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

笔下文学>地球探秘公开课视频 > 第一章 神秘的地球(第2页)

第一章 神秘的地球(第2页)

我们所说的重量是指地球作用于某人或某物之上的重力。所以说探究地球的重量有多少基本是没有意义的,因为只有和其他物体相比较时地球才会有重量。

不过,人们可以通过计算地球作用于一个已知质量的物体上的重力效应,估算出地球的质量(地球所包含的物质的量)。大多数科学家计算得到的地球质量大约为5.98×1024千克。

在太空时代到来之前,估计地球质量是件相当复杂的事情。1774年,内维尔·马斯基林第一个计算出了相对准确的地球质量值。他根据一个钟摆在重力作用下的摆动规律,估算出苏格兰境内一座高山的质量并计算出它的重力效应——相对于地球重力。

现在,通过观察围绕地球旋转的人造卫星的运动,人们可以更准确地估算出地球的质量。

认识地球的基本形状和大小,在生产和科学研究上具有重大的实际意义。譬如,在大地测量中,高精度坐标系统的建立;在空间技术应用中,导弹和人造卫星飞行轨道的确定;在对地球内部结构和地球表面一些物理现象的认识,以及天体物理研究等方面,都必须掌握地球有关方面的各种精确数值方能进行。

不过,在日常工作和学习中,人们根据不同的需要,则往往对地球形状和大小作不同程度的简化,甚至把地球看成正球体也未尝不可。因为地球的赤道半径和极半径仅相差21.5公里,这只相当地球半径的三百分之一。换句话说,如果按照这个比例制作一个半径30厘米的地球仪,那么它的赤道半径和极半径仅相差1毫米!所以,只要不是从事要求精确的工作,这个差别,相对于地球来说,是微不足道的。

3.是谁驱使地球在运动

远古时代,人们认为地球是平的,太阳落到地平面下面,天就黑了。也有人认为,地球是不动的,太阳嵌在天幕上,由于天幕不停地转动才引起太阳东升和西落。现在,人们已经明白:每隔24小时经历的一次白天和黑夜是由于地球自转造成的。在围绕地轴自转的同时,地球又在一个椭圆形远轨道上环绕太阳公转,带来昼夜交替和季节变化,使人类及万物繁衍生息。

地球绕地轴的旋转运动,叫做地球的自转。地轴的空间位置基本上是稳定的。它的北端始终指向北极星附近,地球自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从北极上空看,呈逆时针方向旋转。  地球自转一周的时间,约为23小时56分,这个时间称为恒星日;然而在地球上,我们感受到的一天是24小时,这是因为我们选取的参照物是太阳。由于地球自转的同时也在公转,这4分钟的差距正是地球自转和公转叠加的结果。天文学上把我们感受到的这1天的24小时称为太阳日。地球自转产生了昼夜更替。昼夜更替使地球表面的温度不至太高或太低,适合人类生存。

地球自转的平均角速度为每小时转动15度。在赤道上,自转的线速度是每秒465米。天空中各种天体东升西落的现象都是地球自转的反映。人们最早就是利用地球自转来计量时间的。研究表明,每经过一百年,地球自转速度减慢近2毫秒,它主要是由潮汐摩擦引起的,潮汐摩擦还使月球以每年3~4厘米的速度远离地球。地球自转速度除长期减慢外,还存在着时快时慢的不规则变化,引起这种变化的真正原因目前尚不清楚。

地球绕太阳的运动,叫做公转。从北极上空看是逆时针绕日公转。地球公转的路线叫做公转轨道。它是近正圆的椭圆轨道。太阳位于椭圆的两焦点之一。每年1月3日,地球运行到离太阳最近的位置,这个位置称为近日点;7月4日,地球运行到距离太阳最远的位置,这个位置称为远日点。地球公转的方向也是自西向东,运动的轨道长度是9。4亿千米,公转一周所需的时间为一年,约365。25天。地球公转的平均角速度约为每日1度,平均线速度每秒钟约为30千米。在近日点时公转速度较快,在远日点时较慢。地球自转的平面叫赤道平面,地球公转轨道所在的平面叫黄道平面。两个面的交角称为黄赤交角,地轴垂直于赤道平面,与黄道平面交角为66°34,或者说赤道平面与黄道平面间的黄赤交角为23°26,由此可见地球是倾斜着身子围绕太阳公转的。

那么,是什么力量驱使地球如此永不停息地运动呢?

宇宙间的天体都在旋转,这是它们运动的一种基本形式,但要真正说明这个问题,首先要弄清楚地球和太阳系是如何形成的,因为地球自转和公转的产生与太阳系的形成密切相关。

天文学家普遍认为,太阳系是由古代的原始星云形成的。原始星云是非常稀薄的大片气体云,因受到某种扰动影响,再加上引力的作用而向中心收缩。经过漫长的演化,中心部分物质的气温越来越高,密度也越来越大,最后达到了可以引发热核反应的程度,从而演变成了太阳。太阳周围的残余气体,慢慢形成了一个旋转的盘状气体层,经过收缩、碰撞等复杂的过程,在气体层中凝聚成固体颗粒、微行星、原始行星,最后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太阳系天体。

大家知道,如果要测量物体直线运动的快慢,应该用速度来表示,但是如何来衡量物体

旋转的状况呢?有一种办法就是用“角动量”。一个绕定点转动n94勿体,它的角动量就是质量乘以速度,再乘以该物体与定点的距离。物理学中有一条非常重要的角动量守恒定律,就是说,一个转动的物体,只要不受外力作用,它的角动量就不会因物体形状的变化而发生变化。例如一个芭蕾舞演员,当他在旋转的时候突然把手臂收起来(质心与定点的距离变小),他的旋转速度就会自然而然地加快,因为这样才能保证角动量不变。这一定律在地球自转速度的产生中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原始星云原本就带有角动量,在形成太阳系之后,它的角动量仍然不会损失,但已经发

生了重新分布,各个星体在漫长的演变过程中都从原始星云中得到了各自的角动量。由于角

动量守恒,行星在收缩的过程中转速也将越来越快。地球也是这样,它获得的角动量主要分

配在地球绕太阳的公转、地月系统的相互绕转以及地球的自转中。

我们很容易产生错觉,常常以为地球的运动是匀速运动,否则每一日的长短也会改变。物理学家牛顿就这样认为,他把宇宙天体的运动看成是上好发条的钟,认为它们的运行准确无误。而实际上地球的运动也是在变化的,而且非常不稳定。有人研究“古生物钟”(研究保存有反映周期性生长变化的饰纹等特征的化石,如珊瑚、双壳类、叠层石等。可利用它们计算生物的年龄,研究地球自转速率的变化等)时发现,地球的自转速度逐年变慢。距今4.4亿年前的晚奥陶纪,地球公转一个周期需要412天;而到了4.2亿年前的中志留纪,每年只有400天;到了3.7亿年前的中泥盆纪,一年为398天;到了l亿年前的晚石炭纪,每年大约是385天;到了6500万年前的白垩纪,每年是376天;而现在一年是365.25天。科学家认为,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是由于月球和太阳对地球潮汐作用的结果。在地球上,面向月球及其相反方向的海面会因潮汐力而发生涨潮现象,面向月球一侧的涨潮是因月球的引力大于离心力之故,而相反一侧则是因为离心力大于引力的缘故。当发生潮汐时,海水与海底产生摩擦,使得海面发生变化需要一段时间,因而对地球的自转产生牵制作用。这种牵制力会使地球自转减慢。

由于人类发明了石英钟,便可以更准确地测量和记录时间。通过一系列观测和研究发现,

在一年内,地球自转存在着时快时慢的周期性变化:春季自转比较缓慢,秋季则加快。科学

家认为,这种周期性变化的原因,与地球上大气和冰的季节性变化有关。另外,地球内部物

质的运动,如重元素下沉,轻元素上浮等,都会影响到地球的自转速度。

除此之外,地球公转也不是匀速运动。地球公转的轨道是椭圆形的,最远点与最近点相差大约500万千米的距离。当地球由远日点向近日点运动,离太阳近的时候,受太阳引力的作用就会加强,速度也就变快。由近日点到远日点时则相反,地球的运行速度会减慢。

另外,地球自转轴与公转轨道并不是垂直的,地轴也并不是稳定的,而是像陀螺一样在

地球轨道面上作圆锥状旋转。地轴的两端也不是始终指向天空中的某一个方向,而是围绕着

一点不规则地画圆。地轴指向的不规则,是地球运动所造成的。

由此可知,地球的公转和自转包括了许多复杂的因素,并不只是简单的线速或角速运动

所能概括的。

地球还同太阳系一起围绕银河系运动,并随着银河系在宇宙中飞驰。地球在宇宙中运动不息,这种奔波可能在它形成时便开始了。地球仍然在运动着,它的加速、减速与太阳、月亮以及太阳系其他行星的引力有关。那么,地球最初是怎么运动起来的呢?是否存在所谓的第一推动力呢?17世纪,意大利科学家伽利略发现了惯性定律:一个运动的物体,只要不再受到外力的作用,惯性就会使它保持着原来的速度和方向一直运动下去。后来,物理学家牛顿在发现了三大运动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之后,曾用他后半生的全部精力来研究和探索第一推动力。他得出了这样的结论:上帝设计并塑造了这完美的宇宙运动机制,且给予了第一次动力,使它们运动起来,但这显然与现代科学格格不入。

那么,地球运动的能量又从何而来?假如地球运动不需要消耗能量的话,那么它是“永动机”吗?这些问题现在都还没有答案。

4.地球究竟高寿几何

我们知道,树有年轮,一棵树生长的年数会在树干横切面上的圆圈数上显示出来,层与

层之间的界线非常清晰。与此类似,地球也有“年轮”。

关于地球年龄的问题,有几种不同的概念。地球的天文年龄是指地球开始形成到现在的时间,这个时间同地球起源的假说有密切关系。地球的地质年龄是指地球上地质作用开始之后到现在的时间。从原始地球形成经过早期演化到具有分层结构的地球,估计要经过几亿年,所以地球的地质年龄小于它的天文年龄。地球上已知最古老的岩石的年龄是30多亿年,地球的地质年龄一定比这个数值大。地质年龄是地质学研究的课题;通常所说的地球年龄是指它的天文年龄。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