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天,华盛顿身穿没膝的大衣独自一个人走出营房。他所遇到的士兵,没有一个认出他。在一个地方,他看到一个下士领着手下的士兵正在修筑街垒。
那位下士把自己的双手插在衣袋里,只是对抬着巨大的水泥块的士兵们发号施令。尽管下士的喉咙都快要喊破了,士兵们经过多次努力,还是不能把石头放到位置上。
士兵们的力气快要用完了,石块眼看着就要滚下来了。这时,华盛顿疾步上前,用他强劲的臂膀顶住石块。这一援助很及时,石块终于放到了位置上。士兵们转过身,拥抱华盛顿,并表示感谢。
华盛顿问那个下士说:“你为什么光喊加油而让自己的双手放在衣袋里?"“你问我?难道你看不出我是这里的下士吗?"那下士鼻孔朝天,背着双手,很不以为然地回答说。
华盛顿听了那下士这样回答,不慌不忙地解开自己的大衣纽扣向那个傲气十足的下士露出自己的军服,说:“按衣服看,我就是上将。不过,下次再抬重东西时,你就叫上我。”那个下士这时才知道自己面前是华盛顿本人,一下子羞愧到了极点。
如果你是一个爱在人前摆臭架子的人,那么,就请你改改你的坏毛病,否则,你离成为“孤家寡人”的日子也就不远了。
“人格无贵贱,人品有高低”。人与人是平等的,即使你真的位高三等,却总端出高高的架子,在别人心里,也无异于像个小丑一样在独自表演。身份的高低,绝不是用架子的大小来衡量,切柘!
3。退一步,谦让也能为你赢得尊重
中国人常说:退一步海阔天空。的确,退一步,就是做人的至高境界。境界高的人善于化解矛盾,境界低的人常常激化矛盾。前者自然高妙,后者必然笨拙。
大家同在一个圈子里,难免时有矛盾发生。而矛盾最多也是最激烈的,往往是争利夺位,有时甚至争得势不两立、不共戴天。其实,有些东西即使费尽九牛二虎之力,你也是争夺不来的,反而两败俱伤,最重要的是误了你的“下一步”。也许这样说比较抽象,如果和具体案例结合起来,就一目了然。让我们一起看看汉代陈平和周勃互让丞相的事,对谦让的做人之境会有一些启发。
在中国历史上,有“文景之治”之说,是讲西汉的汉文帝、汉景帝励精图治,促成西汉中兴。汉文帝是个有作为的皇帝,他敬重老臣陈平、周勃,也得到了他们的有力辅佐。而陈平和周勃也互相尊重,互让相位,成为以“谦让"为做人之本的典范。
汉文帝是汉高祖的庶子,被封为代王。他为人仁慈宽厚,当残暴篡权的吕后死后,诸吕的反叛被粉碎后,朝中拥戴文帝继位。
一天,汉文帝升殿,各大臣一一叩见之后,汉文帝发现丞相陈平没上朝,便问道:“丞相陈平为何不来?”
站在下面的太尉周勃站出来说道:“丞相陈平正在生病,体力不支,不能叩见皇上,请皇上原谅。“汉文帝心里纳闷,昨日还见他身体好好的,怎么今天就病了?不过他不动声色,只是说:“好,知道了,退下。"
退朝后,汉文帝想派人去请陈平,但又一想,陈平是开国老臣,自己应当把他当做父亲一样对待。父亲有病,儿子只能前去探望,哪有召见之理?于是文帝便到后宫换上平日穿的家常便服,到陈平家去探视。
陈平在家躺着正在看书,见汉文帝来慌忙起身行礼。汉文帝急忙把他扶起,说:“不敢,朕视卿为父,以后除了在朝廷上,其他场合一律免除君臣之礼。”汉文帝环顾了一下屋里的陈设,又说:“今天听太尉说您病了,特地前来探望,不知是否请过御医诊视?你年岁大了,有病可不要耽搁呀!"
文帝如此关怀,使陈平非常感动。他觉得不能再隐瞒下去了,对文帝讲了心里话:“皇上太仁慈了,可我对不起皇上的一片爱臣之心,我犯了欺君之罪呀!"原来陈平并没有病,是装病。他为什么要装病呢?他不想当丞相,要把相位让给周勃。汉文帝问:“为什么?"
陈平就把他让相位的理由说了出来。原来高祖刘邦在位时,为了保证汉朝宗室的传承,规定“非刘氏者不得为王”。高祖死后,惠帝懦弱,吕后不顾高祖遗训,又立吕氏家族子弟为王,使得诸吕势力越来越大,刘家的势力却日益衰微。吕后死后,诸吕结党,欲谋叛乱,丞相陈平认为时机已到,与太尉周勃共商大计,灭掉诸吕夺取政权。陈平认为新帝继位,应记功晋爵,周勃消灭吕氏集团,功劳比自己大,自己应该把丞相的位子让给周勃。但是周勃不肯接受,认为消灭吕氏集团,主谋是陈平。陈平便假装有病,不能上朝,使文帝有理由任命周勃为丞相,也使周勃义不容辞担起丞相职务。
陈平把这一切对文帝说清之后,又诚恳地说:“高祖在时,周勃的功劳不如我;诛灭诸吕时,我的功劳不如太尉。所以我愿意把相位让给他,请皇上恩准。”
文帝本来不知消灭诸吕的细节,他是在诸吕倒台后,才被陈平和周勃接到长安的。听了陈平的解释,才知周勃立下了大功,便同意陈平的请求,任命周勃为右丞相,位居第一,陈平为左丞相,位居第二。
文帝想做个有作为的皇帝,他要亲自过问国家大事。一天上朝时,他问右丞相周勃:“现在一天的时间里,全国被判刑的有多少人?”周勃说不知道。文帝又问:“全国一年的钱粮有多少,收入有多少?支岀有多少?”周勃还是回答不上来,感到惭愧至极,无地自容。
文帝看周勃答不出来,就问左丞相陈平:“陈丞相,那你说呢?”陈平不慌不忙地回答说:“您要想了解这些情况,我可以给您找来掌管这些事的人。“
文帝问:“那么谁负责管理这些事呢?"陈平回答:"陛下要问被判刑的人数,我可以去找廷尉;要问钱粮的出入,我可以找治粟内史,他们会告诉您详细的数字。”
文帝有些不高兴,脸色沉下来说道:“既然什么事都各有主管,那么丞相应该管什么呢?”
陈平毫不犹豫地回答:“每个人的能力是有限的,不能事无巨细,事必躬亲。丞相的职责,上能辅佐皇帝,下能调理万事,对外能镇抚四夷、诸侯,对内能安定百姓。丞相还要管理大臣,使每个大臣能尽到自己的责任。"陈平回答得有条不紊,文帝听了觉得有道理,连连点头,露出了满意的笑容。
站在一边的周勃如释重负,十分佩服陈平的能言善辩,辅政有方,深感自己是个武夫,才干在陈平之下。他回到家里,心情久久不能平静。他想,自己虽说平定诸吕有功,但是辅佐皇帝、处理国政方面的才能比起陈平差远了,为国家、百姓着想,还是应该让陈平做丞相。于是周勃也假称有病,向文帝提岀辞呈。
汉文帝非常理解周勃的心情,批准周勃的辞呈,任命陈平为丞相(不再设左丞相)。陈平辅佐文帝,励精图治,促成了汉朝中兴。陈平和周勃两位老臣,都是汉朝开国元老,却“虚己盈人”,互让相位,光彩照人。他们如此不为己利,从国家社稷着想,谦虚相让,很值得今人学习。
退让是一门学问。你谦让他人,就会赢得他人的尊重,抬高你在他们心目中的地位,或许会换来另外的成功资本。如果能彻悟其中道理,退一步又何妨呢?
有智慧的人处世总以自己的能力为基础,懂得"力所不及"和“过犹不及”的辩证法则。有些事情,你以谦让为做人之本,才能保全自己、成全自己。否则你非要与强手较劲,只能兵败如山倒。
4。拿自己开玩笑,获得友善的支持
与人交往,该如何去跨越第一道障碍,破除彼此之间的隔阂,使双方熟悉起来,是尤为重要的。其实,如果在交往的一开始,就让对方感觉到你的善意,一切就迎刃而解了。那么怎样向别人示好才能既达目的又不失面子呢?拿自己开开玩笑,不失为一个不错的选择。
威尔逊(美国前总统)刚刚就任马塞诸塞州州长之时,曾经参加过一次纽约南社的午宴,宴会的主席对大家介绍说:“威尔逊将成为未来的美国大总统。”当然啦,主席先生是不可能有这样的预测力的,这不过是他的溢美之词而已。
威尔逊在称颂之下登上了讲台,简短的开场白之后,他对众人说:“我希望自己不要像从前别人给我讲的故事中的人物一样。在加拿大,一群游客正在溪边垂钓,其中有一名叫做强森的人,大着胆子饮用了某种具有危险性的酒。他喝了不少这种酒,然后就和同伴们准备搭火车回去,可是他并没有搭北上的火车,而是坐上了南下的火车。于是,同伴们急着找他回来,就给南下的那趟火车的列车长发去电报:请将一位名叫强森的矮个子送往北上的火车,他已经喝醉了。很快,他们就收到了列车长的回电:请将其特征描述得再详细些。本列车上有13名醉酒的乘客,他们既不知道自己的姓名,也不知道自己的目的地。而我威尔逊,虽然知道自己的姓名,却不能像你们的主席先生一样,确知我将来的目的地在哪里。”在座的客人一听都哄然大笑起来,宴会的气氛也一下子变得愉快和活跃。
那些因听了威尔逊的故事而发笑的人,大多都认为,能够让人捧腹大笑的趣闻,通常都是源自说笑话的人的自我打趣。但是,听众之中却很少有人明白,威尔逊所说的故事其实正是根据他们曾经经历过的事情改编的。
难道威尔逊的用意仅仅是为了博人一笑吗?当然不是。事实上他是运用了一种最有力的方式获取他人对他表示善意和支持的态度,而且也把在这之前的隔阂消除了。威尔逊的这个策略就是牺牲个人的“自我",以提升他人的"自我
要知道,所有非凡的人才,都会在和民众接近之时,故意拿自己开玩笑或是不惜批评自己,以便让民众感到轻松和愉快。至少在他说话的当时,民众会感到自己比他优越,因而就会普遍地激起民众同情、爱护和支持的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