个人说:“没问题。”隔几天,他给你一个半零不落的结果,你嘴上虽不能说什么,但心里肯定会说:“这哥儿们,要做就做完,做一半还不如不做,竟帮倒忙。”
帮忙忌讳只帮一半,那叫帮倒忙,会越帮越忙,不仅如此,还会影响被信任度,因为说话不算数的朋友谁都不愿沾边儿。人情做一半,其实是出力不讨好。
现实生活中,我们求人办事,千万不能忘记这个“情”字。法国有一本名叫《小政治家必备》的书。书中教导那些有心在仕途上有所作为的人,必须至少搜集20个将来最有可能做总理的人的资料,并把它们背得烂熟,然后有规律地按时去拜访这些人,和他们保持较好的关系。这样,当这些人之中的任何一个当上了总理,自然就容易记起你来,很有可能请你担任一个部长的职位了。
这种手法看起来不大高明,但是非常合乎现实。一本政治家的回忆录中提道:一位被委任组阁的人受命伊始,心情很是焦虑。因为一个政府的内阁起码有七八名阁员(部长级),如何去物色这么多适合自己的人呢?这的确是一件难事,因为被选的人除了要有适当的才能、经验之外,最要紧的一点,就是和自己有些交情。
要有人情才好办事儿,不然的话,任你有登天本事,别人也不会知道。
生活中有许多人抱着“有事有人,无事无人”的态度,把朋友当做受伤后的拐杖,复原后就扔掉。此类人大多会被抛弃,没人愿意再给他帮忙。他去施恩,也没人愿意领受他的情。不肯进行人情投资的人,总是太看重自己丝丝缕缕的得失,这样的人最不受人欢迎,办事也是最难成功的。
如今在市场经济社会中,每个人都有不同程度的压力感。如果你正处于只能维持最低生活水平或者事业发展的紧要关头,把友谊放在头等重要的位置上显然是解决不了生计问题且不利于事业发展的。多帮有用处的人并不意味着不帮好朋友,两者并不矛盾。按中国传统心态来看,社交不应该有目标而只能“淡泊而纯真,别无所求”,奉行一种无为哲学。谁在交往中注重对方的使用价值,然后想方设法接近并利用他,就会被认为“太势利”。而现代社会的交际观念则认为社交有三个基本目标:信息共享、情感沟通和互求、互助。我们不能只强调前两者而拒绝相求、相助,为了相求、相助而社交并不是“势利”,而是人类有别于其他动物的一种社会行为。试想:如果一个人既不能与你共享信息、沟通情感,也不能与你相求或相助,你能与他交朋友吗?恐怕是不会的。由此可见,人际交往是要有所选择的,选择就是一种目标的体现。
“将欲取之,必先予之”,你要想从他那里得到好处,就得首先给予他一定的好处。只有首先用自己的一颗诚心来打动他,才能够换取他的信任。如果得到了他的信任,哪里还会发愁他不对你以诚相待,不帮助
7。以物见情,以情感人
送礼,可算是古已有之的社交处世智慧了。尤其在我们这个被称为礼仪之邦的国度里,送礼的历史恐怕与我们民族的历史一般久远。
婚丧嫁娶、酬宾谢客、逢年过节、交友结谊都需要送点礼物,目的在于联络感情,密切关系。那么,送礼和行贿的界限又是什么呢?简而言之,若以送礼为名而行法律所不允许之事便是行贿。
送礼作为一种文化现象,自有其特定规律,不能随心所欲,盲目地去做。它能反映出送礼者的文化教养、交际水平,甚至艺术气质,同时反映出送礼人对受礼人的了解程度和关系远近。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讲,送礼是一门人人都需掌握的特殊艺术。
礼品价值高低,取决于双方的地位和关系好坏。受到别人的照顾或恩惠时,必定会为了表达谢意而送礼。然而,送礼却给许多人造成不少的困扰。有位朋友非常喜欢帮助别人,但却对那些受惠者送来的礼物深感尴尬,因为许多家庭并不富裕的人,却也送来非常昂贵的礼品,况且自己只是举手之劳,常觉得受之有愧。
送礼是表达心意的一种形式。礼不在多,达意则灵;礼不在重,传情则行。双方都不要着重礼物本身的物质价值,而应视收到的是一份浓浓的情、厚厚的意。
礼物是一种友情的表示,中国早就有“投之以桃,报之以李"的习俗。朋友之间或出远门旅游捎回一点当地特产,或年节佳辰,个人喜庆,赠送一点敬贺礼品,表现彼此间的一番情谊则是有必要的,这是一种诚挚
的感情交流,是发自内心的赠予,是感情的物化。
常言说,送礼要送到心坎上。礼物是感情的传递物,是传送友谊的媒介。所以,我们在选择礼品时,应根据自己的感情和心理来挑选礼物,也就是说要千方百计将自己的情感心理通过特定的礼品表现出来,让对方在接受礼品时,能感受到你的一片深情厚谊,即以物见情,以情感人。只有做到这点,才能使你的举礼行为高尚、文雅、亲切、友好。比如,为生病住院的朋友送去一束美話的鲜花,定会使他心情愉快,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为远方同学送去一帧昔日同窗好友相聚的照片,定会唤起他学生时代的美好回忆;为爱好文学的朋友送去一套他现在还没有的文学名著,定会使他欣喜若狂,爱不释手;为心上人送去一条美丽而精致的纱巾、漂亮的领带,定会使对方感受到一份深深的爱的情意。
有一家水果店由于市场的原因,经营状况并不是很好,顾客越来越少。老板不甘心从此就倒闭破产,思考怎样才能从购买力降低而且日益挑剔的顾客中吸引更多的人。经过一番冥思苦想,他想到一个绝好的方法。老板命人去苹果产地预先订购一批苹果,再从客户名录中挑选出大约200名订货数量较大的客户。在苹果成熟以前用标签纸写上客户的名字和祝福语贴在苹果上,当苹果完全变红之后,揭下标签纸,苹果上就留下了客户的名字和对客户祝福的印记,然后随货送给客户。结果几乎所有的客户都对这种苹果感到惊讶并受到感动,因为客户们认为这位老板真正把他们奉为上帝,并且放在了心间。
很快,当周围几家水果店终于无力支撑倒闭之后,这家水果店的水果却销量大增,顾客盈门,而且还扩大了生产。
送给每个客户一两个本地产的苹果,实际上花不了多少钱。但客户接到这份礼物都十分感激,其效果不亚于送了一箱水果,因为这一两个颇富人情味的苹果,使客户记住了这家水果店。每当水果上市的时候,差不多就是他们同水果店订货的时候。
千万不要小看这一两个小小的温情苹果,它代表一种关怀和温暖,是对人的一种尊重。礼物虽小,但它代表的含义却很丰富,远远超越了礼物
李安国是一家医疗器械公司的业务员,他到一家公司去洽谈业务,结果去了好几次,礼物也没少送,可都没有达到预想的效果。
后来朋友给他出主意,说刘总什么东西都见过,送他一般的东西根本起不了作用,要送礼就一定要送到他的心坎里。
李安国就动起了脑筋,他经过多方打听,了解到刘总有一个爱好,就是钓鱼,没事就要找个地方去钓鱼。
李安国顿时有了主意,他花大价钱买了一根高级钓竿,在拜访刘总的时候送给了他,却丝毫没有提办事的话题。刘总见到这么漂亮的钓竿,果然十分高兴,拿在手里爱不释手。
后来李安国每次去见刘总都带些小礼物,有时候是一根上好的钓线,有时候是一枚精致的鱼浮子,总之,都是和钓鱼有关的小玩意儿。这些小礼品让喜好钓鱼的刘总爱不释手,竟然主动问李安国有付么需要他帮忙的地方。凭借不起眼的小礼品,李安国顺利地拿下了这一个大客户。
李安国送的礼品贵重吗?一点都不贵重。但是为什么就能够打动刘总的心呢?原因就在于李安国仔细琢磨了刘总的心思。瓦物虽小,但是送得巧妙,就能够打动别人的心,心意到了,那么办事也就顺理成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