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量地球所经历的时间,必须找到一种速率恒定而又量程极大的尺度。早期找到的一些尺度的变化速率在地球历史上是不恒定的。1896年放射性元素被发现以后,人们才找到了一种以恒定速率变化的物理过程作为尺度来测定岩石和地球的年龄。
中国古人推测自开辟至于获麟(公元前481年),凡三百二十六万七千年。17世纪西方国家的一个神甫宜称,地球是上帝在公元前4004年创造的。如此等等说法,纯属臆想,毫无科学根据。
最早尝试用科学方法探究地球年龄的是英国物理学家哈雷。他提出,研究大洋盐度的起源,可能提供解决地球年龄问题的依据。1854年,德国伟大的科学家赫尔姆霍茨根据他对太阳能量的估算,认为地球的年龄不超过2500万年。1862年,英国著名物理学家汤姆生说,地球从早期炽热状态中冷却到如今的状态,需要2000万至4000万年。这些数字远远小于地球的实际年龄,但作为早期尝试还是有益的。
了20世纪,科学家发明了同位素地质测定法,这是测定地球年龄的最佳方法,是计算地球历史的标准时钟。根据这种办法,科学家找到的最古老的岩石,有35亿岁。然而,最古老岩石并不是地球出世时留下来的最早证据,不能代表地球的整个历史。这是因为,婴儿时代的地球是一个炽热的熔融球体,最古老岩石是地球冷却下来形成坚硬的地壳后保存下来的。
不久前,科学家把放射性年代测定法运用到对陨星碎块年龄的测定中,发现太阳系碎屑的年龄大都在45亿~47亿岁间。他们认为,在同一时期,太阳系的成员大多形成了,因此也可以推测地球大约有多少岁了。
近年来,澳大利亚地质学家在澳大利亚西部的纳耶山沙石中发现了4块岩石晶粒,它们
是锆石碎块或锆的硅酸盐。探测研究表明,这些锆石大多是地球原始表壳的碎块。人们使用
离子探针谱分析法,测定了这些矿物样品中铀和铅的同位素离子的相对度,从而对这些岩石
的年代做出了判断。这种岩石晶粒至少已有41亿~42亿年的历史,它比格陵兰西部岩石还要早3亿年。
根据这一发现,地质学家们认为,早在46亿年前地球就同太阳系的其他行星和月球一起形成了,而且地球在它起源以后一直受到陨石的重力冲击,时间至少长达5亿年,从而使得地球原始表壳的全部形迹遭到毁坏。
在发展过程中,地壳形成了各个不同年代的地层,保存在各种地层中的各种岩石从低等
走向高等,从简单走向复杂。
地质学家把地球的历史分成太古代、元古代、古生代、中生代和新生代五个时期:
太古代:从距今约40亿年前到25亿年前。那时,地球上是一片汪洋,海面散布着一些火山岛;陆地面积还很小,上面尽是些秃山。地球上的生命刚刚孕育发生,原始细菌开始繁衍发展。
元古代:距今25亿~5.7亿年前。这个时候大片陆地出现,在海洋中海洋藻类和无脊椎动物开始繁衍。
古生代:距今5.7亿~2.5亿年前。地壳运动剧烈,亚欧和北美大陆已形成雏形。最早出现的三叶虫兴盛一时,随后大批鱼类繁殖起来。两栖动物作为陆上脊椎动物之一,已成为当时最高级的动物,爬行类动物和有翅昆虫也出现了。
中生代:距今2.5亿~0.65亿年前。大陆轮廓基本形成,太平洋地带地壳运动剧烈,大山系和丰富矿藏开始形成。那时候是爬行动物的时代,以恐龙为盛。原始的哺乳动物和鸟类也开始出现了。
新生代:6500万年前到现在。地球上出现规模巨大的喜马拉雅造山运动,使得地球上海陆面貌同现在基本相似了。新生代的第三纪哺乳动物开始大量繁殖,第四纪则是人类起源和发展的时代。
随着科技的进步,人类一定能更加准确地测定地球的年龄。
5.地球内部的奥秘
一直以来,人们力图探寻地球内部的奥秘。18世纪,人们计算出地球的平均密度后发现:地球内部的平均密度为5.52克/厘米3,而地球表面岩石的平均密度是2.67克/厘米,两者相差1倍多。这说明地球内部一定存在着某种重物质。
19世纪中期以后,人类开始大规模地探索地球内部的奥秘。地球物理学家通过地震仪测量发现,每当发生巨大地震时,受到强烈冲击的地下岩石会产生弹性震动,并以波的形式向四周传播,这种弹性波就是地震波。地震波分为纵波(P波)和横波(s波)。纵波可以通过固体、液体和气体传播,且传播速度较快;横波只能通过固体传播,传播速度较慢。由此可知,随着所通过物质性质的变化,纵波和横波的传播速度也会发生变化。
1909年10月8日,萨格勒布地区发生了一次强烈地震,南斯拉夫的地震学家莫霍洛维奇经过研究发现,地震波在传到地面下33千米处发生了折射现象,于是他认为这个发生折射的地带正是地壳和地壳下面物质的分界面。1914年,在一次地震中,美国地震学家古登堡又发现在地表下面2900千米处,纵波的传播突然急剧变慢,横波则完全消失了,这说明存在着另一个不同物质的分界面。后来,人们为纪念他们,将以上两个不同的界面分别命名为“莫霍面”和“古登堡面”。
地球内部以莫霍面和古登堡面为分界,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3个圈层。
地壳是地球的表面层,也是人类生存和从事各种生产活动的场所。地壳实际上是由多组断裂的,很多大小不等的块体组成的,它的外部呈现出高低起伏的形态,因而地壳的厚度并不均匀:大陆下的地壳平均厚度约35公里,我国青藏高原的地壳厚度达65公里以上;海洋下的地壳厚度仅约5~10公里;整个地壳的平均厚度约17公里,这与地球平均半径6371公里相比,仅是薄薄的一层。
地壳上层为花岗岩层(岩浆岩),主要由硅-铝氧化物构成;下层为玄武岩层(岩浆岩),主要由硅-镁氧化物构成。理论上认为过地壳内的温度和压力随深度增加,每深入100米温度升高1℃。近年的钻探结果表明,在深达3公里以上时,每深入100米温度升高2。5℃,到11公里深处温度已达200℃。
目前所知地壳岩石的年龄绝大多数小于20多亿年,即使是最古老的石头丹麦格陵兰的岩石也只有39亿年;而天文学家考证地球大约已有46亿年的历史,这说明地球壳层的岩石并非地球的原始壳层,是以后由地球内部的物质通过火山活动和造山活动构成的。
地壳下面是地球的中间层,叫做“地幔”,厚度约2865公里,主要由致密的造岩物质构成,这是地球内部体积最大、质量最大的一层。地幔又可分成上地幔和下地幔两层。一般认为上地幔顶部存在一个软流层,推测是由于放射元素大量集中,蜕变放热,将岩石熔融后造成的,可能是岩浆的发源地。软流层以上的地幔部分和和地壳共同组成了岩石圈。下地幔温度、压力和密度均增大,物质呈可塑性固态。
地幔下面是地核,地核的平均厚度约3400公里。地核还可分为外地核、过渡层和内地核三层,外地核厚度约2080公里,物质大致成液态,可流动;过渡层的厚度约140公里;内地核是一个半径为1250公里的球心,物质大概是固态的,主要由铁、镍等金属元素构成。地核的温度和压力都很高,估计温度在5000℃以上,压力达1。32亿千帕以上,密度为每立方厘米13克
美国科学家做了大量的模拟试验后发现:地核温度从内到外温度逐渐降低,地球中心的温度大约是6880℃;内外核相交面的温度是6590℃,略低于地球中心;外核与地幔的相交面的温度更低,是4780℃。除此之外,科学家还发现,地球内核的压力极大,每6。5平方厘米为2200万千克,是海平面的地球大气压的330万倍。
近年来,借助大型计算机,研究人员从地面上3000个监测站收集到了大量的地震观察情报,并对之进行了综合分析,描成一张总图,结果发现:地核表面布满“山头”和凹凸不平的地带,结构与海洋相似,充满了低密度流体。
20世纪90年代,在中欧的一个小城温迪施埃中巴赤,人们钻探出了一个直径22厘米、深14千米的世界上最深的洞。这个地区地理情况十分特殊,这里的岩石有30千米厚,并向地表突出。历史上古老的欧洲板块和非洲板块在这里相互碰撞,彼此推挤和啮合。正是由于这种地理情况的存在,地质学家们打算用管状的、中空的特殊钻孔器旋出岩心,把这些岩心提取上来,但这次努力最后还是以失败而告终。
经过多次的失败,人们不得不暂时承认,肉眼不能直接看到地球内部的情景。但是我们相信,总有一天人类能够揭开地球内部的奥秘。
6.地球磁场为什么会“翻跟头”
为什么指南针会始终指向南方,这在古代曾是一个无法解答的谜,一直到1600年才由英国宫廷医生吉尔伯给出科学的解释。原来地球本身就是一个大磁场,北磁极(N极)在地球的南端,南磁极(s极)在地球的北端。正是这个大磁场,吸引着磁针始终指向南方。
历史上,第一个提出地磁场理论概念的是英国人吉尔伯特。他在1600年提出一种论点,认为地球自身就是一个巨大的磁体,它的两极和地理两极相重合。这一理论确立了地磁场与地球的关系,指出地磁场的起因不应该在地球之外,而应在地球内部。
1893年,数学家高斯在他的著作《地磁力的绝对强度》中,从地磁成因于地球内部这一假设出发,创立了描绘地磁场的数学方法,从而使地磁场的测量和起源研究都可以用数学理论来表示。但这仅仅是一种形式上的理论,并没有从本质上阐明地磁场的起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