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

笔下文学>非暴力沟通课件PPT > 第5堂 学会批评(第3页)

第5堂 学会批评(第3页)

4.惩罚也要注重艺术

俗话说:“吃一堑,长一智。”世界上“吃堑”的多了,有的长智了,有的却没长智。这是为什么呢?这是因为,父母没有让孩子为自己的错误承担责任。

孩子犯些错误,是在所难免的。然而,有些父母常常在事前提醒,事后埋怨、责骂,千方百计去补救,结果却总是父母操碎了心、磨破了嘴皮,而孩子却一点感觉都没有,甚还嫌父母烦。下次再遇到这样的事情,孩子该错的还是错,该忘的还是忘。

教育孩子这里面的学问可大着呢,真不是一个小问题,也不是三言两语就能说清的事。但是,要切忌一点:既不能一味地表扬,也不能一味地惩罚。如果一味地表扬,就会让孩子不知什么是错、什么是对。如果一味地惩罚,就会让孩子对社会仇视、对他人仇视。作为父母,要善于和孩子沟通。不可为了让孩子高兴,这也表扬,那也表扬。孩子从小接受“表扬”过多,就会不知道自己的真实水平,反而养成趾高气扬的性格。一旦进入社会,和别人接触,发现根本不是那么回事,孩子就会气馁、退缩,甚至逃避现实。如果不表扬,只惩罚,也会让孩子失去自信心。这就是当今大学生为何读书成功了,走向社会后,却什么也不敢尝试的原因。虽然现在大家都在倡导赏识教育,但对于孩子来说,恰当的惩罚也是可以有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的。

《红楼梦》里有一副对联:“世事练达皆学问,人情礼物即文章。”该怎么教育孩子,一定要从自身做起,因为父母是孩子最好的教师。比如有个孩子,偷家里钱到外面买东西吃,后来发展到从外面小摊上偷东西回家。这些都是错误的,应该受到惩罚。第一次从家里偷钱外出买东西吃,父母说,要给孩子做人的权利,这话是正确的。孩子想吃东西,应该问父母要钱,这是他的权利,但不能偷。第二次,就没有一点可原谅的了。否则,孩子就会变本加厉,缺点、毛病就会逐渐发展到无法收拾的地步,让父母悔恨万分。

【案例回放】

慧慧和同学在学校附近转的时候,发现了一个经营小饰品的商店。于是,两个人进去看了看。

慧慧看到了一个带着小娃娃的发卡。慧慧很喜欢这个发卡,于是就举着发卡问老板价格。由于商店里面人比较多,老板又在门口忙着收钱,因此没有听到慧慧的询问。

慧慧看到发卡做工比较精美,心里想着发卡的价格一定不便宜。于是,她就趁人不注意的时候,悄悄地把发卡塞进了羽绒服的大口袋里。就这样,她没有付钱就把发卡拿回了家。

回到家后,慧慧情不自禁地欣赏起发卡来,她越看越喜欢。这时候,妈妈进屋看到了慧慧手里的发卡,就问慧慧是从哪里买的。慧慧忍不住,就把没有付钱就拿走发卡的事情告诉了妈妈。妈妈严肃地对她说:“你认为自己偷拿别人东西的行为是对的,还是错的?”慧慧不好意思地说:“是错的,但是……”

妈妈知道她还想为自己的行为辩解,于是又问:“你想想上次你的电子词典不见了,你是什么心情?”想到上次自己的电子词典不见了,自己着急地哭了两天,慧慧低下了头。妈妈看到她有些悔过了,接着说:“商店的老板是用这些商品赚钱谋生的,你没有付钱就拿了人家的东西,人家不赚钱不说,还赔上了本钱。”慧慧说:“妈妈,我错了,我这就把钱给商店的老板送去。”“你能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很好。但为了让你记住这件事,以后不再犯同样的错误,妈妈决定给你一个小小的惩罚,那就没收你一周的零花钱吧。”

慧慧不仅把发卡的钱还给了商店的老板,还心甘情愿地向妈妈交出了一周的零花钱。

【父母这样做】

(1)适当“棒打”

如果孩子初次犯了偷盗之类的严重错误,父母不能无动于衷。这时候,不仅需要进行严肃的批评,而且有时也可以适度地动手。如果父母真的要打屁股打掌心,也要记得几个原则。首先,要打得及时。尽可能在孩子发生不良行为时马上加以惩罚,因为在孩子心目中,事情的因果关系是密切的。如果事情过去几天再惩罚,或几件事加起来一起惩罚,孩子就会不明就理。其次,要打得隐蔽。不要在公共场所和外人面前打孩子,以保护孩子的自尊心。再次,要打得适度。不要经常打孩子,孩子习惯挨打,逐渐养成一种即使挨打也满不在乎的态度就糟糕了。也不要打得太重、太狠,孩子能认识到错误后就要点到为止。最后,要记得摸摸孩子的脸或抱抱孩子,让孩子知道父母还是爱她的。只要改正了错误,还是父母的宝贝。当然,最好的办法还是不要对孩子动手,因为这不符合主流的教育观念,只能在涉及大是大非的极为特殊的情况下不得不尝试一下。

(2)偶然“关禁闭”

有些父母发现一种有效的惩罚方法:把犯错的孩子关在房间里,告诉孩子,如果保证不再捣乱了,就把他放出来。这种方法在理论上有个缺点--它可能会让卧室变得像一间囚室。但是,这种方法在一些特殊情况下也可以教育孩子,让孩子明白:自己和其他人在一起的权利也是会失去的。此外,还能让孩子知道,生气的时候最好找个地方单独待一会儿,让自己平静下来。使用这种方法一定要谨慎,往往只能针对极其特殊的孩子,并且偶一为之。

(3)用自然后果惩罚

通俗地说,就是“自作自受”。这种惩罚方式是18世纪法国教育家卢梭最先提出来的。他主张孩子犯了错误,不给予人为的惩罚,而是让孩子在错误所造成的直接后果中去自己体验不快或痛苦,从而促使其改正错误。他举例说:“孩子打破了他所用的东西,不要急于添补,要让他自己感受到需要它们。比如,他打破了自己房间里的玻璃,就让风日夜吹向他,也不怕他因此而伤风。即使是伤风,也比漫不经心要好些。”

(4)不能“罚”孩子劳动

有的父母把让孩子执行某项劳动任务,作为对孩子的惩罚。比如,孩子忘记写数学作业,受到老师的批评,回家后母亲知道了,就对孩子说:“今天罚你刷碗!”这样做,往往会使孩子对劳动产生反感,这也违背了让孩子热爱劳动这个教育的基本原则。这是因为,我们的教育内容之一是让孩子热爱劳动,在劳动中感到快乐。而以劳动惩罚孩子,恰恰会起到相反的作用。

5.指责不是最好的办法

现在,大多数孩子都是独生子女。父母很容易对自己的孩子寄予过高的期望,只要现实与自己的期望产生落差,往往就无法冷静面对。结果,父母就会采取一些极端的行为来责罚孩子。然而,这样的做法根本不能教育孩子,反而会伤害到孩子,甚至引起孩子的心理疾病,影响到孩子的健康发展。

作为父母,应当学会和孩子交朋友,多从孩子的角度看问题,这样才有利于双方的沟通,减少摩擦和隔阂。现在,有很多孩子都迷上了网络游戏。虽然父母对迷恋网络游戏的孩子不是打就是骂,然而根本没有任何作用,反而会让孩子变本加厉,将网吧当成自己的家,甚至夜不归宿。在这种情况下,父母就应当考虑换一种教育方式,而不是一味地指责孩子。

孩子的犯错就像在学习中遇到难题,父母需要像老师解题一样帮助孩子去分析。首先看行为的动机。如果动机是好的,就先表扬孩子,以降低孩子的焦虑。其次看方法对不对。方法不错或部分不错,就肯定孩子,让孩子知道部分行为还是被认同的。最后看结果如何,错误怎样形成。孩子也许开始以为自己是对的,父母需要告诉他任何行为不仅需要自己的满足,还需要别人的认同。要得到认同,就要遵守共同的规则,告诉他通常有哪些处事的规则。通过这样的教导,孩子很快会从犯错中学到很多好的东西,同样的错误也不会一犯再犯。如果一上来,父母就不分青红皂白地开始责骂孩子,连一个解释错误的机会都不给孩子,孩子与父母的隔阂只会越来越深。

犯错误是上帝给孩子的权利,就好像迷过路的孩子才不会忘记回家的路。而孩子也只有在犯错然后改过的过程,才不断走向成熟,迈向成功。所以,当孩子犯错时,父母不要指责和打骂,而是应当抱着宽容的心态,先了解孩子犯错的原因,然后再帮助孩子分析就错在哪里,并指导孩子改正错误。

【案例回放】

陈可是个很调皮的孩子。有一次,爸爸因为事情办得不顺利而受到领导的批评,正坐在沙发上生着闷气。这时候,陈可从外面走了进来,他问爸爸:“爸爸,你怎么了?谁惹你生气了吗?”

爸爸没好气地告诉陈可:“没什么,我在生自己的气!”陈可感到非常好奇,又问:“你为什么会生自己的气呢?真奇怪。”爸爸见陈可一副很惊奇的样子,就问他:“难道你犯了错误的时候,从来就不生自己的气吗?”

陈可满不在乎地说:“我做错事的时候,你不是骂我就是打我,我已经受到惩罚了啊,为什么还要生自己的气?”爸爸又问他:“那你知道自己错在哪里了吗?”陈可无所谓地说:“你光顾着打我和骂我了,根本就没有告诉我错在哪里。”

爸爸听了,暗自心惊。怪不得陈可每次挨打之后都会说“下次再也不敢了”,但下次还是会犯同样的错误。爸爸这时才意识到自己的教育方式确实存在问题。

【父母这样做】

(1)安慰孩子

孩子犯错了,自己也会感到难过。如果这时候父母给孩子批评而不是安慰,孩子就会更加痛苦。如果父母责骂孩子,那么后果就会更糟糕。下次孩子犯错了,很可能会隐瞒事实。心理学家塞奇斯说:“当孩子犯错了,你应该带着孩子从犯过失的痛苦中走出来,不要老盯着孩子的过失不放,应该去赞扬孩子尝试活动的努力和勇气。”美国宾夕法尼亚州心理学家莱顿说:“讲述你自己曾经犯过的过失,承认过失,向孩子解释为什么会犯这个过失,并告诉孩子你将会用怎样的办法去避免重犯。”

(2)肯定孩子承认错误的行为

如果孩子在犯错之后有勇气向你承认错误,那么你千万不要责骂孩子所犯下的错,而应该肯定孩子“承认错误”这一行为。否则,孩子就会想:“我主动承认错误你还批评我,下次我再也不会把真相告诉你了。”于是,孩子就学会了撒谎。所以,父母一定要给予孩子肯定和鼓励,然后指出错误带来的危害,让孩子在鼓励声中改正自己的错误。

(3)问明原因,因材施教

当孩子犯错误的时候,父母要相信自己的孩子,耐心问明原因,然后因材施教。比如,当孩子拿了家里的钱时,不要一下子就想到偷这个层面,认为孩子变坏了而严厉地教训孩子,而要耐心询问孩子为什么拿钱。孩子讲明原因后,父母就要根据情况分析,告诉孩子以后应该怎么做。或者,父母可以在零花钱上做一些改变,避免孩子以后出现这种行为。借这个机会,给孩子讲讲偷的问题。比如,怎么做是偷,为什么不可以偷,偷会带来什么恶果等。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